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中药川乌属于一种常见药物,其主要成分即为二萜生物碱。文章主要从相关学者的研究报道中总结了中药川乌含量检测与药动学情况,现作以下的综述。

  • 标签: 中药川乌 成分检测 药动学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益母草药材中水苏碱成分采取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检测的具体方法以及检测结果开展分析与总结。方法色谱条件选取AgilentSB-C18柱,流动相选取乙腈-冰乙酸,流速调整为每分钟0.3ml,质谱检测选取正离子电喷雾离子源,受到多反应监测模式下开展监测。结果盐酸水苏碱浓度处于0.2μg/ml到10.0μg/ml范围中和峰面积表现为良好线性关系,回收率为102.6%。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方式快捷简便,专属性强,检测结果精准,能够对益母草颗粒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

  • 标签: 益母草药材 水苏碱成分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简介:摘要随着中药有效成分的开发和利用,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也日益增进,目前中药的有效成分在多种疾病领域均有治疗效果,本文主要概述中药有效成分在抗肿瘤、抗高血压、抗肝损伤、抗炎方面治疗效果。

  • 标签: 中药 有效成分 药理作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于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微生物是危害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食品中微生物的检测已经成为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近些年随着技术的发展,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不断创新,快速微生物食品检测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基于此,本文对近些年来关于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为实际食品安全检测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快速检测技术 食品 微生物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对成分血制备过程中出现的差错展开分析探讨。方法将我站2017年6月-2018年3月期间发生的58例差错按照差错发生性质进行统计分类,对差错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进行分析。结果58例差错以没有遵守标准操作规程和不完整及时记录为主,主要因为工作人员不强的责任心和淡薄的质量意识,交接科室配合不顺利造成。结论针对本次实验的58例差错采取预防纠正措施并跟踪验证措施的落实整改情况,使工作人员的质量也是提高,差错发生的关键控制点及时了解,提前进行有效预防。

  • 标签: 成分血制备 差错 分析
  • 简介:摘要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属植物的根及根茎,被誉为“国老”是我国传统的药材,“十药九草”就能看出甘草在中药中的地位的重要性。它的应用价值不仅在药理方面和化学成分方面体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食品和化妆品中不断兴起,接下来对甘草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进行综述10。

  • 标签: 甘草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综合开发利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49例尿路结石成分分析及临床防治意义。方法此次研究所选择的基本对象为2017年3月-2017年6月于本地区所收集的49例尿路结石病患资料,对其结石标本实施化学成分分析。结果在49例病患中,检测出草酸磷酸钙6例,占总例数的12.24%;草酸钙29例,占总例数的59.18%;感染性结石4例,占总例数的8.16%;草酸尿酸钙7例,占总例数的14.29%;胱氨酸结石3例,占总例数的6.12%。对比男性病患与女性病患化学成分分析情况,数据有较大的差异,统计学有对比意义P<0.05。结论在通过对尿路结石展开相应的化学成分分析除了可以更好的掌握的成分组成与成因外,同时还能根据具体的情况实施针对性的治疗,这对于防治尿路结石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尿路结石 成分分析 临床防治意义
  • 简介: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于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微生物是危害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食品中微生物的检测已经成为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近些年随着技术的发展,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不断创新,快速微生物食品检测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基于此,本文对近些年来关于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为实际食品安全检测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快速检测技术 食品 微生物 应用
  • 简介:摘要成分输血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具有感染几率低、节约血资源和针对性强等优势,但是在成分血液制备过程中,极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为了保证临床用血安全,必须开展质量管理控制工作,保证血液成分制备过程的规范性。基于上述背景,本文简要概述了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具体措施,以期能为血液成分制备工作提供有效指导意见。

  • 标签: 血液成分制备 质量控制 管理措施
  • 简介:摘要对于黄芪而言,在医学临床中具有较多药理学作用,且使用价值较高,受到临床医疗的广泛关注。基于此,下文针对黄芪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明确了药理作用。

  • 标签: 黄芪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 简介:摘要在必要的情况下为挽救患者生命,采取血液的输注可降低死亡率及改善患者的预后,但是大量输血(通常在24小时中,定义为大于1个整个血容量的输血或置换总血液体积的50%在3小时内),大量输血通常与高死亡率和凝血病的高风险相关,导致多器官衰竭和死亡的发生率更高,尤其是在创伤患者中。为了减少大量红细胞输血引起的稀释并发症的发生率并降低死亡风险,许多国家和地区制定了大规模输血指南。因此早期发现感染性休克过程中凝血功能异常指征出现,给予适当血液成分的输注,可明显改善预后,降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几率,并降低输注过程中的疾病传播风险,为改善感染性休克患儿预后,提供新的治疗依据。

