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众所周知,双胞胎一般情况下两个孩子容貌相同,穿上同样的衣服,除了自己的父母家人以外,旁人很难将两人区别开。可也有双胞胎两人不但容貌各异,血型、性别、性格也不相同,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要从双胞胎的种类说起。双胞胎的发生率根据大样本统计约在10‰—12‰左右。双胞胎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双卵双胎,一类是单卵双胎。单卵双胞胎由一个受精卵分裂而生长成为两个胎儿,其中70%有两个羊膜囊,但共有一个胎盘,18%—30%为双羊膜囊双绒毛膜;它们有各自的胎盘但相靠很近,甚至融合在一起。单卵双胎的性别,血型相同,容貌极为相似,在大多数情况下,出生时大小体重相近。双卵双胞胎即两个卵子分别受精而形成的双胎,一般是在同一个排卵期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卵子成熟排出,并有两个卵受精而成,在双卵双胎中有两个比较少见的特殊的情况,一是异期复孕,指在第一次受精后受精卵发育成的孕囊尚未完成封闭宫腔,间隔一个排卵周期再次受精妊娠,双胎中胎儿大小有明显差异者多系异期复孕的结果。另一情况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有两次性交使两个卵子受精发育,甚至可以不是同一个人的精液。比如外国学者曾报告一名妇女在月经周期的第10天遭到强奸,一周后与其丈夫有性生活,后来,这名妇女经...

  • 标签: 双胞胎貌 貌不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运用综合治疗方法治疗脊柱弯的疗效情况。方法采用关节复位、针灸与牵引等方式改善脊柱弯的情况,减轻患者临床症状,30天为一个疗程。结论一个疗程后患者症状消失,脊柱弯程度得到大幅度改善。

  • 标签: 脊柱侧弯 腰痛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前,对于双膝均有严重病变的患者采用SBTKA还是分期的UTKA仍然是骨科领域存在争议的主要问题,两者安全性是否相当至今尚无定论,对于患者既往同时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等或双膝同期置换等情况可能会增加TKA术后感染风险,应充分做好术前评估,对于高危患者可尽盆减少双同期置换,做好围手术期准备及处理,同时能为患者提供指导,选择更适合患者的手术方式。

  • 标签: 同期双侧 单侧全膝 关节置换 感染 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同期双膝关节置换和单膝关节置换的优劣。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行膝关节置换患者94例,将其临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单膝关节置患者46例为单组;行同期双膝关节置换患者48例为双组。对两组的术后并发症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失血量、输血量和膝关节恢复进行比较,进行优劣分析。结果双组患者术后失血量、输血量高于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与单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单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双组患者的HSS评分显著高于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需要膝关节置换患者的治疗,同期双膝关节置换和单膝关节置换各有优劣,需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予以治疗,相对而言同期双膝关节置换经济、高效,但需要更高质量的护理予以配合。

  • 标签: 同期双侧膝关节置换 单侧膝关节置换 优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特发性脊椎凸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37例特发性脊椎凸患者的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患者经过精心的治疗康复率高,35例患者已经恢复健康,2例患者病情出现好转。结论正确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尽快康复,恢复正常的生活。

  • 标签: 特发性脊椎侧凸 患者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乳腺癌的临床治疗原则。方法实施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辅以术后放疗和化疗。结果16例原发性双乳腺癌全部获得随访,至2011年6月共死亡5例,存活11例,5例死亡病例中同时性1例,异时性4例。3例首发癌年龄小于40岁,2例小于50岁。5年内死亡2例均为III期病例。结论双乳腺癌临床处理与单乳腺癌相似,一经确定应积极手术治疗,同时辅助其它治疗。

  • 标签: 双侧乳腺癌 根治术 改良根治术 放疗 化疗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对30例行单PKP的胸12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病例(15例骨水泥呈双分布,15例骨水泥呈单分布)进行对比分析,观察术后椎体高度改变及术后腰痛缓解情况。方法总结我院2011、3~2013、3行单PKP治疗的胸12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手术病例30例(其中15例骨水泥呈双分布,15例骨水泥呈单分布),按照术后影像学资料、VAS(VisualAnalogueScale)评分标准分别对患者术后椎体高度、术后疼痛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有5例发生骨水泥渗漏,均未出现临床症状。术后2周、1年时,两组病例椎体前后缘高度及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术后2周时双分布组与单分布组对比,伤椎前后缘的高度改变无显著性差异,VA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年时两组VAS评分仍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两种不同的骨水泥分布方式对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疼痛及恢复伤椎高度均有效,伤椎前缘高度的恢复方面二者无显著性差异,VAS评分的改善方面双分布组优于单分布组。对单PKP手术骨水泥呈单病例,可行对补充注射,以达到满意效果。

