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病毒性脑炎在基层医院属常见病,长年均有发病。由于本病表现复杂多样,基层医院缺乏特异性病毒分离及免疫方面的检查,临床诊断有一定的困难,早期极易误诊。本文结合医院治疗资料分析研究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 标签: 脑炎,病毒性 诊断
  • 简介: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症状、诊断及治疗方法,以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病毒性脑膜炎是一组由各种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软脑膜(软膜和蛛网膜)弥漫性炎症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发热、呕吐和脑膜刺激征,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无菌性脑膜炎。其病程呈良性,一般不超过3周,多在2周以内,一般预后较好。

  • 标签: 病毒性脑炎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重型病毒性肝炎医院感染的危险性因素。方法选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86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医院感染情况。结果分析结果显示,重型病毒性肝炎医院感染率为51.2%,相对而言,慢重型与亚急性感染率高于急重型,差异显著(P<0.05);且患者住院时间越长,医院感染率越高,感染常见于腹腔,数据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且年龄越大,合并基础性慢性病症越多,医院感染率也就会越高数据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造成重型病毒性肝炎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为侵入性操作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结论重型病毒性肝炎医院感染率较高,患者预后与其自身病情严重性紧密相连,患者长时间住院、侵入性操作以及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会提高患者医院感染率。

  • 标签: 重型病毒性肝炎 医院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康复护理效果与施行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40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康复护理。对比两组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运动功能评分和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运动功能评分和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实施康复护理有利于其临床症状的改善和运动功能的提高,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 标签: 重症病毒性脑炎 康复护理 小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病理诊断的价值。方法抽选我院收治的26例疑似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患者,观察分析其病理表现,以明确诊断。结果26例患者通过对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病理变化的分析,最终明确诊断,25例患者确诊为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结论早期的病理诊断,有助于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及早确诊,及时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 病理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选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78例。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给予其有效的治疗措施。结果经有效治疗后,65例治愈,占83.3%,13例患者症状已明显改善,占16.7%,而其中有部分患者受到劳累时会出现间断性的室性期前收缩,4例伴随短阵室速,2例出现遗留心脏扩大或心力衰竭情况。结论治疗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依据临床诊断标准,结合患者临床表现,有利于早期诊断,积极治疗,提高临床治疗效率,改善患者生存状态。

  • 标签: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 临床治疗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从2016年4月起到2017年10月期间在本院诊治的所有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中随机选取的93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40例,观察组53例;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34%,对照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5%,P<0.05;观察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能够显著提高和改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缩短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和价值。

  • 标签: 丙种球蛋白 小儿病毒性脑炎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蒽环类药物在肿瘤的防治方案中应用率较高,但由于其本身具有心脏毒性,故导致其临床应用范围受到严格限制;但若能清楚其临床特征,并加以药物干预,那么将有助于减轻心脏毒性,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本文从蒽环类药物产生心脏毒性后所表现出的临床特征、药物干预手段方面入手,阐述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防治与药物研究进展。

  • 标签: 蒽环类药物 心脏毒性 防治措施 药物干预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相关生化检验指标。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18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其中,慢性乙肝患者94例,慢性丙肝患者86例,健康体检者8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相关生化指标检验。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慢性乙肝组及慢性丙肝组患者的TBIL、ALT、AST水平更高,ALB、A/G水平更低,差异明显(P<0.05)。同时,慢性乙肝组患者的A/G水平高于慢性丙肝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TBIL、ALT、AST、ALB、A/G等相关生化检验指标能够作为病毒性肝炎患者肝功能评估的重要依据,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病毒性肝炎 生化检验指标 慢性乙肝 慢性丙肝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康复护理效果与施行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40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康复护理。对比两组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运动功能评分和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运动功能评分和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实施康复护理有利于其临床症状的改善和运动功能的提高,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 标签: 重症病毒性脑炎 康复护理 小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物电抗无创心排量监测(non-invasivecardiacoutputmeasurement,NICOM)在儿童脓毒性休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NICOM技术无创监测28例脓毒性休克儿童和28例PICU内血流动力学稳定对照组患儿的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总外周阻力(TPR),并监测休克患儿扩容及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后的心输出量等指标变化。结果脓毒性休克患儿CO及SV与血流动力学稳定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均<0.05),脓毒性休克患儿经液体复苏及血管活性药物治疗3~6小时后,CO及SV较液体复苏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治疗后尿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运用NICOM动态监测脓毒性休克患儿的心排血量变化,可早期发现血流动力学异常,指导临床治疗。

