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在全面搜集相关文献证据基础上,按照证据质量与推荐强度分级系统(GRADE)方法,制定了《神经根颈椎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具体介绍了指南制定的目的、指南适用的疾病范围、针灸治疗神经根颈椎的原则、干预时机及不同针灸治疗方案等。

  • 标签: 神经根型颈椎病 针灸疗法 临床实践指南
  • 简介:目的:对比激光针刀结合针灸与药物治疗椎动脉颈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门诊88例椎动脉颈椎患者以单盲法分为治疗组48例(以激光针刀结合针灸治疗),药物对照组40例(以复方丹参静滴和西比灵口服),治疗前两组病例经统计学分析无差异性,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激光针刀结合针灸治疗组治愈率60.42%,总有效率97.92%,药物对照组治愈率30%,总有效率87.5%;经统计学分析,P〈0.05,二者疗效有显著差异性。结论:激光针刀结合针灸治疗椎动脉颈椎疗效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激光针刀 针灸 椎动脉型颈椎病 单盲对照
  • 简介:目的:比较温针灸结合康复理疗、单纯温针灸与康复理疗治疗椎动脉颈椎(CSA)的疗效差异,及对椎-基底动脉(VBA)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9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针康组、温针灸组、康复组,每组30例。其中针康组穴取C3—C7夹脊穴行温针灸结合牵引、磁疗等康复理疗;温针灸组予单纯温针灸治疗,康复组行单纯康复理疗。采用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TCD)所测定的患者VBA血流动力学参数Vp、Vd、Vm、PI值为疗效评定指标,结合临床治愈率评价各组疗效。结果:治疗后3组VBA血流动力学观察指标Vp、Vd、Vm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P﹤0.05),针康组各观察指标均较其他两组改善更显著(均P﹤0.01);针康组临床治愈率为70.0%(21/30),优于温针灸组53.4%(16/30)和康复组53.3%(16/30)(均P﹤0.01)。结论:温针灸配合康复理疗治疗椎动脉颈椎能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温针灸和康复理疗治疗,有较高的临床推广意义。

  • 标签: 椎动脉型颈椎病 温针灸 康复理疗 血流动力学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热敏灸疗法治疗神经根颈椎(CSR)的疗效。方法:检索CNKI、CBM、VIP、WanFangData,Pubmed和CochraneLibrary查找有关热敏灸疗法治疗CSR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0个研究,共1008例受试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13,95%CI(1.06,1.21),Z=3.54,P=0.0004],治疗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80,95%CI(1.52,2.13),Z=6.82,P<0.00001],治疗组简式McGill疼痛指数(SF-MPQ)改善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4.44,95%CI(-6.38,-2.50),Z=4.49,P<0.00001],治疗组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36,95%CI(-0.50,-0.23),Z=5.42,P<0.00001]、治疗组白介素-6(IL-6)改善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7.32,95%CI(-11.49,-3.14),Z=3.44,P=0.0006]。结论:本Meta分析结果提示,热敏灸或针刺联合热敏灸疗法治疗CSR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或传统悬灸疗法,从而为当前CSR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由于纳入研究样本量小且质量较低,上述结论尚需要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盲法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 标签: 热-敏感的艾灸 颈椎 spondylotic 神经根病变 (CSR) 系统评估
  • 简介:目的:观察刺络拔罐结合穴位贴敷对神经根颈椎青年患者的疗效。方法:61例神经根颈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穴贴组(31例)与电针组(30例),穴贴组在项背、肩胛骨脊柱旁两侧采用刺络拔罐结合阿是穴穴位贴敷治疗,电针组在夹脊、风池、肩井、肩髃、外关、后溪、大椎采用电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总体症状体征积分与总体疗效方面的优劣。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总体症状体征积分均有明显改善(穴贴组:9.96±2.02vs15.87±1.84,P〈0.05;电针组:10.02±1.76vs13.59±1.52,P〈0.05),穴贴组积分改善较电针组更为明显(两组治疗前后差值:穴贴组为5.91±1.95,电针组为3.53±1.68,P〈0.05),穴贴组总有效率为93.6%(29/31),亦优于电针组的83.3%(2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刺络拔罐结合穴位敷贴对神经根颈椎青年患者有良好治疗效果。

