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价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左室室性早搏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1例顽固性频发左心室室性早搏患者(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内2例,靶点距左冠状动脉开口约1.5cm,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根部4例,二尖瓣环1例,左室游离壁1例,左室间隔部3例)采用起搏和(或)激动顺序标测的方法进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结果11例患者中9例均成功进行消融治疗,室性早搏由术前的14326~24218次/24h改善至术后的0-10次/24h,无明显的并发症。结论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左心室室性早搏是有效的,对频发左心室室性早搏(〉10000次/24h)伴有明显临床症状者,可选择射频导管消融进行治疗。

  • 标签: 左室室性早搏 导管消融 心电图
  • 简介: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是目前根治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最佳治疗方法。我们对2例右侧显性旁道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患者采用RFCA术治疗时,出现消融成功后体表心电图δ波一过性再次出现。分别经2d,6d观察6波自行消失。随访1年患者无临床发作,无δ波。有关资料认为系因RFCA的回响效应,此现象对术后处理及

  • 标签: 室上性心动过速 导管射频消融术 回响效应
  • 简介:阵发性、持续性、持久性或永久性心房颤动(房颤)等概念上的递进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房颤的触发和维持机制呈不同比例融合的发展过程。阵发性房颤主要决定于触发机制,持续性房颤主要决定于维持机制。触发机制与维持机制的相互作用导致了临床房颤特征的千变万化。

  • 标签: 永久性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阵发性房颤 持续性房颤 维持机制 触发机制
  • 简介:近年来经导管肾去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catheter-basedrenalsympatheticdenervation,CRSD)成为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热点,大量基础以及临床研究表明肾脏去交感化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高血压。早在上世纪40年代即有外科切除内脏神经治疗难控制性高血压的研究,通过切除胸腰部内脏神经、肾交感神经达到降压目的[1],但因严重并发症限制其进一步发展。Krum等[2]创立了经导管射频消融去肾脏交感神经新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临床研究,大大拓宽了治疗高血压的新视野。随着研究的进行,逐渐发现肾脏去交感化并不局限于降压,对于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胰岛素抵抗、睡眠呼吸功能障碍等均有一定改善。

  • 标签: 经导管射频消融 去交感神经 射频消融术 肾脏 顽固性高血压 睡眠呼吸功能障碍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孤立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河南省人民医院近10年来接受导管消融手术的孤立性房颤患者214例,根据消融效果分为复发组和消融成功组两组.对两组的假设危险因素,性别、年龄、吸烟、饮酒、消融手术史、房颤类型、房颤病程长短、发病年龄、房颤家族史、血胆固醇、三酰甘油、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房内径大小、消融手术方式等共26项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对两组患者危险因素分析,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包括:房颤家族史(P=0.0003)、左房大小(P=0.04)、环肺静脉前庭隔离术(CPVAI)术中是否采用线性消融(P=0.01)、是否进行碎裂电位(CFAE)电位消融(P=0.02)、是否通过经胸电复律恢复窦律(P=0.0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房颤家族史是孤立性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5.16,95%CI:2.73~26.13,P=0.0001).结论房颤家族史是孤立性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具备家族史的孤立性房颤患者消融术后复发风险增加.

  • 标签: 孤立性房颤 射频消融术 预后
  • 简介:近年,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已成为根治心动过建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本文报告我院1年来采用RFCA对36例心动过逮病人的治疗,着重探讨术前无刨性检测的价值。

  • 标签: 治疗 RFCA 心动过速 导管射频消融术 根治 术前
  • 简介:射频导管消融(RFCA)在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治疗中的地位已确立,环肺静脉电隔离是目前主流术式[1-4].该术式围术期血胸并发症发生率文献报道约0.2%[4,5],早期不易发现,国外文献报道有因血胸引起患者死亡的病例[6].本文报道l例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术后罕见并发症即严重血胸,分析其原因并引起临床警示.

