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5 个结果
  • 简介:冠心病心力衰竭(简称冠心病心衰)顾名思义是指由于冠心病引起的心力衰竭,据统计大约65%的心力衰竭由冠状动脉疾病引发的。冠心病心衰在临床上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心衰主要由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冠脉缺血诱发的心肌收缩或舒张功能异常所致,慢性心衰主要是心肌梗死后心肌重塑和心肌的血供长期不足,心肌组织发生营养障碍和萎缩,以致纤维组织增生所致。由于冠心病导致心衰的成因不同,因此治疗上的侧重点就会有所不同,下面就对冠心病心衰发病机制及诊治作一浅谈。

  • 标签: 冠心病心力衰竭 冠心病心衰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疾病 舒张功能异常 心肌收缩
  • 简介:1治疗原则舒张性心力衰竭(diastolicheartfailure,DHF)是由于舒张期心室主动松驰的能力受损和心室的僵硬度增加、顺应性降低导致心室舒张期的充盈受损而使心搏量减少,左室舒张末期压力增高而发生的心力衰竭.尽管多项临床试验表明很多治疗措施可以改善收缩性心衰患者的预后,但DHF的合理治疗措施仍待探讨.

  • 标签: 舒张性心力衰竭 治疗原则 舒张末期压力 心衰患者 临床试验 合理治疗
  • 简介:本文简述了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又称为射血分数保存心力衰竭(收缩功能保存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并比较了其与射血功能低下心力衰竭(收缩功能低下心力衰竭)的预后。概述了其病因与病理生理特点、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

  • 标签: 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 心室主动松弛能力受损 超声心动图
  • 简介:心力衰竭(心衰)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是各种心脏病的最终过程。其发病率高,5年存活率小于50%,而与恶性肿瘤相仿。2003年美国心脏病学院第52届科学年会上,心衰被Braunwald教授称为心脏病学最后一个重大战场,且近期内心衰的发病率仍将继续增长。因此,心衰正在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病症。近年来,基础学科的发展及一些大型临床试验的结果,不但使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心衰的病理生理机制,而且也使心衰治疗的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本文就心衰治疗的现状概述如下。1老三联疗法的再认识“强心、利尿、扩血管”的老三联疗法一直被认为是心衰的经典治疗。传统的观念认为心衰是一种心脏泵血不足导致的一系列症状、体征的综合征,这主要是

  • 标签: 心力衰竭治疗 治疗现代 现代认识
  • 简介:心力衰竭(heartfailure,HF)已成为本世纪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健康问题,无论收缩功能障碍性心力衰竭(systolicheartfailure,SHF)还是舒张功能障碍性心力衰竭(distolicheartfailure,DHF)都是如此.以往几十年对SHF的研究远较对DHF的研究深入,其实DHF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尤其是老年人)可能比我们所认识的要高得多.

  • 标签: 舒张性心力衰竭 舒张功能障碍性心力衰竭 心血管疾病 健康问题 收缩功能 DHF
  • 简介:<正>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严重心衰年死亡率约30%~40%,心衰是至今为止发病率继续增加的心血管疾病。大量研究发现心衰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进行性的、不断进展的病理生理过程,预测心衰的预后并对其发展的过程进行干预,延迟病情进展,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对一些预后差的患者行

  • 标签: 预后预测 心血管疾病 病理生理 预后差 最佳治疗方案 心功能
  • 简介:所谓无创通气(noninvasiveventilation)指通气支持系经鼻罩或口鼻罩而非气管插管获得。现有资料已肯定无创通气在急性呼吸衰竭,特别是高碳酸血症治疗中的价值.但其在急性心源性肺水肿(acutecardiogenicpulmonaryedemaACPE)及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heartfailureCHF)治疗中的价值及安全性仍有争议。目前认为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positivepressureventilationNPPV)能缓解呼吸困难,改善血气指标,降低呼吸肌作功,减少气管插管,以及对血液动力学和神经内分泌有利的影响,且可保持正常吞咽、咳嗽、进食及语言功能,维持吸入气体的温暖及湿润而有助于心力衰竭的治疗。1在急性心源性肺水肿中的运用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是严重威胁生