  • 标签: 神经根型颈椎病 刺络拔罐 穴位敷贴 青年患者 临床观察
  • 作者: 钟莉
  • 学科: 医药卫生 > 针灸推拿学
  • 创建时间:2022-08-23
  • 出处:《今日健康》2021年第1期
  • 机构:思南县民族中医院,贵州思南565100
  • 简介:目的:分析针灸推拿联合桂枝加葛根汤加减治疗混合颈椎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19月我院接受的67例混合颈椎患者作为案例,结合治疗方式实施分组,分别是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实施的是针灸推拿以及针灸推拿联合桂枝加葛根汤加减治疗,两组案例治疗后对数据结果分析和总结。结果:治疗组的优良率是94.1%,对照组是72.7%,治疗组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的颈椎功能的评分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结论:对于混合颈椎案例实施针灸推拿联合桂枝加葛根汤加减治疗,缓解了不良症状,值得实施和推广。

  • 标签: 针灸推拿;桂枝加葛根汤;混合型颈椎病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腧穴配伍对颈颈椎患者体表肌电即时效应的影响,探讨腧穴配伍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规律。方法:90例颈颈椎患者先后进行3种不同腧穴配伍的针刺,A组(远部取穴组:昆仑、后溪);B组(近部取穴组:风池、天柱);C组(远近取穴组:昆仑、后溪、风池、天柱),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观察针刺前后患侧斜方肌体表肌电(surfaceelectromyography,SEMG)平均振幅值,测量肌电积分(integratedelectromyography,IEMG)及肌电均方根(rootmeansquare,RMS)均值,计算肌电振幅变化率,组内比较不同腧穴配伍针刺前后对体表肌电即时效应影响的差异,组间比较各组针刺后差异。结果:组内针刺前后比较,A、B、C组的肌电平均振幅值、肌电振幅变化率、IEMG、R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针刺后比较,A、B、C组针刺后肌电平均振幅值、肌电振幅变化率、IEMG、RMS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但差异无统计意义(均P〉0.05);临床总有效率A、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腧穴配伍的针刺治疗均能够提高IEMG、RMS,降低肌电平均振幅值和肌电振幅变化率,增强颈椎稳定性和肌纤维的主动收缩能力,改善颈部前屈的耐疲劳性;而针刺对颈颈椎的治疗作用与取穴的远近、取穴数目的多少无关。

  • 标签: 腧穴配伍 颈型颈椎病 体表肌电
  • 作者: 龙旭东
  • 学科: 医药卫生 > 针灸推拿学
  • 创建时间:2023-05-28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第10期
  • 机构:四川省仁寿县中医医院,四川眉山620500
  • 简介:颈椎疼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影响了大量人群的生活质量。现代生活中,长时间保持不良的坐姿、低头使用手机、长时间操作电脑等久坐久站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都可能导致颈椎疼痛的发生。而传统的针灸康复治疗方法,以其独特的疗效和无副作用的特点,逐渐成为缓解颈椎疼痛的一种非药物治疗选择。

  • 标签: 针灸;康复治疗;颈椎疼痛
  • 简介:目的:观察电针耳穴体穴对2糖尿(T2DM)模型猴即时空腹血糖的影响。方法:10只2糖尿模型猴均行电针干预,选取"足三里""三阴交"耳穴"降糖点"三穴同时电针干预,持续5天,频率2/15Hz(2Hz和15Hz,每秒转换),强度2mA,每天1次,每次30min。测量针刺前、针刺15min和针刺30min空腹血糖。结果:第1天针刺30min,T2DM模型猴的空腹血糖与针刺前相比,有显著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3、5天针刺15min与30min,T2DM模型猴的空腹血糖与针刺前相比,均有显著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4天针刺30min,T2DM模型猴的空腹血糖与针刺前相比,有显著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5天针刺30min后,T2DM模型猴的空腹血糖与第1天针刺前相比,下降明显,经统计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电针耳穴体穴对T2DM模型猴即时空腹血糖有显著降低作用;(2)电针刺激对T2DM模型猴即时空腹血糖的干预具有时间效应,针刺30min效果明显优于15min;连续刺激4天及以上,效果明显优于连续刺激3天及以下。

