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发病人群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我科5年来收治的颌面部间隙感染病例,探讨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来源,病因、发病人群特点、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口腔颌面间隙感染以牙源性为首位,其次为腺源性及其他感染。发病人群特主要有伴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孕妇,幼儿,及医疗条件较差或发病初期未重视的患者。结论口腔颌面部感染以牙源性感染为主,常因有糖尿病等全身疾病,身体抵抗力下降,感染初期未重视,病情发展迅速;所以治疗不仅需要治疗局部病灶,还需要关注全身情况,并注意仔细询问病史。

  • 标签: 口腔颌面 间隙感染
  • 简介:目的分析开放式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修补术后疼痛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1月,河北省赤城县妇幼保健院腹股沟疝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修补术,观察患者术后疼痛发生情况。结果本组6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5~120min,平均(55±3)min;住院时间3~7d,平均(5.0±1.0)d。术后疼痛9例,其中切口疼痛7例,均发生于术后24h内,术后3d内疼痛均缓解。长期疼痛2例,分别于术后4、6个月缓解。随访3~12个月,无复发,无慢性疼痛。结论开放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 标签: 腹股沟 疼痛 手术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与手术径路的选择。方法对23例咽旁间隙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术前常规颈部彩超及颈部增强CT、MRI扫描。手术采用经口内径路8例,经颈侧径路14例,经颈腮腺径路1例,其中2例患者切除部分下颌骨。结果良性肿瘤19例(82.6%),恶性肿瘤4例(17.3%),肿瘤主要为腮腺和神经来源。23例肿瘤完整切除,术后随访3年,恶性肿瘤中死亡2例,1例复发后再次手术,1例无瘤生存至今,现大部分病例仍在随访中。结论颈部彩超及颈部增强CT、MRI是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良好手段。根据肿瘤的位置、侵犯范围及肿物的性质选择手术的径路,达到既能充分显露手术野,完整切除肿物,又能避免损伤血管、神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 咽旁间隙 肿瘤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颞下间隙的横断层解剖临床意义,为颞下间隙疾病治疗提供重要信息。方法随机选择5例健康者(对照组)与5例成人尸头颈部(研究组)进行研究分析,详细观察颞下间隙的形状特点,进行解剖学研究,度量出其面积大小、长径大小以及横径大小。结果经过研究观察发现,颞下间隙的形状存在不规则的特点,研究组经冠图层面的面积与茎突末端层面的面积分别是(1034.48±3.29)mm2、(10056.01±2.03)mm2,对照组经冠图层面的面积与茎突末端层面的面积是(345.86±1.92)mm2、(356.64±1.74)mm2。两边的结构、颞下间隙相互对称,在面积、径长以及横径等方面差异不显著,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观察发现自茎突至翼突内侧板后缘或翼突外侧板前缘的连线,能有效辨别出颞下间隙、咽旁间隙,在CT诊断等各种影像诊断中,茎突、翼外肌、翼突外(内)侧板对其具有积极的意义,解剖学研究的重要标志。结论在颞下间隙疾病的治疗中,颞下间隙断层解剖学研究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工作提供重要的信息,临床意义重大。

  • 标签: 颞下间隙 横断层面 解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比较不同穿刺间隙腰硬联合麻醉(CSEA)的剖宫产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110例行剖宫产孕妇,应用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分为甲组(n=55)和乙组(n=55),两组产妇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甲组产妇麻醉穿刺点为L2~3间隙,乙组产妇将L3~4作为穿刺间隙,对两组产妇手术麻醉效果进行观察并分析.结果甲组产妇麻醉有效率为96.36%,高于乙组81.82%;甲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6.36%,显著高于乙组29.09%;甲组15min脊麻平面较乙组高,硬膜外给药剂量较乙组更少(P<0.05).结论在行剖宫产手术时,腰硬联合麻醉是不错的麻醉手段,L2~3间隙穿刺组麻醉效果显著,但L3~4间隙穿刺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L2~3穿刺,安全可靠性较高,临床应结合产妇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腰硬联合麻醉穿刺间隙,以此实现最佳的麻醉效果.关键词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穿刺间隙;麻醉效果中图分类号R719.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081-01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MRI对腰椎间隙感染的早期诊断以及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21例腰椎间隙感染患者,所有患者经MRI检查后,对其表现以及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经治疗后,进行为期3-14个月的随访,17例患者恢复到正常状态,3例患者存在活动受限现象,1患者存在腰疼现象。结论对腰椎间隙感染患者采用MRI进行诊断以及治疗在临床中具有应用价值。