  • 标签: 血浆 感染性休克 凝血因子 成分输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药肉桂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方法通过调查2000年-2015年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发表过的肉桂提取成份及药理作用的相关文章,并进行系统性的检索和整理。结果结果指出,从中药肉桂中提取的成份主要由肉桂醛组成,其药理作用多由抗氧化、降低血糖、防止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结论目前,临床在开发新药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对于中药肉桂的药物成分及药用价值也研究相对透彻。但是在分离药物,提高提取率及其药理活性方面上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 标签: 中药肉桂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腹泻患者粪便主要致病菌的构成及药物敏感性,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采用普通培养和抗生素药物敏感实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0例便培养52例阳性,阳性率57.7%,52株致病菌中大多数呈多重耐药。52例中沙门菌15例(28.8%),志贺菌34例(65.4%),真菌3例(5.8%)。耐2~4种抗生素的有25株(48.1%),而耐4种及4种以上抗生素的共有14株(26.9%)。47株致病菌(3例真菌除外)大多数菌株呈多重耐药,对环丙沙星的敏感率为93.6%,对庆大霉素敏感率89.4%,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83.0%,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的敏感率均100%。耐药率最高的是氨苄西林为95.7%。真菌的敏感率均为100%。结论临床医生应在药敏检测结果指导下用药,以减少肠道致病菌耐药率的上升。

  • 标签: 腹泻 药物敏感实验 菌群失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各类毒性成分内的中毒机制及其炮制减毒原理。方法选取四种临床中常见的含有不同毒性成分的草乌、白花曼陀罗、吕宋、山慈菇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取各中药100g,各均分成50g,一组经炮制减毒处理后设为观察组,一组不进行减毒处理设为对照组,采用液相色谱一质普联用仪(LC-MS)分别测定并比较两组中四种中药的毒性成分含量情况,分析并总结各类毒性成分中毒机制及解毒原理。结果观察组中草乌毒性成分含量为(0.34±0.03)g,白花曼陀罗毒性成分含量为(0.31±0.02)g,吕宋毒性成分含量为(0.26±0.02)g,山慈菇毒性成分含量为(0.21±0.03)g;对照组中草乌毒性成分含量为(0.71±0.02)g,白花曼陀罗毒性成分含量为(0.61±0.02)g,吕宋毒性成分含量为(0.73±0.03)g,山慈菇毒性成分含量为(0.55±0.02)g。观察组中草乌、白花曼陀罗、吕宋、山慈菇的毒性含量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为了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应依据中药各类毒性成分内的中毒机制,针对性的给予减毒处理以减少或降低其内的毒性成分含量。

  • 标签: 中药 毒性成分 中毒机制 减毒 炮制原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结核杆菌的方法及应用。方法建立检测结核杆菌的荧光定量PCR技术,并与培养法、涂片镜检法进行效果对比。结果本方法检测结核杆菌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对120例结核标本进行检查,荧光定量PCR法阳性率高达52.50%,培养法涂阳性率达24.17%,片镜检法阳性率达15.00%。结论相对于传统的结核杆菌检查方法,荧光定量PCR技术具有高特异性,高敏感性等优势,对于结核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荧光定量PCR 结核杆菌 检测
  • 简介: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tumourcells,CTCs)是指由原发或转移肿瘤病灶主动或被动脱落,并进入血液或淋巴循环中的肿瘤细胞。外周血中CTCs的数量很少,采用目前的检测方法每毫升血液可检测到1个到数百个不等的CTCs。很多研究表明,监测CTCs的变化有助于评估肿瘤复发及转移风险、观察治疗效果、判断患者预后,辅助评估患者的临床分期、分级。

  • 标签: 循环肿瘤细胞 检测 技术 现状
  • 简介:摘要目的就延胡索生物的碱类化学成分展开分析,同时就其质量控制方法进行探讨。方法总结分析国内外围绕延胡索所展开的研究,就延胡索的化学成分以及质量控制方面的主要规律与方法进行归纳与总结。结果生物碱类是延胡索中所含有的主要化学成分。结论在延胡索化学成分的提取过程中,热回流法、高速逆流色谱法以及超声提取法均是较为成熟的工艺技术。同时单指标质控以及指纹图谱法也是在质量评价中较为常见的方法。

  • 标签: 延胡索 化学成分 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