  • 标签: 电针 耳穴体穴 2型糖尿病 空腹血糖 即时
  • 简介:目的:观察电针及西药治疗对青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60例青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西药组各30例。电针组电针曲池、太冲;西药组口服卡托普利。两组均治疗14&后观察24h动态血压、血压变异性及昼夜节律。结果:电针曲池、太冲能降低青年高血压患者各时段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P〈0.01),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电针曲池、太冲可明显降低青年高血压患者各时段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标准差,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与西药组比较24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24h舒张压标准差(24hDSD)、白天收缩压标准差(dS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两组患者中杓与非杓者人数进行比较,治疗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曲池、太冲具有较好的长时降压效果,可有效改善青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是针灸降压的有效穴对组方。

  • 标签: 高血压血压变异 电针 曲池 太冲
  • 简介: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对糖尿周围神经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把5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两组均在基础治疗上,针刺组:穴位选取脾俞、肾俞、环跳、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太溪、曲池、外关、合谷,所选腧穴以75%酒精常规消毒后,选用0.35mm×40mm毫针,针刺得气后,在针尾上搓捏少许艾绒点燃施灸,只待燃尽,除去灰烬,留针稍许再将针取出,共计留针20min,每日1次,每周治疗6次,共治疗4周。对照组:肌注弥可保(甲钴胺针,由日本卫材株式会社生产)500μg,日1次,共治疗4周。检查并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胫神经、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并进行比较。结果:温针灸不仅可不同程度地减轻患者的肢体麻木、疼痛及感觉减退等临床症状而且胫神经感觉神经及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明显的改善。结论:温针灸治疗糖尿周围神经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其作用机制还将进一步探讨。

  • 标签: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温针灸 神经传导速度 电生理学
  • 简介:本文系统总结了高玉蝽教授治疗中风的经验以调督通脑以平阴阳、调神机,滋水涵木以复精髓为指导原则,谨察气血盛衰,熟识穴性,辨证择时、选穴、组方,结合巨刺、缪刺,以针御神,以针调气,平调气血阴阳;同时顾护脾胃功能,强调中风痛身心同调。充分展示了高老师在临证时谨察气血、平调阴阳、治病求本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 标签: 针灸 中风 调督 名医经验
  • 简介:目的:探讨糖尿神经病变的较佳治疗方法。方法:将患者随机分成针刺组30例、对照组26例。对照组服用格列齐特80mg/d控制血糖,口服腺苷辅酶B12片0.75mg,以改善神经系统营养;针刺组在此基础上,针刺双侧胰俞穴,两组疗程均为3周,观察两组疗效及空腹血糖、空腹尿糖、血脂的变化。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67.3%。针刺组空腹血糖G、空腹尿糖GLU、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HDL)显著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针刺加药物能较好地改善早、中期糖尿病患者脂肪代谢紊乱,具有降低和稳定血糖以及改善神经功能的作用。

  • 标签: 糖尿病 神经病变 针刺疗法 胰俞穴
  • 简介:目的:观察三伏铺灸治疗胃寒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4例胃寒慢性胃炎患者分别于2012、2013年三伏天的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行铺灸治疗。将已制备的姜泥饼覆盖穴区,再将一长条三角艾炷铺放在姜泥饼正上方,点燃三角艾炷的上角开始施灸。先在上腹部中皖穴区(以任脉为中线,区域涵盖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穴,以及足少阴'肾经的腹通谷、阴都、石关、商曲穴)行2壮铺灸,再在背部胸脊下穴区(位于背部,以督脉为中线,区域涵盖筋缩、中枢、脊中、悬枢穴,以及胸9-12段、腰1段夹脊穴)行2壮铺灸,完成1次治疗约需40min。每年治疗3次,共6次。全部治疗结束后统计疗效。结果:14例患者中,近期临床治愈2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2.9%。结论:三伏天铺灸治疗胃寒慢性胃炎有较好疗效,临床症状显著改善。

