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6 个结果
  • 简介:颈动脉支架内置入术是近年来治疗颈动脉病变的新技术,能有效地预防脑缺血发作及因动脉硬化斑块脱落引起的脑梗死。SMART支架是一种新型的自膨胀式支架,不易移位,弹性好,能与血管壁很好地贴覆。2003年2~6月我科对20例病人进行了经皮腔内颈动脉SMART支架置入术,取得了良好

  • 标签: 颈动脉病变 SMART支架置入术 围手术期 护理 脑缺血 治疗
  • 简介:颈动脉严重狭窄极易引起脑卒中,而脑卒中一直是威胁中老年人生命的常见病.在脑血管功能不全患者中,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其病变在颅外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导致颅外动脉阻塞性病变是最常见的原因,常累及颈总动脉分叉部及颈内动脉.当颈动脉狭窄率达60%~100%时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能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和病死率[1].我们对10例在我院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总结,探讨防止发生脑部并发症的预防措施.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术后并发症 脑部并发症 预防 颈动脉狭窄
  • 简介:动脉夹层动脉瘤是各种原因造成的主动脉壁内膜破裂,由于血液流体力学的压力沿内膜与中外层之间层面纵行剥离而形成的壁内血肿,主动脉内膜撕裂后血液进入主动脉壁间剥离内膜而形成“双腔主动脉”或主动脉瘤样扩张。病因主要为长期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马凡综合征、主动脉缩窄、妊娠或外伤等。急性主动脉夹层主要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即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尽快施行外科手术。目前对于Ⅲ型夹层的介入治疗也取得了良好的近期效果,下面将此类患者的围术期护理作以综述。

  • 标签: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护理现状 主动脉内膜撕裂 患者 血液流体力学 急性主动脉夹层
  • 简介:动脉夹层动脉瘤疾病是主动脉疾病中最常见的重症及病死率高的疾病,主动脉是有三层结构(内膜、中膜和外膜)的特别的血管,主动脉夹层是以主动脉中膜内血肿的形成为特征,血肿将内膜和外膜分隔开而形成一个假腔(撕裂层)。通常,夹层开始形成是由于主动脉内膜上出现了小的原发破口,这样血液在体循环血压的压力下通过这个破口进入主动脉壁,进而破坏了中膜并将血管内膜同外膜剥离形成假腔。假腔形成后会治着血管长轴不断蔓延。但是有4%的夹层病例只表现为中膜内血肿而没有内膜的剥离,其形成原因目前还不是很清楚。而这种血肿经常会突破内膜与真正的主动脉腔相连。主动脉夹层形成后,既可以顺着血管走行向前扩展,也可以逆行至主动脉弓甚至升主动脉。而夹层血肿内的血流也可以再破入主动脉腔。少数情况下,夹层可以从外膜破裂引起心包内出血、胸腔出血和纵隔出血等导致猝死。现将其围手术期的护理介绍如下。

  • 标签: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围手术期 护理 主动脉内膜血肿
  • 简介:目的通过比较自桡动脉测压管分段取血与股动脉采血的血气分析结果,寻求自桡动脉测压管取血的最佳方法,在避免直接自动脉取血所造成的不良反应的同时,减少血液丢失.方法26例体外循环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自桡动脉测压管弃去2.7ml的肝素盐水和稀释血后,取3份血样,每份1ml,依次为A、B、C组,为实验组.同时,自股动脉取1ml血样,为D组,做对照组.观察指标为血气分析的10项测定值.结果(1)A组与D组比较,PO2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Ca2+值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其他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2)B组与D组比较,血Ca2+值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其他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3)C组与D组比较,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抽弃4.7ml肝素盐水和稀释血后留取血样与直接穿刺股动脉采血的血气分析的10项指标相同,如不需监测血Ca2+值,抽弃3.7ml肝素盐水和稀释血即可.

  • 标签: 经桡动脉测压管 股动脉 采血 血气分析 对比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552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围手术期的护理经过。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穿刺成功率100%,无1例出现穿刺部位皮下血肿、皮下瘀斑、穿刺口感染。结论加强术前的心理护理及充分准备,术中预防桡动脉痉挛,术后加强穿刺口及术侧肢体的观察护理,对于减少肢体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桡动脉 冠状动脉造影术 护理
  • 简介:目的对经桡动脉与股动脉2种途径介入诊治冠心病的护理进行比较.方法通过股动脉组和桡动脉组患者卧床时间、肢体制动时间、住院时间、穿刺局部观察时间、患者的主诉及情绪变化及手术并发症等来观察2种不同穿刺途径的不同护理要求.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通过手术,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在术后卧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穿刺局部观察时间、患者主观疼痛及情绪变化以及皮下血肿、假性动脉瘤、排便困难等方面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对不同穿刺途径应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尽可能地减少患者术后的痛苦或不适,增加舒适感,且提高护士工作效率.