  • 标签: 腰椎间隙感染 早期诊断 MRI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3-0265-01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MR、CT和X线检查显示距跟骨间韧带(ITCL)及其所在间隙的可行性及可比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0年3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行足部MRI检查且足踝部无创伤史的41例患者(82侧足)的影像资料,其中男26例、女15例,年龄平均43(27~70)岁,身高平均167(152~185)cm;另选取30名志愿者行足部CT和X线检查,男女各15名,年龄平均23(21~24)岁,身高平均170(142~187)cm。分别行MR和CT扫描,行矢状面和斜冠状面重建,在重建图像上测量ITCL及其间隙的长度。行足侧位X线摄像,设定球管向肢体近端偏转为尾侧投照,向肢体远端偏转为头侧投照,依次自尾侧15°、10°、5°,中立位,头侧5°、10°、15°进行投照。选出清晰显示ITCL间隙及其跟骨侧和距骨侧界线的最佳图像,测量ITCL间隙长度,并与MRI和CT矢状位图像上对应的长度比较。结果在MRI或CT矢状面和斜冠状面上,ITCL长度或其间隙长度在同性别左、右侧间无明显差异,同侧别男性大于女性;同性别矢状面上长度小于斜冠状面上长度。在MRI矢状面图像上ITCL平均长度男性为13.1mm,女性为12.2mm;斜冠状面图像上ITCL平均长度男性为14.7mm,女性为13.7mm。在CT矢状面图像上ITCL间隙平均长度男性为13.1mm,女性为12.3mm;斜冠状面图像上ITCL间隙平均长度男性为14.7mm,女性为13.8mm。不同投照角度X线片中,头侧10°片显示跗骨窦及ITCL间隙清晰,ITCL间隙平均长度男性为13.1mm,女性为12.4mm。结论头侧10°投照足侧位X线是显示ITCL间隙的最佳位置,ITCL间隙长度与CT和MRI矢状面图像上对应长度具有可比性。

  • 标签: 韧带 距骨 跟骨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探讨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在治疗女性腹股沟疝中预防股疝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1月,行开放式腹股沟疝修补的成年1338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216例,女性122例,术式包括Lichtenstein、Rutkow及Gilbert。比较3手术方式男女组疝修补术后继发股疝的情况。结果Lichtenstein、Rutkow术后女性组继发股疝高于男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ilbert组术后女性无继发股疝,较Lichtenstein、Rutkow手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膜间隙修补术为全耻骨肌孔修补,在降低女性腹股沟疝修补术后继发股疝的发生具有临床价值。

  • 标签: 腹股沟 疝修补术
  • 简介:目的:总结腰椎失稳症患者病变椎间隙X线解剖学特征,并提出分型,以期为临床应用椎间融合器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采用后路镜(双牵开摆动式椎间盘镜)微创融合术及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130例腰椎失稳症患者的资料,其中男69例,女61例;年龄15~76岁,平均49岁。130例患者共有209个病变节段:L1/28个,L2/39个,L3/434个,L4/590个,L5/S168个。在腰椎侧位X线影像上测量腰椎间隙前缘高度(a)、椎间隙盘状小凹前端高度(b)、椎间隙后缘高度(c)等数据,依据a/b、c/b比值将腰椎间隙分为6型:AD型(a/b〉1且c/b〉0.5),AE型(a/b〉1且c/b≤0.5)、BD型(a/b=1且c/b〉0.5)、BE型(a/b=1且c/b≤0.5)、CD型(a/b〈1且c/b〉0.5)、CE型(a/b〈1且c/b≤0.5)。术后X线检查评估端膨胀融合器位置变化,CT检查评估融合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对209个腰椎间隙均行后路镜下置入端膨胀融合器,其中9例合并Ⅰ度(7例)或Ⅱ度(2例)腰椎滑脱者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所有腰椎间隙中AD型占78.0%(163/209),AE型占10.5%(22/209),BD型占8.6%(18/209),BE型占2.4%(5/209),CD型占0.5%(1/209),CE型未见。术后随访3~24个月。按JOA评分,改善率为86.4%。按疗效分级标准:治愈91例,显效31例,有效8例。按Suk标准,86个椎间隙(41.1%,86/209)达到坚固融合,123个椎间隙(58.9%,123/209)达到可能融合。1例AD型椎间隙端膨胀融合器2枚下沉、1例BD型椎间隙端膨胀融合器1枚下沉,总下沉率为0.7%(3/418),1例CD型椎间隙端膨胀融合器后移,总移位率为0.2%(1/418)。本组无一例发生神经损伤或死亡。结论对腰椎失稳症患者腰椎间隙进行X线解剖学分型可为后路镜下微创椎间融合术端膨

  • 标签: 腰椎 椎间隙 X 线 解剖学 端膨胀融合器
  • 简介:目的探讨经前入路应用超普疝装置(UHS)行腹膜前间隙无张力成人腹股沟疝修补的手术操作要点,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2011年4月至2014年5月,应用UHS行开放式前入路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32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320例患者全部治愈,手术时间38~90min,平均53min。随访290例(90.6%),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腹股沟区有慢性疼痛9例(较严重3例),阴囊水肿15例,脂肪液化6例,皮下淤血5例,复发1例,感染1例,无睾丸萎缩、睾丸坏死、肠瘘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前入路应用轻量型部分可吸收UHS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安全有效,术后恢复快,疗效满意。补片能完全覆盖耻骨肌孔,增强腹横筋膜前后壁,应用UHS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是目前治疗成人腹股沟疝较理想的方法。

