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探讨分析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的过程,研究质量控制的程度,保障医疗过程中输血的及时、安全、有效。方法选取临床上申请输血患者的血液标本资料600份,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采用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时检验出9例不合,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阳性3例,假阳性5例,青霉素试验阳性2例。对输血不合受试者分析发现,青霉素试验阳性者2例,抗筛阳性者1例,既往输血史4例,妊娠史4例。未出现一例输血安全医疗事故。结论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的严格控制是保证临床输血安全的必要前提,可以提高患者输血安全性,降低传染病及医疗事故的发生率,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有效性。

  • 标签: 血型实验室 输血检验 质量控制 输血安全
  • 简介:摘要在近些年来,我国的人口数量不断攀升,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在血液方面也是如此。在临床治疗当中采用输血治疗的方式可以使失血比较严重的患者在短时间内对体内血容量进行补充,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在近些年来,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输血安全事故频频发生,血站当中对输血安全进行保障的重要工作就是血液检查。在此次研究当中主要对血液检验的质量控制工作以及输血中的安全性进行分析。

  • 标签: 输血检验 质量控制 输血安全性 血站 失血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并分析凝聚胺技术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期间,在我市某院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30例,对其输血检验中使用凝聚胺技术和传统技术,并对检验结果出分析对照。结果与盐水介质、木瓜醇等传统的配血试验技术相比,凝聚胺技术灵敏度相对较高,并能迅速检测出血液中的IgG抗体。结论凝聚胺技术与常规的配血技术相比,其灵敏度更高,反应速度更快,操作程序更简便,为临床输血中出现的溶血性输血反应作出更有效地预防,值得大力推广并普及使用。

  • 标签: 输血检验 凝聚胺技术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不规则抗体检验输血中的临床意义以及对输血安全的影响。方法实验时间为2013年11月至2016年11月,实验对象为在我院进行输血的80例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输血前的不规则抗体检验,分析患者的阳性检验率以及抗体类型鉴定结果。结果通过比较发现,所选的80例患者中,阳性患者6例,阳性检出率为7.5%,其中男性2例,阳性检出率为2.5%,女性4例,阳性检出率为5.0%,女性患者的阳性检出率高于男性患者,存在一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临床输血患者实行不规则抗体检验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有效的保障患者的输血安全性,降低溶血性输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不规则抗体检验 输血 临床意义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临床输血检验中凝聚胺技术的应用优势。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采集的396例血液样本,分别采取凝聚胺技术与常规技术检验,并对检验结果予以对比,同时检测80例疑难标本。结果凝聚胺技术与常规技术相比,其灵敏度更强,可以对IgG抗体进行快速检测。结论在临床输血检验工作中,凝聚胺技术比常规技术更有优越性,其灵敏度更高,反应速度明显,操作简单,可以对临床输血中溶血反应进行有效预防。

  • 标签: 凝聚胺技术 输血检验 应用优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卡式微柱凝胶试验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提升输血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8年5月在本院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的患者共144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血液样本检验方式的区别分为卡式微柱组和传统检验组,传统检验组应用传统的盐水检验方法,卡式微柱组应用卡式微柱凝胶实验法,对比两组检验方式的应用效果。结果卡式微柱组正定型的符合率为100%,反定型符合率为99.58%,传统检验组正定型的符合率为97.50%,反定型符合率为95.13%,卡式微柱组的定型符合率要明显好于传统检验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卡式微柱凝胶实验法应用于临床输血检验的过程中的效果较为良好,可以有效减少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提升一次性正确率,且有利于输血安全性的提升,可在临床输血检验中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卡式微柱凝胶试验 血液检验 输血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间就诊且需要输血的100例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经100例患者不规则抗体检验结果研究证实,不规则抗体患者有5例,阳性率为5%。结论患者在输血治疗之前接受不规则抗体检验,能够提高其输血的安全性,同样也降低了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几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输血 不规则抗体检验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监测临床检验危机值报告流程是医疗信息化、自动化的重要发展方向。危机值的监测不但能够确保疾病尽早发现,让更多的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降低医疗风险,同时提高了检验科的工作效率,对实现医院精细化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危急值 报告流程 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化标本前处理流程个性化护理对缩短检测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的效果。方法找出现阶段我院检验科标本前处理组流程的问题,综合实施采用真空管和条形码、优化离心过程、先离心后编号、增加标本处理批次这4项优化措施,评价总体效率。结果研究发现,优化后,可减少或省去编号、信息录入、吸样、离心归位等步骤的操作时间,减少出错的可能,提高工作效率。结论优化标本前处理流程在缩短时间、提高效率的同时更是为患者提供了高质量、高准确度的检测结果,适合在检验科工作过程中推广应用。

  • 标签: 标本前处理流程 检验科生化组 人为操作 优化离心过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卡式微柱凝胶试验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我院需输血治疗的140例患者,时间为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输血检验中,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卡式微柱凝胶试验方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输血检验结果。结果统计比较两组患者正定型符合率、反定型符合率,观察组患者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临床输血检验中,使用卡式微柱凝胶试验能够减少相关因素的干扰,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率,有助于临床观察,可在输血检验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卡式微柱凝胶 临床输血 血液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对临床输血安全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4年9月到院进行预输血20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他们不规则抗体筛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析统计不规则抗体的特异性和检出率。结果2000例患者中,不规则抗体筛查出12例,阳性检出率为0.6%,其中,血液疾病者和肿瘤患者8例,显著高于其他疾病(4例)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规则抗体特异性上,Rh系统抗体占77.11%,MNS系统抗体占33.33%。结论患者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能及时了解患者输血需求,便于选择适合患者的血液,对患者临床输血的安全有着重要的保证作用。

