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第20届国际沉积学大会(ISC)于2018年8月13—17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市会议中心召开,来自53个国家的1300余名学者参加了本次大会,500多位代表做口头报告,480余人做展板交流。其中中国学者300多名,分别来自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18所高校和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等10余家企事业单位。国际沉积学大会是国际沉积学领域最重要的学术会议之一,由国际沉积学家协会(IAS)主办,每4年组织一次大会,每年召开一次年会。

  • 标签: 沉积学 魁北克 加拿大 国际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石油大学(北京)
  • 简介:第32届国际沉积学会议(32ndIASMeetingofSedimentology)于2016年5月23—25日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的360余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综述研究表明,会议研究热点为陆相沉积环境、浅水沉积与滨岸潮汐、深水沉积与事件沉积、碳酸盐与化学岩沉积、沉积过程与盆地分析、成岩作用与油气储集层等研究领域。会议主要研究进展表现为:波浪再悬浮作用(waveresuspension)与异重流(hyperpycnalflows)是陆架边缘斜坡快速进积的主要因素;海啸发生周期为14~35ka,后积层理(backset-bedding)为海啸沉积识别标志;海底滑坡多由海底地震、天然气水合物泄露等触发,其块状搬运沉积物(MTD)包括滑塌头部、滑动底面、滑塌主体以及滑塌后期浊流沉积;玄武岩等基岩的风化作用提供硅与富镁碱性水,有利于菱沸石与白云石的形成;受构造作用影响,隆起剥蚀区与沉积区可互为转化;物源性质、供给量及搬运或分散过程控制了沉积面貌(源汇系统);构造活动直接控制可容纳空间变化、地貌变化、源区剥蚀速率、沉积物供应速率等。最后,本文对比了中外沉积学发展差异,讨论了中国沉积学发展方向。

  • 标签: 第32届国际沉积学会议 研究热点 陆相沉积环境 滨岸与浅水沉积 深水沉积与事件沉积 碳酸盐沉积
  • 简介:第4届国际遗迹学大会于2016年5月6日—9日在葡萄牙新伊达尼亚世界地质公园召开。从会议报告、展板、论文摘要集和野外地质考察可以看出:遗迹化石与沉积环境分析及遗迹化石的系统古生物学是当前遗迹学研究的热门领域,新概念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是未来遗迹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比表明,中国学者在遗迹化石的系统分类学、陆相遗迹化石以及新遗迹学领域研究较为薄弱。笔者认为,注重遗迹化石在地质突变期中的分析、发展新遗迹学、加强四足动物及鸟类足迹的研究,将是近期国内遗迹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 标签: 第4届国际遗迹学大会 遗迹化石 遗迹学 葡萄牙
  • 简介:为了进一步促进国际古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与创新,为了扩大《古地理学报》(英文版)高学术水平的稿源从而把《古地理学报》(英文版)早日办成国际化的先进的学术期刊,为了庆祝中国石油大学建校60周年,定于2013年9月14—17日,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召开第一届国际古地理学会议。

  • 标签: 地理学会 国际化 《古地理学报》 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 相关学科
  • 简介:第13届国际遗迹组构专题研讨会于2015年5月14日--21日在日本高知大学召开。从会议报告、展板和野外地质考察可以看出:(1)遗迹化石的演化古生态学和复杂遗迹化石的古生态学、埋藏学精细分析将是未来遗迹学的研究热点;(2)遗迹化石的正确分类命名及其形态功能和古环境分析依然是遗迹学的基础和主要内容;(3)新遗迹学展示了巨大的生命力,成为了将今论古的重要钥匙;(4)三维动画模拟未来将推动遗迹学、生态学的科学普及;(5)遗迹组构在油气勘探应用中已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学科交叉和高新技术测试方法、跨越多学科的思维路线将是遗迹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 标签: 遗迹化石 遗迹组构 遗迹学
  • 简介:2014年8月,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第十九届国际沉积学大会中,将设立由《古地理学报》(英文版)编辑委员会主办的“古地理学”分会场。拟参加此次大会的专家,

  • 标签: 《古地理学报》 日内瓦 沉积学 会场 国际 学分
  • 简介:粘土矿物是影响砂岩储集性能的重要因素。结合实例讨论了粘土矿物成因、绝对含量、成分、产状及晶体形态等与砂岩储集性能的关系。研究表明,粘土矿物对砂岩储集性能的影响程度与砂岩本身的成熟度有关。当砂岩成熟度高时,随粘土矿物绝对含量的增加,其储集性能降低。尤其是渗透率降低;但高成熟度砂岩随高岭石和充填状粘土矿物含量增高,物性相对变好。当砂岩的结构和成分成熟度比较低时,粘土矿物对其储集物性影响较小,而主要与岩石本身的成分和结构有关。研究还表明,不同形态的伊利石对砂岩的物性影响也不同,片状伊利石有利于改善储层物性,而纤维状和发丝状伊利石增多会使砂岩储集物性降低或变为非储层。

