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法在慢性扁桃体炎外科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与发挥机制。方法慢性扁桃体炎患者7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使用红霉素片口服治疗,治疗组采用中医外科法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100.0%V82.9%)(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O5);而对照组治疗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G较治疗前提高(P<0.O5),但IgM、IgA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O5)。结论中药法外科治疗慢性扁桃体炎较药物治疗能显著提高治疗疗效,同时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保留了患者的免疫力。

  • 标签: 慢性扁桃体炎 烙法 免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角膜绷带镜治疗角膜穿通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角膜绷带镜治疗单纯角膜穿通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戴镜时间7~20d。创口均为1级愈合。无感染发生,无白斑形成。其中10眼有线条状角膜云翳形成,8眼有线条状角膜斑翳形成。出院视力为0.3~0.5之间11眼,0.1~0.3之间3眼,0.1以下1眼;与入院前相比,有明显好转,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伤口较小的角膜穿通伤,采用角膜绷带镜治疗治疗,临床效果满意。

  • 标签: 角膜绷带镜 角膜穿通伤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OculyzerⅡ眼前节分析诊断系统与A型超声角膜测厚仪这两种仪器测量最薄角膜厚度的差异,为临床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对20例(40只眼)角膜正常者最薄角膜厚度使用OculyzerⅡ及A超进行分别测量,以对比两种测量方法的差异。结果使用OculyzerⅡ和A超对40只正常角膜测量后发现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种测量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OculyzerⅡ眼前节分析诊断系统获得的最薄点角膜厚度与A型超声测厚仪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在临床工作中,可以考虑相互替代。

  • 标签: 最薄点角膜厚度 OculyzerⅡ A型超声 一致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法对多种皮肤病治疗的疗效。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皮肤性疾病71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电法治疗,在完成治疗后进行6-12个月的随访,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电法对雀斑、老年斑、毛细血管扩张、黑色素痣、红痣以及皮脂腺囊肿均有良好的疗效,其优良率分别为99.08%、100%、93.86%、91.47%、100%、97.58%,两两进行秩和检验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雀斑、老年斑、毛细血管扩张、黑色素痣、红痣以及皮脂腺囊肿分别与黄褐斑、文刺失败的眉、眼线对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电法对于皮肤疾病有较好的疗效,治疗的预后关键在于电操作的准确以及患者对创面的良好保护。

  • 标签: 电灼法 皮肤疾病 疗效 创面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配戴OK镜治疗近视的儿童进行回顾性研究,客观评价角膜塑形镜对于延缓儿童近视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接受OK镜治疗,连续戴镜一年以上的近视儿童,观察戴镜前后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眼轴的情况。结果配戴OK镜后球镜度降低、角膜前表面变平,裸眼视力提高,戴镜一天的变化最大,一个月后稳定(P<0.05)。戴镜一年后患者的眼轴平均增加0.17±0.10mm。结论配戴OK镜后角膜变平,裸眼视力提高,眼轴的增长较不戴镜者及框架眼镜配戴者缓慢。

  • 标签: 角膜塑形镜 近视 角膜曲率 眼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回医灸疗法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修复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Allen's法制备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西药组(C组)、2小时灸组(D组)、6小时灸组(E组),其中50只于第1、2、4、6、8周采用脊髓损伤运动功能BBB法进行评分。另外25只取损伤脊髓组织做HE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后形态学的变化。结果BBB评分表明D、E组效果明显优于A、B、C组,且D组疗效最显著。HE染色D、E组脊髓形态好于B、C组。结论回医灸疗法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且前期回医灸干预的效果好于后期干预。

  • 标签: 回医烙灸 大鼠 脊髓损伤 神经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角膜化学烧伤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3年4月在中山医院青浦分院住院的83例角膜烧伤病人全面护理。结果通过对63例角膜化学烧伤患者进行急诊眼部冲洗、中和冲洗眼部创伤面及眼周护理、心理护理及全身护理,Ⅰ、Ⅱ度烧伤的患眼全部修复,Ⅲ、Ⅳ度烧伤的患眼中除6例穿孔失明,5例仅存光感外,其余患眼视力大部分恢复。结论积极的护理干预,可减轻眼部化学持续损伤,降低后期治疗难度,减少眼部后遗症。

