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预后措施。方法:以我院 2017 年至 2019 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患者 68 例进行病例资料,对引发出血转化的单因素进行分析,并确定危险因素。结果: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抗凝药物史等。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治疗中,应从相关危险因素中入手,及时监测与控制危险因素的标准水平,形成较好的预后措施,减少患者病情恶化,降低出血转化率。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出血转化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主要危险因素,并就主要针对处理措施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消毒供应室 21 例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 2016 年 2 月至 2017 年 8 月期间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情况,并就主要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于 2017 年 9 月至 2019 年 2 月期间对该 21 例护理人员实施针对处理干预,对干预前后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评定比较。结果:我院消毒供应室职业暴露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利器刺伤,其次为各类化学、物理及生物因素。通过强化职业防护培训及管理、 合理排班、规范护理操作等针对处理后,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降低( P < 0.05 )。结论: 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日常工作中须不断提升护理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与能力,综合提升职业素养,以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提高护理工作的安全

  • 标签: 消毒供应室 护理人员 职业暴露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古代时期我国治疗疾病的方法几乎都是中药治疗,当前中医治疗在我国各大医院也得到了推广,但是患者在进行中药注射后,身体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出现不适反映,本文研究主要是分析患者在中药注射剂治疗后出现不适的危险因素。并且对出现不适的患者实施中药药学服务干预,探析对患者的影响。方法:从 2017年 6月至 2018年 8月在我院接受中药注射剂治疗疾病的患者中选择 128例进行本实验的研究。出现过不良反应的一组叫做 A组,没有出现不良反应的一组叫做 B组,每组的人员都是 64例。主要是运用单因素分析法来研究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还要从此时间段在我院接受中药注射剂治疗的患者中选择 66例进行药学干预效果研究, 33例进行普通治疗和护理的患者叫做 C组,其他的 33例进行治疗后施加药学干预,叫做 D组。治疗结束后分析施加药学干预对患者治疗的影响。结果: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导致患者在接受中药注射剂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有很多,例如在用药期间同时服用的其他种类的药物,药液配置好以后,经过时间过长才给患者注射等。对患者进行人为的药学干预后,研究结果表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远远低于没有实施人为药学干预的。结论:中药注射剂在配置好后,如果存放的时间超过 15分钟,或者是联合用药,就极有可能造成接受治疗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经过对患者实施人为的药学干预后,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有所改善,因此,这种人为的药学干预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 标签: 中药注射剂 不良反应 危险因素 药学干预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新生儿 PICC 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近两年在我院实施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 术的新生儿 180 例,回顾分析其中合并感染的 26 例新生儿的临床病例资料。探讨分析孕妇年龄、是否患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孕妇产道情况,以及胎儿出生时的体质量、性别、胎龄等胎儿基本情况,能否成为诱发导管相关性感染 (CRI) 的危险因素,并针对患儿产生的并发症,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以加快患儿的恢复。结果:诊断为 CRI 的新生儿共有 26 例, CRI 发生率为 14.4%(26/180),6.0/1000 导管日 (26/4355) ;对孕妇产道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分娩孕周的长短与 CRI 的是否发生关系密切 (P ;对胎儿基本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患儿的胎龄、出生时的体重、性别、置管时间、催患呼吸窘迫综合征均可作为诱发 CRI 的危险因素 (P

  • 标签: 新生儿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个案管理与常规护理控制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效果比较。方法 符合研究要求患者,研究人员随即选取 128例,研究开始日期为 2018年 3月,结束入组的日期为 2019年 6月,结合入组以及排除标准,研究人员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研究组,两组分别有 64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研究人员给予其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研究人员给予其个案管理与常规护理,在不同护理模式下,两组患者获得的临床效果存在差异,观察其临床指标: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结果 护理前,糖化血红蛋白、 TC(血清总胆固醇)、 SBP(收缩压)、 DBP(舒张压)对比,两组患者无显著差异( P> 0.05);护理后,糖化血红蛋白、 TC、 SBP、 DBP对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两组患者的组间数据对比,表明本次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接受个案管理与常规护理,能有效的控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延缓心血管疾病的进展,提升护理质量,该研究结果证实了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个案管理 常规护理 糖尿病患者 心血管疾病 控制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过滤对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疗效有效分析。 方法: 选取 80 名维持血液透析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达法分为研究组( 40 例,血液透析滤过)与对照组( 40 例,常规血液透析),比较分析两组炎指标改变、甲状旁腺激素( PTH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 白细胞介素( IL-6 )、 C- 反应蛋白( CRP )、降钙素原( PCT )及 PTH 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结论: 血液透析过滤有助于清除炎因子,对改善微炎症及甲状腺功能亢进方面有显著效果,同时安全高。

  • 标签: 血液透析过滤 维持性血液透析 疗效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维持血液透析患者采用高通量透析的可行。 方法 :选择 我院 100 例 2017 年 4 月 -2018 年 2 月维持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的血液透析方案治疗,高通量组则采取高通量透析方案治疗。比较两组疾病疗效;病情改善的时间、住院平均时间;治疗前后患者微炎症状态相关指标以及营养状态指标;不良反应。 结果 :高通量组疾病疗效、病情改善的时间、住院平均时间、微炎症状态相关指标以及营养状态指标相比较对照组更好, P < 0.05 。高通量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 P < 0.05 。 结论 :高通量透析方案治疗维持血液透析效果好,可有效改善微炎症状态相关指标以及营养状态指标,可更快改善症状和减少不良反应,缩短住院时间。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高通量透析 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