  • 标签: 慢性胃炎 胃寒 三伏天 铺灸
  • 简介:通过对大椎穴施以"三重法"治疗急性脑梗塞之风痰阻络或痰瘀互结所致言语不利案、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案、运动神经元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案、重症强直性脊柱炎之血沉异常案以及调和营卫治疗疲劳综合征案,从而证实大椎穴与重刺络、重拔罐、重艾灸之"三重法"有效组合是针灸临床治疗内外风的特效疗法,是快速升补阳气的强壮疗法,能及时有效地强壮机体以疗虚损,也是强力祛风胜湿的疗法,可止痛止痉,利水消肿。

  • 标签: 三重法 大椎穴 疑难病 医案
  • 简介:目的:比较针刺加热敏灸疗法与单纯针刺疗法治疗腹泻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成针加灸组(32例)和针刺组(32例),两组均采用常规针刺法,均取天枢、足三里、公孙等穴,针加灸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艾条悬灸热敏化腧穴治疗,每周治疗5次,4周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针加灸组愈显率为87.5%(28/32),针刺组愈显率为37.5%(12/32),针加灸组优于针刺组(P〈0.01)。针加灸组对各症状积分的改善均优于针刺组(P〈0.01,P〈0.05)。结论:针刺加热敏灸疗法治疗IBS-D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疗法。

  • 标签: 热敏化腧穴 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 热敏灸 针刺疗法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同治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法则,指针对具有相同机的不同疾病采用同一方法进行治疗,在临床实践中,对针刺长强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综合了中医的经络、腧穴远治作用、阴阳及西医的信号通路、生物全息律等理论,对针刺长强穴治疗多种认知障碍相关疾病的机制进行分析,以期拓宽针刺长强穴的适用范围。

  • 标签: 针刺 长强穴 认知障碍 异病同治
  • 简介: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帕金森(PD)的作用机制。方法:取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电针组针刺“风府”“太冲”,每日1次,共治疗2周,其它组不予治疗干预。以6-羟基多巴胺制备PD大鼠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阳性细胞数量。结果:模型组损毁侧黑质TH阳性神经元数量显著低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1),TNF—α和IL-1β阳性细胞数量显著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1);电针组黑质TH阳性神经元数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TNF-α、IL-1B阳性细胞数量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结果表明,电针治疗能显著降低PD模型大鼠黑质TNF-α、IL-1β等前炎性反应因子含量。结论:电针干预可能通过减轻PD模型大鼠黑质内的炎性反应,而对多巴胺能神经元施加保护作用。

  • 标签: 帕金森病 针刺/电针 多巴胺能神经元 细胞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电针“环跳”“足三里”穴对糖尿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及糖化终产物(AGEs)受体(RAGE)mRNA表达的影响,旨在揭示针刺促进损伤坐骨神经再生修复的机制。方法:选用30只雄性Wistar大鼠经左腹腔一次性注射链脲佐菌素造成血糖高于16.7mmol/L的糖尿大鼠模型,制模后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弥可保组和电针组;另选8只体重、鼠龄相匹配的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实验中,记录大鼠的一般情况及血糖等,治疗16周后测定坐骨神经传导速度,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各组大鼠坐骨神经RAGE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神经传导速度慢,说明周围神经损伤;电针组、弥可保组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与模型组比较有所提高(P〈0.01),且电针组优于弥可保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大鼠坐骨神经RAGEmRN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增强(P〈0.01),电针组及弥可保组大鼠坐骨神经RAGEmRNA表达较模型组降低(P〈0.01),且电针组低于弥可保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可能通过调节糖尿大鼠坐骨神经RAGEmRNA的异常表达,减轻AGEs对坐骨神经的损伤,降低氧化应激水平,提高坐骨神经传导速度,起到治疗糖尿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

  • 标签: 电针治疗 糖尿病大鼠 坐骨神经传导速度 糖化终产物受体 信使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