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扩张(DCM)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方法选取在本院住院治疗的DCM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实行心电示波、超声心动图、胸片及常规心电图等检查,并分析其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结果经心电监测、常规心电图等检查显示,90例患者心律失常常见类型为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次之,这两者发生率比其他类型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心律失常发生类型与心功能分级及心室内径无明显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CM患者心律失常发病率较高,并且具有多种类型,其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

  • 标签: 扩张型心肌病 心律失常特点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扩张( DCM)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方法:选取在本院住院治疗的 DCM患者 9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实行心电示波、超声心动图、胸片及常规心电图等检查,并分析其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结果:经心电监测、常规心电 图等检查显示, 90例患者心律失常常见类型为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次之,这两者发生率比其他类型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05)。但心律失常发生类型与心功能分级及心室内径无明显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CM患者心律失常发病率较高,并且具有 多种类型,其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

  • 标签: 扩张型心肌病 心律失常特点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倍他乐克治疗扩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扩张50例,收治时间在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并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再采用倍他乐克治疗,将两组扩张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扩张的总有效率92.00%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倍他乐克治疗扩张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增加扩张治疗后的总有效率。

  • 标签: 扩张型心肌病 倍他乐克 疗效探究
  • 作者: 余平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3-13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3期
  • 机构:(富顺县晨光医院四川自贡643000)【中图分类号】R1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050-01近年来,扩张型心肌病逐渐成为了一种高发性的疾病,目前的诊断率在逐年上升,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每年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人数大约在8/10万,患病率在19/10万左右,考虑到尚有部分患者未被诊断,因此患病率可能会更高,并且在患者群体中55岁以下的中年人超过一半以上,在患者年龄方面呈现出不断年轻化的趋势。扩张型心肌病(DCM)的主要特征就是患者的左心室扩大、右心室扩大或者双侧心室都存在扩大的情况,同时心脏收缩功能存在障碍,一般通过超声检查即可观察到患者的这些变化。心脏使人体血液循环的作用主要依赖的就是心肌的舒张以及收缩作用,而出现扩张型心肌病会导致心肌的舒张以及收缩作用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人体血液循环。扩张型心肌病病情发展缓慢,一般男性患病的几率要低于女性,发病年龄较大,20~50岁都有可能发生,若患者扩张型心肌病的家族遗传史,其发病年龄相较于普通人一般会较早。1引发扩张型心肌病的主要因素1.1感染研究人员在动物实验中发现,病毒感染不单单会诱发病毒性心肌炎,并且也有一定可能诱发和扩张型心肌炎病变相似的情况。近年来,在研究中发现,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肌活检标本当中存在肠道病毒以及巨细胞病毒RNA,这说明扩张型心肌病与病毒性心肌炎存在极大的关联。1.2遗传以及自身免疫以前,受医学研究条件的限制,一般认为扩张型心肌病属于特发或者散发疾病,但是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发现,家族遗传型的扩张性型心肌病在此病患者当中大致占40%以上,研究显示,扩张型心肌病的遗传一般是显性遗传,隐性遗传的情况比较少见。此外,人体自身免疫反应发生变化时会增加部分疾病的易感性。1.3细胞免疫自然杀伤细胞活性降低患者的疾病,削弱人体的防御,T淋巴细胞数量和功能抑制,导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损伤血管以及心肌。2扩张型心肌病临床表现扩张型心肌病在发病早期一般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人体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不适感,仅在进行超声检查时会发现患者的心脏扩大,同时心肌舒张以及收缩能力减弱。一般当患者出现明显的症状时,说明病情以及发展了一段时间,已经进入中期甚至晚期扩张型心肌病中期主要的症状包括心跳不规律、乏力、呼吸不畅、容易疲劳等,病情发展到此阶段,患者的心脏会进一步扩大,同时出现水肿以及腹水等症状,绝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全面护理对扩张心肌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17 年 3 月至 2019 年 4月我院收治的 36例扩张心肌,采用随机 数字表法 分为观察 组和对照组 组均为

  • 标签: 全面护理 扩张性心肌病患者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面护理对扩张心肌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36例扩张心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组均为18例,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对照组则加用全面护理方法,综合对比两组的护理质量评分和满意度评分。结果对照组患者患者满意度和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观察护理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采用全面护理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综合满意度,改善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效果。

  • 标签: 全面护理 扩张性心肌病患者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收治扩张伴心力衰竭病患采用心衰合剂联合西药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124例研究所用扩张伴心力衰竭患者均采自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就采用单纯西药对照组62例和于此之上加用心衰合剂观察组62例展开对比。结果疗程结束,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LVEF高于对照组,LVEDD及LVESD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心衰合剂联合西药方案对扩张伴心衰患者施治,可促进其心功能改善与治疗效果优化。

  • 标签: 扩张型心肌病 心力衰竭 心衰合剂 心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冠心病患心肌缺血发作的特点以及具体的护理体会。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80例冠心病患,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所有冠心病患进行连续性24h心电图的记录,然后采取一定的人性化护理。结果心电图监测分析可以发现80例患者24h内发生心肌缺血共480次,在上午600~1200占58.33%;心肌缺血发作时出现心悸、胸闷、心痛、出汗症状的患者占36.25%;患者心肌缺血发作时出现心律失常的达到77.50%;症状效果总有效率为96.25%;护理总满意度达到100.00%。结论心电图的监测和人性化护理对于冠心病的治疗和康复有很大作用,值得医院推广应用。

