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肺部听诊法、触底退管法及纤维支气管镜法判断气管插管定位的准确性。方法300例需气管插管单肺通气行胸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00例,气管插管后分别采用听诊法、触底退管法及纤维支气管镜法判断气管的位置。结果听诊法、触底退管法、纤维支气管镜法定位准确率分别为64%、90%、100%,纤维支气管镜法明显高于其它2种方法(P<0.05),触底退管法高于听诊法(P<0.05)。结论触底退管法能提高准确率,纤维支气管镜定位管插管更准确可靠。

  • 标签: 纤维支气管镜 双腔支气管 定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气管插管与单气管插管于胸外科手术麻醉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于2014年2月~2016年12月70例患者行胸部手术,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气管插管单肺通气静吸全麻,对照组行单气管插管肺通气静吸全麻,对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二者比较,并发症发生率、麻醉满意度、麻醉诱导插管时间手术平均时间、术中平均氧饱和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插管单肺通气麻醉术用于胸外科手术安全性高、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双腔支气管插管 单腔气管插管 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支气管封堵器与气管导管用于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全麻单肺通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择期食管癌根治术患者40例,ASAI~Ⅱ级,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气管导管组(A组)20例,支气管封堵器组(B组)20例。全麻麻醉诱导后,A组常规插入气管导管,用纤支镜确定两组导管位置并固定。B组用单气管导管,插管固定后从中置入支气管封堵器至目标肺侧支气管;观察两组患者插管及定位时间、单肺通气的成功率及单肺通气前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情况,然后比较其单肺通气前后通气效应及气道压力变化、单肺通气时低氧血症发生率、术后咽喉痛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两组相比较,A组插管时间和导管定位时间长、术后总的并发症、声嘶和喉痛发生率高(P<0.05),OLV30min、OLV60min时,B组患者气道压比A组明显降低(P<0.05),但是两组在拔管时间、单肺通气时间、导管移位发生率、单肺通气前后HR、MAP的变化、术侧肺萎缩优良率低氧血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下支气管封堵器与气管导管用于食管癌根治术单肺通气的成功率及效果相似,但在插管定位时间、困难气道、气道峰压增加率、咽痛声嘶发生率等方面支气管封堵器封堵技术优于气管插管技术,全麻下支气管封堵器单肺通气用于食道癌根治术是一种比较理想麻醉选择,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支气管封堵器 双腔支气管导管 食管癌 单肺通气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纤维支气管镜判断,观察比较阻抗式呼吸监测法与肺部听诊法在左侧气管导管插管中准确定位的成功率及消耗时间,探讨阻抗式呼吸监测法应用于气管导管定位的实用性。方法 抽取我院2018.06-2019.02期间在全身麻醉下行左侧气管导管插管的胸外科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阻抗式呼吸监测法组和肺部听诊法组,每组各40例,分别采用阻抗式呼吸监测法和传统肺部听诊法进行左侧气管导管插管并确定导管的位置,定位完成后,使用用纤维支气管镜判断两组左侧气管导管插管的位置,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左侧气管导管插管定位的准确例数及插管定位所需要的时间。结果 通过纤维支气管镜判断,阻抗式呼吸监测组和肺部听诊组定位的准确例数分别为34例(85%)和22例(55%) ( P<0.05) ;阻抗式呼吸监测组和肺部听诊组插管定位时间分别为(177.18 ±34.07)s和(155.98 ±24.31)s ( P<0.05);经过统计学校正后,阻抗式呼吸监测组和肺部听诊组确定左侧气管导管位置的准确率分别为90.0%和57.5% ( P<0.05)。结论 阻抗式呼吸监测法提高了左侧管插管位置的准确率,虽然定位时间较肺部听诊法稍长,但具有无创、高准确率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中推广运用。

