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7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人造血管内瘘与自体动静脉内瘘对血液透析充分性的影响及两组血管通路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本次研究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每个星期3次,单次透析时间4小时的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资料,并按照血管通路分类将其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其中对照组血管通路为自体动静脉内瘘,病例为35人;观察组血管通路为人造血管内瘘,病例为35人,常规血液透析治疗12个月,分析两组患者的透析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液透析后,其KT/V值与对照组相比较,存在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采用人造血管内瘘与自体动静脉内瘘在透析充分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体动静脉内瘘与人造血管内瘘比较血管通路并发症发生率低,但人造血管内瘘作为血管通路相比自体动静脉内瘘具有穿刺方便、血流量较大等优势,适用于自身血管条件比较差、自身建立动静脉内瘘难度较大者或自身外周静脉血管耗竭患者,值得进一步在临床应用及推广。

  • 标签: 血液透析 人造血管内瘘 透析充分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净化过程中各种血管通路的应用体会,总结各种血管通路的护理方法,为并发症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00例血液净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治疗过程中对血管通路进行精心的护理,严格无菌操作,观察临床护理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论对血液净化患者加强血管通路的护理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延长血管通路的使用寿命,有利于血液透析治疗的顺利进行。

  • 标签: 血液净化 血管通路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新生儿经腋静脉、贵要静脉和颞浅静脉PICC置管临床情况。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行PICC置管新生儿121例,根据置管方式不同分成3组,腋静脉组(n=29)患儿经腋静脉进行PICC置管,贵要静脉组(n=35)患儿经贵要静脉进行PICC置管,颞浅静脉组(n=57)患儿经颞浅静脉进行PICC置管,比较3组置管方式的临床情况。结果腋静脉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6.55%,贵要静脉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1.43%,颞浅静脉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2.98%,3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腋静脉组患儿穿刺时间短于贵要静脉组、颞浅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腋静脉组并发症率20.69%,贵要静脉组并发症率28.57%,颞浅静脉组并发症率10.53%,颞浅静脉组患儿并发症率低于腋静脉组、贵要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颞浅静脉、贵要静脉以及腋静脉三种方式各具优劣,护理人员可根据患儿情况选择安全、适宜的穿刺方法,提高穿刺成功率和安全性。

  • 标签: 新生儿 腋静脉 贵要静脉 颞浅静脉 PICC置管
  • 简介:摘要为了分析静脉留置针逆行静脉穿刺在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本文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静脉穿刺输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90例患者)。对照组静脉穿刺输液患者采用静脉留置针顺行穿刺方式,试验组静脉穿刺输液患者采用静脉留置针逆行穿刺方式,观察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5.6%,对照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对于静脉穿刺输液患者采用静脉留置针逆行穿刺方式可以有效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对患者的浅静脉进行有效保护。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逆行静脉穿刺 输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对血液净化肾病血管通路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所接受治疗的60例进行血液净化的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应用综合护理。结果试验组的护理满意度90分以上的占80%,60-90分的占18%,而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90分以上的占48%,60-90分的占45%,以及试验组的健康状态;生理机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精力状况指标都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对血液净化肾病血管通路有干预作用,对患者的治疗有着积极的意义,并且极大的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应用。

  • 标签: 综合护理 血液净化肾病血管通路 干预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优质护理预防静脉输液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3月我院90例静脉输液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45例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静脉预防知识评分、静脉炎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治疗环境(8.98±1.23)分、护理技术(9.32±1.25)分、健康教育(9.66±1.25)分、服务态度(8.97±1.65)分、护理效果评分(9.55±1.46)分及静脉预防知识评分(26.98±2.36)分均高于对照组(5.36±1.23)、(6.68±1.45)、(7.23±1.45)、(6.98±1.45)、(7.23±1.14)、(18.32±1.25)分,静脉炎发生率(2.22%)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静脉输液患者实施优质护理,能够有效降低静脉炎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 标签: 优质护理 静脉输液 静脉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优质护理预防静脉输液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3月我院90例静脉输液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45例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静脉预防知识评分、静脉炎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治疗环境(8.98±1.23)分、护理技术(9.32±1.25)分、健康教育(9.66±1.25)分、服务态度(8.97±1.65)分、护理效果评分(9.55±1.46)分及静脉预防知识评分(26.98±2.36)分均高于对照组(5.36±1.23)、(6.68±1.45)、(7.23±1.45)、(6.98±1.45)、(7.23±1.14)、(18.32±1.25)分,静脉炎发生率(2.22%)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静脉输液患者实施优质护理,能够有效降低静脉炎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 标签: 优质护理 静脉输液 静脉炎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为新生儿提供外周静脉与股静脉采血穿刺效果。方法将我院儿科于2016.2月-2016.11月间接收94例新生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划分为常规组47例与研究组47例,护士为常规组患儿提供股静脉穿刺采血,为研究组患儿提供外周静脉穿刺采血,评价两组患儿穿刺一次成功率情况、评估患者采血后标本溶栓率及皮肤紫绀发生率。结果常规组47例新生儿中,穿刺一次成功率为40例(85.11%),研究组47例新生儿中,穿刺一次成功率为45例(95.74%),研究组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高于常规组,(χ2=6.525,P=0.011)。常规组患儿采血后标本溶血发生率为12.77%,皮肤紫绀发生率为17.02%,研究组患儿采血后标本溶血发生率为4.26%,研究组患儿皮肤紫绀发生率为6.38%,研究组患儿采血后标本溶血、皮肤紫绀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经外周穿刺采血法操作简单、一次穿刺成功率较高,且采血后新生儿出现皮肤紫绀、标本溶血率较低。

