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13年《急性缺血性患者早期管理指南》发表后,高质量的新证据使急性缺血性(acuteischemicstroke,AIS)患者的循证治疗发生重大变化。2013年以来,在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HeartAssociation,AHA)重点关注的与AIS患者管理相关专题的更新、指南及科学声明,已经整合了这些证据。

  • 标签: 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声明 二级预防 卒中 治疗
  • 简介:3.7机械取栓,3.7.1符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指征的患者应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即使正在考虑血管内治疗。推荐等级Ⅰ,证据水平A,改写自2015版血管内治疗指南。

  • 标签: 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声明 二级预防 卒中 治疗
  • 简介:高血压是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大量临床试验已证实,适度降压治疗可降低首发及再发的概率[1,2].但急性期血压水平异常与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及处理原则却仍未明确[3].作者就急性期血压管理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 标签: 血压管理 急性期 卒中患者 危险因素 临床试验 降压治疗
  • 简介:目的调查患者便秘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并建立便秘发生的函数预测模型.方法对2003年11月至2004年3月收治的64例患者进行便秘的前瞻性调查,并对随访资料进行生存分析;建立便秘发生的函数预测模型及便秘是否发生的判别函数,并对资料进行回代检验.结果患者便秘的发生率为60.93%(39/64),影响患者发生便秘的主要因素是年龄和发病1周时总的生活能力状态的评分.患者便秘发生的模型为h(t,X)=h0(t)exp(0.84X1+0.03X2);便秘发生判别函数为Y(1)=-27.67+4.84X1+0.30X2.结论患者发病后10d内便秘的发生率较高,年龄较大且生活能力状态较低的患者比较容易发生便秘.

  • 标签: 卒中 便秘 影响因素 函数预测模型
  • 简介:目的分析延误患者诊治时间的院前、院后因素以及对溶栓治疗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2002年6月30日至2003年4月30日在全国35家医院就诊、资料完整的患者2270例,输入数据库.对中发生时间、发病后就诊时间、就诊后查检时间、检查方式、医疗方式及到达医院的方式等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2270例患者1039例在3h内到达医院,占45.8%;就诊到头部CT或MRI检查时间在30min内的患者为1084例,占47.8%;CT、MRI检查到读出结果所用时间在30min内有1221例,占53.8%;就诊后60min内得到治疗的患者为1250例,为55.1%;家庭运送为1652例,占72.8%,其中有811例,占49.1%,是在发病后6h以内到达医院;救护车运送为618例,占27.2%,使用急救车的患者在6h内到达医院494例,占79.9%;急诊作MRI检查的患者为1178例,占51.9%;无条件作MRI检查者为1092,占48.1%.发病后就诊时间≤6h患者,下列影响因素差异具有显著意义:即到达医院的方式(P<0.01)、生活方式(P<0.05)、医疗状况(P<0.001)、知晓是否为高危个体(P<0.001)、发病地点(P<0.01)、居住地点(P<0.001)、发病地点到医院的距离(P<0.001).结论就诊前延误因素主要为途中延误,求助于120/999急救运送,可缩短医院前延误的时间.

  • 标签: 患者 医院 就诊 发病 卒中 MRI检查
  • 简介:目的利用脑电非线性分析建立一种客观评价意识障碍程度的方法,探讨意识障碍患者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30例伴有意识障碍的患者为意识障碍组,均经临床检查以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和常规脑电图进行评估。取30例意识状态正常的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依次采集所有患者安静闭眼、听觉刺激(言语和音乐)和痛觉刺激(患侧和健侧)状态下的脑电信号,并计算其复杂度(Cx)、近似熵(ApEn)和互近似熵(cross-ApEn)非线性指数。结果①意识障碍组和意识正常组在安静闭眼状态下的非线性指数分别为0.25±0.04,0.35±0.08;ApEn为0.54±0.08,0.72±0.12;cross-ApEn为0.69±0.10,0.90±0.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②在听觉刺激和痛觉刺激的状态下,意识障碍组患者的各项脑电非线性指数与安静闭眼时比较,几乎无变化(Cx:听觉刺激为0.25±0.04,0.26±0.06,痛觉刺激为0.25±0.05,0.26±0.05,P=0.529;ApEn:听觉刺激为0.52±0.10,0.53±0.12,痛觉刺激为0.50±0.11,0.55±0.12,P=0.909;cross—ApEn:听觉刺激为0.69±0.13,0.67±0.16,痛觉刺激为0.66±0.11,0.71±0.12.P=0.605)。意识正常组患者的ApEn和cross—ApEn非线性指数显著增高,但复杂度变化不显著(Cx:听觉刺激为0.37±0.07,0.39±0.08,痛觉刺激为0.37±0.08,0.39±0.07,P=0.205;ApEn:听觉刺激为0.76±0.11,0.79±0.10,痛觉刺激为0.74±0.13,0.81±0.10,P=0.017;cross.ApEn:听觉刺激为0.93±0.10,0.97±0.09,痛觉刺激为0.94±0.13,1.00±0.11,P=0.006)。结论脑电非线性分析能够实时监测和定量检测大脑皮质受抑制的程度。意识障碍患者脑电非线性指数明显低于意识正常者。结合听觉刺激和痛觉�

  • 标签: 脑血管意外 意识障碍 脑电描记术 非线性动力学
  • 简介:以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和并发症多"四高一多"为特点,成为危害人类三大疾病之一,目前还没有治疗的有效药物.实践证明,急性的早期康复是安全、有效的,但如何结合基层医院的条件,积极探索早期康复组织程序,使患者得到系统的康复治疗是摆在广大基层医院的课题.我院于2003年1月成立中小组,旨在探讨中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

  • 标签: 卒中 早期康复 患者 神经功能 康复治疗 基层医院
  • 简介:,不仅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而且对患者家庭和个人更是一个灾难性的打击。有关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不断补充和更新其新的证据。现就2006年关于的遗传因素、影像学、治疗、危重症与急救、康复、一级预防、卫生保健、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回顾。

  • 标签: 卒中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遗传因素 一级预防 卫生保健 影像学
  • 简介:目的探讨社区缺血性后抑郁(PSD)与再发及死亡的关系.方法于2003年1月-2006年12月,对北京5家二级医院所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首次或二次缺血性急性期后3个月的患者进行登记和基线调查.共登记1087例患者,其中1074例符合入选标准并完成抑郁自评量表检查.每6个月随访一次患者的再发和死亡情况,随访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PSD与再发及死亡的关系.结果①基线调查时PSD患病率为49.9%(536/1074).轻度和、重度PSD的构成比分别是52.2%(280/536)、47.8%(256/536).②在平均3.5年的随访,累积再发率和总死亡率分别为12.9%和7.6%.③在对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史、病史、血脂代谢异常、体质量超标或肥胖进行调整后,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PSD患者死亡的风险比(HR值)为1.66(95%CI:1.04~2.68),再发的HR值为1.41(95%CI:0.99~2.01).轻度PSD是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R=1.67,95%CI:1.02~2.24),而、重度PSD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2.68,95%CI:1.61~4.46).结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缺血性患者有较高的PSD患病率,PSD患者再发和死亡的风险增加.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抑郁 预后 前瞻性研究
  • 简介:《柳叶刀》(Lancet)杂志5月31日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了CLOTS3研究结果,该结果指出,在后卧床患者,周期性充气加压(IPC)可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风险,并且有可能改善生存率。

  • 标签: 周期性充气加压 卧床患者 卒中后 风险 DVT 深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目的通过对症状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事件的复发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182例有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首发脑梗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事件的发生率,根据TCD收缩峰血流速度,将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分为3组:中度狭窄组(86例)、重度狭窄组(80例)、闭塞组(16例);根据头部CT、MRI检查所显示梗死灶的部位将脑梗死分为3类:皮质区域内梗死、交界区梗死和深穿支动脉梗死.在发病6个月内随访,评估危险因素与复发事件的相关性.结果182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脑梗死患者,发病6个月内病变同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内复发率为13.2%.不同狭窄程度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7),重度狭窄患者复发率最高.不同梗死类型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以交界区梗死患者复发率最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复发事件与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密切相关(P=0.0015,0.0098).结论大脑中动脉的狭窄程度、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及脑梗死类型与患者的复发有关.复发机制可能与脑组织低灌注以及动脉栓塞有关.

  • 标签: 大脑中动脉闭塞性病变 卒中 复发率 危险因素 脑梗死
  • 简介:近2/3的缺血性患者有动脉粥样硬化,其由大动脉粥样硬化或小动脉血管病变引起。脑缺血由动脉狭窄或闭塞造成,或来自复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栓子脱落导致血流减少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是狭窄的最主要原因,其过程复杂,涉及血管内皮损伤、炎症、脂质沉积、血管平滑肌增生、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纤维化、血小板和凝血酶激活。鉴于他汀类药物(以下简称他汀类)降脂治疗与防治的研究渐成热点,现将他汀类在预防和治疗的作用,以及重要的临床试验证据综述如下。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卒中患者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防治 血管平滑肌增生 动脉血管病变
  • 简介:的实验性研究,发现胆红素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与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呈负相关,并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目前,尚无胆红素水平与相关的临床数据。美国哈佛医学院布莱根妇女医院内科的Perlstein等推测,较高的胆红素水平,也许能降低的发生率,并能改善患者的预后。一项能代表美国普通人群的横截面调查———美国健康和营养检查(NationalHealthandNutritionExaminationSur-vey)在1999—2004年调查了胆红素与的关系。在13214例具有史、血清总胆红素检查和危险因素资料的成人参试者,453例报告有史。其中138参试者报告发生了不良预后,即由引起的、长期的健康问题,或因中导致的残疾。校正人口学特征和危险因素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评价危险度(OR值)和95%可信区间(CI)。校正多变量后,在所有参试者,胆红素增加至1.71μmol/L(0.1mg/dl)水平,中发生的概率降低9%(OR:0.91;95%CI:0.86~0.96);在有史的参试者,不良预后的概率降低10%(OR:0.90;95%CI:...

