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手、抱球和睡眠种侧卧位体位在胸外科手术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9月-2018年7月收治的胸外科手术患者共186例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手伸组、抱球组、睡眠组各62例。手伸组使用双手向前伸摆放体位,抱球组使用抱球体位,睡眠组使用睡眠体位。比较各组体位摆放时间、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参与体位摆放的工作人员,从操作省力和操作便捷两个角度进行满意度评价。结果睡眠组体位摆放时间和手术时间最短,抱球组次之,手伸组时间最长,且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最低,抱球组次之,手伸组并发症发生率最高,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作人员对睡眠体位操作省力性和便捷性的满意度最高,抱球满意度次之,对手伸操作省力性和便捷性的满意度最低,且各组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种体位摆放方式中,睡眠的运用效果最好,值得在胸外科手术中推广运用。

  • 标签: 胸外科 摆放体位 摆放时间 并发症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手、抱球和睡眠种侧卧位体位在胸外科手术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9月-2018年7月收治的胸外科手术患者共186例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手伸组、抱球组、睡眠组各62例。手伸组使用双手向前伸摆放体位,抱球组使用抱球体位,睡眠组使用睡眠体位。比较各组体位摆放时间、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参与体位摆放的工作人员,从操作省力和操作便捷两个角度进行满意度评价。结果睡眠组体位摆放时间和手术时间最短,抱球组次之,手伸组时间最长,且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最低,抱球组次之,手伸组并发症发生率最高,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作人员对睡眠体位操作省力性和便捷性的满意度最高,抱球满意度次之,对手伸操作省力性和便捷性的满意度最低,且各组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种体位摆放方式中,睡眠的运用效果最好,值得在胸外科手术中推广运用。

  • 标签: 胸外科 摆放体位 摆放时间 并发症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 比较手、抱球和睡眠种侧卧位体位在胸外科手术中的运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 2017年 9月 -2018年 7月收治的胸外科手术患者共 186例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手伸组、抱球组、睡眠组各 62例。手伸组使用双手向前伸摆放体位,抱球组使用抱球体位,睡眠组使用睡眠体位。比较各组体位摆放时间、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参与体位摆放的工作人员,从操作省力和操作便捷两个角度进行满意度评价。结果 睡眠组体位摆放时间和手术时间最短,抱球组次之,手伸组时间最长,且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睡眠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最低,抱球组次之,手伸组并发症发生率最高,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工作人员对睡眠体位操作省力性和便捷性的满意度最高,抱球满意度次之,对手伸操作省力性和便捷性的满意度最低,且各组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在种体位摆放方式中,睡眠的运用效果最好,值得在胸外科手术中推广运用。

  • 标签: 胸外科 摆放体位 摆放时间 并发症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院急救中无患者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法:总结了我院 2018年 1月~ 2020年 5月收治的 30例无人员的一般资料及人员患病情况。相关护理措施资料 ,主要包括无人员一般资料情况、患病特征、健康问题。结果:通过对本组 30例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治疗分析全部患者得到安全转运治疗。 结 论:对院急救中无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探讨认为流浪人员的形成大部分是因为精神障碍或被家人遗弃,减少无流人员的数量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 、社区干预和家庭的支持,帮助无人员恢复健康是整个社会的责任,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 标签: 三无人员 病情分析统计 护理难点 及措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在医疗安全管理工作中,躁动患者的安全管理已经引起了临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近年来相继有各种款式和型号的安全约束护理用具应用于临床,但在使用时发现,这些护理用具虽然具有约束患者乱动的效果;但是,由于采用约束带将患者固定在病床上,有时遇有极度烦躁的患者很有可能被挣脱而丧失约束的效果;另外,当患者躁动时被缚住的手和脚容易发生皮肤破损或导致肢体挣脱,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患者的手是暴露在外的,当其躁动时会拔出自己身体上的各种导管。鉴于此,我们制作了新型约束用具,包括:约束服、约束手套和约束脚套。本实用新型约束用具已申请专利,申请号为200620040699.5。