  • 标签: 冠心病 心肌缺血 特点 护理要点
  • 作者: 丁红英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4-14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4期
  • 机构:(彭州市升平镇卫生院四川成都611934)【中图分类号】R3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4-0067-01糖尿病是现代社会中一种常见疾病,该病是不能通过一次或者两次手术就可以治疗的,而是靠长期慢性预防来进行疾病的疗养。长言道:病从口入,所以最好的预防措施就是合理的安排日常饮食来进行预防。那么怎么安排饮食才能做到既控制好血糖又可以吸收营养物质?对于糖尿病这种病虽然在治疗手段上效果不大,但是可以进行食补预防,糖尿病患者日常试试这样吃:1糖尿病患者要饮食定量患上糖尿病后,病人会出现多饮、多食现象,这种现象如果不加以控制会随着恶性循环而越来越严重。所以要预防糖尿病的关键就是要要饮食定量。糖尿病人的饮食中还是要以粮食为主,在人体热量组成中,粮食提供的粮食占据比较大,所以糖尿病人在进食时多吃粮食作物,这样可以维持人体每天活动所需要的热量。如果用数字来作具体地说明,那就是每位糖尿病人每天主食应在4-8两为宜。身体热量的来源的第二就是脂肪,脂肪是在人体极度饥饿状况下产生热量最多的,所以说每天摄入适量脂肪是必须的,但如果脂肪摄入量过多,也会对糖尿病人产生不利影响。如果用数字来作具体说明,那就是每天摄入植物油不超过1两,动物油不超过半两。除了粮食和脂肪外,适量摄入蛋白质也可以对人体的热量进行补充。蛋白质里面有碳、氧、氮等化学元素,这些元素又是人体生活必须的,蛋白质与脂肪和粮食相比,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所以在进行饮食定量时适量摄入蛋白质也是对身体有很多好处。用数字具体说明即:糖尿病人每天摄入约50-80克蛋白质。蛋白质分类较多,但动物性蛋白是蛋白质里一种优质蛋白,如果在饮食中可以摄入少量的动物性蛋白,则更有利于病人身体的吸收和利用。这种蛋白常见于肉类中,因此适当摄入肉含量对糖尿病人是很有益的,用数字作定量即糖尿病人每天进食各种肉类2-3两。糖尿病人的饮食定量主要是减少摄入糖分来降低身体内糖含量。降糖固然重要,但降脂降压同样重要。当身体出现饥饿状态时不要着急饮食,因为这样容易使上次进食后未消化的食物产生不饱和脂肪酸,血脂和血压会升高。所以饮食定量对糖尿病人是非常重要的。2糖尿病患者要按时进餐糖尿病患者经常会出现饥饿状态,如果病人意志力差,饥饿感出现后立即用餐进行能量补充,这是不科学的。长期这样会导致机体形成一种习惯:饿了就吃。这种习惯会打破原有的生物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脏超声与MRI诊断肥厚型心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准确性。方法以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这一时间段内在我院接受诊断与治疗的62位肥厚性心肌版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主体,在取得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本次的临床研究。对所有研究样本进行心脏超声以及MRI诊断,然后对两者诊断结果中的心肌肥厚以及赘生物进行比较分析,最终得出心脏超声与MRI诊断肥厚型心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价值。结果通过观察对比前后两次患者临床诊断的各项相关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心前、后壁以及室间隔的心肌肥厚的厚度检查而言,两者之间差异不大,且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但是在后尖部心肌肥厚厚度以及心侧壁的心肌肥厚厚度检测过程中,MRI的临床诊断价值更高。对于赘生物的检查而言,MRI的检出率为74.19%,共46例,心脏超声的检出率为93.55%,共58人;对于赘生物的大小检测,MRI的检测结果为(6.11±1.09)mm,心脏超声的检测结果为(7.29±1.05)mm,超声在检查直径较小,特别是d<5mm的赘生物时更具优势,在检查主动和肺动脉瓣的赘生物中更具优势,但在进行二尖瓣赘生物和三尖瓣赘生物时二者之间差异不大。结论在检查心肌肥厚厚度以及患者的病变位置时,MRI的检查结果更加精确,但是在检查赘生物的位置和大小时,心脏超声更具优势,所以在肥厚型心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过程中应当联合使用两种诊断方法,以提高临床诊断价值。

  • 标签: 心脏超声 MRI 肥厚型心肌病伴感染性心内膜炎 诊断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冠心病患心肌缺血发作的特点以及具体的护理要点。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80例冠心病患,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所有冠心病患进行连续性24h心电图的记录,然后采取一定的人性化护理。结果心电图监测分析可以发现80例患者24h内发生心肌缺血共480次,在上午600~1200占58.33%;心肌缺血发作时出现心悸、胸闷、心痛、出汗症状的患者占36.25%;患者心肌缺血发作时出现心律失常的达到77.50%;症状效果总有效率为96.25%;护理总满意度达到100.00%。结论心电图的监测和人性化护理对于冠心病的治疗和康复有很大作用,值得医院推广应用。

  • 标签: 冠心病 心肌缺血 特点 护理要点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糖尿病患骨折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骨折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为46例非糖尿病的骨折患者,观察组为46例的合并糖尿病的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统计学方法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方法及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糖尿病合并骨折患者的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术后注意事项、手术费用以及住院时间都长于对照组的单纯骨折患者。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86.96%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69.57%,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23.91%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47.83%,观察组患者的治疗费用及入院时间等都明显的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费用及入院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糖尿病合并骨折的患者应该给予严格控制血糖,尽可能的缩短术前准备时间,控制好糖尿病患的术后感染情况以尽可能的促进患者伤口愈合及早日康复。

  • 标签: 糖尿病患者 骨折 糖尿病合并骨折患者的手术方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