  • 标签: 桡动脉股动脉 介入冠心病 护理
  • 简介:动脉夹层分离是病变严重,表现复杂的心血管疾病,虽发病率低,但有逐年增加的趋势.1993年3月至2000年9月我院收治了6例,现将本病患者行主动脉造影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造影术 分离患者
  • 简介: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是把一根球囊导管从一侧股动脉穿入到降主动脉,使其顶端正好在左锁骨下动脉起点的下方。在舒张期气囊充气,在心脏收缩前气囊放气,然后将球囊与病人心电图同步的泵相联,通过调节泵的工作时间与球囊容量,使病人血压和心输出量获得最佳效果,减少心肌耗氧量,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增加心肌供氧的目的。IABP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的应用可明显提高左心室舒张期冠脉血流灌注(增加10%~20%灌注),并增加体循环流量,可有力地降低因术后低心排综合征、严重心力衰竭、不能脱离体外循环等病人的死亡率。

  • 标签: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术后应用 护理 左锁骨下动脉 冠状动脉血流
  • 简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3%~6%,瘤体长大后不但会发生破裂出血,而且会压迫邻近结构产生相应症状,如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及外展神经瘫痪,视野缺损等,此外,癫痫、脑缺血、脑积水也是常见的表现。2005年2月,我科采用自体桡动脉移植、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颅内外搭桥术后,再行动脉瘤栓塞术治疗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患儿,术后患儿恢复良好,现报道如下。

  • 标签: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 血管移植术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 护理 颅内动脉瘤 桡动脉移植
  • 简介:动脉栓塞症(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其病死率及误诊率都很高。在美国,该病的病死率仅次于肿瘤和心肌梗死,我国尚无确切的流行病学资料。本文就我科1996年7月至2003年6月住院病人中诊断为PE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 标签: 肺动脉栓塞症 认知 护理
  • 简介: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和冠脉介入治疗术(PCI)是近年来心内科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术后股动脉穿刺点易出现局部渗血、皮下血肿、假性股动脉瘤等并发症[1].故在临床护理中需加强局部穿刺点的观察.选择2001年5月~2003年5月在我院行CAG患者890例,出现各类并发症42例.现将股动脉穿刺点的观察与护理报告如下.

  • 标签: 股动脉穿刺点 临床护理 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 冠脉介入治疗术 支架置入术
  • 简介:目的探讨股动脉损伤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总结46例股动脉损伤患者的术前、术后的护理经验。结果截肢的3例,成功修复的43例。结论股动脉损伤后除迅速诊断和治疗外,规范化程序化的护理措施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股动脉损伤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动脉硬化是指动脉内膜或中层发生的退行性变和增生过程的复杂的病理变化,导致动脉失去弹性,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缩小。由于动脉硬化的加重引起动脉狭窄或闭塞,该动脉的远端供血不足,发生相应部位的缺血表现,即为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elercsisobliterans,ASO)。本病好发于45岁以上男性,在美国7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为10%,37岁~69岁人群中发病率为1%~2%。

  • 标签: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护理 70岁以上 病理变化 退行性变 动脉内膜
  • 简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CAB3G)近年来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一种重要手段.我科自1994年1月至1999年8月共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3例.由于加强了术前指导和术后护理,使23例患者都顺利地渡过手术危险期并康复出院.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 临床护理 术后指导
  • 简介:目前,我院供应室采用半自动超声清洗机进行手术器械清洗,但由于购买的超声清洗机仅配有清洗筐而没有器械架,在清洗器械时只能将器械无序地摆放在筐中,极易造成器械摩擦、碰撞、导致刀刃损伤;而且有些器械常从筐眼中穿出,造成清洗结束后取出困难;打开轴关节的器械会重新关闭,造成血迹不易清洗干净。为了提高清洗器械的工作效益和质量,减少器械的磨损,我们研制了简易的手术器械架,使用时将器械分类上架,放入清洗筐中进行超声清洗和初步的消毒,可完全克服上述的不足,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超声清洗 自制器械 手术器械架 器械清洗 取出困难 工作效益
  • 简介:目前,多数医疗单位仍采用汞柱血压计听诊法测血压,并以肱动脉的血压值来代表周边血压值.此法不需高度熟练的操作技术,重复性好,使用工具简单.但临床应用中,医务人员感到在冬春季节用此法测血压时,由于测量部位不易暴露,既给患者带来了不便,又可因暴露不充分,袖带缠缚部位偏移,影响了测得值的准确性.为了寻求更便于测量血压的部位,我们测量观察了前臂桡动脉血压,并与肱动脉血压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测试对象抽测本院住院患者及陪护家属23人,其中男10人,女13人,17~52岁.1.2方法(1)血压计选用上海医疗设备厂产的根据国家标准GB3053-82设计的台式血压计,经计量部门校正检测符合标准,袖带长宽为50cm×14cm.测量时选用同一听诊器;(2)肱动脉血压测量法按WHO的规定进行,胸件置于袖带外[1];桡动脉血压测量法基本同肱动脉血压测量法.不同点是:暴露右前臂,袖带驱尽空气后平整无折地缠缚于前臂下部,松紧以能放入1指为度,袖带下缘距腕关节4~6cm,听诊部位为桡动脉搏动最强处.测量时保持环境安静.每种方法测2次,每次间隔30s,最后取2次的平均值;每种方法间隔1min.每种方法测量的先后顺序用随机方法选定.计量单位为KPa.

  • 标签: 测量 血压 桡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