  • 标签: 角膜 护理 化学 烧伤
  • 简介:摘要目的减少角膜异物引起的眼内感染和角膜异物取出后引起的并发症。方法对50例角膜异物患者按无菌操作在裂隙灯下将角膜异物取出。结果未见因异物取出而引起的眼内感染,50例患者均获得满意效果。结论角膜异物患者应及早就诊,以及时取出异物。术者操作宜轻柔准确,且在裂隙灯下操作。

  • 标签: 角膜异物 取出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新疆阜康市人民医院收集的1841例角膜异物进行讨论分析,为减少角膜异物发生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本院自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就诊的1841例角膜异物病例,采集病人基本资料,包括年龄;将病例分为16个年龄段,0-5岁(包括5岁)为一个年龄段,6-10岁(含6岁与10岁)为一个年龄段,依次类推,直到76-80岁年龄段,统计每个年龄段一年中发生角膜异物的人数并分析。结果21-60岁(1677只眼)占91.10﹪,小于20岁(76只眼)占4.13﹪。大于60岁人群(88只眼)占4.78﹪。31-35年龄段共311人,占16.89﹪。结论阜康市角膜异物主要发生在青壮年。

  • 标签: 角膜异物 年龄 阜康市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白内障术中植入AcrysofToric人工晶状体及行最陡角膜切口联合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角膜散光的效果。方法将受试对象分两组。Toric组(21人30眼)行上方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联合Acrysof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最陡角膜切口组(25人30眼)在最陡角膜散光轴上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联合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及术后6个月观察裸眼及最佳矫正远视力,球、柱镜度数,角膜曲率及ToricIOL旋转稳定性。结果两组术后裸眼视力均明显高于术前(P<0.001),且Toric组较最陡角膜切口组高(P<0.001)。术后Toric组裸眼远视力≥0.8有的比例(56.67%)明显高于最陡角膜切口组(20%)(P=0.003)。两组术后球、柱镜均明显低于术前,且Toric组术后残余柱镜值明显低于最陡角膜切口组(P<0.01)。Toric组术后角膜曲率散光值较术前增加0.32±0.43D,最陡角膜切口组较术前减少0.47±0.31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间手术源性散光无明显差别(0.66D,0.61D,P=0.651)。术后ToricIOL平均旋转2.76±2.32°。结论最陡角膜切口术能提高患者术后裸眼远视力,部分矫正角膜散光及降低术后眼残余散光。AcrysofToric人工晶状体能有效提高患者术后裸眼远视力,减少术后眼残余散光,旋转稳定性较好,与最陡角膜切口术相比,能更有效提高患者术后裸眼远视力,减少术后眼残余散光,提高视觉质量。

  • 标签: 白内障 矫正角膜散光 Toric IOL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圆锥角膜高度散光并发翼状胬肉术后的角膜散光变化。方法对1例经外科手术治疗的圆锥角膜高度散光并发翼状胬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治疗后该例圆锥角膜高度散光并发翼状胬肉患者左眼角膜散光完全治愈。结论建议患有翼状胬肉并发白内障患者应尽早治疗翼状胬肉,防止因翼状胬肉治疗过晚,出现角膜斑翳影响视力。

