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9 个结果
  • 简介:评价超声对先天斜颈半定量分级评分诊断的价值。对SCM依据声像图特征进行分型及半定量分级评分。(1)Ⅰ型弥漫型4例;Ⅱ型结节型7例;Ⅲ型瘤样团块型27例。(2)三型在SCM粗细及血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3)随访观察,血流信号评分显著下降。超声对先天斜颈分型诊断并半定量分级评分诊断,有利于临床有针对设计治疗方案及客观评价疗效。

  • 标签: 斜颈 肌性 先天性 超声 半定量评分 胸肌乳突肌
  • 简介:目的报告股外侧带蒂瓣治疗大粗隆部慢性骨髓炎临床应用结果。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应用股外侧带蒂瓣治疗大粗隆部慢性骨髓炎6例(男5,女1)。患者年龄28-56岁(平均48岁)。粗隆部软组织缺损范围5cm×2cm-8cm×4cm。股外侧带蒂瓣转移至大粗隆部软组织缺损区,在瓣表面行一期中厚网状游离植皮,供区直接缝合。结果1例瓣发生小片植皮坏死,经3周换药处理自然愈合。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2.5-4.0年,平均3年,受区外形较好,慢性骨髓炎没有复发。髋关节功能用HSS评分标准评定其疗效,优5例,良1例。本组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这种技术安全、可靠,很适用于治疗大粗隆部慢性骨髓炎。

  • 标签: 骨髓炎 股外侧肌 带蒂肌瓣 大粗隆
  • 简介:目的探讨手术过程中连续监测松状态的松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方法根据对桡神经施加刺激时,内收收缩时的力大小可以反映肌肉的松弛程度,借此可以用拇指运动加速度来表示松状态设计此仪器.BME-802A松监测仪信号处理部分采用了嵌入式与51单片机兼容的ADUC812(美国ANALOG公司),外围电路采用低功耗的COMS芯片,增益调整采用高位A/D.输出三种刺激脉冲为单脉冲刺激、四成串刺激和强直后计数刺激.将设计的松监测仪器与丹麦Biometer公司加速度仪比较,并对40例手术病人进行测量.结果BME-802A松监测仪具有自动定标、趋势图显示、内置记录器、灵敏度、刺激方式、掉电保护存储等功能,一次定标时间缩短为2min,加速度传感器灵敏度达到了600MV/G,而丹麦Biometer公司加速度仪无自动定标、趋势图显示、内置记录器.临床试验分别观察琥珀胆碱、卡宁、潘龙三种松药首次剂量的作用时效,得到的数据与文献报道和临床经验一致.结论BME-802A松监测仪在传感器设计方面采用了最新集成封装技术,增加了自动定标、趋势图显示、内置记录器和掉电保护存储功能,提高了整机的实用和易用,可实时显示2h的当前趋势.仪器设计的三种刺激脉冲输出,可以实现松状况的多种评价方式,既能保证清醒状态下的定标,也能完成深度松状态下的实时监测.

  • 标签: 肌肉松弛度 加速度 传感器 刺激检测
  • 简介:目的探讨关节镜监视下等离子刀松解臀挛缩的疗效。方法回顾我院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在关节镜监视下进行臀挛缩松解的病人,对其中随访资料完整者19例进行总结分析。手术采取侧卧位,两侧依次手术。在股骨大粗隆最隆起处后缘、其后上方约5cm处分别做切口,切口长约0.8cm。用关节镜钝性穿刺头沿深筋膜浅层向大粗隆前方穿刺,分离皮下组织,形成关节镜工作腔隙,插入关节镜及器械,在关节镜监视下用低温等离子刀松解。第一步从大粗隆后方斜向前方切断髂筋束,第二步切断臀大止点的上半部,然后屈伸髋关节检查松解效果,若仍不满意,进行第三步松解,沿臀大肌纤维向近端剥离,找到肌肉纤维内的疤痕挛缩带,松解切断,直至阳性体征消失。结果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3~12个月,参照刘国辉提出的臀挛缩术后功能综合评价标准,优15例,良4例,中0例,差0例。术后三个月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非常满意2例,满意15例,一般2例,不满意0例。结论关节镜下松解臀挛缩创伤小,恢复快,效果满意,是治疗臀挛缩的有效微创手术方式。

