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患者的护理。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患者66例随机分组,对照组常规护理,研究组针对性干预,分析两组生活质量、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剖宫产 术后瘢痕 妊娠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患者的护理。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患者66例随机分组,对照组常规护理,研究组针对性干预,分析两组生活质量、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剖宫产 术后瘢痕 妊娠护理
  • 简介:摘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三七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它具有活血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脂、双向调节血糖、抗动脉粥样硬化、祛瘀、消肿、止痛,可用于跌打损伤,三七具有抗疲劳、抗衰老以及增强人体免疫、止血等作用三七作为一种药用和食用植物,已制成各种产品在国内外市场迅速发展,其中包含食品、美容、医药等方面。本文综述了三七不同部位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为三七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 标签: 三七 药理作用 不同部位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剖宫产疤痕部位妊娠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从2020年5月-2021年11月,我院收治的剖宫产疤痕部位妊娠患者中抽取60例,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组:对照组30例予药物联合清宫术,试验组30例予药物联合宫腔镜手术,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好转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0.00%(P

  • 标签: 剖宫产疤痕部位妊娠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5例罕见部位腺泡状软组织肉瘤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罕见部位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临床资料,对标本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进行观察。结果:5例ASPS肿瘤细胞TFE3阳性,PAS染色胞浆内可见阳性颗粒,电镜下1例可见特征性晶体。 所有病例均行肿瘤局部全切除术,2例术后化疗。 除1例失访外,其余4例均存活,1例术后4年局部复发。结论:ASPS是一种罕见的恶性疾病,最常见于青少年。结合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可作出准确诊断。鉴别诊断应排除富含鼻窦的肿瘤,例如腺泡横纹肌肉瘤,其中 TFE3 是特异性标志物。

  • 标签: 罕见部位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 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保守治疗时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保守治疗的剖宫产瘕痕部位妊娠患者60例。根据患者在治疗期间的出血量将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出血量大于200ml,对照组患者出血量小于或者等于200ml,比较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停经时间、妊娠包块大小、是否有胎心、瘢痕厚度、治疗前后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以及甲氨蝶呤(MTX)用药方法等。结果:8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血量超过200ml,为实验组,52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血量低于200ml,为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包块直径比对照组患者大。有胎心例数、治疗前β-HCG水平超过5000U/L例数、清宫术前β-HcG水平超过5000U/L例数,均多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包块直径大、存在胎心、治疗前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超过5000U/L、清宫术前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超过5000U/L,均为影响剖宫瘢痕部位妊娠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血多的因素。

  • 标签: 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 保守治疗 出血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特殊部位异位妊娠患者行阴道超声诊断的效果。方法:数据遴选本院2020年5月-2021年11月收治的40例特殊部位异位妊娠患者,所有对象均行腹部超声、阴道超声检查,分析最终检查结果。结果:与腹部超声比较,阴道超声的诊断符合率更高;阴道超声确诊率(97.50%)高于腹部超声(80.00%),x2=4.5070,4.8039,P

  • 标签: 阴道超声 特殊部位异位妊娠 图像特征 误诊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诊断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部位妊娠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子宫切口瘢痕部位妊娠患者70例(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均进行超声检查,观察检查结果。结果:超声诊断准确率与病理检验结果对比,P>0.05;两种检查方式检出类型对比,P>0.05。结论: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部位妊娠诊断中,超声检查准确率较高且操作方便,优势明显,值得借鉴。

  • 标签: 超声 剖宫产 子宫切口瘢痕部位妊娠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剖腹产瘢痕部位妊娠接受超声诊断效果,并分析超声表现。方法 依据研究纳排标准于本院接受产检的剖腹产后妊娠检查产妇中抽取100例入组,收集起止时间为2022年1月-2022年3月。产妇分别接受经腹、经阴道超声检查,依据病理结果分析不同超声诊断效能。结果 经阴道超声诊断剖腹产瘢痕部位妊娠效能优异。结论 剖宫产瘢痕部分妊娠选择经阴道超声检查,可获得更为全面的超声表现,进而准确判断疾病情况,为临床提供详实依据。对于无法明确情况者,建议接受联合检查,提高诊断准确性,值得重视。

  • 标签: 剖腹产 瘢痕部位妊娠 超声诊断 超声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妇产科手术部位感染的易感因素分析及对策。方法 选取本院2021年04月-2022年04月间50例行妇科手术治疗并发生部位感染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等量电脑随机分组法,分为参照组(行常规干预)和研究组(采用综合干预对策),各25例,比较应用效果。结果 两组手术部位感染易感因素主要包括手术时间、年龄较大、手术切口、未规范使用抗生素等,组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不良情绪评分较高,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参照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 手术时间、年龄、手术切口、抗生素应用等是妇产科手术部位感染主要影响因素,需要采取综合护理对策,降低感染率,促进恢复,缓解痛苦,减轻心理负担,调节负面情绪缩。

