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上静脉引流的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5月至2014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和北京海淀医院神经外科由上静脉引流的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9例,采用血管内栓塞或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并于手术前后完善MRI、DSA检查,进行改良Aminoff&Logue量表(ALS)评分。结果9例患者中6例为男性,3例为女性,均表现不同程度的肢体感觉及运动异常,其中7例伴有排尿和(或)排便障碍,4例患者伴有颅神经功能异常,包括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呃逆、面瘫等;6例接受栓塞治疗,3例接受外科手术,均达到解剖学治愈。术前ALS评分为(6.0±2.7)分,术后3个月为(2.8±1.7)分,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16,P〈0.05)。结论上静脉引流的硬脑膜动静脉瘘是一类较为少见的脑血管畸形,病变累及范围广泛,临床表现严重,血管内栓塞治疗和显微外科手术均能获得较为理想的疗效,若血管条件允许,应首选介入栓塞治疗。

  • 标签: 动静脉瘘 岩上静脉 硬脑膜动静脉瘘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癫痫患者的病因、临床特征及治疗现状。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5年9月~2017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癫痫患者363例,根据发病时间分为迟发组134例,早发组56例与中青年组173例。对比分析3组病因、发作类型、脑电图表现、并发症及抗癫痫药物治疗情况。结果3组男性、年龄、起病年龄、病程、脑血管病、癫痫复杂部分发作、单纯部分发作及强直阵挛+复杂部分发作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中青年组比较,迟发组脑血管病及复杂部分发作类型比例均明显升高(P〈0.05,P〈0.01)。迟发组最常见病因为脑血管病(18.7%)。3组最常见的发作类型均为强直阵挛发作。早发组强直阵挛+复杂部分发作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和迟发组(33.9%vs26.0%和9.0%,P〈0.01),中青年组强直阵挛+复杂部分发作率亦明显高于迟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0%vs9.0%,P〈0.05)。3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单一药物治疗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癫痫患者最常见并发症为高血压、糖尿病等。3组脑电图阳性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血管病是迟发老年癫痫最常见的病因,最常见的发作类型是强直阵挛发作。老年癫痫患者伴发疾病以高血压为主,治疗以单一药物为主。

  • 标签: 癫痫 癫痫 强直阵挛性 高血压 脑电描记术 抗惊厥药
  • 简介:目的探讨毒蛇咬伤者的心电图特点与临床症状相关性研究。方法对100例毒蛇咬伤者心电图(A组)进行回顾性分析,与100例正常体检者心电图(13组)对照。结果心律失常、P波改变、T波改变及窭性心动过速等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O.01)。结论毒蛇咬伤者具有心律失常、ST--T改变、窦性心动过速等特征,心电图改变往往是具有血循毒的毒蛇咬伤者。

  • 标签: 毒蛇咬伤 蛇毒 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饮食护理后的营养状况以及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1月-2015年11月纳入的7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将其分别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为35例患者,其中观察组35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进行饮食护理干预,干预四周后对患者的血清白蛋白(ALB)和前白蛋白(PA)的含量,通过SGA体系对患者营养状况进行评定。而对照组35例患者则采用UC常规护理,并将两组改变的情况和护理效果进行记录。结果两组患者通过护理后血清ALB、PA含量均高于干预前,观察组患者通过饮食护理干预后,血清ALB、PA水平以及SGA营养的改善状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采用个性的饮食护理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干预,不仅能够提高患者血清ALB、PA水平,还可以改善患者SGA营养状况,从而为后期治疗效果做了有力的保障,值得临床使用。

  • 标签: 饮食护理 溃疡性结肠炎 营养状况
  • 简介:摘要皮肤病描述错误、缺漏和杂乱的现象广泛存在于临床实践中,本文主要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三个突出问题,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 标签: 皮肤病 临床表现 皮疹 描述 教学
  • 简介:阿玲今年就要参加高考了,以前从来就不知道自己有心脏病,但近日感冒发烧去医院看病,医生检查后,告诉她:她的心脏有杂音,需要去心脏专科医院就诊。听了医生的建议,她来到省医检查并咨匈,经过检查被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省医黄医生告诉她:需要治疗!可以考虑选择非开胸的经导管介入封堵方法治疗。

  • 标签: 房间隔缺损 介入方法 先天性心脏病 医院就诊 检查后 感冒发烧
  • 简介:目的:研究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动态血压特征。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6月在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高血压患者262例,按照是否合并急性脑梗死或无症状脑梗死,分为急性脑梗死组(n=86),无症状脑梗死组(n=82),非脑梗死组(n=94),比较三组24h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昼舒张压、夜间舒张压、白昼收缩压负荷、夜间收缩压负荷、白昼舒张压负荷、夜间舒张压负荷情况。结果与非脑梗死组比较,急性脑梗死组患者的24h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无症状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及急性脑梗死组患者24h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均>0.05)。与非脑梗死组比较,无症状脑梗死组和急性脑梗死组患者的24h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与非脑梗死组患者比较,急性脑梗死组、无症状脑梗死组患者的白昼收缩压负荷、夜间收缩压负荷、白昼舒张压负荷、夜间舒张压负荷均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临床治疗中,对于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降压时以降低血压负荷为主,而出现急性脑梗死并发症时应降低收缩压兼顾降低血压负荷。

  • 标签: 高血压 急性脑梗死 无症状脑梗死 动态血压
  • 简介:本刊对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些常用医学词汇将允许直接使用英文缩写,即文题除外,在文章中英文缩写词汇第一次出现时,可以不标注中文和(或)英文全称,具体词汇如下: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酶复合物法(ABC法)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三磷酸腺苷(ATP)牛血清白蛋白(BSA)心脏监护病房(CCU)细胞角蛋白(CK)二甲基亚砜(DMSO)