  • 标签: 阵发性心房颤动 射频导管消融 血胸 罕见并发症 救治 肺静脉电隔离
  • 简介:室性心动过速是临床上较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发生于健康人群和各种心脏病患者。由于其可造成严重的症状甚至危及生命,因而需要积极处理,目前导管射频消融已逐渐成为首选治疗。我院近2年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1例,现报道如下,以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 标签: 导管射频消融 室性心动过速
  • 简介:目的比较第三代磁导航系统(MNS)指导导管消融与常规手控导管消融流出道室早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自2014年10月~2017年1月间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经心电图及心内电生理检查,诊断为流出道室早,随机分为磁导航指导导管消融组(33例)及手控导管消融组(35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疗效、安全性及其他相关临床数据.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差别,磁导航组即刻成功率93.9%(31/33),手控导管组即刻成功率91.4%(32/35),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围术期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25±45)minvs.(105±40)min,P〉0.05.平均放电时间为(270±60)svs.(240±55)s,P〉0.05.平均放电功率为(40±10)Wvs.(25±5)W,P〈0.05.总X线曝光时间为(1.2±0.5)minvs.(3.2±1.2)min,P〈0.05.结论应用MNS系统可安全有效的用于流出道室早的标测和消融,并可有效减少X线曝光时间,消融功率较常规方法有所增加.

  • 标签: 磁导航 导管消融 流出道 室性早搏
  • 简介:目的探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的心房颤动患者(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33例和持续性心房颤动6例)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术前准备、标测及消融方法、手术结果、术后治疗和随访.结果消融终点为Lagso标测的所有肺静脉均达到完全电学隔离,若消融结束后心房颤动仍未终止,即行同步直流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39例患者共完成78条环形消融线,肺静脉完全电学隔离率为93.6%(73/78).手术操作时间为(245±56)min、X线曝光时间为(46±15)min.术后随访6个月~12个月,33例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无心房颤动复发,6例需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维持窦性心律,其中3例心房颤动复发患者接受再次导管消融后无发作.射频消融术后总成功率为84.6%(33/39).结论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是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肺静脉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总结应用改进的标测和消融方法以及新技术治疗儿童快速心律失常的经验,方法:(1)Swartz长鞘:在35例右侧旁道,慢长路,房性心动过速(局灶性+折返性)和房扑消融中应用。(2)参考电极;右室流出道和右室流入道分别放置2根电极,采用“蛙跳”方法标测较早的心室激光动点,然后用射频导管在该点附近标测。(3)在窦性心律时在左室间隔部记录到较局部室波提前的高频低幅电位激动晚于希束电位20ms以上处为靶点消融左室特发性室速。(4)应用CARTO系统治疗:3例AT(局灶性+折返性),1例AF和1例ILVR。结果:40例患儿均成功消融,放电次数和透视时间分别为(5.0±3.8)次和(25±12.4)min,结论:改进的标测和消融方法以及新技术的应用,减少放电次数,缩短X线透视时间,尤其CARTO系统的应用解决以往的难题。

  • 标签: 儿童 快速心律失常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 简介:目的探讨单导管标测指导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RVOT)频发室性早搏(VPC)、室速(VT)射频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单导管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的特发性RVOT室早、室速患者共40例,男女比例1.0∶1.2,平均年龄(42.3±16.3)岁,发病时平均年龄(38.1±16.1)岁.结果40例中单导管激动顺序标测和起搏标测确定起源于间隔部24例,游离壁16例.射频术中及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手术即刻成功率为92.5%,随访(17.7±3.6)个月,复发6例(复发率16.2%),总成功率为77.5%.结论特发性RVOT频发VPC、VT间隔部起源多于游离壁.单导管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RVOT室性心律失常有效、安全.

  • 标签: 射频消融 右心室流出道 室性心律失常 单导管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导管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系统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ClinicalTrials.gov、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以及万方数据库,筛选并纳入采用导管消融与室率控制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疗效比较的试验,应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入选5项研究,累计有423例患者,其中214例接受导管消融治疗。Meta分析结果显示,导管消融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LVEF)显著升高,MD为5.21%(95%CI:1.69~8.73,P=0.004),但研究间存在显著异质性(I^2=80%,P=0.0006)。经调整纳入测量指标,行敏感性分析排除异质性来源之后,重新纳入软件进行Meta分析,文献间未发现异质性(I^2=0%,P=0.49),此时LVEF的MD变为7.31%(95%CI:5.18~9.45,P<0.00001)。同时,对导管消融治疗前后明尼苏达心功能不全生命质量量表、6min步行距离、峰值耗氧量、脑钠肽、NHYA心功能分级的变化进行分析,与室率控制治疗相比,亦有明显改善。结论导管消融与室率控制治疗持续性房颤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相比,前者改善持续性房颤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LVEF、心功能、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趋势更明显,但更确切的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导管消融 心房颤动 心力衰竭 左心室射血分数 生活质量 系统评价
  • 简介:射频消融术作为一种成熟的治疗技术在临床应用已有近20年的历史,然而它毕竟是一种有创操作,与其有关的各种并发症时有发生,严重者甚至引起死亡。现将我科自开展该手术以来发生的3例猝死病例报告如下。