  • 标签: 创正压 正压通气 治疗心力衰竭
  • 简介:已经表明B-型钠尿肽是心力衰竭预后的一个有力标记物在最佳药物治疗方案中增加依普利酮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室功能不全和心力衰竭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ACE抑制剂和其他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坎地沙坦可减少CHF患者发生的心血管事件在既往发生过心肌梗死和重度左室功能不全的患者中,预防性植入除颤器可提高存活率心脏再同步化可改善心力衰竭合并心脏协同失调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并减少死亡的危险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药物治疗方案 辅助检查 左室功能不全 急性心肌梗死 心脏再同步化
  • 简介:自噬自噬(autophagy)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自体吞噬(selfeating)。20世纪50年代比利时科学家ChristiandeDuve在电镜下观察到自噬体(autophagosome)结构,从而提出"自噬"概念。自噬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是一种高度进化保守的分解代谢机制,是大量降解和回收利用胞质成分的保守过程,并产生氨基酸、核苷酸及腺苷三磷酸(ATP),实现营养物质再循环,维持自身稳定。

  • 标签: 自噬 心肌肥厚 反向重塑 心力衰竭
  • 简介:近年来,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发病机制中神经、内分泌及体液因素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其中肿瘤坏死因子(TNF)即是研究较多的一种细胞团子。1TNF与CHF1.1CHF中TNF的变化1990年,LeuineB等首先报告CHF患者体内TNF水平升高。他们发现,33例心功能为Ⅲ

  • 标签: 肿瘤坏死因子 体液因素 心功能 细胞团 负性肌力作用 米力农
  • 简介:目的探讨心衰病人心肌组织β1、β2、β3受体mRNA表达的变化及其与相关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24例瓣膜置换术的心衰病人和5例健康对照者心肌组织β1、β2、β3受体mRNA表达.用化学法和放免法测定心肌一氧化氮合酶(NOS)、诱导型NOS(iNOS)、环磷酸腺苷(cAMP)和环磷酸鸟苷(cGMP)的变化.结果心衰时心肌β1受体mRNA表达下调、cAMP生成减少;β3受体上调、NOS活性增加和cGMP生成增多,β1受体下调和β3受体上调均与心衰严重程度有关,β2受体表达无改变.结论心衰时心脏β受体信号通路中包括β受体mRNA、cAMP、cGMP、NOS等多个环节发生改变,且改变程度与心功能相关.

  • 标签: 心力衰竭 心肌 Β肾上腺素受体 信号通路
  • 简介: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是临床相当常见的心血管综合征,是医学上的难题,也是心血管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过去十余年中,药物治疗[肾上腺素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等]已被证实可降低病死率。尽管使用最佳的药物治疗.仍不能改变相当一部分患者病情进行性加重及预后不良的现实。心脏移植是治疗晚期心衰的有效方法,但由于供体有限及术后抗排异反应的高额医疗费用,使其很难在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治疗 心室重构
  • 简介:各种类型心脏疾患一旦发生心力衰竭(心衰),其生活质量下降,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再入院率和死亡率均很高,近半数患者在5年内死亡,而重症患者的1年死亡率则高达50%。在心血管病患者院内死亡的直接原因中,近3/4为心力衰竭。β受体阻滞剂(BRBA)、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ACEI)及一些新技术如心脏再同步治疗的应用虽可改善运动耐量及生存质量,但绝大多数心衰患者并未因此而获益。本文拟就影响心衰预后若干因素的研究近况作一简述。1神经体液因子1.1心钠素(atrianatriureticpeptide,ANP)用漂浮导管同时测定肺动脉、右心室、右心房的压力和上述三个部位血浆ANP浓度时发现,心血管各部位的压力及血浆

