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针刺对高脂血症小鼠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清洁级昆明小鼠12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各40只,针刺组和药物组各20只。除正常组外采用高脂饮食饲料喂养制备高脂血症小鼠模型。造模第15天检测正常及造模动物各20只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同时针刺组开始电针双侧"丰隆""曲池""三阴交"穴10min,每日1次,连续干预10d;药物组灌服辛伐他汀,每日1次,连续10d。治疗结束后检测各组血清TC、TG、LDL-C、HDL-C及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结果:第15天,模型组小鼠血清TG、TC、LDL-C含量均高于正常组(P〈0.05),HDL-C含量低于正常组(P〈0.01)。治疗10d后,针刺组、药物组小鼠血清TG、TC、LDL-C以及MDA、ET含量均低于模型组,血清HDL-C、NO含量以及SOD活力高于模型组(P〈0.05,P〈0.01),且针刺组的改善作用优于药物组(P〈0.05,P〈0.01)。结论:针刺治疗能够调节高脂血症小鼠血脂代谢,抵抗脂质过氧化,并具有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

  • 标签: 高脂血症 针刺疗法 脂代谢 抗氧化 自由基 血管内皮细胞
  • 简介:目的:观察艾灸疗法在改善血管性痴呆(VD)患者临床症状和神经肽物质方面的作用,探讨艾灸治疗VD的部分机制。方法:87例VD患者随机分成艾灸组(43例)和西药组(44例)。艾灸组隔附子片灸百会,悬灸神庭、大椎;西药组口服吡拉西坦素片,经4个疗程治疗后,比较治疗前后智能检查量表(HDS)、智能改变量表(MMSE)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变化,与学习记忆相关脑脊液中的活性物质生长抑素(SS)、精氨酸加压素(AVP)水平。结果:艾灸组总有效率为81.4%(35/43),优于西药组的63.6%(28/44)(P〈0.01)。两组治疗前后HDS、MMSE与ADL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改善(P〈0.05,P〈0.01),艾灸组MMSE、ADL量表评分改善优于西药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脑脊液SS、AV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1),艾灸组治疗后SS、AVP水平与西药组比较明显改善(P〈0.05,P〈0.01)。结论:艾灸无论在改善临床症状积分还是在调控与学习记忆相关的神经肽物质方面均优于口服吡拉西坦素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血管性痴呆 艾灸 生长抑素 精氨酸加压素
  • 简介:论述偏头痛急性期的危害及针刺的镇痛疗效、取穴特点、针刺方法和作用机制,提出相关问题,思考解答并提出偏头痛急性期不同神经分布区(三叉神经分布区、枕神经分布区、脊神经分布区)穴位针刺镇痛效应神经通路的相对特异性假说,分析假说不足之处。

  • 标签: 偏头痛 三叉神经血管机制 神经解剖通路 针刺效应
  • 简介:对进与electroacupuncture(EA)和温暖的艾灸包括地对待的尖锐痛风的关节炎上的效果的探查客观。70个盒子被使随机化进治疗组(48个盒子)的方法,在哪个EA+warming艾灸被使用;并且控制了组(22个盒子),在哪个,用番红花作原料而制成的植物盐基为口头的管理被规定。在在处理的1个功课处理以后的统计结果组织的结果:28个盒子被治好(58.33%),改进的18个盒子(37.50%)和全部的有效的率是95.83%。在控制的组:12个盒子(54.55%)被治好,改进的8个盒子(36.36%)和全部的有效的率是90.91%。二个组的治疗学的效果是基本上一致的,没有重要不同(P>0.05)。但是,有关到副作用,在与EA+warming对待的组没有任何有毒的副作用艾灸,和在与用番红花作原料而制成的植物盐基对待的组的出现率是40.91%。没有任何副作用,结论Electroacupuncture+warming艾灸完成好治疗学的效果。

  • 标签: 电针 艾条温和灸 综合治疗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 简介:目的:探讨电针百会、水沟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理。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模型电针组,每组10只。采用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应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及D-二聚体含量,用凝固法测定Fib含量。结果: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急性脑梗死大鼠血浆t—PA、PAI—1含量及血浆D-二聚体、Fib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模型电针组大鼠血浆t—PA、PAI-1含量及血浆D-二聚体、Fib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0.01)。结论:电针百会、水沟具有调节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功能平衡的作用。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电针 T-PA PAI-1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 简介:目的:横向对比观察电针急性胃黏膜损伤(AGML)模型大鼠胃、大肠、小肠、胆的下合穴对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及胃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探讨胃腑下合穴治疗胃腑病变是否存在相对特异性。方法:将7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模型、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阳陵泉及承筋组共7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除空白组外均采用WRS法诱导建立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并治疗10d后,取材,肉眼观察胃黏膜损伤并评分,ELISA法检测血清HMGB1及胃组织TNF-α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组织NF-κB的表达。结果:①与模型组比较,4个下合穴组胃黏膜UI、血清HMGB1含量及胃组织TNF-α、NF-κB表达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②与足三里组比较,其他治疗组胃黏膜UI、血清HMGB1含量和胃TNF-α、NF-κB表达均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①电针相关内腑下合穴均可通过调节HMGB1、TNF-α、NF-κB抑制机体免疫应答,减轻炎性反应,降低黏膜损伤等来实现对AGML模型大鼠的干预治疗作用;②足三里组的总体干预效应优于其它治疗组,部分说明足三里穴与对应胃腑之间存在相对特异性。

  • 标签: 电针 下合穴 AGML模型大鼠 HMGB 1 TNF-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