  • 标签: 粘土矿物 矿物成因 砂岩 储集性能 成熟度 晶体形态
  • 简介:对上海郊区不同地貌单元的12个土壤—沉积物剖面进行铀、钍含量调查的结果显示,各剖面铀、钍的含量均处于中国土壤背景值范围之内,且表土和下部沉积物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反映尚未遭受到人为污染。铀、钍含量的分布与地貌环境(包括物质来源、物质颗粒组成、有机碳含量以及pH值等)密切相关:贝壳砂堤和火成岩残丘附近剖面的铀、钍最为富集,而新形成的潮滩剖面中铀、钍含量最低。在砂质沉积物占主导且pH值较大的河口沙岛和新滨海平原环境中,铀、钍含量随有机碳含量增加而上升,而在泥质沉积物占主导且pH值偏低的淡水湖沼区,铀、钍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呈相反关系。

  • 标签: 有机碳 PH值 地貌环境 上海
  • 简介:近100余年来,南汇潮滩尤其是中、高潮滩,以淤涨为主,使岸线迅速向海推进。但潮滩沉积并非连续,而是以冲、淤相间,长期净淤积的方式进行。潮滩沉积剖面主要由风暴成因的小型层序组成,粗、细粒交替分别代表风暴与平静天气的产物。潮滩沉积环境的不稳定性使其难以满足两种常用来计算210Pb沉积速率的方法——CIC(稳定的初始比度)模型和CRS(稳定的沉降通量)模型的前提条件。在实验时,如果只选择代表平静天气沉积的细颗粒层进行210Pb活度分析,则可能得到一组相对符合CIC模型的数据,利用此方法计算出南汇潮间带环境的平均沉积速率为6.11~6.23,cm/yr。对历史海图数字化建立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分析表明,中、高潮滩近50余年的平均沉积速率为1.91~2.05,cm/yr,不及210Pb沉积速率的一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1)DEM法在高程推算过程中使用简单的潮滩纵剖面模型,导致计算的沉积速率偏低;(2)210Pb法受到沉积过程中强烈的物理混合作用和沉积后的生物扰动、化学迁移作用等影响,使计算的沉积速率偏高。推断近50余年来,南汇中、高潮滩的沉积速率为4~5,cm/yr。

  • 标签: 潮滩 沉积速率 210Pb测年 数字高程模型 南汇 长江三角洲
  • 简介: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与人类适应问题,是当前全球变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在利用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研究中国历史时期(特别是过去2000年时段)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机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本文将其归纳为3个方面:理论上,构建了基于粮食安全的气候影响传递过程分析框架;方法上,实现了服务于气候变化影响研究的、基于语义差异的历史社会经济序列定量重建;科学认识上,总结出"冷抑暖扬"而又福祸相依的宏观韵律。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 标签: 历史时期 气候变化 社会影响 中国
  • 简介:在早期长城纪演化阶段,燕山中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构造拉张活动明显,它控制了整体沉积相带的展布,并在强烈活动期引发了一系列事件沉积。长城纪时期的古构造活动主要以4种方式影响盆地的充填,即同沉积断裂活动、构造掀斜,轴部强烈拗陷和整体的均衡沉陷。其中,同沉积断裂活动在长城纪盆地演化过程中具有突发性或脉动活动的特点,记录了古地震、碳酸盐滑塌沉积和碎屑浊流沉积。并诱发火山活动形成火山碎屑重力流等地质事件。盆地的古水流、地层格架及特征沉积相带等分析显示,盆地主体展布为NE向;燕山元古代裂谷向外海出口的位置应处于中朝准地台的北部;现今所见崇礼-承德-北票EW向断裂在长城纪大部分时期对盆地的沉积充填没有明显影响

  • 标签: 燕山裂谷 长城纪 盆地构造 事件沉积 元古代
  • 简介:以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彬县地区侏罗系直罗组下段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拉平法精细恢复彬县地区直罗组下段各个时期的古地貌特征并划分古地貌单元,探讨古地貌特征对有利沉积相带分布的控制,揭示直罗组下段铀储集层的空间演化特征,明确不同时期地下水流的流向,探讨古地貌特征对层间氧化带的控制作用。辫状河道砂体为有利的铀储集层,铀矿(化)体主要赋存于辫状河砂体中,受沉积古地貌控制,主要发育在下切谷中。古地貌控制了地下古水流的流向,从而控制着氧化带的发育和铀成矿。晚侏罗世,彬县地区北部为古隆起区,容易被淋滤氧化,不利于铀矿的预富集;早白垩世—古新世主成矿阶段,直罗组底部古地貌变为"东南高、北西低"特征,含氧含铀水主要来自盆地东南缘,呈扇形沿着直罗组下段辫状河道砂体渗流,形成层间氧化带。古地貌恢复对铀储集层砂体的分布特征和铀成矿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鄂尔多斯盆地 彬县地区 侏罗系 古地貌 有利铀储集层 成矿模式
  • 简介:胡修棉教授(2017)发表的学术论文《物源分析的一个误区:砂粒在河流搬运过程中的变化》,基于Krumbein滚筒实验结果及大量观察数据,发现现代河流的砂粒中不稳定矿物成分、磨圆度及粒径等变化与国内《沉积岩石学》教材相关结论矛盾,应用于物源分析是"以讹传讹"。受其启发,基于前人研究成果,作者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认为滚筒实验结果对自然界河流砂的机械搬运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即随着搬运距离的增加,颗粒逐渐变细、磨圆度变好,加之河流搬运过程中伴随的化学分解等作用,其中的不稳定成分逐渐变少。但由于掺和作用的存在,河流搬运过程中混合了搬运距离不同的颗粒,其不稳定矿物成分含量、磨圆度和粒径等均会发生变化。国内教材对上述现象均有不同程度的描述,得到广大沉积学者认可,而胡修棉教授(2017)对此论述不够。此外,胡修棉(2017)单从地理位置上划分搬运距离的长短似乎不妥。河流搬运对颗粒的磨圆度和粒径的改造作用缺乏直接的数据证明,建议利用标定法跟踪观察。