  • 标签: 约束用具 三件式 制作
  • 简介:晚期肿瘤患者、老年长期慢性病患者由于疾病和心理方面的原因,大多数营养不良,血管质量普遍较差;而静脉化疗是恶性肿瘤病人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临床上常用的化疗方案是大剂量的静脉化疗。由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这些需要长期进行治疗的患者,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极易出现外漏、外渗、静

  • 标签: PICC导管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发热门诊中采取关口管理方法对于护理人员的护理效果影响。方法:选取本院于2022年12月-2023年12月间于发热门诊工作的护理人员共计80名,将护理人员依据不同管理方法归为两类,即观察组与对照组(皆为40名),对应采用关口管理模式与常规管理模式,分析不同管理模式对员工造成的影响效果。结果:发热门诊护理员工在观察组的护理模式下,上岗精神焦虑状态水平较低(P<0.05)。结论:通过实施关口干预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发热门诊护理人员的焦虑水平,从而提升他们的工作效率。

  • 标签: 关口前移式管理 发热门诊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改良预检分诊标准在基层中医院院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120急救指挥中心调度院急救任务至某乙中医院的4278例院急救病人进行此次研究,其中202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2201例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经验分诊法;将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2077例患者纳入观察组,采用改良预检分诊法进行分诊分级处理,比较两组急危重患者的院处置率、抢救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院处置率、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 < 0.05),附加效应:观察组静脉开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急危重病人院分诊与急诊分诊级别符合率:90.5%。 结论: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院标准简明、易操作,方便现场快速分级,将本次改良预检分诊标准应用到院急救,为院医疗急救提供标准化工具,可以有效提高院处置率、抢救成功率,两种标准符合程度较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预检分诊 院前急救 急危重症分级标准 四级三区预检分诊
  • 简介:目的了解不同年龄服药后的入睡时间,对比分段操作与连贯操作的成功率,找出最佳的检查准备途径。方法把患儿分成0-1,-3,-6岁3组,观察患儿口服水合氯醛后的入睡时间。把同年龄段患儿作为对照组,一组分段操作(即预先清洁好皮肤,待患儿深睡后再做检查),另一组连贯操作(即待患儿深睡后清洁皮肤,接着进行检查),比较两者的检查成功率。结果0-1,-3,-6岁患儿服药后最佳入睡时间分别为<20min、20-40min、>40min。分段操作的检查成功率为91.67%,连贯操作组的成功率只有82.87%。结论按不同年龄合理安排患儿服药,做好检查准备工作,对提高检查的质量和效率十分重要。

  • 标签: 儿童 听觉诱发电位检查 护理技术 水合氯醛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院急救是急诊患者临床救治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急救护理时,医护人员需要尽快完善病史询问、体征检查等,从而协助临床救助,为后续院内急救提供支持。但是由于急诊患者突然发病,发病场所不固定,加上部分患者出现意识不清、语言障碍、昏迷等症状,医护人员很难获得患者相关信息,影响救治效率。院急救护理流程的应用,可以提前做好急救准备,妥善安排救助措施,确保临床救治措施的有序开展,缩短急救时间,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文章主要针对院急救护理流程在院急救中的作用展开分析。

  • 标签: 院前急救护理 护理流程 院前急救
  • 简介:【摘要】:院急救是急诊患者临床救治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急救护理时,医护人员需要尽快完善病史询问、体征检查等,从而协助临床救助,为后续院内急救提供支持。但是由于急诊患者突然发病,发病场所不固定,加上部分患者出现意识不清、语言障碍、昏迷等症状,医护人员很难获得患者相关信息,影响救治效率。院急救护理流程的应用,可以提前做好急救准备,妥善安排救助措施,确保临床救治措施的有序开展,缩短急救时间,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文章主要针对院急救护理流程在院急救中的作用展开分析。

