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缺血脑血管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总结及干预方法。方法对比分析53例复发性缺血脑血管患者(复发组)及首次发生缺血脑血管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分析年龄、性别、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肥胖、吸烟、酗酒等缺血脑血管复发中的作用。结果复发组年龄>60岁、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肥胖、吸烟、酗酒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肥胖、吸烟、酗酒均为缺血脑血管复发的危险因素。加强这些因素的干预可预防缺血脑血管的复发。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复发 危险因素 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血栓通(冻干)治疗缺血脑血管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2组,60例为治疗组40例为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血栓通(冻干)静脉滴注。结果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显效率分别为60.6%与45%,总有效率分别为86.66%与80.0%,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栓通(冻干)对改善缺血脑血管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和提高生活能力有较好疗效,副作用小。)

  • 标签: 血栓通缺血性脑血管病运动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缺血脑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优势。方法对2008年3月~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缺血脑血管疾病患者103例为实验的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对比不同方法对患者的诊断价值。同时为7例合适患者进行介入手术性治疗,观察患者的疗效。结果使用DSA发现患者的病变血管支数最多,与多层螺旋CTA检查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3例部分合适患者使用介入治疗,效果均较好。术后并发症发生7例,经过临床处理后恢复正常,随访后无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结论使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缺血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均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其诊断准确率更高,治疗效果较好,手术后并发症少。

  • 标签: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脑血管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易发人群为中老年人。脑血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比较高,是现在社会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文章的研究目的是调查抗血小板药在缺血脑血管的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情况,以提高医院医务人员对缺血脑血管的认识及治疗水平,保障人民有一个健康良好的体魄,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方法是收集临床医学中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病例,调查其使用率,并对不能使用抗血小板药的原因进行调查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缺血脑血管应因病制宜地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有些病例则不能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结论是抗血小板药物在缺血脑血管的临床应用中意义重大,合理地使用药物治疗不仅能提高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还能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降低缺血脑血管的发病率和患病率。

  • 标签: 抗血小板药 缺血性脑血管病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他汀类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用对缺血脑血管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2011年11月期间我院神经科住院部收治的128例缺血脑血管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4例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与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每晚/联合治疗,对照组64例仅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d,顿服。随访一年,分别在出院后1、3、6、9、12个月各随访一次,患者同时定期进行血脂、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下肢动脉斑块积分等检测。观察对比两组疗效。结果一个疗程后(10d),两组间的发作控制率差异性显著,治疗组的93.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1.9%(P<0.05);经治疗后一年随访,观察组缺血脑梗死总发生率6.2%明显优于对照组72.0%,两者差异性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发生率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用对缺血脑血管疗效显著,可有效延缓及逆转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减少缺血脑梗死的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阿托伐他汀 肠溶阿司匹林 联用 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阐述了脑血管早期康复的理论基础,脑血管康复治疗的适宜开始时间,系统地论述了脑血管康复训练的各种方法、脑血管康复治疗的评定方法及主要治疗学方法。

  • 标签: 脑血管病 康复治疗 康复训练 康复评定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出血性脑血管的临床特征,为早期诊治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2例出血性脑血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相应的体征和指标做统计与分析。结果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分别占总患病人数的88.7%和11.3%;87.3%的脑出血发生在大脑半球,其中基底节出血占41.8%;该病病死率为8.1%;50-70岁之间患者共42例,占67.7%;22.5%、8.1%和8.1%的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糖尿和冠心病史;59.6%的患者发生各种并发症,而8.1%的患者死亡。83.9%的患者在入院后表现为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症状;分别有59.7%、45.2%和38.7%的患者在入院后检查发现有高血压、心率失常或高尿酸血症。结论对于血性脑血管患者发病常为脑出血,其中基底节出血最常见。高龄、高血压病史是该病可能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常有意识障碍、心率失常和高尿酸血症。

