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97 个结果
  • 简介:急性脑血管病(ACVD)是我国城乡居民死亡原因的第一位,包括出血性脑血管病(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梗死、脑血栓、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近年来随着对ACVD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的预后明显改善,病死率降低,但仍有很高的致残率。陈志军等认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延迟就诊是影响患者病死率、致残率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在基层医院,

  • 标签: 急性脑血管病 院前急救 改良流程 转运
  • 简介:1目的目前国内外对急性脑血管病(acutecerebrovasculardiseases,ACVD)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organfailure,MOF)的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动态观察ACVD并(不并)MOF时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变化规律及其与ACVD转归、MOF发生与发展的内在联系,为临床早期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室指标.

  • 标签: 急性脑血管病 多器官功能衰竭 下丘脑 垂体 甲状腺 ACVD
  • 简介:脑血管疾病是目前发病率、致残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尚缺乏特效治疗,人们都在探讨与其发病的相关因素,以作好预防工作。近年来研究发现,血中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增高是心脑血管疾病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Hcy的致病机制得到重视,同时在此人群通过降低Hcy的水平,可有效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本文就Hcy的代谢、影响因素、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以及治疗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心脑血管疾病 同型半胱氨酸 疾病研究 独立危险因素 HCY 研究发现
  • 简介:脑血管意外病人起病急骤,来势凶猛,大多数患者年老体弱,机体抵抗力低下,住院时间长,加之抢救时的侵入性操作、误吸等,容易引起医院感染。据报道,医院感染是急性脑血管病发病后常见的并发症。这不但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甚至威胁其生命。因此重视脑血管意外病人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护理,对降低死亡率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就脑血管意外病人院内感染的预防及护理作一综述。

  • 标签: 脑血管意外 交叉感染 医院感染 综述
  • 简介:脑血管疾病是一类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疾病,急性脑血管病又称为脑卒中。老年卒中患者较青年卒中患者预后较差。规范化诊疗有利于降低其死亡率和致残率。药物治疗为脑血管病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但老年人存在代谢慢、血管弹性差、常并发多器官疾病等特点,应考虑其特殊性给予合理用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和脑出血(ICH)为老年人中最常见的脑血管病,本文主要针对其合理药物治疗进行总结和概述。

  • 标签: 脑血管障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脑出血 药物疗法
  • 简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管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发病年龄前移,中青年患者不断增多。笔者对100例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了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通过我们的努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脑血管病人 心理 护理
  • 简介:目的研究缺血性卒中血管狭窄患者支架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血管狭窄患者64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内科保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选择颅内外狭窄血管进行支架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管狭窄情况、症状及体征变化情况、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管狭窄情况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血管狭窄率(9.38%)显著低于对照组(4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头痛、头晕、肢体乏力、视物模糊、肌力等均得到改善,观察组患者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有所降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成功率100%,无患者死亡,术中无脑卒中发生、支架移位与脱载,术后2dCT血管造影(CAT)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显示血流动力学参数改善,术后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增多,达峰时间缩短,所有患者放置支架手术成功。结论对缺血性卒中颅内外血管狭窄患者采取支架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管狭窄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临床症状。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治疗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血管狭窄情况 NIHSS评分
  • 简介: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简称“三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这一结论已得到医疗界的一致认同。有效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是亟待解决的医学和社会问题。为落实预防为主的宗旨,6年来我们结合年度体检开展了较为系统的随访工作,通过分析历年体检资料,结合临床随访、督促治疗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形式,

  • 标签: 高血压 高血脂 高血糖 风险 早期干预
  • 简介:糖尿病是一种威胁全人类健康的疾病.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估计,目前全球约有超过2亿的糖尿病患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西方化饮食的影响.21世纪2型糖尿病将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流行,

  • 标签: 糖化血红蛋白 糖尿病 心脑血管疾病
  • 简介:胰岛素泵能够模拟人体胰岛素分泌模式,具有快速平稳降糖的优点,但应用受到一定制约。我们应用基础胰岛素联合餐时胰岛素治疗合并急性脑梗死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与胰岛素泵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对比。

  • 标签: 糖尿病 胰岛素 胰岛素输注系统 脑血管疾病
  • 简介:引言众所周知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脑组织缺血、缺氧所致,大脑皮层对缺氧十分敏感,脑缺血缺氧时,氧化代谢障碍造成脑内乳酸性中毒,加重脑组织的缺血、水肿和坏死。各种氧疗对脑缺血、缺氧,改善脑水肿均有治疗作用。但无简便易行的仪机体缺氧变化进

  • 标签: 无创经皮氧分压测量仪 脑血管疾病 脑水肿 血氧分压 血氧饱和度
  • 简介: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探讨其与全因死亡、心脑血管病死亡的关系。方法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估15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认知功能,随访16个月,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全因死亡及心脑血管病死亡的危险因素,Kaplan-Meier估计累积生存率,生存率的比较采用Breslow检验。结果153例受试者中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56.86%;随访16个月间,各种原因死亡24人,其中心脑血管死亡15人,占总死亡人数的62.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血磷、认知功能障碍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认知功能障碍、透析累积时间是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与认知功能正常者相比,认知功能障碍者累积生存率及心脑血管疾病累积生存率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认知功能障碍将可能成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全因死亡、心脑血管病死亡的预测因子。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 认知功能 死亡 危险因素
  • 简介:自1969年,McCullyt首次报道了1例高半胱氨酸尿的儿童患者,因严重的动脉硬化而死亡。因其血浆中高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浓度显著增高而提出一个意外的发现,即认识到高半胱氨酸血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重要性。近年来,80%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研究认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心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心脑血管病的预后有关,即血浆HCY水平越高,远期生存率越低竭。

