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7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振动排痰仪对体质虚弱的肺部感染患者的排痰效果。方法将4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振动排痰仪排痰,对照组采用空掌拍背排痰。观察患者排痰前后肺部体征及血氧饱和度(SPO2)的改变。结果治疗10天后两组的血氧饱和度均有明显上升,治疗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振动排痰仪的排痰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空掌拍背排痰。

  • 标签: 振动排痰仪 临床应用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探讨体外振动排痰机在气管插管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得出结论体外振动排痰机排痰效果优于传统叩击排痰,并且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有利于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和缩短住院天数。

  • 标签: 体外振动排痰机 传统叩击 气管插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小儿肺炎临床治疗中,采用机械振动排痰予以辅助治疗,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8月本院收治的80例小儿肺炎疾病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划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每组各40例,两组病人均给予相同的抗感染药物治疗方式,对比组病人辅助人工叩击法排痰治疗,研究组病人辅助机械振动排痰治疗,对比两组病人疗效。结果研究组病人辅助机械振动排痰治疗后,其肺部啰音消失用时为(3.2±0.9)天,病人住院用时为(5.3±0.6)天;对比组病人辅助人工叩击法排痰治疗后,其肺部啰音消失用时为(6.9±1.7)天,病人住院用时为(8.5±1.3)天。研究组病人在以上方面情况都要好于对比组病人,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肺炎临床治疗中,采用机械振动排痰予以辅助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显著的改善病人病症,极大的缩短病人肺部啰音恢复及住院所需用时。

  • 标签: 机械振动排痰 辅助治疗 小儿肺炎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械振动排痰辅助治疗小儿肺炎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9月62例小儿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给予机械振动排痰辅助治疗)与对照组(常规治疗),每组各31例,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机械振动排痰辅助治疗小儿肺炎的效果显著,可加快症状缓解,缩短住院时间。

  • 标签: 机械振动排痰 小儿肺炎 辅助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基因是记录和传递遗传信息的生命密码,掌控机体的生老病死。基因疗法,是指利用健康的基因来填补或替代基因疾病中某些缺失或病变的基因,用于治疗和预防疾病。因为基因疗法是从病根着手,故能大大提高当前一些疑难疾病的有效率和治愈率,甚至一些原被视之为“不治之症”的疾病也可以运用这项新兴疗法治愈。随着基因治疗技术深入研究及使用,其对人类健康将做出更多的贡献。

  • 标签: 基因疗法 遗传性疾病 癌症 成功范例
  • 简介:摘要目的在超声引导下比较0.5%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用于两和四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60例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超声引导下注射0.5%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8ml阻滞肌皮神经,并注射0.5%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24ml于桡神经周围支;B组分别注射0.5%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8ml上述四支神经周围。阻滞后每2min观察阻滞效果。记录臂丛神经阻滞实施时间、起效时间、等待麻醉的时间(从麻醉穿刺开始到患肢痛觉消失),麻醉镇痛维持时间(痛觉消失到感觉到疼痛的时间),阻滞效果,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手术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所需的臂丛神经阻滞实施时间(平均2.8min)较B组(平均4.8min)显著缩短(P<0.05),但是A组的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与B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两阻滞效果、等待麻醉的的时间、麻醉镇痛维持时间与四阻滞无统计学差异。

  • 标签: 臂丛 腋路法 超声引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患儿的机械振动排痰辅助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8年8月期间收治的98例小儿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机械振动排痰)和对照组(手工叩背)各49例,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和护理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治疗依从性91.84%高于对照组的75.51%、每日排痰量(19.05±3.06)ml大于对照组的(13.62±2.74)ml;观察组患儿家长的满意度95.92%高于对照组的79.59%,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而症状完全消失时间,观察组为(5.19±1.35)d短与对照组的(7.05±1.28)d;观察组住院时间(5.62±1.27)d短于对照组的(8.04±1.45)d,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小儿肺炎的临床治疗中,机械振动排痰是一种良好的辅助治疗方法,促进患者恢复健康。

