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类乳头病毒或者阴道滴虫与宫颈细胞学改变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本院8460例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及阴道分泌物标本.生理盐水悬滴法鉴定阴道滴虫,HCⅡ法鉴定人类乳头病毒,液基薄层细胞术鉴定宫颈细胞学改变.结果高危型HPV感染率(34.65%)远高于于阴道滴虫的感染率(2.98%)(P<0.001).HPV(OR50.716)、TV(OR3.258)单个感染或者HPV、TV(OR101.058)共同感染均与宫颈细胞学阳性改变有关.HPV感染导致的细胞学检测阳性主要集中在ASCUS36.43%(513/1408)、LSIL44.89%(632/1408)、HSIL13.85%(195/1408).而TV感染导致的细胞学检测阳性主要集中在ASCUS65.52%(38/58).结论HPV和TV感染均可以导致宫颈细胞学检查阳性,HPV比TV更容易导致宫颈细胞学检查阳性,且细胞学改变比TV较重.关键字阴道滴虫;人类乳头状病毒;宫颈细胞学;薄层液基细胞术CorrelationstudyofHumanpapillomavirus、TrichomonasvaginalisandcervicalcytologyYaoFeng;ZhangYu-quan;LiHong-yu;ZhangJian-lin;YangYi-mei;Wangshan-shan;ChenCheng;ZhangJun-rongDeApbasrttrmacetntOobfjgeyctniaveecologyandobstetrics,Affiliatedhospitalofnantonguniversity,Nantong,226001TostudytherelativitybetweenHumanpapillomavirusandcervicalcytology,andtherelativitybetweenTrichomonasvaginaGlisandcervicalcytology.MethodsExfoliatedcellsincervixuteriandVaginalfluidof8460patientswerecollected.Trichomonasvaginaliswasdetectedbythehangingdropmethod.HumanpapillomaviruswasdetectedbyHybridcaptureⅡ.ExfoliatedcellsincervixuteriweredetectedbyThinprepcytolGogytest.ResultsInfectionrateofHumanpapillomavirus(34.65%)washigherthanthatofTrichomonasvaginalis(2.98%)(P<0.001).InfectionofHumanpapillomavirus(OR50.716)orTrichomonasvaginalis(OR3.258)alonecanbethereasonofpositivecervicalcytologydetection.AndInfectionoftwofactorstogether(OR101.058)also.36.43percentofthepositivecervicalcytologydetectionresultscausedbyinfectionofHumanpapillomaviruswasASCUS.44.89percentofthatwasLSIL.And13.85percentofthatwasHSIL.65.52percentofthepositivecervicalcytologydetectionresultscausedbyinfectionofTrichomonasvaginaliswasASCUS.ConclusionBecauseofinfectionofHumanpapillomavirusorTrichomonasvaginalis,theresultsofcerGvicalcytologydetectionwaspositive.ItiseasierforinfectionofHumanpapillomavirustobringaboutcervicalcytologydetectionpositivethanforinfecGtionofTrichomonasvaginalis.TheresultofcervicalcytologydetectionbecomingpositivecausedbyinfectionofHumanpapillomaviruswasmoreseriousthanthKaetybwyoirndfsectionofTrichomonasvaginalis.Humanpapillomavirus;Trichomonasvaginalis;cervicalcytology;Thinprepcytologytest中图分类号R3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341-02

  • 标签:
  • 简介:患者女,15岁,主因"右侧眼球突出伴视力下降5年"入院。颅底CT平扫:右侧额骨及右侧前颅窝底骨质膨胀性扩大、变薄,伴骨分隔,病变呈不规则低密度,CT值约16HU,边界清楚,累及筛窦、右侧额窦及蝶窦,其内可见多发斑片状高密度,右侧眼眶受压变形,上壁及内壁骨质变薄,右侧眼外肌、视神经及眼球受压向下移位(图1)。

  • 标签: 青少年沙瘤样骨化纤维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腰间突出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腰间突出症患者13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针灸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针灸联合推拿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8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8.46%,比较结果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VAS疼痛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VAS疼痛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腰间突出症的疗效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针灸 推拿 腰间盘突出 疗效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盘锦市2011年风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风疹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对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风疹发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盘锦市2011年风疹病例与2010年、2009年相比均明显上升,发病率为3年来最高,无暴发疫情报告。结论2011年锦市风疹病例发病数较2010年显著升高,15岁以下儿童为主要发患者群。

  • 标签: 风疹 流行病学特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用带滤器血液制备浓缩血小板离心时引起滤、管道、血袋破损甚至导致血液报废的情况及原因,探讨应对策略与措施.方法统计本中心2011--2014年因用带滤器血液制备浓缩血小板出现滤破损或血液报废情况,并分析导致破损或血液报废的原因。结果用常规硬壳滤器装杯进入离心机制备血小板由于经验不足,装杯方法不对,设备使用不当,造成破损率较高,经过逐渐摸索改良,滤器破损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结论为节约血液资源,满足临床血小板需求,我站大部分血小板来自于手工制作。在制备过程中减少滤器破损发生,确保制备的血小板不报废,除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工作,加强工作人员责任心外.还不断摸索改进装杯方法,寻找合适的离心设备,经过不断改进,现已明显减少了用带滤器血液制备浓缩血小板引起滤、管道、血袋破损和血液报废。

