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甘遂的毒性部位,分离、纯化甘遂毒性成分,并进行结构解析,研究甘遂毒性物质基础。方法95%乙醇回流提取甘遂,回收乙醇后,用石油醚萃取,采用硅胶柱层析法将石油醚部位分成不同极性段,以MTT法测定甘遂各部位对巨噬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确定甘遂石油醚部位中毒性最强的分离段,采用硅胶柱层析法,对毒性极性段进行分离,再结合薄层制备及过凝胶柱SephadexLH-20的方法进一步的分离纯化,获得毒性成分。毒性成分采用MTT法及刺激巨噬细胞释放炎症因子法考察其毒性大小。结果从甘遂石油醚部位中共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为n-tetratriacont-20,23-dienoicacid(1)、Trilinolein(2)、prostratin(3)、β-sitosterol(4),其中化合物3有较强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其IC50为12μM。结论甘遂的毒性可能与其含有的二萜类成分相关,毒性机制可能与其诱导肠道炎症反应发生相关。

  • 标签: 甘遂 毒性成分 二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乙型病毒性肝炎预防控制的有效策略。方法此次研究所选择的基本对象为2011年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士,共300例,将病患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体检人员给予乙型肝炎预防的常规健康教育,而观察组体检人员给予乙型肝炎预防的系统的综合性健康教育,对比两组病患一年内以及四年内的病例数。结果观察两组体检人员在一年内以及四年内的乙型肝炎病患例数,观察组体检人员在一年内以及四年内的乙型肝炎病患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一年内乙型肝炎病患有0例,对照组有6例,观察组四年内乙型肝炎病患例数有12例,对照组仅有2例,差异显著,统计学有对比价值P<0.05。结论乙型肝炎预防控制的过程中选择系统的综合性健康教育,对于乙型肝炎的防控,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 标签: 乙型病毒性肝炎 预防措施 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护理及健康教育。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32例的临床护理及健康教育指导进行分析。结果病毒性肝炎患者32例,其中乙型病毒性肝炎15例,丙型病毒性肝炎7例,戊型病毒性肝炎10例,对临床治疗和护理及健康教育,痊愈20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88%。结论对病毒性肝炎病患的临床护理当中开展健康教育,有利于提升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病毒性肝炎 护理体会 健康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对病毒性肝病生化检验指标变化特点与诊断价值进行临床分析。方法以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诊治的124例病毒性肝病患者设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体检全部合格的124例健康患者为对照组,采集两组患者静脉血,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生化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检验指标特点,分析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STB为(28.6±10.3)umol/L,AST为(136.7±24.8)umol/L,ALT为(189.8±25.3)umol/l,CHE为(5.8±1.2)kU/L,与对照组相比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STB异常阳性检出率为92.6%,AST异常阳性检出率为86.5%,ALT异常检出率为89.7%,CHE异常检出率为90.6%,与对照组相比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急慢性肝炎、肝癌患者的PA水平、LAP水平、ADA水平均高于其他病毒性肝病患者(P<0.05)。结论在病毒性肝病诊断中应用肝功能生化检验具有重要价值,STB、AST等指标可有效确诊,PA、LAP等指标则可鉴别肝病类型,从而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信息。

  • 标签: 病毒性肝病 生化检验 指标变化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糖毒性对于胰岛β和α细胞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选取80例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到我院进行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对其进行临床对比实验,实验组患者持续使用胰岛素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不使用胰岛素,6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的胰岛β和α细胞功能。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胰岛β细胞数量、胰岛素原mRNA表达水平、胰岛素蛋白质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胰岛内α细胞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间数据差异明显。结论高糖毒性对于机体内胰岛β和α细胞数量的影响显著,通过对糖毒性的合理干预,有助于改善胰岛细胞功能。

  • 标签: 高糖毒性 胰岛&alpha 细胞 胰岛&beta 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患病的特征和发病因素,分析预后信息和影响其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份到2017年12月份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200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相关信息、预后和危险因素。结果预后良好组住院、发热、惊厥和意识障碍时间均低于预后不良组,其中发热、惊厥和意识障碍时间3类因素在两组患者对比有统计意义(P<0.05);脑电图异常和头颅MRI异常百分比对比分析显示,与预后不良组相比预后良好组较低,这两类因素各自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患者的发热、惊厥、和意识障碍时间、脑电图异常和头颅MRI异常这5类因素均是影响重症病毒性脑炎发生的关键危险因素。结论多项因素(如惊厥、意识障碍时间、脑电图异常和头颅MRI等)可诱发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发生,应积极预防,防治结合,早发现早治疗。

