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8 个结果
  • 简介:动脉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破裂出血死亡率和致残率高,危险性大。近10多年来随着血管内技术的日趋成熟,手术的风险已逐渐下降,而围手术的正确处理对其预后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护理有着重要的作用。作者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10月至2006年10月行血管内治疗的72例颅动脉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情况,报道如下: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提高疗效
  • 简介:破裂动脉瘤手术时机的选择对患者预后有重要影响。目前对Hunt—HessI~Ⅱ级和V级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手术时机选择的意见趋于一致。I~Ⅱ级患者病情良好,早期手术与延期手术效果无显著差异,但为防止脑血管痉挛和再出血,多争取早期手术。V级患者病情危重,除非有威胁生命的血肿可以清除,否则无论是否手术,效果均不佳。故多数学者主张先保守治疗,延期到病情好转后再手术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预后 手术时机
  • 简介:目的观察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以及防治脑缺血事件发生的围手术期效果。方法应用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行血管成形术治疗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颅动脉狭窄患者27例(29处)。29处狭窄中17处位于后循环,12处位于前循环。观察狭窄的部位、治疗前后的狭窄率、治疗成功率、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转归、术后患者症状改善的状况,术后30d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缺血性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前平均狭窄程度为71.8%(56.0%-87.8%),术后残留狭窄率为24.9%(0—45%)。治疗成功率为100%。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3例为病变相关性穿支动脉梗塞,1例为非病变相关性梗塞,无出血性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4.8%,致残率为7.4%,严重致残率为3.7%,死亡率为0。术后30d内患者症状均有所好转,无新出现的脑缺血事件。结论应用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治疗颅动脉狭窄安全,其围手术期临床效果较好,长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 标签: 血管成形术 支架 颅内动脉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股方肌大转子筋膜骨瓣移植加3枚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治疗青壮年新鲜股骨颈GardenⅢ、Ⅳ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髋关节后外侧入路,3枚空心加压螺钉固定股骨颈骨折,取带股方肌大转子筋膜骨瓣移植于凿除后缘部分骨皮质的股骨颈骨折的后方,然后术后卧床休息3个月,3月后扶拐下地功能锻炼,治疗25例血运损伤较重的移位股骨颈骨折。结果25例经1.5~5年(平均2年6个月)随访,股骨颈骨折均在6个月~1年愈合。其中1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Ⅱ期,另一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Ⅳ期。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16例,良7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2%。结论3枚空心加压螺钉固定并股方肌大转子筋膜骨瓣移植治疗青壮年早期股骨颈骨折,固定牢固,提供了血运丰富的骨瓣,促进骨折愈合,降低了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是治疗青壮年移位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手术方法。

  • 标签: 股方肌蒂骨瓣 青壮年 股骨颈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联合术中超声辅助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幕上颅动静畸形(AVM)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3月至2017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经神经导航联合术中超声辅助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幕上AVM患者14例,其中Spetzler-Martin(S-M)分级:Ⅰ级2例,Ⅱ级6例,Ⅲ级5例,Ⅳ级1例。分析临床资料、手术效果及其并发症。结果(1)全切除病灶13例,残留1例。术前肢体偏瘫4例,术后新发肢体无力1例,随访1~4年,均见肌力改善或恢复正常。(2)术后颅感染1例,经抗感染治疗痊愈。4例术前癫痫患者,3例术后未再发作,1例得到控制。(3)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8例为0分,4例为1分,2例为2分。随访临床症状及影像学1~4年,未见血管畸形复发及再出血。结论初步观察显示,神经导航联合术中超声技术辅助显微手术治疗幕上AVM,具有定位精准、安全性高的特点,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颅内动静脉畸形 显微外科手术 神经导航 术中超声
  • 简介:巨大动脉瘤(直径〉2.5cm)因其瘤体较大、瘤颈宽,并常合并钙化、血栓等治疗复杂,开颅夹闭及血管重建术为传统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死亡率及致残率居高不下,据报道未破裂巨大动脉瘤显微外科治疗死亡率达20%~45%。特别是颅虹吸段巨大动脉瘤,无论对手术治疗还是栓塞治疗都是一个挑战,手术治疗需要去除骨性障碍,同时对颈内动脉进行重新塑形,难度较大,风险高;采用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又因该部位动脉瘤几乎都是绝对的宽颈,瘤体大,需要使用数目较多的弹簧圈及支架辅助,费用很高,患者及家属难以承受,如何安全有效的治疗颅虹吸段巨大动脉瘤,又能为患者减少费用,成为神经外科医务工作者不断追求的目标。我科应用可脱球囊闭塞颈内动脉治疗此部位巨大动脉瘤31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围绕治疗的全过程,我们从护理角度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 标签: 颅内巨大动脉瘤 介入治疗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对高级别颅动静脉畸形(AVM)患者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高级别AVM患者开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男15例,女8例;平均(18±6)岁。Spetzler-Martin分级:Ⅳ级13例,Ⅴ级10例。畸形团的长径为3.5~15.0cm,平均(7.5±2.0)cm。所有病例均接受了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其中2例入院前1年和8年在外院接受栓塞治疗,3例近期接受术前栓塞,对18例直接实施显微外科手术。对切除后部分残留畸形团的5例行伽玛刀治疗。以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疗效。结果①术前近期栓塞+手术切除的3例术后恢复良好,术后GOS4分的1例,5分2例;远期栓塞+手术2例和直接手术18例,在切除术后,1例昏迷及四肢瘫痪,1例死亡。GOS5分的12例,4分5例,3分1例,2分1例,1分1例。②对17例患者术后行DSA复查,1例行MRA复查。显示11例获得全切,6例近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病死率为4%(1/23),重残率为4.5%(1/22)。③随访1~95个月,GOS5分14例,4分6例,3分2例。结论对高级别颅动静脉畸形行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并且疗效肯定,而适当的术前栓塞是手术成功的重要辅助手段。

