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风患者偏瘫患者下肢功能训练方法效果。方法对临床2012年~2014年收治的30例中风偏瘫患者步行训练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训练MWS、TUGT、FIM、FMA-L评分均改善效果满意。结论卒中患者伴有肌肉活动的障碍,导致了身体支撑困难、推动力缺乏及平衡障碍。增强肌力训练是康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肌力强化是建立在任务相关性的基础上的。由知道生物力学和行走中肌肉活动规律的治疗师指导下的行走训练练习。

  • 标签: 中风偏瘫 步行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期站立架训练对偏瘫患者能力提高的影响。方法随机将住院医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偏瘫患者给予常规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早期站立架训练治疗,将两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步行距离和运动功能恢复评估上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常规治疗来说,早期站立架训练对提高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效果更好,在临床疗效中起显著作用。

  • 标签: 早期站立架训练 偏瘫患者 步行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骨盆控制训练对偏瘫患者步态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8周,治疗组强化骨盆控制训练,在治疗前后对患者的步态和步行能力进行评定,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步态和步行能力均较前有所改善(P<0.05),但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骨盆控制训练可有效改善偏瘫患者的步态和步行能力。

  • 标签: 骨盆 偏瘫 步态 步行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实施强化步行训练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的3月-2017年的04月送至我院就诊的82例脑梗死患者,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施术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增加强化步行训练,对比效果。结果接受康复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MBL评分、上下肢FMA量表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更高,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实施步行强化训练,能够促进康复效果提高,改善患者机体与神经功能显著改善,保障其预后。

  • 标签: 脑梗死 偏瘫 早期康复 强化步行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对帕金森病患者采取运动疗法,并观察其对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障碍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帕金森病患者,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取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30例,加入运动疗法。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L0S、BBS、ABC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帕金森病患者采取运动疗法能够提高患者平衡能力,改善步行功能障碍,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帕金森病 步行功能障碍 运动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了解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儿童保健现状,分析其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改善对策。方法调查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2010年-2014年间共1280名常住儿童的保健资料。结果根据对这1280名常住儿童的保健资料调查显示,保健覆盖率约为98%、系统管理率约为92%、母乳喂养率约为98%、5岁以下儿童死亡人数2010年有1人、2011年有2人、2012年有1人、2013年有0人、2014年有2人、新生儿访视率约为98%、满月管理率达到95℅以上。结论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儿童保健状况基本良好、设施基本规范、服务基本到位,但仍还存在着一些疏漏和不足,相关工作人员应当更加重视儿童保健门诊的规范化建设与服务,引进更多的专业保健人员,加强对现有保健人员的继续教育与科研能力培养,以提高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综合儿童保健服务能力,保障社区儿童的生命健康。

  • 标签: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儿童保健 调查 现状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探讨三级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入院的12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的脑卒中患者给予规范的一级、二级康复治疗,实验组的脑卒中患者在规范的一级、二级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出院后继续给予三级康复治疗。将这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后的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使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和Holden功能性步行量表分别对每组患者进行评分。结果6个月后,实验组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步行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评定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三级康复治疗可以继续有效的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规范的三级康复治疗值得推广。

  • 标签: 三级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能力步行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对高血压合并糖调节受损社区人群进行干预,使患者改变的生活方式,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水平,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为中老年慢性病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对沙园的高危人群进行横断面调查,筛查出高血压合并糖调节受损患者。按11配对的方式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70人。针对不良生活方式进行干预,评价干预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血脂水平、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和体重指数明显降低(P<0.05)。结论对高血压合并糖调节受损人群综合干预是一种有效的干预管理模式,可控制疾病发生、发展,延缓并发症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高血压 糖调节受损 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社区高血压人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137例社区筛查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各68例和69例,干预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系统的健康教育;非干预组只接受药物治疗及一般卫生宣教;2组患者在实验初和干预后均接受问卷调查,同时记录血压变化情况。结果6个月后,干预组血压控制理想,总有效率为91.2%,非干预组总有效率为76.8%,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组健康教育前后生活方式和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健康教育有利于社区高血压的治疗,能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并能提高社区高血压的控制率和知晓率。

  • 标签: 健康教育 高血压 社区卫生服务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6分钟步行法(6MWT)在慢性心力衰竭中(CHF)的应用以及6分钟步行距离与其他心力衰竭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并指导干预治疗。方法对20例正常对照组与80例CHF患者的6分钟步行距离、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左室射血分数(EF)、B型利钠肽(BNP)进行分析研究。病例完善后对病人进行随机分成6MWT(M)组和NYHA(N);将M、N组随机分成联合康复锻炼组(ME和NE)和单纯药物治疗组(MM和NM)。参照6MWT方法进行康复锻炼。结果对照组与各心力衰竭组之间步行距离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力衰竭患者中,NYHAⅡ与Ⅲ及Ⅳ之间的步行距离差异也有统计学差异。6MWT与BNP之间的相关性在NYHAⅢ,Ⅳ患者中明显高于NYHAⅡ患者。步行距离<300米MM组平均住院人次,死亡例数明显高于ME组。结论6MWT与NYHA心功能分级呈显著正相关,与其他临床常用反映心功能的指标合用可提高心功能评估的准确性,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评估心功能的客观检测法,可以指导NYHAⅣ患者的康复训练改善预后。

  • 标签: 6分钟步行实验(6MWT) 慢性心力衰竭(CHF) 预后判断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6分钟步行试验观察厄贝沙坦和螺内酯对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功能不全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60名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分别给予常规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以及在此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75—150mg/d和螺内酯10—20mg/d。在治疗前后做6分钟步行试验,彩超测定心功能,同时监测血压、心电图、肝肾功能、电解质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心功能都有一定改善,但厄贝沙坦加螺内酯治疗组在6分钟步行试验、心功能指数都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出现个别高血钾症以及乳腺增生,调整药物或停药后都恢复正常。结论6分钟步行试验证明,在传统强心利尿扩血管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螺内酯能有效的改善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耐力,提高生活质量。而6分钟步行试验用于评价患者心功能安全可靠,易于推广。

  • 标签: 6 分钟步行试验慢性心衰厄贝沙坦螺内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