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二尖瓣狭窄的内科临床诊疗方法及疗效。方法随机抽选我院收治的49例二尖瓣狭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9例患者经临床规范化诊疗后,显效25例(占51.0%),有效21例(42.9%),无效3例(占6.1%),治疗总有效率为93.9%。结论对二尖瓣狭窄进行全面的临床分析,及早明确诊断,并予以规范化治疗,可有效提高二尖瓣狭窄的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出现的并发症亦能及时处理,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二尖瓣狭窄 检查 治疗
  • 简介:摘要颈动脉狭窄是局部血管狭窄,超过正常血管直径的50%的一种病理状态。据报道,在50岁以上的美国人群中有约5%的发病率,每年有70,000例颈动脉狭窄手术。因此,对于颈动脉狭窄发生和成熟的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将极大的有利于对该疾病的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病理学改变很多,较常见的表现为动脉中层弹力蛋白基质结构的破坏,平滑肌细胞减少和炎症细胞的浸润。动脉狭窄血管壁随着疾病的进展发生血管外膜重构和纤维化而变厚。目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尚未揭示的基因成分等复杂的相互作用引起的。病理学研究提示,动脉壁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蛋白水解,动脉壁的炎症和氧化应激可能是最主要的致病机制。

  • 标签: miRNA-145 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脑CT灌注成像与高分辨磁共振成像诊断技术联合应用于颅外段颈动脉狭窄,重点统计评估其临床诊断价值和可推广意义。方法专门回顾性统计分析了我院在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82例。该85例患者为定量随机抽样方式选取,依照患者临床早期不同诊断方案实施下的差异,分别对本组82例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诊断结果予以分析评估。本组82例全部为经过颈动脉B超证实后的重度狭窄患者,诊断检查中全部进行了颅脑CT灌注成像检查和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检查的联合方案。结果患者实施闭环支架置入术过程中,有2例患者手术中出现一过性心律失常,另有1例患者心率明显减慢。对症治疗后,患者心率逐渐恢复先前状态。2例高龄患者(男女各1例)在支架手术后的次日,发生脑出血。紧急转入治疗,将血液控制在100-140/70-90mmHg。所有患者手术期间均未发生心脏并发症,手术成功率95.1%(78/82),且所有患者手术后残余狭窄控制在了30%以内。结论颅脑CT灌注成像联合高分辨磁共振狭窄诊断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可充分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通过了解狭窄段管腔斑块的成分和症状表现,为后续的手术针对性治疗规避风险、做足保障。

  • 标签: 颅脑CT灌注成像 磁共振成像 颈动脉狭窄 脑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综合康复护理在老年腰椎管狭窄术后患者中的应用以及预后详细。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腰椎管狭窄患者 74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选取时间为 2018年 7月 -2019年 4月间,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为实施常规护理措施的常规组,一组为实施综合康复护理措施的综合组,每组各 37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护理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 综合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差异性显著,( 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护理前,且综合组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 p<0.05)。结论 对老年腰椎狭窄术后患者实施综合康复护理措施的效果显著,可供临床借鉴。

  • 标签: 综合康复护理 椎管狭窄术 老年患者 预后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围术期快速康复护理。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行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 40 例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 2019 年 1 月 -2019年 7 月间,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为实施常规护理措施的对照组,一组为实施围术期快速康复护理措施的实验组,每组各 20 例,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 VAS评分以及住院时间。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 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的 VA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护理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0.05)。结论 对行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实施围术期快速康复护理措施的效果显著,可供临床借鉴。

  • 标签: 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 腰椎管狭窄症 围术期 快速康复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