  • 标签: 沉积岩石学 河流搬运 掺和作用
  • 简介:依据钻孔资料和已发表的文献,对全新世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和发育及其对相邻沉积体系的影响作了综合和概括。在末次冰期低海平面时,现今长江三角洲地区可分为下切河谷和两侧的河间地两个古地貌单元。冰后期海平面上升,下切河谷被淹,并转化为河口湾,海水随之扩展到两侧的古河间地。全新世最大海侵时形成以镇江-扬州为顶点的古河口湾。7000~7500年以来,当沉积速率超过海平面上升速度时,长江带来的物质大量沉积,河口湾被充填,并逐渐转变为潮汐平原和三角洲。河口湾被充填之后,长江带来的河流泥沙随之溢出河口湾,进入相邻的河口海岸地区,影响相邻沉积体系的形成和发育。长江泥沙向南进入钱塘江河口湾,在湾顶形成沙坎;向北输运,成为苏北南黄海潮成沙脊的重要物源,影响该潮成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舟山群岛海蚀平台上直接覆盖泥质沉积是以退积为主的河口湾向进积的三角洲环境转变的又一证据。长江输沙量在不断减少,而河口滩涂围垦力度在增加,这将导致相邻的河口海岸沉积体系增长速度减缓,出现侵蚀或侵蚀加剧。

  • 标签: 长江三角洲 钱塘江河口湾 南黄海潮成沙脊体系 海岸沉积 下切河谷 全新世海侵
  • 简介:以重庆綦江、南川和涪陵地区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部页岩样品为例,通过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TOC测试、RO测试、高压压汞和低温氮吸附等手段,对研究区龙马溪组下部页岩储集层的矿物成分、有机组分、孔隙特征及成岩作用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龙马溪组页岩成岩作用类型主要包括机械压实作用、化学压实作用、溶蚀作用、交代作用、破裂作用及矿物转化等,演化阶段介于晚成岩作用与极低级变质作用之间;成岩作用对页岩储集层的孔渗特征、孔隙成因类型、非均质性和形貌特征均有显著影响。对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进行了匹配,认为机械/化学压实作用、溶蚀作用及过程中的有机生烃、矿物转化对孔隙发育影响最为显著,并将储集层成岩作用划分为溶蚀作用等建设性成岩作用与压实作用等破坏性成岩作用。

  • 标签: 页岩气 储集层成岩作用 孔隙特征 龙马溪组 志留系 渝东南
  • 简介:通过剖面观察、岩心描述、分析化验等手段,系统研究了柴达木盆地干柴沟—咸水泉地区中—深层储集体岩石学特征、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成岩阶段及成岩演化序列,以及成岩作用对储集体性能的影响程度和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中—深层储集体主要由成分及结构成熟度均为低—中等的各类砂岩和部分泥灰岩组成;以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充填作用为主的破坏性成岩作用造成了储集体孔隙空间的大量损失,而以溶蚀作用为主的建设性成岩作用则使部分储集体恢复了储集性能;破坏性成岩作用主要发生在同生成岩、早成岩和中成岩阶段,建设性成岩作用主要发生在褶皱回返引起的表生成岩阶段;受成岩作用影响,主要发育粒间孔、残余粒间孔和溶蚀孔隙,孔隙结构以微细喉型为主,储集层类型以低孔—特低渗储集层为主。

  • 标签: 成岩作用 成岩序列 储集性能 柴达木盆地
  • 简介: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写、2007年10月出版的(200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古地理学报》2006年的影响因子为1.311,在全国1723种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总排序表中居第53位。兹将该总排序表前500名中的地学和石油类部分期刊的序次和影响因子择录如下。

  • 标签: 《古地理学报》 科技期刊 影响因子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排序表 石油类
  • 简介: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写的2010年11月出版的《2010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古地理学报》2009年的影响因子为1.508,在全国1946种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总排序中居第35位。兹将总排序表中影响因子前500名中的地学和石油类部分期刊的序次和影响因子择录如下。

  • 标签: 《古地理学报》 影响因子 科技期刊 排序表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石油类
  • 简介: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写的2004年10月出版的《200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古地理学报》2003年的影响因子为0.978,在全国1576种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总排序表中居第72位。兹将该总排序表前400名中的地学和石油类部分期刊的序次与影响因子择录如下。

  • 标签: 全国科技期刊 古地理 因子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