  • 标签: 关节镜 臀肌挛缩 微创
  • 简介:表面电信号(surfaceEMG,sEMG)是人体产生的一种生物电信号,它蕴含信息丰富并且与肌肉活动和运动状态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关联,可以用来识别运动意图和利用电反馈评估肌肉功能状态。目前,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也逐渐将sEMG的应用与虚拟现实相结合。本研究总结了电-计算机接口的发展现状及其在虚拟现实中的应用。最后,探讨了基于虚拟现实的电-计算机接口目前存在的技术难点,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 标签: 表面肌电信号 运动意图 肌电-计算机接口 肌电反馈 虚拟现实
  • 简介:调查装配踝关节平衡装置步行时踝关节周围肌肉的电活动。16个健康成人(男8名,女8名)参加了这项研究。测量装配踝关节平衡装置步行时胫骨前、腓骨长、腓肠肌外侧、腓肠肌内侧、胫骨后肌肉电活动。支撑相胫骨前和腓骨长的肌电图均方根振幅(RMS)峰值在踝关节平衡装置失衡和制动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踝关节平衡装置可能有益于踝关节外侧扭伤后的康复治疗,特别是步行训练。

  • 标签: 肌电图 踝关节平衡装置 步行 踝关节扭伤 康复治疗
  • 简介:采用独立分量分析中的信息极大化快速算法初步探讨了表面电信号的分解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独立分量分析对肌肉轻度收缩力水平下(<10%MVC)表面电信号的分解有较好的效果,可以作为表面电信号分解的一种预处理手段.

  • 标签: 表面肌电信号 轻度 研究结果 初步探讨 收缩力 独立分量分析
  • 简介:据LongCZ2018年1月31日[SciAdv,2018,4(1):eaap9004-eaap9004.]报道,美国和德国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描述了一种新的CRISPR方法,这种新方法或许有望利用Duchenne型营养不良(DMD)患者机体的多能干细胞来产生健康的心肌,这种新方法还克服了此前研究人员对DMD细胞进行基因编辑时遇到的多种问题。

  • 标签: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 治疗 研究人员 多能干细胞 LONG ADV
  • 简介:目的寻找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从股静脉同时获取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方法取犬股静脉5cm,将静脉内膜外翻,两端内套、夹闭,胶原酶消化法获取内皮细胞,去内皮的静脉采用组织块贴壁法获取成纤维细胞.结果应用本方法获得的内皮细胞纯度达99.19%,7~9天即可获得1×106个成纤维细胞,而细胞的增殖分化能力并未受影响.结论本方法简便、易行,获得的内皮细胞纯度高,成纤维细胞培养周期缩短.

  • 标签: 犬股静脉 内皮细胞 肌成纤维细胞 细胞增殖
  • 简介:当前肌肉疲劳表面电信号(surfaceelectromgography,sEMG)特征提取方法,忽略了非线性跳错信号的影响,且不能在非平稳状态下进行特征提取,存在特征提取准确度差的问题。提出基于小波变换的肌肉疲劳sEMG特征提取研究,采用小波变换对所采集的样本去噪,结合时域、频域特征分析法,融合傅里叶变换方法对电信号中的线性特征进行提取,根据带谱近似熵理论对非线性挑错信号进行特征回归分析,并利用拟态分解函数和希尔伯特变换法对电信号进行时频特征的整合提取,最终完成基于小波变换的肌肉疲劳sEMG特征提取研究。实验验证,所提方法具有可行,且将1000个电信号样本分成5组,对其中的跳错信号进行特征提取,所提方法准确度较文献方法高出75%,在非平稳状态下将200个电信号样本分成5组进行特征提取,所提方法准确度较文献方法高出33%。由此得出,所提方法优于当前特征提取方法。