  • 标签: 腹股沟 疝修补术 腹膜前间隙 超普疝装置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部严重创伤致腹腔间隙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腹部严重创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腹腔间隙综合征患者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结果50例腹部严重创伤患者中16例出现腹腔间隙综合征.采用影像学CT、B超以及X线等诊断原发创伤位置和类型,监测腹内压,结合患者体征诊断腹腔间隙综合征.经过腹腔减压治疗,腹腔间隙综合征患者经过治疗14例(87.5%)痊愈,2例(12.5%)死亡(1例失血性休克,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2例出现肺部感染,1例出现腹腔脓肿,1例出现肠梗阻.结论常规监测腹部严重创伤腹内压,能够预防腹腔间隙综合征,提高治疗效果.关键词腹部创伤;腹腔间隙综合征;治疗;腹内压ClinicaldiagnosisandtreatmenteffectsofSevereabdominaltraumafromabdominalcompartmentsyndromeAbstractobjectiveToanalysistheClinicaldiagnosisandtreatmenteffectsofSevereabdominaltraumafromabdominalcompartmentsyndrome.MethodsTheclinicaldataofpatientswithsevereabdominalinhospitalwereretrospectiveanalysised,Clinicaldiagnosisandtreatmenteffectswereanalysised.Results16caseswasabdominalcavitygapsyndromein50casesofseveretraumapatients,PrimarylocationandtypeoftraumawasdiagnosedbyimagingCT,BsuperandXlines,Intra-abdominalpressurewasmonitored,abdominalcompartmentsyndromewasdiagnosedconjunctionwiththepatientsigns.Aftertheabdominalcavitydecompressiontreatment,14casesofabdominalcompartmentsyndrome(87.5%)wererecovered,2cases(12.5%)weredied(1casewithhemorrhagicshock,1casewithmultipleorganfailure),2caseswerepostoperativepulmonaryinfection,1caseswasabdominalabscess,1casewasintestinalobstruction.ConclusionRoutinKeeymownoirtdosringsevereabdominalintra-abdominalpressure,canpreventabdominalcompartmentsyndrome,improvethetherapeuticeffect.Abdominaltrauma;abdominalcompartmentsyndrome;treatment;intra-abdominalpressure中图分类号R6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596-02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用于本次临床研究的74例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是由我院自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这段期间内收治的,将这74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对观察组的患者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对对照组的患者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参数、视觉模拟疼痛评分、Beaujonlassale功能评分及影像学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均愈合良好,无发生骨折复位及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不良状况;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等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均更少(P<0.05);观察组患者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更低(P<0.05);观察组患者的Beaujon-lassale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更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影像学指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方法安全、疗效显著、操作简便、预后良好,值得广大相关医护人员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与应用.关键词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4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325-02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92例患者行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取出,其中行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51例,行传统后正中入路取出41例。分别统计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并行组间比较。结果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平均手术时间(42±15)min,手术出血量(72±31)ml。传统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71±30)min,手术出血量(238±92)ml;术后切口愈合不良2例,脑脊液漏2例。患者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术后1个月为(1.3±0.2)分。传统入路组术后1个月为(2.1±0.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内固定具有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 标签: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 椎弓根螺钉 腰椎 取出
  • 简介:目的观察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武汉市汉口医院2013年8月至2014年6月,23例施行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时间,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23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未出现血管损伤,无阴囊水肿,随访10~18个月,无疝复发。结论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行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操作简单,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微创手术方式。

  • 标签: 腹腔镜检查 小切口 腹膜前修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腔内置管负压引流术治疗高位多间隙肛周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46例高位多间隙肛周脓肿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给支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3例。对照组行传统切开引流术,观察组采取腔内置管负压引流术治疗。结果观察组疼痛评分、创面愈合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x2=10.295、9.207、11.238,P<0.05);一次性治愈率90.41%明显高于对照组72.60%,脓肿复发率1.37%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高位多间隙肛周脓肿患者采取腔内置管负压引流术治疗,能减轻术后疼痛程度,促进创面愈合,提高一次性治愈率。

  • 标签: 多间隙肛周脓肿 腔内置管负压引流 疼痛程度 创面愈合
  • 简介:目的研究并对比分析善释补片腹膜前间隙修补术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人民医院240例无张力腹股沟斜疝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所选取治疗手段的不同以及进行腹膜前间隙修补术所选取的补片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均分至A、B、C三组,每组患者80例。其中A组采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北京天助畅运医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善释禧D10腹膜前间隙修补术进行治疗,C组患者则采用美国强生公司生产的超普网塞腹膜前间隙修补术进行治疗。分别对A、B、C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疼痛持续时间、住院时间等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并观察三组患者的复发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与B、C二组患者并发症及复发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手术时间和疼痛持续时间均明显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二组对比可知,对于腹膜前间隙修补术而言,善释禧D10与超普网塞二者均可被患者部分吸收,效果良好,临床差异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之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善释网塞和超普网塞腹膜前间隙修补术不仅手术时间、患者疼痛时间短,而且不良并发症较少,尤其是局部异物感症状明显减少,同时,患者可对该补片部分吸收且复发率低,值得重视。对于腹膜前间隙修补术而言,善释网塞与强生公司生产的超普网塞二者差异较小,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 标签: 腹股沟斜 疝修补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