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了解3634例健康体检者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异常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武警总医院的健康体检者3634例,其中男性2421例,女性1213例,年龄35-85岁,平均(51.9±10.1)岁。根据baPWV值,分为baPWV〈1400cm/s组(2031例)和baPWVd〉1400cm/s组(1603例)。检测脉搏波传导速度,体质指数(BMI)、血压(BP)、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尿微量白蛋白(U-MA)等。结果与baPW〈1400cm/s组比较,baPWV〉1400cm/s组BMI、BP、FPG、TG、TC、LDL-C、hs-CRP、Hcy、U-MA以及Cys-C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aPWV异常的危险因素为:年龄(OR=5.161,95%CI:3.943-6.757)、收缩压(OR=3.592,95%CI:2.538-5.084)、舒张压(OR=3.413,95%CI:2.377-4.901)、空腹血糖(OR=1.681,95%CI:1.237-2.283)、TG(OR=1.420,95%CI:1.075-1.87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1.656,95%CI:1.010-2.716)、尿微量白蛋白(OR=1.451,95%CI:1.032-2.040)。结论年龄、BP、FPG、U-MA、LDL-C、TG为脉搏波传导速度异常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脉搏波传导速度 心血管危险因素
  • 简介:“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句古老的谚语.不适用于那些因心律失常而安装植入式心脏除颤或者起搏.并在死后将其带入坟墓的人。目前.很多除颤和起搏要么跟着它的主人一起火化.要么被取出当作医疗垃圾一样被处理掉.其实.这些昂贵的装置还很有“前途”,这么浪费实在非常可惜.如果被退回到出产装置的公司.研究人员就能够检测它的功能如何、是否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如果把它送到专门回收起搏和除颤的非盈利组织.它会被捐赠给需要它但没有经济能力负担的人。

  • 标签: 心脏除颤器 起搏器 回收 心律失常 医疗垃圾 研究人员
  • 简介:目的:研究血清尿酸(SUA)水平及肱踝脉搏波速度(baPWV)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心血管内科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住院的121例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59例)和正常对照组(62例),再根据冠脉病变支数冠心病组分为单支(30例)、双支(14例)、多支病变组(15例),比较各组SUA及baPWV,并分析其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SUA浓度随着冠脉病变血管支数的增加而逐渐升高,正常、单支、双支、多支病变组分别为(349.26±96.58)μmol/L、(400.37±70.96)μmol/L、(517.57±85.26)μmol/L、(602.60±77.03)μmol/L(P<0.05或<0.01);baPWV亦随着冠脉病变血管支数的增加而逐渐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单支组、双支组和多支组baPWV显著升高[(1499.04±193.82)cm/s比(1885.32±319.73)cm/s、(2036.00±406.40)cm/s、(2171.03±348.53)cm/s],且双支病变组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UA、baPWV是冠心病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011,14.008,P=0.000)结论:血尿酸水平及脉搏波速度对预测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尿酸 脉搏 冠状动脉疾病
  • 简介:目的观察1级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pulsewavevelocities,baPWV)和血浆内皮微颗粒(endothelialmicro—particles,EMPs)变化的规律及意义。方法人选高血压1级患者63例,给予降压药物治疗后,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0、60、120d的血压、baPWV和EMPs水平及血清内皮素-1、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一氧化氮浓度。结果63例高血压1级患者治疗前后在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等指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高血压药物治疗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循环EMPs水平、baPWV水平及血清内皮素-1、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一氧化氮浓度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患者血清一氧化氮浓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baPWV及lg—EMPs与收缩压(r=0.846,0.597:P〈0.001)、舒张压(r=0.619,0.428;P〈0.001)及血清内皮素-1(r=0.803,0.454;P〈0.001)、高敏c反应蛋白(r=0.801,0.569;P〈0.001)、白细胞介素-6(r=0.844,0.567;P〈0.001)浓度呈正相关,与一氧化氮浓度呈负相关(r=-0.482,-0.127;P〈0.001)。患者baPWV与lg.EMPs呈正相关(r=0.583,P〈0.001)。结论在1级高血压患者中开展baPWV监测对于评估及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及价值。

  • 标签: 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 脉搏波传导速度 循环内皮微颗粒
  • 简介:目的:应用血管内多普勒导丝测量血流速度(DFV)评价冠脉造影血流TIMI分级(TIMI-FG)及其计帧值(TIMI-FC)的准确性.方法:在11只猪的冠脉狭窄模型和36例冠脉造影及17例行血管介入治疗的病人,比较TIMI-FG、TIMI-FC与DFV的相关性.结果:①随着动物模型充盈球囊造成血管狭窄程度的加重,DFV减慢、TIMI-FG下降、TIMI-FG变大,P均<0.01;②17例病人25支血管在介入治疗后,DFV增加,TIMI-FG上升,TIMI-FC变小(P<0.05~<0.01);③TIMI-FC与DFV呈负相关(冠心病人r=-0.49~0.58,猪r=-0.41);而TIMI-FC变化差值与DFV变化差值相关性则有提高(冠心病人r=-0.62~0.66,猪r=-0.71).结论:冠脉造影TIMI-FC推测冠脉血流速度具有一定准确性,对血流速度变化的推测更佳.