  • 标签: 脓毒性休克 生物电抗 心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治疗时的护理措施和护理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3月-2017年11月收治的81例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将其临床资料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组,实验组44例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措施,对照组37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对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结果实验组的护理有效率为90.9%,对照组护理有效率为75.7%,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临床症状较为复杂,给予综合护理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出现,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 综合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间,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3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患者中,28例基本治愈,治愈率为82.4%,3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3例患者死亡,分别死于重症心肌炎导致的全身性的器官衰竭、急性肺水肿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结论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结果,对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进行早期诊断,积极治疗,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 临床分析 回顾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并分析对于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在进行护理关于过程当中,应用整体护理所取得的价值,以便于为临床护理干预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本研究的所有患儿均选自我院在2016年8月到2017年8月收治的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患儿,本研究选择48例作为对照组,对于所有患儿配合常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观察组患儿选择48例,对所有患儿均选择整体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对两组患儿护理干预结束后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对两组患儿治疗结束后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评价并作出比较,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要明显比对照组患儿更高,两组之间存在有差异性,经统计学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患儿,在对患儿进行治疗的时候为患者选择采用整体护理方法进行干预指导能够有效促进患儿临床治疗有效率的提高,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 标签: 整体护理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病毒性脑膜炎合并癫痫的临床护理方法及其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7年8月本科接诊的病毒性脑膜炎合并癫痫病患54例,将之利用数字抽签法随机分成甲、乙两组,每组27例。甲组采用护理干预手段,乙组采用常规护理手段。综合分析两组病情的恢复情况,比较患者满意率等指标。结果甲组的临床治愈率为88.89%、患者满意率为100.0%,明显比乙组的66.67%、88.89%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选择护理干预模式,对病毒性脑膜炎合并癫痫病患进行施护,可有效提升其病情治疗的效果,减少护患纠纷发生风险。

  • 标签: 癫痫 护理干预 病毒性脑膜炎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奥氮平治疗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抽选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82例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作为本次临床研究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口服奥氮平药物治疗,阶段性评价患者治疗效果。结果82例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患者治疗四周后,通过PANSS表评定,患者偏执及妄想观念、幻觉、行为紊乱、日夜节律紊乱因子明显降低,此外通过TESS表评定,共有20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为24.39%。结论奥氮平治疗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临床效果,虽有少数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但均在可控范围内,因此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用药价值。

  • 标签: 奥氮平 病毒性脑炎 精神障碍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4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焦虑、抑郁情绪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依从率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19%(P<0.05)。结论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可有效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提高治疗依从性。

  • 标签: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心理护理 焦虑情绪 抑郁情绪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心理护理干预在病毒性黄疸性肝炎患者中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我院的的100例病毒性黄疸性肝炎患者。收治时间为2016年5月到2017年5月,按照接受护理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其中对照组病毒性黄疸性肝炎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病毒性黄疸性肝炎患者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焦虑症状。结果在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和对照组患者相比均显著优于,并且治疗时的用药依从性良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病毒性黄疸性肝炎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显著地改善患者抑郁和焦虑等不良情绪,并且服药依从性更好,值得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 标签: 心理护理干预 病毒性黄疸性肝炎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生化检验和血常规检查在病毒性肝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4月30日本院收治的4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疾病组)和进行健康体检者的40名体检者(正常组)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血常规检查和生化检验。对比各项检查结果。结果疾病组各项血常规检查结果和生化检验结果都和正常组相差较大(p<0.05)。结论在病毒性肝炎诊断中实施血常规检查和生化检验有利于疾病诊断准确性的提高。

  • 标签: 生化检验 血常规 病毒性肝炎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祁阳县近10年乙型病毒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流行情况,分析发病特征与流行趋势,为制订乙肝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祁阳县2008—2017年乙肝疫情资料及个案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近10年祁阳县共报告肝病例3100例,其中男2300例,女800例,男女为2.881。发病率为29.88/10万,死亡2例,死亡率为0.02/10万,发病率呈先升后降,由2008年的13.91/10万上升到2011年的43.66/10万,再下降到2017年的26.93/10万;发病年龄集中于20—60岁人群,占95.19%,以30—40岁年龄组最多1273人,占41.06%;15岁以下的儿童发病较低31例,占1.00%。乙肝的职业分布以农民最多1692例,占54.58%,其次是学生212例、工人201例,分别占6.84%,6.48%。结论祁阳县近10年乙肝发病率呈先升后降趋势,应采取以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接种为主,同时须加强儿童、成有乙肝疫苗接种的查漏补种和免疫效果监测工作,及时补种疫苗。

  • 标签: 乙型病毒肝炎 发病率 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