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理工大学生焦虑状况的调查与评定,探讨理工大学生焦虑的性别、年级及城乡差异。方法采用Spielberger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对23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其中男生217人,女生26人。结果理工大学生的状态—特质焦虑不存在性别差异;状态焦虑、特质焦虑都存在年级差异(P<0.001),4年级大学生的装袋焦虑、特质焦虑明显高于1年级、2年级和3年级大学生,理工大学生状态焦虑、特质焦虑的城乡差异不显著。

  • 标签: 状态焦虑 特质焦虑 性别 年级 城乡
  • 简介: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心理学、社会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沟通技巧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护理纠纷的发生也日渐上升。良好的护患沟通对提高患者满意度,防止护患纠纷的发生,具有很大的意义[1]。因此沟通技巧是护士必须掌握的技能,而非语言行为可改变语言行为所表达的意思,比语言行为更接近事实。在护患、医护沟通中,如果能够恰到好处的应用语言沟通的方式,可弥补在某些状态下语言沟通的不足。

  • 标签: 非语言沟通 特点 类型 应用
  • 简介:摘要随着现代护理学的发展,人们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医患纠纷不断增多,这使得护患沟通在护理工作中越来越重要。语言沟通作为护患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在护理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适时准确地运用语言沟通技巧,对于协调双方关系、提高交流质量,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护理工作中要学会经常运用自己的仪表、动作、面部表情等来表达思想感情,通过运用恰当而得体的语言沟通给病人带来生命的春天。

  • 标签: 临床护理工作 护患关系 非语言沟通技巧
  • 简介:摘要目的语言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作用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5月到2018年5月的住院儿科患儿100例,随机分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语言为主的沟通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语言沟通,患儿出院后由其父母填写护理满意度调查表。结果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技术和服务态度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恰当的语言性沟通方式能够促进和谐的护患关系的形成,有利于儿科护理工作的进行。

  • 标签: 非语言沟通 儿科护理 作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儿科护理中实施语言性沟通的应用价值。方法:于儿科中随机选取68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是儿科在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收治;将对68例患者随机分组,采用“随机数表法”,将34例纳入至对照组,另外34例纳入至观察组,分别在其护理中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常规护理+语言性沟通,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向两组患儿家长发放了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价其满意度情况,结果显示观察组家长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语言性沟通用于儿科护理中可提高护理质量、提升家长满意度。

  • 标签: 儿科护理 非语言性沟通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方法在本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间接诊的儿科患儿中随机选取12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60例采用常规儿科护理方式的为A组,6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语言性沟通护理方式的为B组。比较两组患儿对治疗的依从性及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B组患儿护理后的依从率为91.67%,明显高于B组的76.67%;B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率为95.00%,明显高于A组的78.33%。上述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语言性沟通,能够减少患儿恐惧、抵触情绪,提高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增加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

  • 标签: 非语言性沟通 儿科护理 依从性 满意度
  • 简介:摘要所谓语言性沟通的护理方式,指的就是在进行儿科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儿科护理工作人员不使用词语来进行和儿科患者的交流,而是在进行和患者的沟通过程中,借助儿科护理工作人员的动作、儿科护理工作人员所做出的有代表性意义的手势、儿科护理工作人员的眼神变化、儿科护理工作人员的表情语言,来帮助儿科护理工作人员充分的表达出自身对于患者的思想和感情,让患者充分的感受到来自儿科护理工作人员的善意和温暖,促进儿科护理工作效果的提升。截至目前为止,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询研究,可以看出,在进行儿科护理的过程中,采用语言沟通的护理方式,有着非常明显的护理效果。本文主要就语言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中的作用效果做一研究。

  • 标签: 非语言沟通 儿科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作者主要就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作者通过随机性选择我院在2015年-2017年11月就诊的120例儿科患者实施分析,并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将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为6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语言沟通方式实施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语言沟通实施护理,并对两组患者的质量效果实施判断以及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实施记录。结果通过对比分析,不难看出,实验组患者家长护理的满意度以及对护理方式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儿科患者实施语言沟通护理,能够有效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就医的依从性。

  • 标签: 非语言性沟通 儿科护理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 儿科护理工作中非语言性沟通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 2018 年 4月至 2019 年 4月收治的 116例儿科患儿,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 5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语言性沟通式护理模式实施临床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 98.28%)高于对照组( 86.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语言性沟通式护理模式实施临床干预可有效提升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为患儿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

  • 标签: 非语言性沟通 儿科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1月到2014年12月的住院儿科患儿100例,随机分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语言为主的沟通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语言沟通,患儿出院后由其父母填写护理满意度调查表。结果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技术和服务态度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恰当的语言性沟通方式能够促进和谐的护患关系的形成,有利于儿科护理工作的进行。