  • 标签: 阻抗式呼吸监测 双腔支气管导管 听诊 定位
  • 简介:目的探讨单Fogarty导管对急性下肢动脉栓塞(ALEAE)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接受单Fogarty导管取栓组(SF组)(52例,55条患肢)和导管取栓组(DF组)(25例,28条患肢)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手术死亡率、截肢率、膝下动脉开通率、并发症发生率、踝/肱指数(ABI)、手术时间进行比较。结果SF组[(0.68±0.08)vs(0.17±0.16)]和DF组[(0.93±0.11)vs(0.15±0.18)]术后ABI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均<0.001)。DF组的一条或以上膝下动脉开通率(78.6%vs52.7%,P<0.001)、ABI改善程度(0.78vs0.51,P<0.001)优于SF组。DF组截肢率(7.1%vs14.5%,P<0.01)、并发症发生率(20.0%vs51.9%,P<0.001)低于SF组。而DF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SF组[(143±15.8)minvs(85±13.5)min,P<0.001)]。结论Fogarty导管取栓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更好的选择。

  • 标签: 下肢 动脉栓塞 FOGARTY导管 取栓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肿瘤患者使用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和单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治疗相关并发症差异。方法回顾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中心2011年1月至12月接受中心静脉置管治疗的223例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分析临床特征及置管相关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种中心静脉导管治疗相关并发症差异。结果223例患者均为右颈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单导管导管内回流发生率高于导管组(P<0.05);其与穿刺处渗液、导管移位、穿刺处红肿、导管相关性感染及导管堵塞等并发症在两组中发生情况均无明显差异。结论两种中心静脉置管在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对于肿瘤手术或化疗病人,这两种均是安全有效的置管方式并可在临床安全使用。

  • 标签: 中心静脉置管,肿瘤,化疗,并发症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7-0014-02
  • 简介: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肿瘤的治疗方法已不仅局限于放化疗和手术治疗,新的治疗方法——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其方法就是将骨髓中造血干细胞释放到血液中(此过程为动员),再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分离获得造血干细胞(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由于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时血流量需达到50-v55ml/min,终点量8000ml,历时3~4h,连续2d。而肿瘤病人长期化疗导致外周血管可选择机会小,因此,我科在采集时均采用股静脉置管采血,效果良好。现将应用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标签: 静脉双腔导管 外周血干细胞采集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采用内窥镜联合表麻气管导管插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680例ASA1~2级全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分别是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0例患者。所有患者经麻醉诱导后,观察组患者采用内窥镜联合表麻气管导管插管的方式进行插管,而对照组患者仅在喉镜的指导下进行插管。结果两组患者在进行气管插管的过程中,观察组在插管前5min(120±15),插管时(125±11),插管后5min(110±13)和插管后10min(109±12)mmHg与对照组的收缩压比较差异明显,同样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舒张压和心率的差异均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采用内窥镜联合表麻导管气管插管可有效的降低患者的插管反应,提高气管插管的成功率,降低患者清醒时的不适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内窥镜 表麻 气管导管插管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   对肺部手术在麻醉过程中应用气管插管的应用进行观察。 方法   以 2016 年 9 月 15 日至 2017 年 4 月 15 日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 80 例肺部手术应用气管插管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其手术过程中应用气管插管临床情况进行观察。 结果   如果在肺部手术麻醉中应用气管插管能对麻醉效果起到辅助作用,提高患者满意度。 结论   通过本文研究了解到,在肺部手术麻醉过程中应用气管插管能提高肺部手术麻醉效果,且在临床中应用该技术要重视和掌握气管插管是否满足个别患者肺部手术麻醉适用情况,才能更好的在肺部手术麻醉中进行应用。该采取气管插管在肺部手术麻醉中的应用还需要注意患者是否存在低氧血症情况,进而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肺部手术 双腔支气管插管 麻醉 临床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临床资料 空军总医院肾病科留置长期导管患者12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9例,年龄44~86岁,原发糖尿病肾病6例、慢性肾炎5例、药物肾炎1例.12例患者均选择颈内静脉为插管部位,选用带Cuff导管.12例留置导管时间2~15个月,平均6.7个月.血液透析715例次.其中发生血流速<200ml/min6例,插管处皮肤感染3例,导管相关感染2例,局部渗血3例.