  • 标签: 出血性脑血管病 诊治 病例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疾病的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对28例脑血管患者的护理,根据疾病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结果28例患者中,治愈13例,好转9例无变化4例,放弃治疗2例。结论及时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有助于疾病恢复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脑血管病 护理 临床
  • 简介:摘要脑血管又称中风或卒中,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近年来,我国脑血管患者呈上升趋势,约有60%~80%的脑血管患者临床表现为偏瘫,科学正确的康复护理对脑血管偏瘫患者的功能恢复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我院收治的偏瘫患者康复护理入手,研究脑血管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特点。

  • 标签: 脑血管病 偏瘫 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不良的饮食习惯,目前脑血管疾病患病率升高,并且逐渐年轻化。脑血管致残率很高,许多病人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等,这些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因此,脑血管的致残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早期对病人进行全身心的康复护理,可以有效防止和减少后遗症的发生,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脑血管病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脑血管神经功能缺损的社区医院康复及家庭康复治疗的疗效。方法对符合条件的患者根据家庭的配合程度分为对照组及康复组,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康复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综合康复治疗(包括社区医院康复及家庭康复),由社区全科医师及康复师一对一上门或来院康复指导训练,由社区医生和康复师、患者家属共同参与整个康复过程,采用Bobath法和运动再学习、电疗、皮肤再刺激、家庭康复训练等,入组时、治疗3月、6月后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使用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治疗后康复组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血管神经功能缺损社区医院康复及家庭康复可以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及减少继发合并症。

  • 标签: 脑血管病 神经缺损 社区医院及家庭康复治疗
  • 简介:摘要本文收集、总结了我20余年的临床工作经验,根据社区基层工作的特点,探索出了一套社区心脑血管的预防及自我急救措施。应做到“三早”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根据心脑血管的特点,做好院前自救措施,是提高治愈率、减少死亡率的关键。

  • 标签: 社区心脑血管病 预防 自救措施
  • 简介:摘要PWV(pulsewavevelocity)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可以早期反应动脉弹性的改变。近年来的研究表明,PWV为脑血管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评估PWV的值有利于早期干预其相关危险因素,对于脑血管的预防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PWV 脑血管病 动脉弹性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急性脑血管并发意识障碍临床特征。方法对我院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1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出血并发意识障碍者76例,占70.37%;脑血管并发意识障碍患者治疗无效死亡者36例,占33.33%。结论脑血管患者的意识变化可以作为判断病情发展及估计预后的主要依据,早期诊断、及时处理意识障碍是降低脑血管患者死亡率的关键。

  • 标签: 急性脑血管 意识障碍 临床诊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人心理状况及采取健康教育的方法与临床效果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间收治78例脑血管人的临床资料,利用焦虑量表(SAS)与忧郁量表(SDS)对患者心理障碍进行评估,比较健康教育后效果。结果脑血管人整体心理障碍状况严重,经过我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后,焦虑与抑郁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管住院患者焦虑与抑郁发生率高,经过我院精心治疗与健康教育后,有效缓解了患者的心理障碍,提高了生活质量。

  • 标签: 脑血管病人 健康教育 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后抑郁症的心理护理的护理经验。方法对52例脑血管后抑郁症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对52例脑血管后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护理,治愈26例,好转25例,自动出院1例。结论重视疾病的观察与护理,加强心理护理,才能有效地治疗疾病,提高治愈有效率。

  • 标签: 脑血管病 抑郁症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后出现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及相关问题。方法收集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我科收治的150例脑血管患者资料,对脑血管后精神障碍进行分析。结果脑血管后精神障碍的发病率为41.3%,脑血管后精神障碍的发生与患者年龄、脑血管类型、是否合并高血压有关。结论脑血管后经常出现精神障碍,需要及早预防治疗。

  • 标签: 脑血管病 精神障碍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并发脑心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9月~2011年8月收治的急性脑血管患者9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观察并发脑心综合征的发生率,并分析发病机制和防治效果。结果全部患者并发脑心综合征55例,发生率为61.11%。其中出血性脑血管48例,占87.27%;缺血脑血管7例,占12.73%。经卧床休息、吸氧、扩张冠脉、保护心肌功能、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综合治疗后,好转53例,好转率为96.36%。结论脑心综合征的发生可能与急性脑血管的类型有关,出血性脑血管高于缺血脑血管

  • 标签: 急性脑血管病 脑心综合征 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