  • 标签: 机械振动排痰 小儿肺炎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儿肺炎实施机械振动排痰辅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本院收治的病例中,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出病例数100例进行研究,将这100例小儿肺炎患儿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一组50例)。对照组肺炎患儿实施常规治疗和常规排痰,观察组肺炎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机械振动排痰辅助治疗,对比两组肺炎患儿血气指标变化情况、临床疗效以及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观察组肺炎患儿实施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4.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78.00%,组间数据比较结果显示P<0.05。而且观察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患儿,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观察组小儿肺炎患儿的血气指标和对照组患儿相比较,数据差异性十分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对小儿肺炎患儿应用机械辅助排痰治疗,有助于提高患儿治疗效果,能够促使患儿尽早康复并改善血气指数,对患儿身体伤害性较小,可以显著改善患儿病情,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荐。

  • 标签: 小儿肺炎 机械辅助排痰 治疗效果 血昂气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良恶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75例疑有乳腺肿瘤患者的MRI动态增强扫描检查,患者皆为女性,均从乳腺病变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方面综合分析。结果结合病变的强化形态及时间-信号强化曲线鉴别肿块的良恶性诊断正确者为64个,准确率为87.18%。结论根据乳腺病变的强化形态及强化曲线特征,MRI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有较高价值。

  • 标签: 乳腺病变 MRI动态增强 TIC
  • 简介:摘要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的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随着现代医学的高度发展,“医方”已由单纯的医务人员扩展为参与医疗活动的全体机构和人员;“患方”也由单纯的求医者扩展为与求医者相关的每一种社会关系。

  • 标签: 医患关系 基本模式 医患关系新痛点 防范措施
  • 简介:摘要通过11例患者应用状植皮技术后的疗效观察和护理。笔者认为术后通过护理人员细致和全方位护理。可加快植皮创面愈合,减少病人痛苦,减少医务人员的工量。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定简化OGTT试验(两)与传统OGTT试验(五)结果对血糖异常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我院141例疑有血糖异常而无明显糖尿病症状的患者,均进行OGTT试验五血糖检测,均用西门子生化仪检测血糖。将结果汇总进行两与五数据的比较。结果对本次141例患者的OGTT试验血糖水平进行综合分析,根据传统五血糖的诊断标准,正常者6例,占4.26%,异常者135例,占95.74%,其中糖耐量异常者75例,占53.19%,糖尿病者60例,占42.55%。结论对于疑有血糖异常而无明显糖尿病症状的患者,建议行传统OGTT五次血糖检测,尽量避免漏诊,以便及早预防、治疗、控制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 标签: OGTT试验 血糖值 糖耐量异常
  • 简介:摘要目的有效促进痰液的排出,加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康复过程,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方法选择2012年4月——5月间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入住我呼吸科的60例患者,该60例患者均伴有肺部感染,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的症状,随机把该60例患者均匀分成A、B两组,每组30例患者,其中A组患者给予人工叩击排痰配合湿化呼吸道治疗,B组患者通过使用振动排痰仪配合湿化呼吸道治疗。结果B组30位患者痰液排出明显,痰液排出情况优于A组30位患者,B组方法加快了该病的康复,出院人数大于早于A组方法患者。结论使用振动排痰仪对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遏制肺感染发生具有明显效果,同时也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振动排痰仪的使用也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

  • 标签: 振动排痰仪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湿化呼吸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吸科护理管理的重点环节。方法在入院,交接班,健康教育,抢救病人,患者投诉,实习护士或新护士入科环节加强管理。结果有利于提高质量,降低风险。结论进行时间位管理,能降低风险,减少纠纷。

  • 标签: 内科 护理 管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皮肤刺试验在变应性鼻炎(AR)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用标准化皮肤刺液对成人组和儿童组共16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皮肤刺试验。结果最常见的变应原依次为屋尘螨、粉尘螨、霉菌、杂草、树I、动物毛、蟑螂,其中屋尘螨和(或)粉尘螨阳性者均在50%以上,为主要变应原。未发生过敏性休克等不良反应。

  • 标签: 变应性鼻炎 变应原 皮肤点刺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