  • 标签: 非语言性沟通 儿科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提高血站工作人员的语言和语言沟通的技巧,使献血者放松心情,解除顾虑。方法学习如何进行语言和语言沟通。结果实际工作中如果能做好语言和语言的沟通,确实能降低献血者的紧张情绪。结论血站作为采供血的专业机构,工作人员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血站的外在形象,关系社会对血站的信任感,只有更好的提升服务和自身素质,才能保证血站的长远发展。

  • 标签: 语言沟通 非语言沟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语言性沟通式护理模式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从 2017年 7月到 2019年 7月期间收治的 12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单号与双号,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 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主动沟通方式,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语言性沟通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儿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工作服务态度评分为( 96.89±2.11)分,对护理方法评分为( 97.24±2.3)分;而对照组在这两项方面的评分分别为( 76.38±3.41)分、( 76.10±4.81)分组间具有明显差异, P< 0.05。结论:语言性沟通式护理模式用于儿科护理工作,能够有效提升患儿护理满意度,对患儿早日康复具有很大帮助。

  • 标签: 非语言性沟通 护理 儿科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替罗班对未实行早期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并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68例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投掷的方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平均每组34例。观察组实施替罗班治疗,对照组仅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出血情况发生率与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出血病例,观察组应用替罗班少量出血例数较多(8.82%),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血管事件的总发生率(8.82%)明显低于对照组心血管事件的总发生率(44.12%),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班对未实行早期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相对于常规的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建议广泛应用。

  • 标签: 非介入治疗 非ST段抬高 心肌梗死 替罗非班
  • 简介:目的:探讨吉替尼单药治疗化疗失败的晚期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化疗失败或不适宜化疗的晚期NSCLC患者25例,给予吉替尼治疗。结果:25例中18例可评价疗效,有效率32.0%,疾病控制率68.0%。常见不良反应为Ⅰ、Ⅱ度皮肤改变和腹泻,Ⅲ度不良反应占7.6%。结论: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吉替尼治疗女性,不吸烟,腺癌晚期NSCLC的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适用人群证实肺腺癌后立即应用,观察2周若有效,可仅持续应用吉替尼控制,无效者则选择综合治疗模式。

  • 标签: 靶向治疗 吉非替尼 非小细胞肺癌
  • 简介:目的了解工科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涯发展辅导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改编的工科类大学生生涯发展量表,对1927名来自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的工科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工科类大学生生涯探索水平高于生涯定向水平;在生涯定向维度上,是否贫困生、是否独生子女、有无实习经历、农村与城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生涯探索维度上,不同性别、是否贫困生、不同家庭居住环境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独生子女、有无实习经历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级与学业成绩在生涯定向和生涯探索2个维度上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校应根据工科类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学业阶段,及早开展职业生涯辅导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

  • 标签: 工科类大学生 生涯发展 生涯探索 生涯定向 职业生涯辅导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吉替尼靶向治疗晚期NSCLC(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2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铂类化疗无效的晚期小细胞肺癌患者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吉替尼治疗,剂量为250mg/d,持续服药3个月,观察患者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结果70例晚期NSCLC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38.57%,临床疾病控制率70.00%;ⅢB期疗效优于Ⅳ期,但差异不显著(P>0.05);腺癌疗效明显优于鳞癌,差异明显(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皮疹、腹泻、恶心和溃疡等,但未影响抗肿瘤治疗。结论对于化疗无法控制病情的晚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方案首选吉替尼,能取得满意的疗效且安全耐受。

  • 标签: 吉非替尼 靶向治疗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氨甲喋呤联合米司酮治疗破裂型宫外孕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自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71例宫外孕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治疗组36例与对照组3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氨甲喋呤药物肌注治疗,而治疗组患者采取氨甲喋呤联合米司酮药物肌注治疗,对两组患者疾病治疗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患者血β-HCG水平平均值比较,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治疗组患者治愈率88.9%,对照组治愈率71.4%,两组患者治愈率比较,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副反应发生率11.1%,对照组副反应发生率为31.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给予破裂型宫外孕患者氨甲喋呤联合米司酮治疗有较好临床疗效,且临床副反应较小,值得临床积极推广使用。

  • 标签: 氨甲喋呤 米非司酮 非破裂型宫外孕
  • 简介:诊断的目的自然是为了治疗。但说起癌症的治疗,则常令人失望。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癌症被人们视为“不治之症”。不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癌症的治疗方法日益增多,随着越来越多的病例被早期发现,治疗的效果也日益提高。癌症可以治疗的概念也逐步为人民大众所接受。目前常用的治疗癌症的方法如下。

  • 标签: 不治之症 癌症 治疗方法 科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