  • 标签: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缺血性脑血管病 高半胱氨酸血症 心脑血管病 动脉粥样硬化 独立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外周循环中内皮祖细胞(EpCs)数目和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变化意义。方法人选35例心肌梗死患者(实验组)和30例健康人(对照组),分别在AMI患者入院时以及治疗两周后采血,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单个核细胞(MNCs),用CD34、VEGF和ACl33标定EPCs,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外周血中EPCs细胞数目,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hs-CRP)。结果AMI患者人院时EPC数目以及血清中VEGF以及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两周后患者外周血中EPCs和VEGF仍高于正常水平(p〈0.05),但是CRP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入院时患者EPCs数目和患者血清中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5898,p=0.002);治疗两周后EPCs数目和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相关性(r=0.5915,p=0.0002)。结论AM]患者早期循环中EPCs数量增加可能与急性炎症反应有关。而两周后EPC的数目增加可能VEGF对EPCs的动员有关,均有利于心梗部位的修复。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内皮祖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活性肠肽(VIP)对ANP大鼠肠黏膜损伤的影响。方法54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O)、ANP组和VIP组,每组分制模后1h、6h、12h3个时间点,各6只。采用4%牛磺胆酸钠胰胆管逆行注射制备ANP模型,VIP组在制模后5min腹腔内注射VIP5nmol。ELISA法检测血浆及肠组织匀浆VIP水平;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RT-PCR法检测肠黏膜组织TNF-α、IL-6、IL-10mRNA表达;肠黏膜行病理学检查。结果ANP组肠黏膜结构损害明显,VIP组病变减轻。ANP组血浆及肠黏膜VIP水平在制模后6h分别为(49.582±3.735)pg/ml和(87.731±4.601)pg/gpro,均显著低于SO组(P〈0.05),制模后12h分别为(65.192±5.785)pg/ml和(110.978±6.420)pg/gpro,高于SO组;ANP组制模后6h血浆内毒素水平、肠黏膜TNF·Ot、IL-6、IL·10mRNA表达量分别为(29.570±5.127)pg/ml、0.861±0.081、1.150±0.187和0.786±0.102,均显著高于SO组(P〈0.05)。VIP组制模后6h血浆内毒素水平、肠黏膜TNF-α、IL-6mRNA表达分别为(20.486±2.811)pg/ml、0.707±0.095和0.889±0.136,均较ANP组下降(P〈0.05);IL-10mRNA表达为0.992±0.126,较ANP组增高(P〈0.05)。结论VIP对ANP大鼠肠黏膜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 标签: 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 血管活性肠肽 肠黏膜屏障
  • 简介:<正>检测22例患者,其中AMI合并梗死区微血管阻塞(MO)10例,非MO组12例。结果:MO组冠状动脉再灌注的比例少于非MO组(冠状动脉血流TIMI3级;梗死后:0%比41.7%,P=0.030;核磁共振成像检测前:50.0%比75.0%,P=0.173)。MO组血清肌酸激酶(CK)和MB峰值活力显著高于非MO组。MO组血清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血流 梗死区 核磁共振成像 梗死面积 于非
  • 简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常发生生重的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apillaryleaksyndrome,CLS),血管内水分迅速进入组织间隙,引起全身水肿及有效循环血量下降,重要脏器灌注不足。SAP并发的胰性脑病(pancreaticencephalopathy,PE)是SAP病程中出现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病机制与脑的毛细血管渗漏密切相关。水通道蛋白4(AQP4)是脑组织内最重要的水通道蛋白,本研究探讨AQP4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大鼠脑毛细血管渗漏中的作用。

  • 标签: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大鼠脑 羟乙基淀粉 重症急性胰腺炎 严重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延迟经皮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PCI)使梗死相关血管(IRA)开通,对心梗晚期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择64例急性前壁、前间壁及广泛前壁Q波性心梗后病情稳定,发病10~21天冠脉造影证实左前降支完全闭塞者,依据是否接受成功PCI,分为成功PCI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急性期、术后2个月和6个月应用超声心动图随访左室腔大小、左室功能和室壁活动异常,并观察6个月期间心力衰竭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心梗后2个月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和室壁活动异常(VWMA)积分与急性期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急性期和2个月时两组上述各指标之间相比差异也无显著性(均P>0.05).6个月时两组LVEF和VWMA积分与急性期和2个月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对照组LVEDVI和LVESVI较急性期明显增大(P<0.01,P<0.05),且与成功PCI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P<0.05).6个月随访期间心力衰竭事件发生率对照组为19%,成功PCI组2%,但差异缺乏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梗后IRA延迟开通能明显减少心梗后晚期的左室重构,而对心梗后早期左室重构的影响不大.延迟PCI可能有利于减少心梗后远期心力衰竭事件的发生.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 左室重构
  • 简介:心肌梗死、脑卒中及心血管死亡是3个主要临床心血管事件,是各种心血管病最严重的不良后果。高血压被公认为临床心血管事件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和人类的最大杀手,其既可独立、又可放大其他诸多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作用。从危险因素到临床心血管事件链,血管病变是其病理基础和关键环节,而其外在表现主要为动脉僵硬度增加。

  • 标签: 心血管事件 高血压 血管病变 动脉僵硬度 动脉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