  • 标签: 带滤器离心破损 浓缩血小板
  • 简介: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胃肠间质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辅助检查诊断为GIST的方法有:胃镜、肠镜检查及活检组织病理诊断18例(85.7%),增强CT检查12例(57.1%),超声内镜检查8例(38.1%),上消化道造影1例(4.8%)。21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术后免疫组织化学及危险度分级分析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1例中15例为胃间质,6例为小肠间质。本组患者进行CD117、CD34、S100、和SMA等4项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表达阳性率CD117(95.24%)和CD34(71.43%),CD117,CD34在胃肠间质中表达明显高于S100(9.52%)和SMA(38.09%),χ^2=10.00、16.1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高危患者口服伊马替尼明显提高生存率。结论CD117与CD34同时表达有助于临床诊断。手术是胃肠间质的主要治疗方法,靶向药物具有延缓胃肠间质的复发和转移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胃肠道间质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 简介:患者男,18岁,因活动后胸闷、气短3个月,纵膈占位于2014年6月9日入院。人院查体:血压110/70mmHg(1mmHg=0.133kPa),心率570次/min,律不齐;胸廓对称,无畸形,未见浅表静脉曲张,右侧呼吸运动减弱;

  • 标签: 巨大胸腺脂肪瘤 静脉曲张 呼吸运动
  • 简介: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脾动脉的临床价值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14例脾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行CT血管造影检查评估脾动脉的大小、性状,脾动脉载动脉的直径,动脉所处脾动脉的位置、形状及颈大小。根据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介入栓塞方法。栓塞治疗后患者行脾动脉DSA检查显示载动脉通畅,脾脏正常显影,腔内无造影剂滞留显影亦无造影剂外溢,则为介入栓塞治疗成功。患者出院后1个月和半年在门诊各复查CT血管造影检查1次。随访时间截至2015年6月。结果14例患者中,共发现15个动脉,1例为多发,13例为单发。2个为假性动脉,13个为真性动脉体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动脉的位置:位于脾动脉近心端5个,位于中段7个,位于远心端3个。体直径为1.6~7.5cm,平均为3.7cm。14例患者均顺利运用弹簧圈栓塞治疗。1例真性脾动脉患者因为动脉开口较大,选用裸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成功。1例多发真性动脉患者同时栓塞腔开口远心端和近心端的载动脉,并在腔置入裸支架治疗。1例真性脾动脉患者因载动脉扭曲,且腔开口较大,选用同轴微导管联合球囊行弹簧圈栓塞治疗成功。14例患者术后无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至出院。术后随访情况:术后1个月,1例患者出现脾梗死;3例患者出现一过性轻微腹痛及低热;其余患者恢复良好,未见腔复通及增大。术后6个月,2例患者辅助支架无移位,其余无不良反应。结论脾动脉介入治疗操作简单,手术安全、有效,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少,同时保留了脾脏功能,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 标签: 脾动脉瘤 介入治疗 弹簧圈 栓塞 支架
  • 简介:目的:探讨小肠间质(SIST)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26例SIST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治疗方法、病理检查及预后.结果:SIST常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腹部不适、隐痛,急性肠梗阻,发病部位多见于空肠、回肠、十二指肠,CT、小肠镜、胶囊内镜、肠系膜血管造影有较高的诊断率.26例SIST患者中,外生型肿瘤19例、腔内生长型3例、混合生长型4例;肿瘤直径0.5~23cm;单发24例,多发2例;梭形细胞21例,上皮样细胞3例,混合细胞型2例;Miettinen-LasotaSIST危险度评估极低度危险性2例,低度危险性6例,中度危险性13例,高度危险性5例;免疫组化CD117、DOG-1、CD34、S-100、SMA、Ki-67、Desmin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2.30%、100%、73.08%、23.08%、34.62%、80.77%、15.38%.结论:SIST临床表现多样化,早期诊断困难,治疗以手术为主,中、高度危险性的SIST选用靶向治疗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 标签: 小肠间质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CT表现以及与肿瘤危险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间质,并与肿瘤危险程度分级进行对照。结果;CT扫描表现为胃间质7例,小肠间质10例,结肠间质2例,直肠间质1例,难以确定部位者1例,22例中良性3例,交界性6例,恶性13例。肿瘤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密度均匀实性者4例,不均匀实性者11例,囊实性混合者5例,有2例有钙化灶。增强扫描有3例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内有斑点状变性坏死灶;17例呈不均匀明显强化,肿块内可见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区。3例良性者为均匀类圆形实性肿块,直径<5cm。交界性与恶性者形态、大小、密度等无明显差别,肿瘤直径均>5cm。结论CT对胃肠道间质的诊断价值较大,胃肠道间质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肿瘤的大小、边界、密度、强化方式及有无转移可以判断肿瘤的危险程度,对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均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CT表现特点 诊断分析
  • 简介:胰岛素是一种来源于胰岛B细胞的罕见肿瘤,每100万人中约1~4人发病[1],但在胰腺内分泌肿瘤中却最常见。约92%为单发肿瘤,胰头、胰体、胰尾均可发病且三部位间发病率近似。绝大多数胰岛素为良性,恶性病变约占5%~11%[2]。病变直径多在1.0~2.5cm,但也有病变直径超过10cm的巨型胰岛素的报道[3]。

  • 标签: 胰岛素瘤 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