  • 标签: 射频消融术 猝死
  • 简介:射频消融是房颤的主流治疗手段之一,对房颤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对长期死亡率和卒中风险的影响尚不明确。近日发表于JAMA的CABANA研究是一项开放标签的多中心的随机试验,由来自10个国家的126家临床中心参与,从2009年11月至2016年4月,共纳入2204例65岁以上有1个以上卒中危险因素的有症状的房颤患者。

  • 标签: 房颤患者 临床预后 射频消融 2009年 窦性心律 随机试验
  • 简介:目的探讨瓣膜置换手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纤颤(AF)的效果。方法选择40例有瓣膜置换手术指征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瓣膜置换合并房颤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组20例(治疗组)和同期行经典迷宫组20例(对照组),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早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16例术后恢复窦性心律,转复率为80%。对照组12例术后恢复窦性心律,转复率为60%,两组相比房颤转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瓣膜置换手术期间使用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纤颤是安全有效的,能使绝大部分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及心房正常收缩功能。

  • 标签: 瓣膜置换手术 心房纤颤 双极射频消融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射频消融术(RFCA)前后肌钙蛋白I(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的变化,分析RFCA对心肌组织的损伤,比较两者对检测心肌微损伤的效能.方法对30例经全面检查均无其他器质性疾病者,于术前、术后12~18h采血,样本于当日行TnI和CK-MB检测.结果术前TnI均<0.2ng/ml,术后26例TnI升高,占86.6%.CK-MB术前均阴性,术后9例阳性(>5.9ng/ml),占47.3%,(P<0.01).结论RFCA可致心肌损伤,但范围亦小.在检测心肌微损伤方面,TnI敏感性高于CK-MB.

  • 标签: 射频消融 TNI 检测 肌钙蛋白I 肌酸激酶同工酶MB CK-MB
  • 简介:目的:评价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延迟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住院行射频消融术.例1:镜像右位心,左侧隐匿性旁道在室房近融合处进行射频消融;例2:房室结双径路,进行了慢径改良术.结果:在消融放电时,例1患者的房室旁路可被阻断,但因停止放电后旁道复发而致术中消融失败,术后7天再次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提示无旁道传导,随访5个月无心动过速复发.例2术后第5天出现胸闷、心悸、乏力症状,心电图及心内电生理检查提示房室传导阻滞,阻滞位置位于房室结.结论:认识和理解射频消融过程中发生的延迟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射频消融 延迟作用 室上性心动过速 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心电图
  • 简介: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随着诊断及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目前绝大多数患者在婴幼儿期就已经采取不同治疗措施将其闭合。故成人动脉导管未闭的病例并不多见,且由于成人患者病程长、病理生理变化大,尤其是导管发生退行性变及肺动脉压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因此在其治疗上也有一定的特点。我院曾收治了成人动脉导管未闭患者3例,现报道如下。

  • 标签: 成年 动脉导管未闭 先天性心脏病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婴幼儿动脉导管前、后左心房及左心室的大小及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2011年11月到2012年12月经临床及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患儿50例为研究对象。对患儿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术前及术后24h、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诊,测量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Ds)、左心房内径(LA)、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结果患儿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左心房内径术后明显减小,并在随访中持续下降,术后6个月达到平衡。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率短期内下降,术后3个月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经导管封堵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后左心室及左心房明显缩小术后6个月左心室功能及左心房大小恢复平衡。左心室收缩功能短暂下降,术后3个月能恢复到正常。

  • 标签: 动脉导管未闭 气囊封堵 超声心动图 心脏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