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测背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测30例(60眼)背景型糖尿病变患者和30例(60眼)正常对照组的眼动脉和视网膜动脉的收缩期血流峰速,舒张末期流速,血管阻力指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背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眼动脉、视网膜中央的PSV、EDV降低(P<0.05),血管阻力指数RI增加(P<0.05).结论背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眼动脉,视网膜动脉血流减慢,视网膜灌注阻力增加.

  • 标签: 背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彩色多普勒 血液动力学
  • 简介:目的探讨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diabeticretinopathy,NPDR)对视网膜中央动脉(centralretinalartery,CRA)、静脉(centralretinalvein,CRV)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Dopplerflowimaging,CDFI)检测56例(108只眼)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网膜中央动脉、静脉血流状态,并与40例(80只眼)正常人的视网膜中央动脉、静脉血流进行比较.56例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并作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检查.结果NPDR组与对照组相比,CRA的收缩期血流峰速(peaksystolicvelocity,PSV),舒张末期流速(enddiastolicvelocity,EDV),平均流速(meanvelocity,Vm)均降低,搏动指数(Pulseindex,PI)和阻力指数(resistanceindex,RI)均增高,但CRV的收缩期血流峰速,舒张末期流速,平均流速均增高.结论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CRA的血流速度降低,CRV血流速度增加,视网膜循环阻力升高,视网膜血液供应不良,CDFI检测对DR早期诊断有一定意义.

  • 标签: 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血流动力学 彩色多普勒超声
  • 简介:目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早期病因诊断,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方法对138例经临床确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诊断性全脑血管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开颅夹闭动脉瘤组(60例)、血管内治疗组(56例)和内科保守治疗组(22例).结果138例患者中60例接受手术夹闭治疗,56例血管内介入治疗,22例内科保守治疗;4例死亡,134例痊愈.结论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动脉瘤多位于前、后交通动脉,常为单发的中小动脉瘤.手术夹闭或介入栓塞治疗,疗效确切.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早期 病因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脑静脉窦内蛛网膜颗粒的CT和MRI影像特点。方法8例脑静脉窦内蛛网膜颗粒患者行MRI检查,其中7例行CT扫描,对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特征性征象。结果8例患者中,脑静脉窦内蛛网膜颗粒共有9个,其中6个位于横窦,3个位于上矢状窦。病灶在CT影像中均表现为低密度影,其中3个有钙化灶。9个Tl加权像为低信号,1、2加权像为高信号,7个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上为低信号;4个增强后可见轻度或中度强化,以及充盈缺损;4个MR静脉造影影像呈附壁状充盈缺损征象。结论CT和MRl影像是诊断脑静脉窦内蛛网膜颗粒的有效方法,特别是MRl影像能显示其特征性信号改变及与静脉窦的关系,对诊断更有意义。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蛛网膜颗粒
  • 简介:目的研究球囊扩张术后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及其受体(c-Met)mRNA表这的变化,明确HGF受体与VSMCs增殖凋亡分子机制的相关性。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36只兔腹主动脉球囊损伤前后不同时间点VSMCs中c-Met的mRNA表达水平;体外实验将选择性c-Met蛋白抑制剂NK-4作用于兔VSMCs,运用MTT分别于0、24、48及72h检测细胞增殖状态;流式细胞仪观察NK-4对细胞凋亡的影响,进一步采用Westemblot检测药物作用前后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结果球囊损伤后VSMCsc-Met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VSMCs(P<0.01),平均为对照组2.42倍;对照组S及G2/M期DNA百分含量与处理组比值分别为1.31,1.62(P<0.01),NK-4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VSMCs增殖,促进其凋亡。72h时对照组与NK-4(1.0mg/L)处理组CyclinD1、Bcl-2表达水平比值分别为2.37和3.81(P<0.01),故两者表达水平随NK-4作用时间延长而下降。结论c-Met在球囊扩张术后血管平滑肌细胞中高表达可能在VSMCs过度增殖、凋亡受阻中起重要作用。选择性c-Met蛋白抑制剂NK-4可能通过CyclinD1,Bcl-2影响VSMCs的增殖与凋亡,提示c-Met抑制剂可作为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新的候选药物。

  • 标签: 肝细胞生长因子 平滑 血管 细胞凋亡
  • 简介:细胞移植是近年来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来源于胚胎和成体干细胞的分离成功、纯化、培养、传代、建立细胞系及体外定向诱导分化等技术的成熟,为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现就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干细胞移植 脑梗死 环孢素 免疫抑制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简介:浙医一院血管外科主任李鸣主任医师、张鸿坤博士等在我省首次采用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手术获得成功,使患者免受截肢之苦。