  • 标签: 小波变换 时域特征 频域特征 表面肌电信号 肌肉疲劳
  • 简介: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其手术治疗的入路方法较多,但大多采用经典的三角与胸大间沟入路。笔者于2010年3月至2011年6月用经三角前中束间隙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认为与传统入路相比有很大的优越。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肱骨近端骨折 入路方法 手术治疗 三角肌 肌间沟入路 骨折类型
  • 简介:目的观察应用掌侧扩大桡侧腕屈(FCR)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C3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C3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52例,其中女41例,男11例,年龄19~68岁,平均(49.74±4.93)岁。应用掌侧扩大FCR入路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患者,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52例患者中50例得到有效随访,随访时间为3~6个月。所有骨折患者均获得骨愈合,按照Gartland-Weriey腕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进行功能评价,优16例,良28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9.00%,并发症发生率为8.00%;手术后,患者桡骨茎突长度、尺偏角、掌倾角和掌侧成角均优于手术前[(11.13±2.27)mmvs(7.02±2.85)mm,(22.56±2.65)°vs(16.94±4.71)°,(10.33±6.68)°vs(-17.02±9.75)°,(1.68±2.33)°vs(20.42±6.9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1)。结论掌侧扩大FCR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是治疗C3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桡骨远端骨折 掌侧扩大FCR入路 C3型 疗效观察
  • 简介:目的通过研究富血小板血浆(PRP)联合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抗体对骨骼损伤后修复过程的作用,探索减少纤维化和促进骨骼再生的方法。方法选择雄性SD大鼠30只,鼠龄6个月,体质量约250g。随机分为PRP抗体组(A组)、PRP模型组(B组)和模型对照组(C组),每组10只。3组全部采用0.5%布比卡因溶液注射大鼠胫骨前制作骨骼损伤模型,造模后第2天,A组于损伤处注射PRP联合TGF-β1抗体,B组单独注射PRP,C组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生理盐水)。各组大鼠于实验第14天全部处死、取材,进行Masson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TGF-β1、PAX-7表达情况。结果在Masson染色中发现,3组损伤骨骼都出现纤维化改变,但是A组比B组和C组更少的表达纤维化程度(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到A组TGF-β1表达水平[灰度值(0.13±0.01)]也比B组(0.15±0.02)和C组(0.19±0.02)明显减少(P〈0.05),而A组PAX-7表达水平[灰度值(0.25±0.02)]则比B组(0.22±0.03)和C组(0.19±0.02)明显增加(P〈0.05)。结论PRP联合TGF-β1抗体可以明显抑制骨骼损伤后胶原纤维的表达,同时增强骨骼卫星细胞活化和增殖,更好促进损伤骨骼修复。

  • 标签: 富血小板血浆 转化生长因子 骨骼肌
  • 简介:观察大鼠不同负荷耐力训练后骨骼一氧化氮(NO)含量、骨骼铁代谢及其相关关系,研究NO对不同负荷耐力训练过程中大鼠骨骼铁代谢的调节机制。雄性Wistar大鼠21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适度运动组、过度运动组,对照组大鼠不运动,适度运动组和过度运动组大鼠分别进行不同负荷的递增负荷跑台训练。5周后,测定四头铁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及NO含量。过度运动组血清NOS活性和NO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适度运动组(P<0.01);股四头NOS活性和NO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组织铁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适度运动组(P<0.01)。适度运动组血清NOS活性和NO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股四头NO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组织铁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适度运动引起血清及股四头NOS提高的结果是增加了NO含量。NO使摄入细胞内的铁增加,向细胞外转运的铁减少,最终增加肌细胞内的贮铁量,保证运动中骨骼铁的需求,使机体对运动产生有益的生理适应。

  • 标签: 耐力训练 大鼠 肌四头肌 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合酶 铁代谢
  • 简介: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治疗杜氏型营养不良(DMD)治疗前后血清酶学变化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515例DMD患者,其中男性502例,女性13例;年龄1~20岁,平均年龄13.3岁。阳性家族史121例。经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并征求患者本人及家人签字同意后,进行自体BMSC移植治疗,设自身治疗前后血清酶学变化对照方法进行疗效观察,入组患者均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4d后采集骨髓,Percoll梯度离心,提取的单个核细胞总量为2.0×109,培养骨髓单个核细胞7-10d,最终得到BMSC总数4.0×108-1.5×109/mL。应用四肢内注射的方式进行BMSC移植。结果BMSC移植治疗12个月力增加者占患者总数的79.2%。临床升级人数占27.5%。血清肌酸激酶(CK)降低率81.0%,血清乳酸脱氢酶(LDH)降低率52.8%。结论BMSC移植治疗DMD,对肌肉组织有一定的修复作用,使DMD患者的运动功能得到改善,力有所提高,血清酶学较移植前下降。BMSC移植无不良反应,患者依从好,是治疗DMD的新手段。