  • 标签: 卒中预后 水平卒中 胆红素水平
  • 简介:口服抗凝药是心房颤动患者预防的主要手段。与对照组(无治疗)比较,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可减少2/3的心源性的发生,但其抗凝效果难以预测,治疗指数较窄,而且需要常规监测凝血状况,增加了患者和医疗系统的负担。维生素K拮抗剂的这些缺点促使新一代的选择性抑制凝血酶或凝血因子Xa的抗凝药的发展。

  • 标签: 心房颤动患者 心源性卒中 预防 维生素K拮抗剂 口服抗凝药 试验
  • 简介:目的探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缺血性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缺血性患者314例,所有患者均为藏族。根据是否患有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分为观察组(105例)和对照组(209例),观察组为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合并缺血性患者,对照组为无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缺血性患者。比较两组中发病的常见危险因素,并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指标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高胆固醇血症、嗜烟史、家族史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489、8.107、11.206,P值分别为0.011、0.004、0.001),其余中发病危险因素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胆固醇血症、嗜烟史、家族史均为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合并缺血性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胆固醇血症:OR=4.799,95%CI:1.266-3.148,P=0.028;嗜烟史:OR=4.539,95%CI:1.061-4.182,P=0.033;家族史:OR=3.549,95%CI:1.279-5.377,P=0.008。结论高胆固醇血症、嗜烟史、家族史为缺血性的危险因素,对该地区缺血性防治应针对地域及人群发病特点。

  • 标签: 卒中 红细胞增多症 缺血性卒中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评价改良弗明汉中风险评估工具(FSP)对中国人中风险的预测效能.方法以2003年5月-2004年5月间,在上海市奉贤区整群抽取的社区人群中年龄≥40岁人群为基线调查对象,选择调查结果完整且有心电图记录的7489人作为队列研究对象.随访研究对象的中发病情况(1次/年),随访终止时间为2010年12月31日.分析改良FSP对中国人中发病风险的预测作用.结果7489人平均随访(6.6±0.9)年,随访过程中共发生明确诊断的患者120例,男女累积发生率分别为1.9%(54/2880)和1.4%(66/4609).男女中发生率均随着改良FSP中风险积分值的升高而上升.男性积分值为10~12分时,中发生率上升至3.2%,并且随着积分值的增高,中发生率进一步增高;女性积分值为10~12分时,中发生率上升至4.1%,但随着积分值进一步增高,中发生率无明显变化.各积分段的实际发病率低于改良FSP预测的发病率.以改良FSP预测男性中发病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6,女性为0.656.结论改良FSP预测中国人中风险的预测效能为中度.改良FSP预测中发病率高于本研究的实际发病率.

  • 标签: 卒中 预测 弗明汉卒中风险评估工具
  • 简介:心房颤动(房颤)的主要危害是形成血栓致或致心力衰竭,非瓣膜性房颤是缺血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无房颤者的5~6倍[1,2],5年中发生率达20%~25%,后1年死亡率为30%[3],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因此,房颤治疗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是最常用的方法,但其存在血药浓度不稳定、服药依从性差、出血风险高等弊端[4].房颤持续48h即可形成左心房附壁血栓,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心房颤动 护理观察 围术期 左心耳 封堵
  • 简介:目的探讨动脉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术治疗急性重症缺血性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9年9月—2013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对单纯动脉溶栓后(尿激酶)再通不良的16例重症急性缺血性[美国国立卫生院中量表评分中位数(NIHSS)18(14~21)分;改良Rankin评分(mRS)中位数4(3~5)分]患者行血管成形术治疗。对其中6例行球囊扩张术,3例行支架置入术,7例行球囊扩张联合支架置入术。结果①16例患者术前血流灌注(TIMI)分级0级14例(87.5%),1级2例(12.5%)。术后14例血管再通,总再通率为87.5%。其中11例(68.8%)完全再通,3例(12.5%)部分再通。行球囊扩张联合支架置入术的7例,均为完全再通;单纯支架置入术的3例,完全再通2例,部分再通1例;单纯球囊扩张术的6例,完全再通2例,部分再通2例,未再通(TIMI分级由0级变为1级)2例。②术后2例(12.5%)死亡,1例于术后第5天死于小脑及脑干出血,另1例于术后第6天死于蛛网膜下腔出血。③生存的14例患者,术后2周NIHSS评分和mR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NIHSS和mRS评分较术后2周进一步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采用超声随访14例患者,随访时间中位数19.5(3~46)个月,仅行球囊扩张术后的1例患者出现再狭窄。结论单纯动脉溶栓后再通不良的重症急性缺血性,联合血管成形术可能会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临床预后。其中联合支架置入术可能较单纯联合球囊扩张术具有更高的再通率。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急性 血管成形术 动脉溶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