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选择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七年制4个开设《内经》课程的班级,随机确定两个教学班级作为研究性教学实验班,采用研究性教学方式,另两个班级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学。实践结果表明研究性教学班级的学生对学习《内经选读》的兴趣普遍较高,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满意度较高。对照班相比,研究性教学班的同学课堂更能集中注意力,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且能经常教师探讨各种问题,并提出新的见解。研究证实研究性教学的模式适合《内经》课程的教学,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研究性教学 内经 教学改革
  • 简介:一、引言研究性学习(inquirylearning),是一种学生主动地探索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形式。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探索,试图建立一个时代特征相符,体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精神要求的,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大学生创新学习的教育内容体系。研究成果能为高等院校的课程改革提供经验和借鉴,推动高等院校课程教学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完善创新教育体系创造条件。

  • 标签: 大学生 研究性学习 培养模式
  • 简介:笔者以同专业、同年级条件相同的2个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针灸学》中风一病的讨论课教材编制和教学模式建设进行探索,为《针灸学》讨论课的建设提供参考。

  • 标签: 中风 针灸学 讨论课 教材 教学模式
  • 简介:桂枝汤是《伤寒杂病论》中辨治太阳中风证的重要代表方,可在临床中辨治诸多疑难杂病并不局限于太阳中风证;本文重点探索桂枝汤方药作用及病位、解读方药及配伍,得出方药组成作用特点并不局限于太阳中风证,并可辨治诸多内伤杂病;权衡桂枝汤方证之发热、恶寒、头痛、汗出、不能食、心下闷、鼻塞,运用桂枝汤辨治长期低热、血管神经性头痛、妊娠大便难、窦性心动过缓,而不能仅局限于某一病变部位或症状表现,临证只要审明病变证机是气血虚夹寒,用之即能取得良好效果。

  • 标签: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桂枝汤 经方 方证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2020年,冠心病的流行影响到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现代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截至2021年5月25日,冠心病累计病例为16686081例,死亡人数为345396例。新一轮疫情爆发也是中国建国以来发生最快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感染规模之大,防治难度之大,不仅是对国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管理体系和防治能力的专业检验随着正常化和预防这一流行病的时代的到来,当地居民的态度、态度和保健需要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满足新时代人口日益增长的保健需求,必须深入分析社区保健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积极探索社区保健教育的新战略和新方法,以促进科学的保健方法和采用。

  • 标签: 社区健康教育 实践 探索
  • 简介:循证医学(EBM)是一种将医学研究、临床经验、患者意愿相结合,依据证据来制定临床决策的方法学。将其引入临床医学实践,可以帮助患者得到合适的治疗,帮助医生提高临床水平,改善医患关系;将其引入中医研究,可以为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促进中医走向世界;将其引人中医教育,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标签: 循证医学 研究生 中医教育 问卷调查
  • 简介:实践育人是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实践的统一,良好的实践育人体系能有效解决理论内容和思维转化之间的关系。实践育人须包含以下内容:坚持理论教育实践养成相结合,整合各类实践资源,强化项目管理,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完善支持机制,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如何提升医学院校实践育人质量体系,培养一名合格的医学人才,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 标签: 实践教育 医学教育 质量体系 医学院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中医院开展中药炮制情境教学的效果与实践。方法:选取药学专业临床见习学生58名,分为试验组(30名)和对照组(28名)。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试验组采用传统教学结合情境教学。教学结束后,考核两组学习成绩及试验组对情景教学法的评价。结果:教学结束后,两组学生的考核成绩均明显提高(P〈0.01),且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学生认为情景教学法可活跃课堂气氛、整合知识链接、提高操作技能。结论:情境教学法可提高《中药炮制学》教学效果,增强炮制技能。

  • 标签: 《中药炮制学》 情境教学法 教学改革
  • 简介:半夏泻心汤是《伤寒杂病论》中辨治脾胃病证的重要基础代表方,主治心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以及“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张仲景对此明确指出半夏泻心汤主治病证是心下痞满而不痛,而在临床中运用半夏泻心汤能否辨治心下满痛,能否取得最佳治疗效果,结合多年临床诊治体会,试将学用半夏泻心汤的理论探索临床实践浅述于次。

  • 标签: 半夏泻心汤 《伤寒杂病论》 方剂学 临床应用
  • 简介:《内经》教学改革是一项需要不断探索的系统性工作,文章系统总结了包括教学目标的调整细化,教学内容的分化和PBL教学法的应用,网络测试、课堂考核期终测试的全过程考核等改革经验,并指出,经典著作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寻找到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合理位置。

  • 标签: 内经 教学改革 PBL 过程性考核
  • 简介:学好经方的最佳思路方法是研究探索经方的基础方、代表方、衍生方以及经方合用,以此为切入点而提升用活经方辨治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病的制高点。

  • 标签: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经方 基础方 代表方 衍生方
  • 简介:思考探索桂枝的基本作用有温通经脉、解肌调卫、解肌通经、解肌舒筋、解肌温阳、解肌温肺、温通心脉、温阳化气、通经散瘀、平冲降逆、温通筋骨、温化水饮,权衡斟酌桂枝基本作用用量调配之间息息相关,亦即量变主导药效,药效因量而变。

  • 标签: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桂枝 经方 用量
  • 简介:麻黄汤是《伤寒杂病论》中著名治病方之一,方由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杏仁七十个,炙甘草一两所组成,因张仲景将麻黄汤设在太阳病篇,所以长期以来将麻黄汤局限于解表用方。笔者结合多年临床治病用方体会,运用麻黄汤不仅能辨治太阳伤寒证,更能辨治诸多疑难杂病,于此试将理论探索临床应用介绍于次,以抛砖引玉。

  • 标签: 麻黄汤 经方 理论探索 临床实践
  • 简介:[目的]探索新形势下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为培养临床型硕士研究生提供可借鉴经验。[方法]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瑞康临床医学院2013级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50名临床型硕士研究生作为观察组,2012级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50名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对照组研究,按照制定相关细则培养2年,培养结束后进行专业理论、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病例分析、临床技能操作等考核,对比分析两组学生各项考核成绩和合格率。[结果]观察组专业理论、体格检查、病例分析和临床技能四项成绩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史采集和病历书写成绩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合格率是94.0%,对照组合格率为80.0%,观察组合格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照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双轨合一”培养模式培养的临床型硕士研究生的临床能力总体上优于传统培养模式硕士研究生,“双轨合一”的培养模式将会推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的转变,并对医学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 标签: 临床型硕士研究生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培养模式
  • 简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通过实施岗前培训制度、双月小论文制度,举办研究生暑期学校学术创新论坛,完善研究生创新激励机制和重视研究生自我教育意识培养等途径,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 标签: 中医学 研究生 创新能力
  • 简介:射干麻黄汤是《伤寒杂病论》中辨治哮喘的重要治病用方,方由射干十三枚(9g),麻黄四两(12g),生姜四两(12g),细辛、紫菀、款冬花各三两(9g),五味子半升(12g),大枣七枚,半夏(大者、洗)八枚(12g)所组成。对此张仲景为何既论“咳而上气”,义论“喉巾水鸡声”,其辨治思路是什么,于此试将临床运用射干麻黄汤方证的体会介绍于次,以抛砖引玉。

  • 标签: 射干麻黄汤 方证 经方《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