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旋转DSA在诊断脑动脉瘤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用旋转DSA对80例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进行全脑的血管造影。结果80例的脑动脉瘤患者中常规DSA检查发现了50例,其中有26例显示动脉瘤所供血的动脉和周围血管关系不清楚,24例动脉瘤患者的瘤颈显示不清,而经过旋转DSA检查后,动脉瘤瘤颈、瘤体、供血血管和周围的血管关系均清晰显示。结论旋转DSA在脑动脉瘤的检查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旋转DSA 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头位难产产妇助产护理中徒手旋转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12月中我院收治120例头位难产产妇随机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进行自然分娩与常规助产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使用徒手旋转胎头助产护理,对比两组产妇分娩结局、胎儿Apgar评分等。结果观察组阴道分娩成功率(80.00%)明显高于对照组(60.00%),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结论头位难产产妇助产护理中徒手旋转的应用效果显著,有效提高产妇阴道分娩成功率,保证母婴安全。

  • 标签: 头位难产 助产护理 徒手旋转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胎头旋转法治疗枕后位难产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于2014年1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就医的枕后位难产患者(88例),通过动态化随机单双号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常规处理、胎头旋转法治疗,探究2两与对照组患者的结果相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胎头旋转法治疗枕后位难产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 标签: 胎头旋转法 枕后位难产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头位难产产妇助产护理中应用徒手旋转的效果。方法在2017年2月到2018年2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头位难产产妇中选取66例参与研究,依据奇偶分组法将其均分2组,各33例,对参照组行常规助产方法,对实验组行徒手旋转方法。分析66例头位难产产妇的自然分娩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实验组相比较,参照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较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徒手旋转应用在头位难产产妇助产护理中,可及时改变胎儿体位,将自然分娩率提高,控制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 标签: 徒手旋转 头位难产产妇 助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旋转手法在颈椎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颈椎病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为推拿手法,观察组为旋转手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44%和77.78%,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旋转手法在颈椎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提高了治疗效果,值得应用。

  • 标签: 旋转手法 颈椎病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腰硬联合麻醉不同注药速度对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84例接收腰硬联合麻醉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注药速度不同分为A、B、C三组,对比分析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A组T6阻滞出现时间、最高阻滞平面出现时间均短于B组、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C两组患者对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高于B、C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B、C组两组患者对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最低血压值显著低于A组,且最低血压值出现时间晚于A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与B组、B组与C组患者的最低血压值、最低血压值出现时间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时,注药速度与麻醉效果存在一定的关系,尤其是控制在15~20s之间,患者的感觉和运动阻滞较为持久,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腰硬联合麻醉 注药速度 麻醉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改良旋转推进瓣法治疗单侧不完全性唇裂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单侧不完全性唇裂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10月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单侧不完全性唇裂患儿98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旋转推进法进行手术治疗,比较患儿治疗前后健患侧鼻唇部对称性指标对称率及上唇与鼻部的主观满意评分。结果患儿术后健患侧唇峰口角距不对称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患儿术后健患侧鼻底宽对称率、健患侧鼻孔宽对称率、健患侧鼻孔高对称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医生对患儿鼻部和上唇的VAS满意评分(7.98±1.2)分,显示手术结果较为满意。结论改良旋转推进法治疗单侧不完全性唇裂可初步改善患儿健患侧对称率,要得到更优的临床效果,尚需进一步精细手术治疗。

  • 标签: 单侧不完全性唇裂 改良旋转推进法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疾病(CMI)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本院治疗的40例CMI患儿为研究主体。分成A组和B组,均是20例。A组给予围手术期护理,B组给予常规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A组的住院时间短于B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B组为40.0%,对比差异明显(P<0.05)。A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0.0%,B组为60.0%,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为CMI患儿行围手术期护理可减少其并发症情况,缩短住院时间,具有较佳的护理效果。

  • 标签: 围手术期护理 新生儿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疾病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脑血流速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从2016年8月到2017年6月收治于我院的60例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归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于我院行健康检查的60例认知功能正常的老年人群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对两组分别给予TCD检查,对两组患者TCD下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为(76.99±5.92)cm/s、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为(71.03±5.48)cm/s,对照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为(89.12±6.04)cm/s、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为(81.06±5.73)cm/s,两组在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与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指标的比较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此外观察组血流速度异常的血管数量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人认知功能患者在TCD检查下,大脑前动脉、中动脉血流速度要显著低于正常人群,此外老年认知功能患者血流速速异常的血管数量也显著高于认知功能正常的老年人,表明老年认知功能与脑组织慢性缺血存在一定关联。

  • 标签: 认知功能障碍 TCD 脑血流速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HS和PFNA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9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DHS组和PFNA组,分析比较两种手术固定方式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PFNA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中X线透射次数少、住院时间短、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围术期内并发症,骨折复位率及术后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高稳定性、手术时间短、X线透视次数少、出血量少、骨折愈合时间短及髋关节功能评分高的优势,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股骨转子间子骨折患者,是值得广泛推广的一种手术方法。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弱智儿童的数字译码及划削动作的速度与准确性.方法采用数字-符号匹配及划消测验,将所得结果与正常儿童的结果追行比较。弱智儿童被试24人,年龄9-13岁,平均年龄11.4岁,智商(IQ)38—67,平均智商52.5。智商正常儿童24人,年龄9-12岁,平均10.5岁。结果无论是数字译码或是划削动作测验,在速度与准确性上弱智儿童均明显较之正常儿童为低。结论儿童智力的缺陷或低下会明显影响其低级心理过程.

  • 标签: 弱智儿童 动作速度 数字 正常儿童 儿童智力 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