  • 标签: 干细胞移植 动脉闭塞 手术治疗 血液循环
  • 简介:目的探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患者的临床特点、放射学特点、诊断标准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76例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DSA)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97例患者的DSA检查为阴性,患者在SAH后3d内作头颅CT平扫,根据CT平扫检出了17例患者出血仅限于中脑周围脑池.结果17例患者SAH发作时均无意识丧失,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所有患者的Hunt-Hess分级均为Ⅰ级或Ⅱ级.17例PNSH患者的随访期为10~70个月,平均随访44个月.无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一般对症治疗,远期生活质量很高.结论PNSH临床表现平稳,影像学检查独特,恢复期短,预后良好,无再出血及脑缺血.正确认识、诊断PNSH,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重复脑血管造影及开颅手术探查.

  • 标签: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临床特点 放射学特点 诊断标准 预后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
  • 简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有6%~67%的患者将会发生脑积水.可发生于SAH后急性期(SAH后0~3d)、亚急性期(SAH后4~13d)或晚期(SAH后≥14d).有的脑积水必须进行永久性分流术,称为"分流术依赖性脑积水".

  • 标签: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积水 并发症 相关因素
  • 简介:目的观察5-氮胞苷对骨髓间质干细胞(BMMSC)体外向心肌细胞诱导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大鼠BMMSC体外培养,使用终浓度为10μmol/L的5-氮胞苷(5-aza)对其定向诱导,观察细胞形态学的变化,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鉴定,电镜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BMMSC体外经5-aza诱导4周,肌钙蛋白及Connexin43表达阳性,电镜下在部分细胞内肌节样结构及细胞间形成缝隙连接。结论BMMSC可以在体外经5-氮胞苷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

  • 标签: 干细胞 细胞分化 阿扎胞苷 5-氮胞苷 骨髓间质干细胞 心肌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白细胞过滤器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心肺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二尖瓣或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病人52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动脉旁路上安装PallLG-6动脉白细胞过滤器;对照组仅用体外循环常规动脉过滤器.术后观察心律、血流动力学参数、机械辅助通气、动脉血气分析、循环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以及使用抗生素情况.结果①实验组术后恢复窦性心律较对照组高;②白细胞过滤可显著降低平均术后呼吸指数(respirationindex)和提高机械通气时的氧合指数(oxygenationindex);③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在术后所有观察时点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④两组病人术后静脉使用抗生素情况无差异.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中使用白细胞过滤器可改善病人术后的心肺功能,对术后炎症反应并无减轻作用.

  • 标签: 白细胞过滤 心肺保护 炎症反应 体外循环 瓣膜置换术
  • 简介:目的:研究诱导体外培养心肌细胞凋亡的方法.方法:体外培养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置于95%N2,5%CO2孵箱中一定的时间,细胞模型形成缺氧损伤,分别用HE染色,电镜,TUNEL法,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凋亡发生的情况.结果:在缺氧培养一定时间后,用上述方法均观察到缺氧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结论:缺氧一定的时间可以诱导体外培养的心肌细胞凋亡;检测凋亡需结合形态学及定量测定作全面分析.

  • 标签: 检测方法 心肌细胞 细胞凋亡 缺氧培养
  • 简介:目的观察通窍活血汤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缺血性脑损害(DID)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入院时FisherCT分级,将283例SA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药组143例,使用通窍活血汤与尼莫地平片预防DID;对照组140例,使用安慰剂及尼莫地平片预防DID.两组患者均于入院后24h内口服或鼻饲给药,疗程21d,其他治疗两组相同.结果住院期内,中药组患者病情恶化总发生率、DID发生率分别为47.6%与11.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0.7%与22.9%(P<0.05);中药组与对照组再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2.6%与11.4%,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中药组DID患者重残、植物生存、死亡的总发生率为2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9.4%(P<0.05).结论通窍活血汤可有效地防治SAH后DID,改善DID患者生存质量,无诱发再出血的危险.