  • 标签: 颅内动静脉畸形 显微外科手术 栓塞 治疗性 高级别颅内动静脉畸形
  • 简介:摘要本文针对小儿喉乳头状瘤患者气管切开手术操作过程中的护理方式加以分析探讨,主要是针对患者在术前、术中、术后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加强对患者的病情观察和监护管理,从而有效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出院后做好延续性护理管理工作,促进小儿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小儿喉乳头状瘤 气管切开术 护理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窦炎鼻息肉通过功能性鼻镜鼻窦手术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26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手术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每组各113例患者,手术治疗组患者采用功能性鼻镜鼻窦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药物治疗组采用传统药物疗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效果。结果手术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6.46%,药物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0.26%。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窦炎鼻息肉能够通过传统药物疗法治疗,但是治疗效果不佳且容易出现病情反复,通过功能性鼻镜鼻窦手术方法治疗,效果更佳且复发率明显降低,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鼻窦炎鼻息肉 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 安全性与疗效比较
  • 简介: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动脉瘤在围手术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类型和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动脉瘤203例患者(其中破裂动脉瘤45例,未破裂动脉瘤158例)中发生围手术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11例患者(13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的11例患者接受13枚支架置入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为5.4%(11/203),破裂动脉瘤组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11.1%(5例);未破裂动脉瘤组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3.8%(6例)。破裂动脉瘤组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术后支架血栓形成1例,发生率均为2.2%;术后再出血2例,发生率为4.4%;麻醉诱导期出血1例,发生率为2.2%。未破裂动脉瘤组术中动脉瘤破裂和术后支架相关缺血各3例,发生率均为1.9%;无麻醉诱导期出血和术后再出血。随访3个月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2分2例,3分1例;8例患者死亡,总病死率为3.9%。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动脉瘤围手术期可发生支架相关缺血、动脉瘤术中及术后出血等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导致重残甚至死亡,应加强围手术期管理。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支架辅助 并发症 预后
  • 简介:过去有研究袁明:睡眠不足,长时间的工作和身体自然周期的紊乱会干扰司机和飞行员的表现。医疗上亦是否有类同的影响呢?美国著名的克利夫兰临床团队进行了一项类似的研究已确定:加班或长期的轮班会影响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表现。他们分析了18597例冠脉搭桥术后患者后,发现手术时间并没有对预后产生影响。

  • 标签: 手术时间 疗效 睡眠不足 自然周期 医务人员 术后患者
  • 简介:目的探讨及时行气管切开在颅脑外伤合并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23例颅脑外伤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给予及时的气管切开术,观察术后病死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没功能缺损评分。结果23例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04%;2例死亡,死亡率为8.70%。手术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37.5±6.1)分和(21.9±5.2)分。结论颅脑外伤合并脑出血患者治疗中及时行气管切开术,有利于降低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对患者的救治具有显著应用价值。

  • 标签: 颅脑外伤 脑出血 气管切开 应用价值
  • 简介:患者女,39岁,因"车祸后意识不清伴呕吐1h余"于2015年4月10日急诊入黔南州人民医院。入院前1个多小时,因交通事故,患者左枕部着地,当即意识模糊,头部伤口出血,被送至当地医院进行头部伤口清创缝合。随后,患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谵语,频繁呕吐,即转至我院治疗。入院时体格检查:体温37.0℃,脉搏104次/min,呼吸21次/min。

  • 标签: 颅内动静脉畸形 血肿 硬膜外 颅内 颅内出血 创伤性
  • 简介: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辅助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急诊人院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共计30例,其中IABP组14例,均在IABP辅助下行急诊PCI术;对照组16例,应用升压药后行急诊PCI术。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术后3天及6个月时超声心动图及血浆肌钙蛋白(cTnI)、B型脑钠肽(BNP)水平。结果IABP组与对照组人院时左心室功能指标及血浆删、BNP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发病3天及6个月IABP组BN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发病第3天IABP组血浆cTnI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功能指标IABP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I—ABP辅助PCI能显著改善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预后。

  • 标签: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 简介:目的:应用固定矫治技术配合前牙平导打开咬合.方法:将20例安氏Ⅱ类Ⅲ°深覆頜患者采用方丝弓矫治技术配合前牙平导打开咬合,结果采用该方法矫治深覆頜患者经1~3年随访正常颌达到90%.结论:每次复诊调整摇椅型唇弓,调整前牙平导对打开咬合至关重要.使用该方法可以显著提高矫治疗效,缩短矫治时间.

