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对方剂学清热剂的组方思路进行探讨,包括三种间接除热的方法。

  • 标签: 清热剂 间接清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接复位技术在骨折微创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诊治的骨折患者118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59例实施常规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59例实施间接复位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骨折愈合、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接复位技术在骨折微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骨折愈合好、安全性高等优点。

  • 标签: 间接复位技术 骨折 微创治疗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出血性烟雾病患者行颅骨多点钻孔间接血流重建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神经外科收治的12例采用颅骨多点钻孔间接血流重建术治疗的出血性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2例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3~24个月,平均15.3个月,均痊愈,随访期间2例出现头晕,其余均恢复良好。结论颅骨多点钻孔血流重建术是治疗出血性烟雾病的一种有效术式。

  • 标签: 烟雾病 颅骨多点钻孔 间接血流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接复位技术在骨折微创治疗中的应用技巧。方法针对我院收治的骨折患者74例进行观察(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均实施微创治疗,常规组37例骨折患者实施常规复位,治疗组37例骨折患者实施间接复位技术,分析两组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生活质量评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且治疗组骨折患者治疗后愈合率(94.59%)明显优于常规组骨折患者(78.38%),两组相比χ2=4.1625,P=0.041。结论针对骨折患者实施骨折微创结合间接复位技术治疗的疗效显著,促进患者骨折愈合,提高微创治疗效果。

  • 标签: 间接复位技术 骨折微创治疗 应用技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轻型间接视神经损伤的临床特点,以助对此病的早期诊治。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2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轻型间接视神经损伤患者18例(18眼)的临床特点,包括主诉、外伤特点、视力变化、瞳孔及眼底改变、视野、视觉诱发电位、视觉对比敏感度等特点。结果18例患者中13例因初诊时视力下降不明显及眼底检查正常而漏诊,延误治疗,仅5例早期明确诊断,经积极治疗,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对头面部外伤特别是眉弓外侧或前额颞部外伤,伤后视力下降程度不明显,有眼部亮度及色觉异常改变的患者,应进一步检查是否存在相对性瞳孔传入性障碍,并早期作视觉诱发电位、视觉对比敏感度、视野等检查以明确有无视神经的损伤,避免漏诊而延误治疗。

  • 标签: 间接视神经损伤 临床特点 早期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轻型间接视神经损伤的临床特点,以助对此病的早期诊治。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2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轻型间接视神经损伤患者18例(18眼)的临床特点,包括主诉、外伤特点、视力变化、瞳孔及眼底改变、视野、视觉诱发电位、视觉对比敏感度等特点。结果18例患者中13例因初诊时视力下降不明显及眼底检查正常而漏诊,延误治疗,仅5例早期明确诊断,经积极治疗,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对头面部外伤特别是眉弓外侧或前额颞部外伤,伤后视力下降程度不明显,有眼部亮度及色觉异常改变的患者,应进一步检查是否存在相对性瞳孔传入性障碍,并早期作视觉诱发电位、视觉对比敏感度、视野等检查以明确有无视神经的损伤,避免漏诊而延误治疗。

  • 标签: 间接视神经损伤 临床特点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接减压与间接减压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4年8月我院诊断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患者60例,分为30例直接减压组和30例间接减压组。对比分析直接减压组和间接减压组手术前后椎体高度比、后弓角、椎管占位率以及手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手术后椎体高度比、后弓角、椎管占位率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直接减压组和间接减压组手术后并发症(腰背痛、迟发性下肢根性神经痛、下肢麻木无力)发生率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直接减压与间接减压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相近,但是后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少,手术创伤小。

  • 标签: 直接减压 间接减压 胸腰椎 爆裂性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并对比常规磁共振与磁共振间接关节造影在肩袖损伤诊断方面的应用结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11月,我院接收诊治的肩袖损伤患者67例作为研究样本,对其实施肩关节镜、常规磁共振与磁共振间接关节造影检查,以肩关节镜检查结果为基准,对比常规磁共振与磁共振间接关节造影方式的检查结果。结果磁共振间接关节造影方式诊断灵敏度及准确度均显著优于常规磁共振方式(P<0.05)。结论常规磁共振与磁共振间接关节造影检查方式均为全层撕裂型肩袖损伤的重要检查方式,检查结果具备准确性及可靠性,在部分撕裂型肩袖损伤方面,磁共振间接关节造影检查方式诊断结果更佳,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及灵敏度。

  • 标签: 磁共振 关节造影 肩袖损伤 对比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苯巴比妥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婴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15例在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住院的婴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5例),治疗组给予苯巴比妥片,5mg/kg/d,分两次口服,联合茵栀黄口服液,5ml/次,每天两次口服。对照组给予茵栀黄口服液,5ml/次,每天两次口服。比较两组胆红素下降速度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在治疗3天后显效率(21.7%)及有效率(3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三天及一周后血清间接胆红素下降水平较对照组明显(P<0.05),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一周随访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副反应。结论苯巴比妥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婴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安全有效。