  • 标签: 通窍活血汤 缺血性脑损害 临床疗效 患者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迟发性
  • 简介: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脊液中氧合血红蛋白(HbO2)、还原氧合血红蛋白(HbDeoxy)和正铁血红蛋白(HbMet)的浓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及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并观察SAH后脑动脉血流速度与氧合血红蛋白是否相关.方法选择发病后24h内入院的SAH患者共27例.分别于患者发病的第1、3、5、7、10、14天行腰椎穿刺取脑脊液,离心后取上清液,用紫外分光光度仪测量HbO2、HbDeoxy及HbMet的浓度,所得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后绘趋势图并进行相关分析,并用经颅多普勒(TCD)对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进行监测.结果SAH患者HbO2的浓度在发病第3天开始上升,在第7天达到高峰,为1.4×10-2mmol/L,与第1、3、14天相比,P<0.05;HbDeoxy的浓度在第5天开始上升,在第7天达到高峰5.5×10-3mmol/L,与第1、3、5、14天相比,P<0.05;而HbMet的浓度随时间只是轻度上升,在第14天达到高峰7.5×10-3mmol/L,与其他天相比P>0.05.用TCD测得MCA的血流速度从第5天开始升高,到第7天达到高峰111.2cm/s.对MCA的血流速度变化与HbO2的浓度变化行相关分析,r=0.906,两者呈正相关.结论本研究支持HbO2是引起SAH后慢性脑血管痉挛的主要启动因子之一这一假说,并暗示了HbDeoxy也可能是致挛因子.同时证明了SAH后脑动脉血流速度与HbO2有相关性及TCD在脑血管痉挛诊断中的价值.

  • 标签: 氧合血红蛋白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并发症 脑脊液 还原氧合血红蛋白
  • 简介:近年来,脑血管病的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并且以脑梗死为多见。发达国家青年卒中患者占总数的比例不超过5%,而在发展中国家,20%~30%的卒中发生于45岁以下的年轻人,我国急性脑梗死患者也日趋年轻化。有研究显示,在中老年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中,血小板活化聚集、炎性细胞增多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旨在观察青年脑梗死患者全血细胞的变化,并与青年健康者及老年脑梗死患者比较,以探讨血细胞各参数在青年脑梗死中的变化及意义。

  • 标签: 急性脑梗死患者 血细胞参数 年轻化趋势 血栓形成过程 卒中患者 发展中国家
  • 简介:目的观察脱氢表雄酮(DHEA)对氧化应激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贴块法培养雄性Wistar大鼠胸主动脉VSMC,实验分A组(对照组)、B组(50μmol/LH2O2处理6h)、C组(50/μmol/LH2O2+1nmol/LDHEA处理6h)和D组(50/μmol/LH2O2+10nmol/LDHEA处理6h)。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MCP-1的mRNA表达;比色法检测细胞丙二醛(MDA)含量。结果B组VSMC的MCP-1mRNA表达及细胞MDA的含量显著高于A组;与B组比较,C组和D组VSMC的MCP-1mRNA表达及细胞MDA含量显著降低,其中D组降低更为明显。结论DHEA能显著抑制H2O2引起VSMC的MCP-1mRNA表达的上调,从而减轻氧化应激对VSMC的损伤,这部分是通过DHEA的直接抗氧化作用达到的。

  • 标签: 硫酸脱氢表雄酮 氧化性应激 平滑 血管 单核细胞化学吸引蛋白质1
  •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稳定的大鼠脑局灶性梗死模型,用于脑梗死后神经干细胞移植的长期观察。方法将48只清洁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大鼠。分别进行假手术(第1组)、单纯结扎左侧大脑中动脉(MCA)(第2组)、同时结扎左侧MCA和颈总动脉(第3组)、同时结扎左侧MCA和颈总动脉伴暂时性夹闭对侧颈总动脉(第4组)的方法制备大鼠脑梗死模型;结扎MCA采取经颞骨局部钻孔开颅,直接结扎MCA终段。通过对各组大鼠术后的神经功能评分、墨汁灌注、氯化三苯四唑氮(TTC)染色、MR成像结果对各组模型进行评价。结果4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经方差分析,P〈0.01,其中第4组与前3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第1、2组模型墨汁灌注、TTC染色及4周后MRI检查,均未见明显缺血性梗死灶;第3组结果显示梗死灶不稳定、体积较小[(18±10)mm^3];第4组模型墨汁灌注、TTC染色观察梗死灶范围局限于大脑皮质,4周后进行MRI测量,大鼠梗死灶明显,体积相对稳定[(85±7)mm^3]。第3、4组大鼠梗死体积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通过结扎大鼠同侧MCA和颈总动脉伴暂时性夹闭对侧颈总动脉制作的大鼠脑梗死模型,对大鼠创伤小,梗死灶的位置和体积恒定,可以为脑梗死后神经干细胞移植的研究,提供一种理想的大鼠模型。

  • 标签: 大脑中动脉 结扎术 脑梗塞 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