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中药配合针灸治疗面神经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某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4例面神经瘫痪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33例,患者平均发病时间为半个月,采用中药联合针灸方式进行患者面神经瘫痪的治疗,分析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64例面神经瘫痪患者经治疗后,61例患者的病症出现痊愈,1例患者经治疗后病症出现好转,另有2例患者治疗后无效,患者病症治疗的总有效率约为97%。结论中药配合针灸治疗面神经瘫痪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中药 针灸治疗 配合 面神经瘫痪 临床效果 分析研究
  • 简介:脑性瘫痪造成儿童运动障碍,是导致儿童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虽然至今尚无完全治愈脑瘫的方法,但随着现代康复医学的发展和进步,目前儿童康复界已形成共识——综合康复治疗手段的应用,是改善脑瘫患者的身心功能、提高患儿日常生活能力的主要方法,并为患儿最终回归家庭和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 标签: 综合康复治疗 脑性瘫痪 现代康复医学 日常生活能力 运动障碍 回归家庭
  • 简介:目的:探讨适合我院脑瘫患儿的康复手段。方法:通过借鉴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康复训练、饮食护理、安全管理等。结果:40%患儿都有不同程度进步。结论:短时看护,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也是必要的。

  • 标签: 脑性瘫痪 康复治疗 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为维护血站供血科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确保临床用血的正常发放和采集的血液准确入库,最大限度地降低信息系统故障给供血科工作所造成的影响,必须建立和实施针对管理信息系统瘫痪等意外的应急预案和恢复程序,1以保证临床血液发放和血液正常入库。

  • 标签: 信息系统 瘫痪 应急预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意外患者肢体瘫痪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采用心理护理、肢体护理、饮食护理等科学适宜的护理配合恰当适宜的治疗。结果除5例患者死亡外,其余24例恢复生活自理,19例肌力有所改善,7例未有改善。结论科学适宜的护理,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减轻了社会及家庭的负担。

  • 标签: 脑血管意外 瘫痪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舒适护理在瘫痪神志清楚老人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从2013年1月起对瘫痪神志清楚老人实施舒适护理共23例。结果舒适护理后23例老人及家人满意度从90%提高到99%,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舒适护理能明显减少并发症,提高老人及家人满意度。

  • 标签: 舒适护理 瘫疾神志清楚老人 舒适护理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低钾型周期性瘫痪患者的影响。方法对20例低钾型周期性瘫痪患者实施细致的饮食、生活、药物护理等方法进行探讨和分析,总结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结合护理后,20例低钾型周期性瘫痪患者接受专业的临床治疗和护理后,均顺利痊愈出院,临床治愈率为100%,无一例不良事件发生。。结论专业的护理干预能促进低钾性周期型瘫痪患者早日康复,提升预后效果。

  • 标签: 护理干预 低钾性周期性瘫痪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骨折术后采用活血止痛汤治疗,对肢体肿胀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2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1例。术后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上增加活血止痛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61.90%),组间差异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组间差异p<0.05。结论活血止痛汤可有效改善患者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疼痛等症状,并有利于减少并发症风险,临床疗效确切。

  • 标签: 活血止痛汤 骨折 术后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组训练对脑瘫患儿康复疗效的作用。方法整理收集我院收治的40例脑瘫患儿采用小组训练课程治疗(观察组),40例脑瘫患儿予以一对一康复疗法(对照组),观察两组患儿康复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组训练有利于脑瘫患儿的康复。