  • 标签: 婴儿 高间接胆红素血症 苯巴比妥 茵栀黄口服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间接荧光法(IIF)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抗双链DNA的检测结果差异。方法选取2013年在我院确诊或疑似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清晨空腹抽取所有受试者的静脉血液4ml装入2个干燥清洁的试管内,每个试管2ml,对试管进行标记(编号、IIF或ELISA等),离心处理后妥善保存,当天进行检测。每位受试者的样品均接受IIF法和ELISA法的检测。结果IIF法检测4例阳性,ELISA法检测9例阳性,两种方法阳性检出率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IF法和ELISA法各有特点,临床检测应该灵活选择,充分发挥两种方法的优势。

  • 标签: 间接荧光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抗双链DNA IIF ELISA dsDN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压采用汞柱式血压计行不同测量的方法,及血压测量值受不同判断标准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内科患者92例,采用不同的血压测量和判断方法进行自身对照。结果左、右上肢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存在差异;不同状态听诊胸件的位置下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常选用右上肢行血压测量,舒张压应以消失音为准,袖带位置需准备,其它影响因素还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血压值 测量方法 判断标准 影响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在临床工作中测量血压时经常被忽略的几方面因素,为临床治疗不能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如对血压异常的患者,每次测量1次血压,二血压计袖带粘扣的过松,三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等五个方面。方法将符合条件的156例患者,以单号病室的患者为对照组,双号病室的患者为实验组,每组均为78例。通过统计学方法对影响血压相关五个常被忽视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统计。结果对于高血压患者测量次数以3次取平均值更为准确。体型肥胖者血压计袖带应加长、宽窄。血压计袖带尼龙粘扣的松紧性应符合要求。测量血压时血压计与被测量者心脏应保存在一水平面。被测量者接受健康教育的效果等因素密切相关。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测量血压者必须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才能保证测得血压数据相对准确。

  • 标签: 血压测量 血压值 误差 影响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和探究使用B超测量胎儿双顶、腹围与测量孕妇宫高腹围预测巨大儿的准确度。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7月期间在我院分娩的184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对行B超测量胎儿双顶径、腹围(方法一)和孕妇宫高、腹围(方法二)的产前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并与产后新生儿体重进行核实。结果184例孕妇出生新生儿为巨大儿共12例,其中方法一预测为10例,符合率为83.3%;方法二预测为7例,符合率为58.3%。两种方法预测结果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孕妇产前行B超测量胎儿双顶径、腹围是预测巨大儿较好的指标,其准确度明显高于测量孕妇宫高、腹围,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 标签: 巨大儿 超声检测 胎儿双顶径 腹围 孕妇宫高 腹围 准确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背部体温测量的可行性。方法随机抽取本院妇产科母婴同室的新生儿80例作自身对照,采用同一根普通玻璃体温计在22℃~28℃的室温下分别测新生儿背部体温与腋温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新生儿背部体温和腋温数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新生儿背部体温测量安全可行,简便实用,也减少了临床护理的工作量。

  • 标签: 新生儿 背部体温 腋温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两种眼前段检查仪Pentacam和OrbscanII测量前房深度(ACD)、角膜缘白到白距离(WTW)的差异,分析二者的一致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近视患者72例(144眼),分别使用Pentacam和OrbscanII测量。两种仪器检测数据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数据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72例等效球镜为-2.0~-14.0D,平均-6.40±2.38D,Pentacam和OrbscanII测量ACD的平均值分别为3.22±0.255mm和3.13±0.253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9.172,p=0.000);测量WTW的平均值分别为11.66±0.340mm和11.46±0.306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570,p=0.000)。两种仪器测量的前房深度和角膜缘白到白距离均具有相关性(r=0.975,p=0.000;r=0.941,p=0.000)结论Pentacam和OrbscanII测量眼部无器质性疾病人群的前房深度和角膜缘白到白距离具有较好的相关性,Pentacam的测量结果略大于OrbscanII。

  • 标签: Pentacam Orbscan II 前房深度 角膜缘白到白距离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体检人群的骨密度结果和规律来探讨影响骨密度的因素。方法采用超声骨密度仪对596例健康体检人员进行跟骨测定,对自动分析的骨密度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体检人群中,骨密度正常者的比例为41.8%,骨密度异常的比例为58.2%。男性体检者骨密度异常的比例低于女性,女性体检者的骨质疏松比例高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年龄分组,50岁以后的体检者骨密度异常比例高于小于50岁的体检者(P<0.05)。结论随着年龄增长,体检人员的骨密度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女性的骨密度异常发生比例显著高于男性。

  • 标签: 骨密度 超声骨密度仪 体检 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