  • 标签: 医学词汇 缩写词 心脏监护病房 抗生物素蛋白 具体词汇 血清白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插入性早搏的心电散点图特征及其形成原理,为快速分析动态心电图奠定基础。方法选择插入性早搏的典型病例,分析其心电散点图形态特征。借助几何画板的动态作图功能与轨迹跟踪功能,建立相应的散点图模型。结合实际记录的心电散点图与数学模型特征,总结插入性早搏的散点图特征。结果实际记录的心电散点图与数学模型十分相似。结论插入性早搏的心电散点图特征明显、规律性强。Lorenz散点图与差值散点图相互配合,不仅可以快速识别动态心电图中插入性早搏的有无及多少,而且可以发现它所引起的干扰性PR间期延长及其延长量。

  • 标签: 插入性早搏 心电散点图 动态心电图 几何画板 数学模型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感染组33例和非感染组89例,比较2组感染时间、部位、病原菌及病死率。结果感染组平均感染发生在住院后(3.7±1.6)d,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最多(63.6%),上呼吸道感染6例(18.2%),泌尿系统感染7例(21.2%)。感染组年龄、吞咽困难、意识障碍、留置胃管、留置导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大面积脑梗死比例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其中意识障碍和NIHSS评分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医院感染独立的预测危险因素(P〈0.05,P〈0.01)。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死亡23例,占18.9%,其中感染组死亡18例。剔除死亡因素后,感染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多于非感染组[(17.8±4.1)dvs(12.5±5.3)d,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应充分重视这些影响因素,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 标签: 脑梗死 交叉感染 呼吸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 革兰氏阴性菌感染 意识障碍
  • 简介: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患者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心律失常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心律失常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胺碘酮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情况。结果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特征主要为心悸、头晕、胸闷、胸痛以及晕厥等,经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室性早搏情况与左室射血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患者采取胺碘酮辅助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缓解患者的室性早搏情况与左室射血情况,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心律失常 临床特征 治疗体会
  • 简介:目的:探讨左回旋支动脉阻塞相关的ST段抬高型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连续收治的86例冠状动脉左回旋支相关的急性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心电图的表现分为两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32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54例),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与NSTEMI组比较,STEMI组血清肌酐水平[(80±23)/μmmol/L比(100±30)μmmol/L],主动脉内球囊反搏(3.7%比18.8%,P〈0.05)、有创呼吸机使用(1.9%比15.6%)、缺血性二尖瓣返流(13.0%比40.6%)、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0比9.4%),左冠状动脉优势型比例(7.4%比28.1%,P〈0.05)显著升高,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46±4)mm比(48±5)mm]显著扩大(P〈0.05或〈0.01)。STEMI组三支血管病变显著低于NSTEMI组(46.9%比72.2%,P〈0.05),两组住院死亡率无显著差异(3.1%比0%,P〉0.05)。结论:左回旋支动脉阻塞相关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比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心功能差,这可能与左冠状动脉优势型较多有关。

  • 标签: 心肌梗塞 心力衰竭 充血性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 简介:目的观察并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确诊的10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是否并发心律失常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108例患者中,有62例(57.4%)并发了心律失常,两组患者的心肌酶学指标如CK、LDH值等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正常比例为25.8%,低于对照组(93.5%)(P〈0.05)。结论A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在心肌酶学指标上不表现明显差异,且与血压昼夜节律有相关性,心电图是确诊该类患者较为有效的方法。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临床特征
  • 简介:从流体力学的视角,对现有治疗高血压的药物进行了综合性的理论研究,揭示了利尿、低盐、血管扩张、改善血管弹性和调整心率等药物为什么能降低血压的理论背景,指出了它们与舒张压和收缩压的相关性。对现有降压药物的分类,从生化视角扩展为流体力学视角,为联合用药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对体位性高/低血压,对老年人的高血压从流体力学角度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 标签: 流体力学 高血压 血管扩张 血管弹性 阻滞 拮抗
  • 简介:心脏康复,是指通过多方面、多学科合作,采取综合干预手段,包括药物、运动、营养、心理和社会支持,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帮助患者培养并保持健康的行为,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各种危险因素,使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恢复到最佳状态,延缓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康复 二级预防
  • 简介: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并发血管栓塞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比分析了38例并发血管栓塞的IE和149例未并发血管栓塞的IE患者。结果IE并发血管栓塞的发生率为20.3%。与对照组比较,栓塞组发热常见(92.1%)、血培养阳性率高(76.3%)、绿脓杆菌感染相对多见(10.5%)、赘生物直径较长及预后差。结论IE并发血管栓塞者与无栓塞比较,在临床表现、血培养、赘生物大小等方面有所不同,并发栓塞是IE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

  • 标签: 心内膜炎 感染性 血管栓塞
  • 简介:1资料与方法1996年3月至2001年3月,在冠心病监护病房(CCU)住院诊断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共436例(AMI的诊断参照WHO1979年有关AMI诊断标准),根据伴有胸痛及不伴有胸痛,将入选患者划分为:不伴有胸痛组141例;伴胸痛组手臂、头部、颌部疼痛295例.

  • 标签: 无痛性心肌梗塞 预后 临床特征 胸痛 血管再通
  • 简介:目的探讨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缩(PVS)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将336例常规心电图有PVS者分为正常组(A组)和心脏病组(B组)进行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测,并按有关标准进行分析。结果Lown分级法和Schamroth分类法对判断病理性PVS与功能性PVS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结论宽大畸形伴明显切迹、多源与多形性、成对出现、起源于左心室者以及伴继发性ST-T改变的PVS绝大多数见于病理性。

  • 标签: 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缩 心电图 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