  • 标签: 杜氏型肌营养不良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血清酶学 细胞移植 细胞治疗
  • 简介:目的探索一种治疗症状陈旧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治疗方法。方法2012年11月~2015年6月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陈旧老年骨折疏松椎体骨折骨不连病人66例,72个椎体。结果术中、术后无脊髓及神经根损伤情况发生。发生椎间隙渗漏3个椎体(考虑患椎有终板损伤),椎弓根渗漏1个椎体,无感染、肺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本组患者脊柱后凸畸形无明显改善,术前、术后患椎椎体高度恢复不明显,16个椎体有10%~20%左右高度恢复,术前、术后患椎椎体高度恢复不明显,16个椎体有10%~20%左右高度恢复,术前、术后椎体的后凸角度变化不大,6个椎体后凸角度有10°左右的减少。所有患者术后腰背疼痛明显缓解,腰背力量明显增大,有7例患者仍感有腰背痛,但服用止痛药有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法,由术前的(8.8±1.8)分下降为术后的(2.5±0.81)分(P〈0.01),采用剔除性功能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由术前的(41.6±27.1)分下降为术后的(16.8±6.2)分(P〈0.05);经6~36个月随访(平均17.2个月)无一例疼痛术后复发,椎体高度经X线片检查术后无改变,患椎内骨水泥弥散良好。结论PVP术可以很好地缓解症状陈旧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的疼痛,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陈旧性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 简介:目的评价雾化吸入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小儿疱疹咽峡炎的疗效及安全,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7月疱疹咽峡炎患儿127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60例;年龄1.0~6.2岁,平均年龄3.37岁。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2例,治疗组6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雾化每次200kIU/kg,每天2次,疗程3~5d。结果治疗组2、4d体温、疱疹、流涎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8%,显著高于对照组(8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退时间、流涎消失时间和疱疹消失时间与开始治疗的时间呈正相关(P〈0.05);与血常规单核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P〈0.05)。所有患儿干扰素治疗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2b雾化吸入治疗小儿疱疹咽峡炎疗效肯定,临床症状消失快,使用方便,安全好,早期应用效果更佳。

  • 标签: 疱疹性咽峡炎 雾化吸入 重组人干扰素Α-2B 儿童
  • 简介:目的研究一种含5%(质量分数)纳米单质银颗粒的-磷酸三钙复合支架(β-TCP-Ag)的细胞毒性及在家兔体内的抗菌和促成骨性能,从而为临床治疗骨髓炎合并大面积骨缺损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体外:以100%-磷酸三钙支架(β-TCP)作为对照组,在体外用CellCountingKit-8(CCK-8)试剂检测支架浸提液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SCs)的细胞毒性;体内:选取新西兰大白兔28只,以β-TCP为对照,一期在4周内建立兔股骨骨髓炎模型,再二期植入支架后分别饲养4周和12周,然后取支架植入区域骨组织,用平板涂布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的相对个数;用显微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观察支架植入区域骨组织长入情况。结果CCK-8检测显示各组间细胞相对活性未见明显差异,表明β-TCP-Ag在体外未见有明显细胞毒性;细菌平板涂布法显示植入β-TCP-Ag组材料周围骨组织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数远小于β-TCP组;Micro-CT分析表明β-TCP-Ag组骨缺损区域骨量明显高于β-TCP组。结论含5%纳米银颗粒的-磷酸三钙复合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和抗菌能力,在体内杀灭细菌后有利于骨缺损的愈合,是一种良好的抗菌和骨缺损植入物材料。在改进骨感染合并骨缺损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潜能。

  • 标签: 纳米银颗粒 β-磷酸三钙支架 骨髓炎 抗菌性 成骨活性
  • 简介:目的分析副舟骨源平足症发病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6~2014年副舟骨源平足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副舟骨源平足症的发病特点。结果66例82足副舟骨源平足患者,男24例,女42例,年龄15~90岁,平均(37.15±16.76)岁;单侧50例,双侧16例,其中64例为II型副舟骨,2例为I型副舟骨,由于副舟骨存在,胫后肌腱解剖异常而功能受损。根据平足症分期,I期17例,II期26例,III期15例,IV期8例,柔韧性平足47例,僵硬性平足19例。结论副舟骨源平足症临床较为常见,为胫后肌腱功能障碍平足症,各个年龄段均可能出现,其中女性、II型副舟骨发病率高。副舟骨异常存在导致胫后功能失调为副舟骨源平足原因。

  • 标签: 副舟骨 平足症 发病特点 回顾性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粉碎Pilon骨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38例粉碎Pilon骨折,依据分型,分别用外固定支架及内固定治疗。结果随访6~13个月,根据Olerud评定标准,优20例,良14例,差4例,优良率89.47%(34/38)。结论无论是外固定支架或内固定治疗,均可使骨折端良好复位,固定可靠,均可早期下床功能锻炼。

  • 标签: 粉碎性Pilon骨折 外固定架 骨折固定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