  • 标签: 固定矫治技术 前牙平导 打开咬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证明顺皮纹美容切口较传统切口在表浅脓肿切开引流术中给患者带来的诸多益处,对体表脓肿切口引流术的治愈有了一个新的方法和创意。方法自2012年10月至2014年12月将142例典型的表浅脓肿切开的患者,82例为对照组,60例为治疗组,从病人的疼痛程度、治愈时间、瘢痕形成情况、组织恢复的平坦对称程度及患者的满意度均经过统计学处理,其P<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该项研究打破了传统的横向一字型、纵向一字型、十字型切口,首先根据具体部位的皮纹采用顺皮纹即平行皮纹切口,并且不再是原来的一律垂直切开皮肤的方法,而是将手术刀片向顺皮纹方向倾斜10~15度的角度,该角度正好吻合皮肤的正常松弛度且符合美容手术的要求,使得切口与皮纹保持平行一致。结论与传统切口比较,患者均反应疼痛轻、痛苦小、出血少的特点;脓肿切开后换药时间和治愈时间明显缩短;经复诊和问卷调查,愈合后复发率明显降低。大部分患者反应瘢痕非常轻甚至无瘢痕,无一例瘢痕影响美观的现象,该研究为患者节约了治疗费用,护理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拓展,为提高护士地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 标签: 顺皮纹 美容切口 表浅脓肿 切开引流术
  • 简介:大多数的Meta分析都会用到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中的一种,固定效应模型假设所有的纳入研究拥有共同的真实效应量,而随机效应模型中的真实效应随纳入研究的不同而改变。运用的模型不同,所得到的合并后的效应量均数值也不相同,这不仅体现在效应量的均值上,更多的体现在每个纳入研究权重的分配上,本文主要目的是深度解剖两种模型以及两种模型的假设,区分其共同点和不同点,并通过两种模型计算每个研究所占的权重和合并后效应量的均数值,最后指出并比较其优缺点。

  • 标签: 随机效应模型 固定效应模型 效应量 统计学
  • 简介:消融手术是治疗房颤最有效的方法,与经典迷宫手术结合,超过90%的房颤患者的心律失常可以得到消除.这种手术方法虽然安全,但是较为复杂,只有为数较少的外科医生采用.然而,随着对房颤的发病机制的深入理解以及消融技术的进步,外科医师不再采用肺静脉消融、左房切口及左心耳切除的方法(迷宫I手术).直视下进行手术操作,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肺静脉和纵膈组织损伤的风险.大多数消融手术与二尖瓣手术同时进行,进行二尖瓣瓣膜修复同时行房颤消融,可使患者摆脱终生抗凝的困境.胸腔镜手术设备的发展现在已经达到可以与直视手术相同的效果,利于扩大心外膜消融径线及对孤立性房颤左心耳的切除,并且适用于无需进行其他心脏手术的房颤患者.

  • 标签: 迷宫手术 房颤 消融
  • 简介: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卒中发作和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有种族差异。WASID(theWarfarinvsAspirinforSymptomaticIntracranialDisease)的569例症状性颅动脉疾病患者的系统分析显示,106例患者发生了缺血性卒中(18.6%),其中77例发生在狭窄动脉供血区(72.6%)。多因素分析显示,颅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与相应供血区卒中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卒中与狭窄率呈线性相关。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卒中史并且动脉狭窄率≥70%的患者,狭窄动脉供血区卒中的1年发作率为18%(13%~24%),2年发作率为19%(14%~25%)。但对有TIA或卒中发生,并且动脉狭窄率〈70%的患者,狭窄动脉供血区卒中的发作率则明显下降,1年和2年的卒中发作率分别为6%(4%~10%)和10%(7%~14%)。

  • 标签: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缺血性卒中 动脉供血区 透视 多因素分析
  • 简介:血肿,是高血压脑出血的危急表现,死亡率高.传统的治疗方式基本是药物治疗,近年随着神经外科技术的改进与成熟,作为一种倍受争议的治疗方法-穿刺引流由于技术的改进[1],重新显示出了良好的前景.我院自1998年以来采用YL-I型一次性颅血肿粉碎穿刺针治疗颅血肿,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微创治疗 颅内血肿 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 穿刺引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