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情况及预后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60例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为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路径,观察组采用围手术期临床护理路径。对比两组患者抑郁和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情况及预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SAS和SDS评分较护理前均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t=14.158,32.278;P<0.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455,P=0.020)。结论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有利于缓解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患者围手术期不良心理状态,降低预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子宫肌瘤 围手术期 心理状态
  • 简介:目的为肝尾状叶切除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60例肝脏标本,对紧贴尾状叶的肝中、肝左、肝右静脉段进行解剖和形态观测.结果紧贴尾状叶的肝中、肝左、肝右静脉从下至上距尾状叶脏面的距离越来越小,从下至上彼此的间距亦越来越小;肝中、肝左、肝右静脉不在同一平面52例(86.7%).结论在尾状叶切除术中,先找到肝中静脉末端之后,才能更容易寻找肝中、肝左、肝右静脉.

  • 标签: 肝尾状叶切除术 肝静脉 解剖学
  • 简介:1.病例报告患者20岁,未怀孕未生育,主诉右下腹痛1月余,于2003年12月29日第一次入院。疼痛为间隔性隐痛,放射至右下肢,无发热畏寒,外院抗炎治疗无好转。患者月经周期为23-37天,经期7天,1月余前初次同房。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可,体温36.7℃,心肺未见异常,软,右下腹有压痛无反跳痛。妇科检查:阴道内有大量粘稠自带,右侧穹隆触痛明显,单宫颈光滑,宫颈右侧壁扪及囊性包块约4×3cm,有波动感,扪及两个分开的宫体均大约4×3×3cm,轻压痛,双附件未见异常。外院12月22日彩超显示:双子宫,单宫颈增大,宫颈管内探及无回声区,范围5.0×3.7cm,暗区内可见不规则斑片影,提示宫颈管积脓。入院诊断:子宫畸形,宫颈右侧积脓。12月30日B超监护下行宫颈积脓引流术。

  • 标签: 宫颈积脓 足月妊娠 双角子宫 术后 右下腹痛 宫颈管内
  • 简介:目的总结腹腔镜脾切除的手术经验,探讨切割闭合器在腹腔镜脾切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我院肝胆外科24例行腹腔镜脾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取右侧斜卧位,运用超声刀、生物夹等多种器械游离脾周韧带,使用切割闭合器处理脾门及脾胃韧带。结果24例患者行腹腔镜脾切除均获得成功,平均手术时间为135.45±34.21分钟,平均出血量274.83±80.61mL,术中3例输血。术后2-3天进食,7天左右拔除腹腔引流管,术后平均住院日为8.24±2.01天。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腹腔出血、胰漏等严重并发症,有1例患者出现腹水,经补充人血白蛋白和利尿等对症治疗后治愈。结论腹腔镜脾切除是安全可行的,灵活运用超声刀等器械游离脾周韧带,使用切割闭合器处理脾门可简化手术操作,值得推广运用。

  • 标签: 腹腔镜 脾切除 切割闭合器
  • 简介:小鼠脾保留、脾切除抗疟原虫感染的免疫作用及形态改变的实验研究候会池,陈维佩第三军医大学重庆630038本实验对脾脏抗疟原虫感染中的作用以及不同手术方式脾保留后的脾脏功能及结构改变进行了研究。366只昆明株小鼠随机分为6组:脾切除组(n=72),半脾切...

  • 标签: 脾保留 脾切除 抗疟原虫感染 免疫 形态学
  • 简介:目的探讨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TVM)在基层医院开展的适应症及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对36例子宫肌瘤患者行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疼痛、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病率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36例TVM均获成功,手术所需平均时间为96±48min,出血量平均为138±71.6ml,术后肠功能恢复肛门排气平均时间为21.45±3.75h,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为7.80±1.36d。术后原有症状均消失,B超复查未发现子宫肌瘤。结论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TVM在基层医院开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无需复杂设备,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子宫肌瘤剔除的微创手术方法。

  • 标签: 子宫肌瘤 经阴道剔除术 适应症 基层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