  • 标签: 永久性双腔导管 血液透析 并发症 防护 导管相关感染 慢性肾炎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在危重患者中应用耐高压PICC导管的方法与效果,为该置管方式的推广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将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危重患者40例纳入研究,其中使用传统PICC导管的20例患者为对照组,另外20例患者使用耐高压PICC导管,为研究组。对两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实施比较分析。结果 研究组一次置管成功、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分别有19例、3例,占比分别为95.0%、15.0%,对照组的对应指标数据为17例(85.0%)、6例(30.00%),以上指标研究组均更优,不良反应率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耐高压PICC导管的使用,能够减少对患者的创伤和痛苦,提升治疗效率,同时安全性更高,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 标签: 双腔耐高压PICC导管 危重患者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新型气管导管预防兔子颅脑手术中气管导管脱落的效果。方法:选择新西兰大耳白兔40只,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的兔子在颅脑手术时采取新型气管导管,对照组的兔子在颅脑手术时采取普通的气管导管。观察结束后,比较两组的兔子气管导管脱落的例数、一次插管的成功率、组织水肿、牙齿脱落等并发症的情况、建立人工气道所需要的时间。结果:经研究,观察组大耳白兔[1][山万2]气管导管未发生脱落且插管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气道建立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大耳白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一次插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新型气管导管可以有效预防颅脑手术过程中气管导管的脱落,插管效果更好,安全性也较高。

  • 标签: 新型气管导管 颅脑手术 气管导管脱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支气管阻塞器与气管插管在胸科手术应用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4月-2023年1月,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式,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均为单肺通气麻醉,对照组实施常规气管插管,观察组为支气管阻塞器。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呼末二氧化碳分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心率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胸科手术中,采用支气管阻塞器通气麻醉效果也较为理想,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保证手术安全。

  • 标签: 支气管阻塞器 胸科手术 双腔气管导管插管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药物配伍对气管插管全麻诱导的效果。方法 纳入60名(2020年6月-2022年6月)气管插管下行全麻诱导的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均为30例。对照组小剂量丙泊酚麻醉+生理盐水行全麻诱导、研究组均右美托咪定+小剂量丙泊酚行麻醉诱导。分别比较麻醉诱导前、诱导后插管前、插管后即刻、插管后5min两组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时心率、平均动脉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诱导后插管前、插管后即刻、插管后5min时平均动脉压水平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双腔支气管插管 全麻 麻醉诱导 右美托咪定
  • 简介:目的研究经股静脉置入隧道式带涤纶套导管尖端位置和流量的关系.方法选取经股静脉置入隧道式带涤纶套导管(TunneledCuffedCatheter,TCC)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15例.根据X线检查观察导管远端尖端对应椎体的位置进行分组,以第3腰椎(thirdlumbarvertebrae,L3)为中心分为A组(导管远端尖端在第3腰椎下缘以下),B组(导管远端尖端在第3腰椎位置),C组(导管远端尖端在第3腰椎上缘以上).记录首次使用TCC血液透析1h内导管动静脉端实际泵流量(ml/min),比较各组间流量.结果克鲁斯卡尔沃利斯K-W检验,χ^2=11.5,Df=2,P=0.003(P<0.05).3组间血流量是不同的,A组平均血流量235.3±25.5ml/min,B组平均血流量249.5±18.1ml/min,C组平均血流量234.7±26.8ml/min.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P(A组/B组)0.013,P(B组/C组)0.001,P(C组/A组)0.722,其中P(B组)<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股静脉置入TCC流量与导管远端尖端位置有关,导管尖端在腰椎L3位置血流量最佳.腰椎L3水平可能是导管尖端在下静脉的最佳位置.各组导管尖端位置流量不同可能与下静脉解剖结构有关.

  • 标签: 股静脉 隧道式带涤纶套导管 尖端位置 流量
  • 简介:我们在手术中发现阑尾畸形1例,报告如下.病例:患女,18岁,主诉转移右下腹痛10小时,伴发热,达39℃;恶心、呕吐数次入院.既往体健,无类似发病史.入院时查体:T39℃,右下腹压痛、反跳痛、局限性腹肌紧张;腰大肌试验、闭孔内肌试验、结肠充气试验均呈阳性.实验室检查:WBC20.9x109/L,N0.91,L0.09.初步诊断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 标签: 双腔阑尾 手术 诊断 血液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