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肢、下肢输注刺激性药品患者静脉炎、静脉栓塞临床效果对比。方法在输注刺激性药品相同、药品总量和滴速等相对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机选择100例患者,其中50例为上肢静脉输注地塞米松,50例为下肢静脉输入地塞米松,观察两组患者静脉炎、静脉栓塞的发病情况。结果上肢静脉输注刺激性药品患者静脉炎静脉栓塞的发病率为8%,而下肢静脉输注发病率达到30%。下肢静脉炎静脉栓塞的严重程度发生静脉炎静脉栓塞30例,其中有2例为静脉栓塞。而上肢静脉炎的严重程度都为轻度,无静脉栓塞。其中不同年龄组的发病率也存在差异,20~40岁静脉炎静脉栓塞的发病率为35.71%,40~60岁为19.3%,60~80岁最低为10.34%。结论静脉炎静脉栓塞发生率与年龄成反比;下肢静脉输注刺激性药品患者静脉炎静脉栓塞的发生率比上肢静脉输注高,而且下肢静脉炎的严重程度比上肢静脉炎严重。因此在为患者输注刺激性药品时应选择上肢输注。

  • 标签: 上下肢 输注 刺激性药品 静脉炎 静脉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折术后疼痛护理在上下肢固定术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5月-20165月期间我院骨科行上下肢固定术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38例患者术后行常规的临床护理,研究组38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术后疼痛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程度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hVA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研究组术后7d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干预后研究组满意度评分为(91.36±4.58)分,对照组满意度评分为(70.23±3.16)分,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骨折术后疼痛护理能有效的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术后疼痛护理 上下肢固定术 疼痛程度 护理满意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院传染病疫情漏报原因,提出防止传染病漏报对策。方法收集20101月~201512月我院住院病人和门、急诊部传染病病人进行查漏分析。结果2010-2015传染病漏报率分别为0.54%,0.54%。0.14%、0.16%、0.19%、0.13%。住院病例电子信息化管理后促进传染病的漏报率显著下降。结论严格执行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强化传染病管理法制观念,掌握传染病的报病标准,落实报告责任,加强督查力度,实行信息化管理,是防止传染病漏报的最有效手段。

  • 标签: 医院传染病 漏报 对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对我医院2013至2016诊疗运营情况的动态趋势进行统计数据汇总和系统性的分析,根据医院运行的现有数据情况对今后运行情况进行预测分析。

  • 标签: 医院诊疗运营 动态趋势 统计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分析庆阳市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因素,为降低全市孕产妇死亡率制定有关政策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资料来源于2005~2009庆阳市妇幼卫生年报,孕产妇死亡卡,死亡调查表,病历及市、县(区)级评审资料。方法采用“十二格”表评审方法,从三个环节、四个方面,对2005~2009全市74例死亡孕产妇进行了回顾分析。结果2005~2009全市5平均孕产妇死亡率为58.79/10万。孕产妇死亡前3位死因依次为产科出血44例、内科合并症13例、妊娠高血压综合症8例。74例死亡的孕产妇中56例为可避免死亡,18例为不可避免死亡。在影响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因素中个人态度及家庭因素为第一位占72.97%,医疗保健因素占20.27%,社会团体管理因素占4.05%。结论发挥政府在妇幼卫生事业中的主导作用,协调部门关系,规范孕产妇系统管理,加快标准化产科建设步伐,认真落实妇幼卫生项目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关键所在。

  • 标签: 孕产妇 死亡 分析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2012—2015扬州市免疫规划接种率报告系统报告接种率的可信度。方法用差值评价和比值评价比较2012—2015国家免疫规划接种率报告系统的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和估计接种率、调查接种率。结果近4间扬州市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完整性均为100%,报告接种率和估计接种率比较的D值、和调查接种率比较的D’值未发现不可信,乙肝、卡介苗、脊灰、百白破、麻风疫苗间的R值未发现不可信。结论近年扬州市常规免疫接种率可信度处于较高水平。

  • 标签: 接种率 可信度
  • 简介:摘要为了解黑龙江省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发病水平及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流腮防治策略、加速控制流腮流行提供科学依据,对黑龙江省2004~2009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显示,2004~2009黑龙江省共报告流腮病例30056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3.14/10万。黑龙江省流腮全年均有发病,但存在两个发病高峰,在4~7月和11月~次年1月。12月和6月是发病最多的月,13个地市都有流腮病例发生,全省流腮病例主要集中在20岁以下人群,2岁以下儿童流腮发病较少,10~组发病最多。在保持高水平腮腺炎疫苗常规免疫的同时,提高腮腺炎疫苗覆盖率和有效接种率,另外要进一步加强流腮疫情的监测与控制工作,及时处理疫情,防止流腮疫情的爆发,从而达到控制流腮流行的目标。