  • 标签: 圆锥角膜高度散光 翼状胬肉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维生素C在角膜炎、角膜溃疡临床中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4例角膜炎、角膜溃疡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取眼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实施局部注射维生素C治疗,对比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治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生素C局部注射治疗角膜炎、角膜溃疡,疗效安全,治愈快,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维生素C 角膜炎 角膜溃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角膜溃疡清创术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92例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给予改良角膜溃疡清创术,治疗组给予改良角膜溃疡清创术并加用0.5%氟康唑,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等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9%,治疗组视力0.3~0.5和大于0.5的例数高于对照组,愈合时间、手动-光感等治疗组比对照组效果好,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角膜溃疡清创术联合抗真菌药物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患者视力,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 标签: 真菌性角膜溃疡 改良角膜溃疡清创术 抗真菌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角膜异物患者,研究有效方法给予治疗,并观察完成治疗后患者获得的临床效果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角膜异物患者108例(108眼),观察患者异物的本身性质以及所处位置的深浅,研究对应方法给予治疗,观察完成治疗后获得的效果。结果针对角膜异物患者,将患者角膜异物取出。成功取出异物后,角膜上皮透明患者25例(23.15%),出现角膜云翳的患者59例(54.63%),出现了角膜斑翳的患者24例(22.22%)。患者完成手术后均没有出现角膜发生感染或者出现穿孔等系列并发症。结论对于角膜异物患者,应该在短时间将异物取出,针对患者的局部以及全身选择正确药物进行治疗,有效避免出现感染的情况,能够做到早期治愈患者,并且降低患者术后留下后遗症的概率。

  • 标签: 角膜异物 取出术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角膜内皮炎的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3年来我院收治的13例角膜内皮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具体治疗措施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具有角膜内皮炎的典型症状,部分患者明确有病毒性角膜炎病史,全部患者主要经抗病毒,糖皮质激素药物联合应用取得显著疗效。结论角膜内皮炎的具体病因尚未明确;临床诊断后,抗病毒药物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角膜内皮炎有显著的效果。

  • 标签: 角膜内皮炎 临床症状 治疗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对角膜稻谷异物取除及并发症的疗效观察。方法表麻后用5ml注射器针头取除异物,并对并发症给予相应治疗。结果异物全部取出,少部分患眼留下厚薄不等的角膜混浊,且对视力造成影响。结论角膜稻谷异物应早就诊,早治疗,预防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角膜 稻谷 异物
  • 简介:摘要目的对白内障术后角膜水肿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将125例(150眼)的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术后1天、3天和一星期角膜水肿的情况进行观察,并且通过了解患者产生角膜水肿的原因进行分类。结果在患者进行手术后第一天发生角膜水肿的有105例125眼,占到了总数的76%;在患者进行手术后第三天仍然发生角膜水肿的有15眼,占到了总数的9%;在患者进行手术后一星期仍然发生角膜水肿的有5眼,占到了总数的3%。通过对角膜水肿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由内切口靠前导致的有65眼(43%);因为灌注液压力太高导致的有40眼(27%);因为暂时性眼压升高导致的有10眼(6%);因为白内障术前角膜损伤导致的有8眼(5%);因为后弹力层撕脱和缩瞳剂导致的各有1眼(0.6%)。但是水肿持续时间最长的原因是由于白内障术前原有角膜受到了损伤和角膜后弹力层受到撕脱造成的。结论白内障术后角膜水肿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内切口靠前导致的,其次就是因为灌注液压力太高所导致的。

  • 标签: 白内障 角膜水肿 原因 内切口
  • 简介:摘要目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角膜缘松解切开术对角膜高阶像差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将36例于我院接受白内障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均散光,以角膜缘松解切开术展开矫正,回顾其临床资料、矫正效果。结果术后1天、7天、1个月、3个月时,UCVA、BCVA、角膜总高阶像差RMS值明显较术前高,P<0.05,但术后各时间段对照则差异不突出,P>0.05;术后1天、7天、1个月、3个月,患者患眼的眼镜度、柱镜度、SE、J0都明显比术前低,P<0.05,术前术后J45对照则差异不突出,P>0.05;没有明显手术并发症出现。结论对于存在散光的白内障患者,以角膜缘松解切开术进行矫正,效果、安全性理想,术后角膜高阶像会有一定增加,但患者视力不会受影响。

  • 标签: 白内障 术前散光 角膜缘松解切开术 角膜高阶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