  • 标签: 小组训练 脑性瘫痪 康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肝强脾弱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2011年1月-2013年6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瘫肝强脾弱证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80例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脑瘫常规治疗方案(运动治疗、作业治疗、引导式教育、物理因子及心理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综合疗法(针刺、中药药浴),3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每6个月进行中医临床症状评分,每3个月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GMFM)、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对肌张力、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不同治疗时点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MAS评分、GMFM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治疗时点治疗组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MAS评分、GMFM评分、M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西医综合康复的基础上联合针刺、中药药浴等中医综合治疗可更有效改善脑瘫患儿功能状况,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 标签: 中医综合疗法 脑性瘫痪 肝强脾弱证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肝强脾弱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2011年1月-2013年6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符合脑瘫肝强脾弱证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脑瘫常规治疗方案(运动治疗、作业治疗、引导式教育、物理因子及心理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综合疗法(针刺、中药药浴),3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每6个月进行中医临床症状评分,每3个月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GMFM)、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对肌张力、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不同治疗时点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MAS评分、GMFM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治疗时点治疗组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MAS评分、GMFM评分、M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西医综合康复的基础上联合针刺、中药药浴等中医综合治疗可更有效改善脑瘫患儿功能状况,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 标签: 中医综合疗法 脑性瘫痪 肝强脾弱证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方法以2013年3月—2014年4月在我院乳腺外科进行乳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1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13年9月前入院的72例患者为对照组,做常规的健康教育以及术后康复功能锻炼指导。之后入院的84例患者为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详尽系统的延续护理相关内容,采用乳腺癌术后功能锻炼依从性量表、乳腺癌生活质量量表(QLSBC)在护理干预前后对患者进行调查,并测量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比较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锻炼效果,依从性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肢体功能锻炼依从性及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且两组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5个维度得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护理服务可明显提高乳腺癌患者术后肢体功能锻炼的依从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延续护理 乳腺癌 功能锻炼 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手术及康复训练后脑瘫患儿的长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3年6月180例痉挛性脑瘫患儿行手术及康复训练治疗,对患儿手术前后进行对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估脑瘫治疗效果。结果18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经过手术治疗,术后正规康复训练,术后随访1年,患儿肌张力及步行功能较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外科治疗儿重痉挛型脑性瘫痪疗效肯定,应用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脑性瘫痪 颈动脉鞘交感神经网内膜剥脱术 康复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儿脑瘫采用针刺联合康复训练与单纯针刺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54例小儿脑瘫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与生活质量评估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GMFM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效果更佳。

  • 标签: 针刺 康复训练 小儿脑瘫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持续性护理干预方案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11月间收治的髋部骨折老年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持续性护理服务模式,对两组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研究组骨折愈合有效率、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实施持续性护理服务模式效果显著,是一种科学而有效的护理方案,不但能促进患者骨折愈合,还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持续性护理 老年 髋部骨折 肢体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灸配合康复技术改善中风后遗症患者瘫痪肢体促分离运动疗效。方法纳入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8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为对象,将其随机分组。促通康复组实施单纯促通康复干预,针灸+促通康复组实施针灸联合促通康复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瘫痪肢体促分离运动疗效和患者满意评分的差异。结果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显示,针灸+促通康复组治疗有效例数明显高于促通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计量资料行t检验显示,针灸+促通康复组满意评分明显高于促通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中风后遗症患者实施针灸联合促通技术,有助于提高瘫痪肢体促分离运动疗效,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针灸配合康复技术 中风后遗症患者 瘫痪肢体 促分离运动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时间窗高压氧治疗对脑性瘫痪患儿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脑性瘫痪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四组,即A组、B组、C组、D组,对四组患儿均采用康复治疗,对A组患儿在2-3个月内给予高压氧治疗,对B组患儿在3-5个月内给予高压氧治疗,对C组患儿在5个月以上给予高压氧治疗,对于D组患儿不予以高压氧治疗。对患儿共进行40次HBO,疗程共8周,对患儿进行治疗时运用GMFM(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来评定其粗大运动的发育情况,并用Gesell发育量表对其评估,计算出患儿语言、精细运动、粗大运动、适应性、GMFM等能区的发育商。结果当患儿一岁时,观察四组患儿语言、精细运动、粗大运动、适应性、GMFM等能区的发育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A组患儿改善情况均优于B、C、D三组,B组改善情况优于C、D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C、D两组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过程中,四组患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高压氧治疗脑性瘫痪患儿时必须争取最佳时间,时间越早疗效越佳,在患儿发病后2-3个月内治疗时间为最佳,3-5个月次之,超过5个月则无明显疗效。

  • 标签: 脑性瘫痪患儿 时间窗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