  • 标签: 院前急救护理 护理流程 院前急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加强院急救护理管理对提高院救护效果的作用。方法:选取近两年我院收治的200例院急救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院急救护理管理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实施加强院急救护理管理,对照组实施常规院急救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院急救时间、院急救成功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院急救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院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院急救护理管理可以有效缩短院急救时间,提高院急救成功率,从而降低死亡率和住院费用,对提高院救护效果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院前急救护理 救护效果 管理 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馈控制护理干预模式在完全植入静脉输液港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90名实施完全植入静脉输液港乳腺癌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馈控制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干预后,两组QOL-BREF评分均高于干预,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乳腺癌 前馈控制 不良事件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重型创伤手术病人接受手术室移后延强化保温护理的重要作用。方法:我院于2022年5月~2023年4月时间段开展研究,共计30例重型创伤手术病人,通过双盲法分为参照组(15例,普通护理)与保温组(15例,普通护理+手术室移后延强化保温护理),研究指标为体温变化情况。结果:保温组于T30min、T60min、T90min、T120min、T末、TICU后1h时间节点同参照组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重型创伤手术病人接受手术室移后延强化保温护理措施效果更好。

  • 标签: 重型创伤手术病人 手术室前移后延强化式保温护理 体温变化情况
  • 简介:目的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理论(failuremodeandeffectsanalysis,FMEA)提高级医院细菌培养标本检验的质量管理。方法成立院级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小组,对标本检验质量控制中存在的失效模式进行风险评估,通过FMEA分析法确定5项影响质量的失效因子为高风险因子,制定改进措施,比较FMEA实施前后风险优先指数值(riskprioritynumber,RPN)及标本不合格率。结果FMEA实施后,标本检验质量管理5项失效模式的RPN值均显著下降;标本不合格率由0.085%降低到0.046%。结论将FMEA应用于标本采集与收送流程质量控制的各个环节,可以有效地提高标本检验合格率,确保检验分析质量,提高医院风险管理水平。

  • 标签: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三级医院 标本检验 质量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加强院急救护理管理对提高院救护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共选取了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我站接诊的急救80例,这些患者接受随机分组后在进行院急救时分别开展加强院急救护理管理和常规急救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院救护效果。结果: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呼叫出车反应时长、急救成功率、抢救时间和有效救治时间指标均明显更好。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

  • 标签: 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 院前救护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加强院急救护理管理对院救护的影响。方法:我院于2023年开始实施加强院急救护理管理,将2022.6-2022.12期间我院实施常规院急救护理管理期间收治的3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2023.1-2023.6期间我院实施加强院急救护理管理期间收治的30例患者纳入试验组,对比组间急救所需时间、院急救成功率、患者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急救所需时间、院急救成功率、患者满意度等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加强院急救护理管理应用于院救护中,可缩短急救所需时间,提升院急救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值得应用。

  • 标签: 院前救护 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 急救所需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脉冲加压冷疗法在踝骨折术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2021年来我院治疗踝骨折的患者8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使用冰袋冷敷消肿,研究组采用脉冲加压冷疗法,其他常规护理措施相同,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踝周径肿胀程度、术前等待时间、重度疼痛人数、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治疗后24h、48h踝周肿胀程度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术前等待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重度疼痛人数比对照组少,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踝骨折术前实施脉冲加压冷疗法护理可以降低患者踝周肿胀,缩短患者术前等待时间。

  • 标签: 脉冲式加压冷疗法 三踝骨折 术前护理 常规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细节问题防范关口管理法在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2015年7月开始在急诊科推行细节问题防范关口管理法,比较应用(2015年1月~6月)和应用后(2015年7~12月)急诊科护理人员的风险认知水平和护理风险管理质量。结果将细节问题防范关口管理法应用于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中后,急诊科护理人员的风险认知意识和护理安全行为评分均显著高于管理,护理缺陷发生率、护理投诉率、急救不完善率均显著低于管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将细节问题防范关口管理法应用于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中,可显著提高急诊科护理人员护理风险认知水平,提高护理风险管理质量。

  • 标签: 急诊科 护理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