  • 标签: 因素研究进展 干预因素 心力衰竭干预
  • 简介:目的分析脉压与老年人心力衰竭的病因关系。方法对2000年1月—2002年12月我科收治的86例心衰病人进行分组,①老年组:年龄≥60岁;对照组。年龄<60岁。以脉压(PP)≥60mmHg与<60mmHg为标准,进行脉压与老年人心力衰竭病因关系的分析。结果86例病人中,老年70人占81.4%。对照组16人占18.4%。老年组心衰中以冠心病所占比例最高,为52.8%对照组为43.8%。当PP≥60mmHg时,老年冠心病心衰发病率高达(37.1%),对照组为25%,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衰病人中老年人占主体(81.4%)。其病因以冠心痛为主,当PP≥60mmHg时老年人冠心病心衰发病率最高(37.1%),因此可以认为,高脉压是预测老年人冠心病心衰的独立危险因子。

  • 标签: 脉压 老年人 心力衰竭 病因
  • 简介:心肌机械不同步运动普遍存在于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中。心电图中QRS波群时限延长是经典的检测心肌机械运动失同步的指标,然而有研究表明心肌机械运动不同步与电活动不同步并不严格一致。QRS波群时限更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心脏的电同步性.而心衰患者是否存在机械不同步运动才是我们更应研究的问题。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机械不同步运动 机械运动失协调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心力衰竭的病因和防治措施,进一步提高妊娠合并心衰的诊治水平,降低母婴的病死率。方法对珠海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42例妊娠合并心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妊娠合并心衰患者,36例经病因治疗及强心、利尿、扩血管、终止妊娠等综合治疗后,心衰得到控制,治愈出院;5例转院治疗,随访均治愈出院;1例死亡,考虑为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围生期心肌病。结论产前检查,加强围生期保健,减少孕期合并症的发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特别是剖宫产和早期及时终止妊娠是治疗妊娠合并心衰主要方法。

  • 标签: 妊娠 心力衰竭 诊断 治疗 早期干预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心包积液(PE)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多中心纳入1382例CHF患者,采用M型超声心动图对PE进行半定量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E与其他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CHF患者中PE的发生率为9.92%,其中,中等量PE占90.68%(107/118),少量PE占6.78%(8/118),仅2.54%(3/118)为大量PE。收缩压(SBP)增高(OR=1.04,95%CI1.01~1.07,P=0.043)、左室射血分数(LVEF)减低(OR=1.09,95%CI1.02~1.15,P=0.032)、主肺动脉内径(MPAD)增宽(OR=1.51,95%CI1.24~1.85,P〈0.001)是P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E在CHF患者中并不少见,多为小到中等量。PE与CHF的病因无关,而与SBP升高、LVEF减低和MPAD增宽相关。

  • 标签: 心力衰竭 心包积液 危险因素 相关性分析
  • 简介: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脏病发展到终末阶段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发病率高.65岁以上国外心衰患病率可达6%-10%,我国为1.3%。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心衰正成为21世纪最主要的心血管病症翻。目前已明确,导致心衰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室重塑,而导致心室重塑的主要因素是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与心肌重塑有关的刺激、介导因素有: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②β肾上腺素能系统;③醛固酮系统;④氧化应激;⑤炎症性细胞因子;⑥内皮素等。心衰早期治疗可以阻止其发展,当代治疗心衰的关键是阻断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阻断心肌重构。当前认为治疗慢性心衰最有效的药物是ACEI和β受体阻滞剂。在此基础上加用利尿剂和洋地黄药物,严重心衰者还须接受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的治疗。肯定标准治疗的药物有:ACEI、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地高辛等。

  • 标签: 药物治疗作用 慢性心力衰竭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神经内分泌系统 β肾上腺素能系统 β受体阻滞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