  • 标签: 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水泥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初产妇常规会阴切术与选择性会阴切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1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64例,对照组行常规会阴切术,观察组行选择性会阴切术。结果两组产妇第二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2h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软产道损伤及损伤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会阴切术可以显著减少产妇产后2h出血量及产妇恢复时间,对新生儿及软产道无损伤,临床上对阴道分娩的初产妇应根据产妇的个体情况,行选择性切术。

  • 标签: 常规会阴侧切术 选择性会阴侧切术 阴道分娩 初产妇 临床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会阴切口感染的原因并提出护理措施。方法对320例产妇中会阴切术干预措施及愈合情况观察、记录。结果会阴切口感染与产妇本身的键康因素,术前的护理、术中的操作、术后的护理有关。结论积极治疗原发病,提高产妇的身体素质,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全面掌握会阴切术的适应症、方法、时机及科学的护理。提高助产护理质量。加强会阴切口的护理力度,及时处理产前合并症及产后并发症,是预防会阴切口感染重要措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会阴切术切口愈合护理。方法对400例会阴切患者的护理及治疗,同时加强心理护理、创口护理、饮食护理,切术的切开时机、术后护理、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结果382例术后切口愈合,16例切口愈合不良,这16例产妇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不下床活动,后经多方面给予综合治疗、护理等,创口愈合出院。结论加强会阴切病人的心理护理、术前时机、术后护理、饮食护理等,有利于切病人创口愈合。

  • 标签: 会阴侧切 切口 愈合情况 护理 体会
  • 简介:一、病史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阴道分娩过程中两种不同会阴切术,了解会阴伤口疼痛及愈合情况。方法将2010年1月-12月间,阴道分娩产妇60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00例采用改良会阴切术(20°-30°会阴切),对照组300例采用传统会阴切(45°会阴切)。两组产妇均足月,B超提示胎儿体重在3500g以下,无产科并发症及合并症。观察两组的产时出血量、伤口疼痛情况及切口恢复情况、72h活动度。结果观察组产时出血量、伤口疼痛情况、72h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会阴切术符合生理要求,有利于产后早日康复,值得在产科推广。

  • 标签: 分娩 会阴侧切术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会阴切术后伤口感染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9月-2019年3月妇产科收治的会阴切术后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研究组患者实施干预性护理措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疼痛程度,比较两组的住院时间以及伤口愈合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会阴切口愈合切口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干预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住院天数为(2.15±0.24)天,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3±0.26)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预性护理可以促进会阴切术后伤口感染愈合速度,减轻患者疼痛程度,缩短住院时间,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 标签: 干预性护理 会阴侧切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凸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诊断为退变性脊柱凸的患者42例,采用后入路法对患者行凸矫正,并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后患者的脊柱功能较术前得到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且均未发生内固定失效等不良并发症。结论采用手术方法对退变性脊柱凸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的对患者的畸形症状进行矫正,建议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退变性脊柱侧凸 螺钉内固定 手术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传染病患者的临床输血交叉配血次凝集进行分析,为临床安全输血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对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850例临床输血的患者中,216例次出现凝集的EDTA抗凝血样用微柱凝胶法分别进行不规则抗体的筛查试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自身对照试验,并记录实验结果,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16例患者抗筛结果为抗筛细胞Ⅰ、Ⅱ、Ⅲ均为阴性,交叉配血结果为主阴性,次阳性均为1+~2+的凝集,其自身对照试验为1+~2+的凝集,且凝集强度均大于或等于次的凝集强度,其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为1+~2+的凝集,且凝集强度均大于或等于次的凝集强度。结论在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同时应做抗体筛查与自身对照试验,在抗体筛查阴性的情况下,如果次测凝集强度不大于自身对照时,可以不做吸收放散试验,安全放心的输血,临床输血无输血不良反应。

  • 标签: 交叉配血 次侧凝集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微柱凝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