  • 标签: 不规则抗体 筛查 输血安全
  • 简介:摘要美国的质量控制之父休哈特在1930年时提出了PDCA循环这一概念。戴明作为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他对PDCA循环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挖掘研究,并将PDCA循环进一步改为PDCA模式,又叫做“戴明环”。在现在的质量管理中“戴明环”这种模式已经被人们广泛的运用。PDCA循环中的四个字母也有相应的具体含义,P代表的是(Plan)计划;D代表的是(Do)执行;C代表的是(Check)检查;A代表的是(Action)行动或处理。一个或者是多个的PDCA循环可以帮助医院更好的管理医院事务工作,不断的提升医院的管理质量。因此,我院早在2013年初就开始将PDCA循环的科学管理理念在医院临床科室和行政部门得到普及。医院的检验科利用新兴的“戴明环”对目前的化验单打印流程进行了优化,并且获得了很多的经验和体会,分别有以下几个方面。

  • 标签: PDCA循环 打印流程 改革创新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少白细胞技术输血与常规输血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选取研究对象为64例输血治疗患者,于2016年11月14日至2018年4月5日收治,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给予常规输血治疗、观察组给予少白细胞技术输血治疗,各32例;且对两组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热、寒战、过敏、尿蛋白)进行观察及评估。结果观察组32例输血治疗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3.13%(1/32)低于对照组数据21.88%(7/32),P<0.05。结论输血治疗过程中采用少白细胞技术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能够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基础上减轻患者痛苦,值得应用及推广。

  • 标签: 少白细胞技术输血 常规输血 输血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对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的临床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进行分析讨论,防止输血患者在输血的时候出现溶血症等相关并发症,为临床输血患者安全保障提供理论上的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5年10月的300例需要进行输血治疗患者,在对这些输血患者进行输血之前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分析这300例输血患者的检验阳性率,同时对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抗体筛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对300例输血患者的不规则抗体检验结果进行分析。300例输血患者中一共出现5例不规则抗体患者,患者阳性率达到1.67%。其中,180例男性输血患者当中有2例患者不规则抗体检验为阳性,男性不规则抗体阳性检验率为1.11%;120例女性患者中有3例患者不规则抗体检验为阳性,女性不规则抗体阳性检验率为2.5%。从不规则抗体阳性检验率来看,男性患者抗体阳性检验率低于女性患者抗体阳性检验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输血前对输血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可以有效保障临床输血的安全性,有效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出现。

  • 标签: 输血 不规则抗体检验 临床意义 实际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成分输血在大量输血患者中的应用方式以及疗效进行深入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大量输血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配原则,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于对照组患者,依据临床输血申请单发出血液成分,对于观察组患者,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订输血方案,对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APTT、PT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同时,Fib、PLT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在对大量输血患者进行治疗时,可合理应用血小板以及新鲜冰冻血浆,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止血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大量输血 成分输血 凝血功能 APTT PT Fib PL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对临床输血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54例输血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27例对照组患者不采取任何干预操作,127例观察组患者则采用输血质量控制体系进行干预,严格按输血信息系统流程进行。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输血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输血标本采集规范率、申请单填写正确率、输血指证符合率、输血过程完整记录率等输血质量监控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输血用量各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对临床输血过程进行控制可显著提高临床输血质量,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 标签: 输血质量控制体系 输血质量 输血率
  • 简介:摘要输血和其他临床诊疗措施一样,必须做到安全和有效,这两者是辩证统一,如果输血不能产生和应有的治疗效果,就失去了作为治疗措施的意义和应用价值。同样,如果尽管通过输血产生了一定的治疗效果,挽救了患者的生命,缓解了病情,但是由于输血不当,或者输注的血液制品本身存在质量问题,导致发生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甚至发生并发症对患者造成严重的损害和后果,使产生的治疗效果大大折扣。近些年,临床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也越来越多,而输血科的安全规范管理则是输血安全的首要条件。

  • 标签: 输血科 安全管理 临床输血 纠纷 措施防范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对输血安全的重要性。方法抽取来我院拟输血或手术备血的5000例患者(2012年5月至2015年12月)作为本次实验的目标对象,对5000例患者的血液标本使用微柱凝胶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并对筛查阳性标本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5000例患者的血液标本中,有33例患者为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阳性率0.66%,其中男性11例,女性22例,性别分布具有显著差异,P<0.05;33例患者中,有14例患者为Rh血型系统;有10例患者为MNS血型系统;有5例患者为Lewis血型系统;有4例患者为其他。33例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患者中,有25例患者为血液病、肿瘤,有8例患者为其他疾病,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为保证输血安全,输血前对患者实施不规则抗体筛查十分必要,尤其对于血液病、肿瘤患者应提前预警。

  • 标签: 输血 不规则抗体 输血安全 重要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输血前给予预防性药物对输血时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2月至2017年7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输血的148例输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在输血前不采用预防性用药,观察组则给予预防性用药,然后对比统计两组输血者在输血时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者中发生不良反应的输血者有8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4%;对照组者中发生不良反应的输血者有1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9%,两组输血者不良反应率差异并不具备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结论在输血前对输血者给予预防性用药对输血者发生不良反应并无明显影响。

  • 标签: 预防性用药 不良影响 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