  • 标签: 新生儿 外周静脉 股静脉 采血 穿刺成功率
  • 简介: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水平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孩子生病选择静脉输液,小儿静脉穿刺的成功率直接影响着疾病的治疗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儿科护士要有过硬的技术操作基本功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结合笔者在儿科工作近20a的体会,浅谈一下小儿静脉穿刺,希望对我们的工作能有所帮助。

  • 标签: 穿刺术
  • 简介: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一种从周围静脉导入且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目前在肿瘤内科的使用较为普遍,适用于需要多疗程化疗、需要长期营养支持以及外周静脉穿刺困难的恶性肿瘤患者。笔者近年来肿瘤内科使用PICC总结了一些经验,现介绍如下。

  • 标签: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内镜下大隐静脉切除术与大隐静脉剥脱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近期疗效。方法将140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70例,对照组接受大隐静脉剥脱术,观察组接受内镜下大隐静脉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术中失血量、切口数目少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大隐静脉切除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疗效确切,术中切口少、出血量少,手术创伤,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 标签: 内镜 大隐静脉切除术 大隐静脉剥脱术 下肢静脉曲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可达龙静脉注射所致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8月6例发生静脉炎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原因及护理对策进行总结。结果本组6例均经治疗及精心护理后顺利出院。结论通过对可达龙静脉注射所致静脉炎的6例病人的合理护理均好转出院。

  • 标签: 可达龙 静脉炎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对静脉治疗过程中,静脉留置针精细化管理的效果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7年6月在本院接受静脉治疗的360位病人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利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所有参与调研的病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为对照组的病人提供静脉留置针常规类型的管理,为观察组的病人提供静脉留置针精细化管理,将两组病人不良事件发生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病人不良事件发生的几率比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的几率低,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治疗过程中进行静脉留置针精细化管理,能够让治疗中的不良事件降低,效果更佳明显,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值得被广泛推广。

  • 标签: 静脉治疗 静脉留置针 精细化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临床护理干预与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2月期间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患儿124例进行分组。普通护理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综合护理组采用综合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儿静脉炎发生率;家长对治疗环境、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护理操作技术的满意度评分。结果综合护理组患儿静脉炎发生率显著比普通护理组低,P<0.05;综合护理组家长对治疗环境、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护理操作技术的满意度评分显著比普通护理组高,P<0.05。结论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综合临床护理干预效果确切,可有效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提高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新生儿静脉留置针 静脉炎 临床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妇产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性静脉炎预防与护理。方法选取100例我院收治的妇产科手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编入常规组(n=50)和综合组(n=50)中,对常规组患者施加常规预防和护理措施,对综合组患者施加预防性护理措施,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预防及护理情况,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综合组患者静脉膜损伤、并发症发生率、下肢静脉血栓性静脉炎复发率均要低于常规组患者(P<0.05);综合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患者(P<0.05)结论综合预防和护理措施在应用在妇产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患者的护理中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疾病复发率。

  • 标签: 妇产科 下肢静脉血栓性静脉炎 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种接头对血液疾病患者PICC使用效果的影响,以延长PICC的留置时间。方法将148例PICC置管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4例。观察组采用无针密闭正压接头,对照组采用普通肝素帽,观察2组患者PICC使用情况。观察比较2组患者PICC堵管率、回血率、针刺伤发生率等情况。结果使用无针密闭正压接头的观察组与使用肝素帽的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发生堵管率、回血率及针刺伤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病患者留置PICC时使用无针密闭正压接头能使导管达到最佳的留置时间且安全。

  • 标签: 血液疾病 中心静脉导管 正压接头 肝素帽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妇科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原因。方法收集2016年3月—2017年3月接受化疗并需要置入PICC的妇科肿瘤患者。观察患者并发症、拔管原因、导管头端位置、穿刺次数、置管部位、置管时间及拔管时间。结果920例患者成功接受PICC置管,其中随访中死亡25例,失访83例。104例患者因并发症而提前拔管,其PICC留置时间中位数为62d,并发症以静脉炎41.35%(43/104)和血栓形成25.96%(27/104)最常见。左上肢置管12.68%(53/418)与右上肢置管12.94%(51/394)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肘前窝静脉置管12.95%(72/556)与上臂静脉置管12.50%(32/256)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导管头端位于非上腔静脉者28.57%(8/28)较位于上腔静脉者12.24%(96/784)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多次(≥2次)穿刺者30.19%(16/53)较1次穿刺成功者11.59%(88/759)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妇科化疗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症较常见。但PICC仍是一种较安全、经济、能家庭护理的静脉通路

  • 标签: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妇科化疗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初治患者治疗后静脉通畅率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06例下肢生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后静脉通畅率的实际情况对全部患者进行分组。静脉通畅率在50%以下的劣效组(51例),在50%以上的(包括50%)为优效组(55例)。结果优效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浆纤维蛋白原低于劣效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计数、血浆纤维蛋白原、DVT分期、治疗方法、发病部位是下肢DVT治疗后静脉恢复通畅与否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白细胞计数高、血浆纤维蛋白原数值高、DVT分期晚、仅采取单纯药物治疗、受累血管位于膝上时DVT治疗效果差,不利于静脉通畅率的改善。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初治患者 静脉通畅率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护理干预在静脉留置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到2017年12月接受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将这10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主要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进行服务,n=50),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静脉留置针护理,n=50)与,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以及6d内留置针成功留置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是1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发生率;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在第五天、第六天的成功留置率具有明显的提高,两组数据对比可知,存在明显的差异性(P<0.05)。结论采用静脉留置针护理进行服务,可以起到显著的效果,不仅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还可以在血管内增加留置针的留置时间,该护理方式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与应用。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