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服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更年期血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54例更年期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3组,观察A组18例,服用米非司酮6.25mg/d,观察B组18例,服用米非司酮12.5mg/d,两组均于诊刮术后开始用药,疗程3个月;对照组18例,服用甲羟孕酮8mg/d,于月经第15天开始,连服10日,疗程3个月。比较应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更年期血的疗效、副反应情况。结果3组患者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缓解,观察A组与观察B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E2、LH、FSH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A、B两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对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疗效显著,可以改善患者出血情况和体内激素水平,副反应小,疗效安全、有效。

  • 标签: 米非司酮 更年期功血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脊柱侧弯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对脊柱侧弯手术患者进行详细的围手术期的心理评估与护理。结果进行心理护理同时,脊柱测弯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未出现因护理不当而导致的各种并发症。结论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对提高脊柱侧弯患者的护理水平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脊柱侧弯 心理护理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老年患者脊柱手术后谵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相应的护理对策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28位进行脊柱手术后发生谵妄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发生谵妄原因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护理措施。结果所有患者在脊柱手术后通过采取相应治疗措施,谵妄1~8d后完全消失,半年回访,未发现发生谵妄的患者。结论谵妄作为一种精神状态具有可逆性,医护人员应全面、深入地了解和评估患者的病情及各方面资料,从而合理、科学地选择治疗方式与护理措施,帮助患者消除认知、意识方面的障碍。

  • 标签: 老年患者 脊柱手术 谵妄原因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双多普勒彩超诊断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临床意义。方法抽取80例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患者,采用双多普勒彩超与下肢静脉顺行造影两种检查方式诊断,观察分析诊断结果。结果80例患者104侧肢中共有177条下肢交通静脉被检出逆流,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同。其中双多普勒彩超诊断检出161条,占比90.9%;下肢静脉顺行造影诊断检出113条,占比63.8%;两种方法同时检出107条,占比60.4%。双多普勒彩超检出率高于下肢静脉顺行造影(P<0.05)。结论双多普勒彩超在慢性下肢功能不全中具有良好的诊断意义,查出准确率高,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 标签: 双功多普勒彩超诊断 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藻酸盐敷料在脊柱后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12年2月~2013年3月脊柱后路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给予预防性抗生素治疗。观察组脂肪液化伤口采用藻酸盐敷料换药,对照组脂肪液化伤口采用10%高渗盐水纱布换药。比较两组的伤口愈合时间、患者疼痛程度、伤口治疗费用,比较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换药时的疼痛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察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切口愈合时间,换药次数、也少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费用两组比较无差异。结论使用藻酸盐敷料治疗脊柱后路术后脂肪液化切口,有利于渗液及伤口床的管理,能显著缩短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藻酸盐敷料 脊柱后路切口 脂肪液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手术术中自体血回输的护理配合。方法总结2015年01月01日起至2015年05月30日我院手术室行脊柱外科手术并在术中应用自体血液回输补充术中失血的病人20例,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术中进行以下护理配合并密切观察病情,避免自体血液回输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结果20例病人均手术顺利,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于术后顺利出院。结论自体血液回输只要护理配合恰当,就能达到在脊柱外科手术中迅速补充失血,避免自体血液浪费,减轻病人经济负担的目的。

  • 标签: 脊柱外科手术 自体血液回输 护理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X线平片与螺旋CT扫描对脊柱骨折诊断的价值。方法研究我院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40例脊柱骨折患者,均运用CT扫描与X线平片,分析其检查效果。结果诊断符合率上,CT组为97.5%,X线组为82.5%,P<0.05。结论临床诊断上,CT检查的准确性更高,有利于对于复杂隐匿性脊柱骨折的诊断,有利于临床确诊、治疗和恢复情况的观察,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脊柱骨折 X线 体层摄影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白芍总苷治疗强制性脊柱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并通过观察患者血清中TNF-α、IL-6、IL-10水平,探讨白芍总苷的治疗机制。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106例强制性脊柱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联合双氯芬酸钠治疗,研究组给予白芍总苷联合双氯芬酸钠治疗,分别在开始治疗前以及治疗开始后的第1、13周进行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同时采用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中TNF-α、IL-6、IL-10等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3周后的临床症状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治疗13周后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研究组的肠胃外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1%(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TNF-α、IL-6、IL-10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13周研究组患者的血清TNF-α、IL-6、IL-1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白芍总苷与柳氮磺胺吡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相近,但是前者的胃肠道外不良反应较少;白芍总苷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可能与其降低患者血清中TNF-α、IL-6、IL-10等细胞因子水平有关。

  • 标签: 白芍总苷 强直性脊柱炎 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脊柱后路手术患者压疮预防中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效果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接受脊柱后路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按照随机、对照、双盲的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压疮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压疮发生率为8.89%,对照组压疮发生率为26.67%,观察组压疮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患者前术前统计的压疮风险评估值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对脊柱后路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可有效降低压疮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脊柱后路手术 压疮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在脊柱脊髓损伤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54例脊柱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5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传统抢救护理流程,观察组实施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抢救时间、护理满意度评分及住院时间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100%,对照组抢救成功率为81.48%,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且观察组平均抢救时间、护理满意度评分及住院时间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在脊柱脊髓损伤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 脊柱脊髓损伤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术治疗胸腰椎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跨伤椎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接受经伤椎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平均值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①两组术后椎体高度、Cobb角均较术前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椎体高度、Cobb角较对照组改善明显,两组比较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观察组ASIA分级改善率为86.0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7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固定术式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疗效优于跨伤椎固定术。

  • 标签: 跨伤椎固定 经伤椎固定 胸腰段脊柱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探讨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采用椎弓根螺钉联合连接棒内固定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选我院2013年04月~2015年02月以来,骨科病房收治的103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按照自愿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58例)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手术治疗和椎弓根螺钉联合连接棒内固定法治疗,统计、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诊疗效果情况。结果统计学对比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1%,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0.0%,两组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予以椎弓根螺钉联合连接棒内固定法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进行临床诊治,其治疗效果显著,是一种有效、科学、理想的临床诊治方法。

  • 标签: 胸腰段脊柱骨折 椎弓根螺钉 连接棒内固定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