  • 标签: 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 临床特点 预后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疑似眼内炎的眼前节毒性反应综合征的治疗情况,为后续临床治疗提供治疗思路。方法本文采取回顾分析法对来我院进行治疗的疑似眼内炎的眼前节毒性反应综合征的1例患者的治疗情况以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患者右眼视力0.02,眼压20mmHg,角膜水肿消退,前房清,瞳孔5mm,呈无张力状态,玻璃体清晰,眼底正常,向患者讲明病情,出院随诊。出院后2周复查,右眼视力0.1,眼压18mmHg,角膜透明,前房清,瞳孔5mm,呈无张力状态,玻璃体清晰,眼底正常。结论对于疑似眼内炎的眼前节毒性反应综合征的患者采取手术治疗,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 标签: 疑似眼内炎的眼前节毒性反应综合征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急性病毒性腹泻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病毒性腹泻患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观察组给予利巴韦林与蒙脱石散联合用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用药时间和病程均较对照组时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小儿急性病毒性腹泻患儿采用利巴韦林与蒙脱石散联合用药治疗,安全性较高治疗效果显著,缩短病程和用药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小儿急性病毒性腹泻 利巴韦林 蒙脱石散 药物治疗 联合
  • 简介:摘要目的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实施的临床护理干预进行研究。方法按照随机的方式将2017年7月—2017年12月期间选择的我科室病毒性心肌炎患者98例,分为每组各49例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经过数据统计分析发现,观察组的临床护理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更优异,对比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对其临床治疗更加有利,同时还提升了患者满意度,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护理干预 病毒性心肌炎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药通脉汤防治奥沙利铂化疗所致神经毒性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肿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临床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药通脉汤防治,对照组采用甲钴胺片预治,对两组患者的神经毒性发生率、毒性水平及生活质量进行对比。结果各级神经毒性发生率比较,治疗组级别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KPS评分,治疗组提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通脉汤对化疗所致周围神经毒性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 标签: 中药通脉汤 奥沙利铂 周围神经毒性 甲钴胺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康复护理在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护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患者一共80例作为本文研究内容中的选取对象,收取时间(2016年2月1日—2017年5月1日),电脑随机分为观察组一组(40例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患者)、对照组一组(40例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患者),分别实施康复护理以及常规护理,将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患者的意识障碍改善时间(1.01±0.31)d、颅神经功能障碍改善时间(9.01±1.75)d、肢体功能障碍改善时间(10.11±1.01)d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患者家属满意度95.00%与对照组满意度75.00%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后,取得显著效果。

  • 标签: 康复护理 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 实施效果 探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常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在病毒性脑炎诊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196例病毒性脑炎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生化检查;观察组患者接受常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比两组检出率及检出项目的差异。结果不同检查方式后,观察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在对病毒性脑炎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采用常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能较为稳定、敏感、准确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为后续临床治疗提供了科学、有利的临床数据支持,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 标签: 常规脑脊液细胞学 病毒性脑炎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单纯疱疹病毒角膜炎(基质型)的治疗方案对病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7月1日我院住院患者,对诊断“角膜炎”的患者进行筛查,发现明确诊断“疱疹病毒性角膜基质炎”患者17人,分析发病诱因、临床症状、治疗方式。除1例患者失访、1例患者放弃治疗外。患者病情均有不同程度改善。7例患者行羊膜移植或者结膜瓣遮盖术,其中1例一眼行羊膜遮盖术后14天再次行同一眼结膜遮瓣盖术,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后病情稳定。结果单纯病毒性角膜基质炎基质型较溃疡型预后好。在药物控制病情的基础上,联合羊膜移植或者结膜瓣遮盖修复角膜病变区域,对疾病的愈合有良好作用。结论疱疹病毒基质坏死型角膜炎表现复杂,诊断主要依靠临床医师的临床经验,目前尚无诊断金标准。治疗方式为药物和手术治疗两种。在诊断明确的情况下,两者配合治疗效果理想。

  • 标签: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角膜基质 临床特征 抗病毒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注治疗急性中毒性肾功衰竭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接受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注治疗急性中毒性肾功衰竭患者180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和观察两组各90例,分别采取常规护理、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5.6%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70%,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注治疗急性中毒性肾功衰竭患者采取优质护理,能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护理效果显著。

  • 标签: 血液透析 血液灌注 急性中毒性肾功衰竭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阿魏酸钠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6月—2017年12月收治的50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患者采用阿魏酸钠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6.7%,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功能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中,采取阿魏酸钠治疗效果十分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 标签: 阿魏酸钠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相关血常规与生化检验项目检验临床价值。方法选2017年2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40例为实验组,选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4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受试人员均进行血常规与生化检验,观察两组人员的检验结果。结果两组的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蛋白指标检测结果均低于对照组人员,而实验组淋巴细胞、总胆红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受试人员,两组数据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检验和生化检验均可以为病毒性肝炎患者病症检查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有助于病症的早期诊断,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病毒性肝炎 血常规 生化检验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昔洛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阿昔洛韦联合微量地塞米松治疗,对照组采用阿阿昔洛韦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临床治疗,治疗效果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治疗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疱病毒性角膜炎采用阿昔洛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疗效满意,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阿昔洛韦 地塞米松 单疱病毒性角膜炎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36例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比较护理干预前后治疗依从性与肝功能、血糖控制情况的差异。结果护理干预后患者药物治疗、定期复查、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及总分均高于护理干预前(P均<0.05);患者ALT、AST、A/G、FBG、HbA1c均优于护理干预前(P均<0.05)。结论优质护理可以提高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改善肝功能与控制血糖水平。

  • 标签: 优质护理 病毒性肝炎 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凝血四项检测在病毒性肝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甘肃省天水市秦城区眼科医院在2014年3月1日至2017年3月1日收诊的病毒性肝炎患者80例为研究组,选择同期来本院进行体检的3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凝血四项检测。对比两组患者的TT、FIB、APTT、PT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TT、FIB、APTT、PT水平与对照组相比,P<0.05;同时,重症肝炎患者的TT、APTT、PT水平明显高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患者,FIB水平明显低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患者。结论在病毒性肝炎的诊断过程中,采用凝血四项检测可明显发现患者的肝脏功能损害程度,对进一步评估患者病情和诊断治疗提供有力支持,临床实用价值较高。

  • 标签: 凝血四项 病毒性肝炎 TT FIB APTT PT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实施临床路径对病毒性肝炎住院患者卫生经济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间的120例病毒性肝炎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诊疗管理,试验组按临床路径指示对患者进行诊疗管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进行对比,并对两种治疗方案的成本-效果(C/E)进行分析。结果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C/E比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病毒性肝炎住院患者实施临床路径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节省住院费用,具有良好的卫生经济学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病毒性肝炎 住院患者 临床路径 卫生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