  • 标签: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病学 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0监狱精神卫生的演变状况。方法采用与第一次流行病学调查相一致的方法,即世界卫生组织提供、1982引进的调查工具,以由全国十二省市精神病流行病学调查协作组编写的《流调手册》为监本1,调查在押罪犯5500人。结果精神病患病率14。73‰,精神分裂症患病率11。09‰。结论监狱在押罪犯精神病及精神分裂症患病率仍呈上升趋势。

  • 标签: 监狱 精神卫生 精神病 精神分裂症
  • 简介:摘要抗菌药物是临床治疗和预防各种感染必不可少的药物,随着耐药菌株数上升以及某些超级耐药菌的出现,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确保用药安全、有效,减少细菌耐药的重要举措。对我院2016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回顾性汇总分析,具体评价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为医院管理部门和临床药师提供管理与干预的依据,确保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 标签: 抗菌药物 合理用药 干预 用药频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014-2015间我院72例新生儿溶血病的血清学检测结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1月-201512月间收治的72例溶血病新生儿进行研究,对患儿的血清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就血清学检测结果而言,所有患儿均为阳性,有66例(91.67%)ABO新生儿溶血病,5例(6.94%)Rh新生儿溶血病,1例(1.39%)不规则抗体。结论通过对患儿进行血清学检验,有利于尽早对新生儿溶血病进行诊断,及时为患儿采取治疗措施。

  • 标签: 血清学检测 新生儿溶血病 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做好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反馈工作,促进临床用药合理、安全、有效,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16—2017共314例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314例不良反应中,男女之比为1.041,男性略多于女性;超过60岁的老年患者190例,占60.5%;其中以静脉给药的方式为主,占75.2%;抗菌药物引起的ADR占30.3%,其次为心血管系统用药占24.8%;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占35.7%,其次为胃肠系统损害,占32.8%。结论应提高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水平和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知识的宣传,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监测 统计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2008~2015昆明市城区和郊区集体儿童的健康状况进行分析。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对2008至2015昆明市城区、郊区集体儿童定期健康检查率与患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定期健康检查率低于标准要求;定期健康检查率城区集体儿童高于郊区集体儿童(P<0.01);城区集体儿童龋齿、弱视和佝偻病患病率高于郊区集体儿童(P<0.01);郊区儿童低体重、贫血患病率高于城区集体儿童(P<0.01)。结论我市儿童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城区集体儿童应加强对龋齿、弱视和佝偻病的预防,郊区集体儿童应加强对营养不良疾病的预防。

  • 标签: 儿童 健康 状况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社区居民意外伤害的原因,为更好的预防意外伤害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上海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51月—201612月间监测的的666名意外伤害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意外伤害中男性占39.34%,女性占60.66%;发生原因主要依次为跌落/坠落(68.92%)、刀/锐器伤(21.02%)及钝器伤(7.06%);意外伤害发生的主要年龄组依次为60~74岁(38.29%)、75~89岁(20.42%)、45~59岁(17.12%);主要发生的地点依次为家中(64.71%)、街道/公路(11.41%)及公共居住场所(10.06%);发生意外伤害时主要从事的活动依次为休闲活动(55.56%)、家务/学习(29.58%)和有偿活动(10.36%);发生的部位主要依次为上肢(32.58%)、下肢(32.28%)。结论社区伤害主要以老人跌倒、坠落为主,医疗机构应加强意外伤害救治各环节的建设,及时做好安全教育工作。

  • 标签: 意外伤害 社区 建议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以我县2014—2016手足口病例报告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手足口病流行的特征分析。方法以2014—2016手足口病例监测数据以及肠道病毒核酸检测结果等资料做研究分析。结果2014—2016共出现248例手足口病例,5岁以下儿童手足口病报告有73.38%(182/248)例占比最高;且女童3来的发病率为40.19%(96/248)明显低于男童58.83%(136/2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7,P<0.05);3来各年各月都有发病,发病的高峰期为6月及9月,通过肠道病毒核酸检测结果表明主要感染为肠道病毒CoxA16(53%)。结论本县以5岁以下儿童为手足口病的高发年龄段,且有明显的人群以及季节性,应在手足口病的临床预防中应该加强护理应急管理,根据其特征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防治工作以减少发病率。

  • 标签: 手足口病 发病率 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