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利,人们的社会活动日益频繁,各种意外伤害事故和灾害性事件不断增加。交通事故引发的创伤正在成为危及国民生存的"第一杀手",给社会、家庭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为提高道路交通事故伤害者的院前急救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现分析襄阳市急救中心近2年接诊的6056例道路交通事故伤害病人的特点以及发生规律,报告如下。

  • 标签: 事故 交通 急救医疗服务信息系统 病人转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延边地区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情况。方法对1014例道路交通事故的鉴定材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中,男性占63.2%,女性28.7%;年龄以31-70岁为主,占79.4%;事故发生年度主要集中在2011年至2013年;损伤部位主要为四肢,占51.55%;伤残程度评定中VIII-Ⅹ级伤残评定率为95.17%;鉴定时间大多在伤后12个月内完成。结论延边地区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以男性青壮年为主,伤残评定程度较低,伤残评定时机基本满足鉴定需要。

  • 标签: 交通事故 伤残等级 伤残评定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158-0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院前急救在交通事故伤中的效果与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急救的交通事故伤患者17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未实施院前急救的170例患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结果经过院前急救,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为92.4%,对照组的抢救成功率为75.8%,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交通事故伤患者在院前实施急救有利于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不仅可以增加抢救的有效率,而且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

  • 标签: 交通事故伤 院前急救 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德阳市儿童道路交通伤流行病学特征,提高患儿道路交通伤救治水平和防范措施。方法:回顾分析德阳市人民医院自2010-01-2011-12收治的2498例儿童道路交通伤致伤原因及临床特点。结果:2498例儿童道路交通伤最易发生年龄段在〉4-9岁(54.28%),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P〈0.05)。儿童道路交通伤以轻伤为主,擦挫伤为主要类型。汽车和摩托车是最主要肇事车辆和导致死亡的肇事车辆,主要的致死原因为颅脑损伤和腹部损伤。道路交通伤害主要发生在市区,发生时间主要在交通拥堵的上、下班时段。结论:德阳市儿童道路交通伤害有其自身的流行病学特点,倡导文明驾驶,完善道路交通公共设施建设,开展针对儿童道路交通事故防范的宣传教育,改进急救体系和服务模式等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协作,将能有效的减少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的发生。

  • 标签: 道路交通伤害 儿童 流行病学 预防措施
  • 简介:目的探讨3D弹簧圈瘤体重建、瘤颈塑型介入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3l例(31个)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双源CT血管造影(DSCTA)和全脑DSA检查确诊,其中破裂动脉瘤21例,未破裂动脉瘤10例。Hunt—Hess分级Ⅰ级17例、Ⅱ级12例、Ⅲ级2例。患者均采用3D弹簧圈瘤体重建、瘤颈重塑形技术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放置3D弹簧圈,术毕即刻进行DSA及CT检查。DSA检查显示弹簧圈均位于动脉瘤内,载瘤动脉通畅,其中完全栓塞26例,占83.87%(26/31);大部分栓塞5例,占16.13%(5/31)。CT检查显示无脑梗死及脑出血现象。31例患者出院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评价疗效:恢复良好26例,占83.87%(26/31);轻度残疾4例,占12.9%(4/31);重度残疾1例,占3.22%(1/31)。31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6~12(8.95±4.08)个月。术后3、6、12个月行DSA或CTA复查提示,前交通动脉轻度狭窄5例,前交通动脉通畅26例,无动脉瘤复发。结论3D弹簧圈瘤体重建、瘤颈重塑技术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并发症少、疗效好,术后不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动脉瘤 前交通动脉 3D弹簧圈 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