  • 标签: 妇产科 感染 易感因素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中将针对妇产科手术期间病患手术部位感染的易感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论述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提供一定参考。方法:选取院内收治并给予了妇产科手术共计400名病患为主要研究对象,时间范围在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两年时间内,通过统计、收集、分析其临床治疗资料,明确易感部位和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的对策。结果:于本次收治的400名病患中,分别出现手术部位感染50名,占比12.5%。其中有25名为经腹子宫及附件手术,占比50%;15名为经会阴手术,占比30%;8名为腹腔镜手术,占比16%;2名为其他手术,占比4%。此外,通过对单因素展开分析,发现感染因素和Ⅱ类、Ⅲ手术切口、手术时长超过两小时、年龄超过50岁、存在恶性病变情况、围手术期未使用符合要求的抗生素等因素存在一定关系。结论:通过早前实践研究以及本次临床研究数据表明,于妇产科手术期间导致病患手术部位出现感染的因素诸多,需要在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基础之上,合理给予抗菌药物和抗生素药物,由此尽可能降低临床感染发生率。

  • 标签: 妇产科手术部位感染 易感因素分析 解决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胎盘附着部位对胎盘早剥母婴结局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胎盘早剥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胎盘附着的位置不同,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n=55)的胎盘附着于子宫前壁,对照组(n=45)的胎盘附着于子宫后壁,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分娩方式、诊断时间、孕周;临床症状(腹痛、阴道出血、血型羊水、频密宫缩、胎心异常);胎盘剥离面积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宫腔积学、子宫胎盘卒中、DIC);产后出血量;围产儿结局(新生儿体质量、窒息率、死胎率、新生儿死亡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孕产次、分娩方式、分娩孕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产前诊断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腹痛率、频密宫缩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阴道出血率、血性羊水率、胎心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胎盘剥离面积、子宫胎盘卒中率、DIC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宫腔积血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产后出血量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新生儿体质量、死胎率、新生儿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新生儿窒息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晚期严重并发症之一即胎盘早剥,因为后壁胎盘剥离,临床症状不明显,诊断难度高,通常会严重危害母婴预后,所以,临床中需要做好准确诊断、及时发现,从而改善母婴结局。

  • 标签: 胎盘附着部位 胎盘早剥 母婴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不同阻滞部位对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为本院82例行足踝部手术患者,时间2021年02月-2022年02月,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41例,行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41例,行胫、腓总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腓总神经感觉、腓总神经运动、腓神经运动和腓神经感觉完全阻滞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给予患者胫、腓总神经阻滞麻醉能够有效缩短神经阻滞完善时间,提升麻醉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超声引导 坐骨神经 不同阻滞部位
  • 简介:【摘要】目的 深入分析临床心胸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总结其防范对策。方法 截选我院心胸外科2021年9月-2022年9月94例手术患者为观察对象,观察入组患者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分析原因并总结防范对策。结果 入组94例心胸外科手术患者中,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感染的有26例,感染发生率为26/94=27.66%。导致心胸外科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6方面:(1)患者年龄;(2)住院时间;(3)手术时间;(4)有无基础疾病;(5)有无植入物;(6)切口分类。结论 分析心胸外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因素,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有助于减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和强化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 标签: 心胸外科 手术部位 感染危险因素 防范对策
  • 简介:【摘要】 目的 针对心脏介入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外周血管并发症的情况进行观察,并对护理措施进行探讨。方法 纳入病例:112例,病症:心脏介入术后患者,入组时间:2019年4月-2022年4月,分组方式: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56例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5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专科护理,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患者心脏介入术后穿刺部位外周血管出现局部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动脉血栓、严重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 结论 针对心脏介入患者采用专科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的减少术后穿刺部位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 标签: 心脏介入术 外周血管并发症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静脉留置针护理中应用细节护理的效果。方法:选用2021年5月-2022年5月接受静脉留置针治疗的82例患者分析,采用随机抽签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细节护理,比较患者负性情绪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负性情绪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负性情绪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细节护理 静脉留置针 穿刺部位 并发症
  • 简介:摘要  目的:静脉留置针穿刺部位不同对静脉渗出外渗的影响分析。方法:选择我院静脉留置针输液渗漏患者15例作为观察对象,观察开始于2020年1月,观察结束于2022年1月,并且采取回顾资料分析方法,获得不同部位静脉穿刺留置针治疗对渗漏的影响。结果:(1)对15例患者渗漏部位统计,上臂静脉穿刺渗漏占比60.00%,手背静脉穿刺渗漏占比20.00%,下肢静脉穿刺渗漏占比13.33%,头部静脉穿刺渗漏占比6.66%。(x2=13.276,p=0.012),组间数据有差异。(2)对15例不同部位穿刺渗漏面积统计,下肢静脉部位4.34±0.76(cm2),上臂静脉部位为2.71±0.32(cm2),头部静脉部位为1.35±0.21(cm2),手臂静脉部位1.02±0.19(cm2),(t=4.723,p=0.023),组间数据有差异。(3)对不同部位穿刺留置针使用时间统计,手背静脉部位为60.24±7.38(h),下肢静脉部位为42.19±5.38(h),上臂静脉部位为30.33±4.59(h),头部静脉部位为24.73±3.65(h),(t=4.774,p=0.023),组间数据有差异。结论:静脉留置针穿刺部位选择中,上臂静脉穿刺渗漏占比最多、渗漏面积下肢静脉穿刺最大、手背静脉穿刺留置针使用时间最长,临床开展静脉留置针治疗时,可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穿刺部位,以提高患者静脉留置针使用效果。

  • 标签: 静脉渗出 留置针 不同部位 静脉穿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