  • 标签: 冠状动脉 血管内多普勒导丝 血流速度 TIMI分级 冠心病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人群脉搏波速度(PWV)与心血管病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纳入≥70岁人群1701例,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验,测量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观察cfPWV与高血压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cfPWV水平随血压水平升高而升高,在高血压、脑卒中、心肌梗死和糖尿病患者中cfPWV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在入选者和脑卒中、心肌梗死和糖尿病人群中,年龄、男性、平均动脉压、心率、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与cfPWV呈正相关(P〈0.001),体重指数与cfPWV负相关。结论在老年人群中,cfPWV与高血压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 标签: 脉搏波传导速度 高血压相关疾病 危险因素 老年人
  • 简介: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02例,健康体检者60例(正常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根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2型糖尿病患者被分为:HbA1c正常组(44例,HbA1c≤6.5%)和HbA1c升高组(58例,HbA1c〉6.5%),检测各组患者的baPWV及血脂、血糖及hsCR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bA1c正常组和HbA1c升高组hsCRP水平[(1.82±0.2)mg/L比(2.7±0.1)mg/L比(3.5±0.1)mg/L]均显著升高,baPWV[(1412±95)cm/s比(1755±72)cm/s比(2040±105)cm/s]显著增加(P均〈0.05),且HbA1c升高组hsCRP水平和baPWV显著高于HbA1c正常组(P均〈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者,且血糖控制不理想者的明显高于血糖控制理想者的,积极控制患者血糖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 标签: 糖尿病 2型 血红蛋白A 糖基化 C反应蛋白质
  • 简介:目的探讨体检人群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与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的相关分析。方法应用日本产欧姆龙全自动动脉硬化检测仪对716例体检对象进行检测,分析其baPWV与血液生化检查等临床资料的关系。结果716例体检人群中,发现baPWV异常者272例(37.99%),baPWV正常者444例(62.01%)。与正常组相比,baPWV异常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均明显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史、甘油三酯、空腹血糖为baPWV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作为无创检查动脉硬化指标之一,baPWV可以客观地反映动脉硬化的程度,应该在代谢综合征高危人群中广泛推广,早期筛查、早期干预动脉硬化。

  • 标签: 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 动脉硬化 代谢综合征
  • 简介:目的探讨在起搏类的手术后,患者囊袋中出现积血症状的护理。方法2012年5月16日到2013年5月16日,我院对32例心脏有跳动故障的人员装置了起搏,其中有2例囊袋中出现积血症状的患者。在这2例囊袋中出现积血症状的患者中,有1例男性患者囊袋中出现积血症状,有1例女性患者囊袋中出现积血症状,都上了一定的年纪,在68岁到86岁之间,他们囊袋中出现的积血的数量最少的有4.9毫升,囊袋中出现的积血的数量最多的有9.9毫升。在囊袋中有积压血液的现象的患者中,有1例心脏中发生病态窦房类的综合性病症,有1例的二度房室在心脏传导之中出现阻滞性的情形,此外,三度房室在心脏传导之中出现阻滞性的情形。这2例囊袋中出现积血症状的患者,凝血所用时间都很正常。在准备做装设起搏类的手术时,一些类似波立维以及抗血小板的药物都已经停止使用。之后,用无菌注射将囊袋之中所积压的血液抽到外部。最后,又针对囊袋之中积压有血液的现象制定了一套专用的护理方案,来辅助治疗囊袋中出现积血现象的患者。结果通过用穿刺的形式将患者囊袋中所积压的血液抽出,再结合对囊袋中积压有血液的患者采用专用的护理方案,这2例囊袋中已无积血现象,积血得到全部性的抽出。结论对于囊袋中有积血现象的患者,采用适当的穿刺抽血方法和专用的护理方案,可使囊袋中的积血消失。

  • 标签: 起搏器 患者护理 抽血 积血现象 囊袋积血
  • 简介:植入式心脏除颤(ICD)可挽救生命,但有时药物或其他办法更有效。虽然心脏节律有时会出现异常,但心脏终生稳定跳动的能力是非常强劲的,它的电路系统亦非常稳定的。当中两个潜在的致命性心律失常是:(1)室性心动过速和(2)心室颤动。中止这些节律并恢复正常的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是用电击:

  • 标签: 心脏转复除颤器 植入式 致命性心律失常 室性心动过速 心脏节律 心脏除颤器
  • 简介:目的:研究心脏起搏对伴有心、脑、肾并发症的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安置心脏临时起搏160例,永久起搏(VVT)352例。结果:全部患者都获得满意的疗效.埋藏式心脏起搏有并发症28例,发生率8%。结论:心脏起搏是治疗慢型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

  • 标签: 临床应用 并发症 埋藏式心脏起搏器 治疗 慢性心律失常 永久起搏器
  • 简介:随着每年使用起搏和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的患者数目不断的增长.这些仪器引起的感染也越来越普遍。超过6%的使用起搏或植入式除颤的患者出现了感染.且感染率增长加快的速度超过了植入率。这些感染中,有些是轻微的,但也有些是严重的。

  • 标签: 植入起搏器 感染率 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植入率
  • 简介:一套精心设计的锻炼方案可起到增强衰竭的心脏功能而使患者离开医院并且获得更长的生存期的作用。这个方案对日益增多的内置有电击除颤的心衰患者适用吗?或者当进行锻炼而心跳加速时,会不会由于锻炼而导致这种内置电击除颤不必要的放电?

  • 标签: 锻炼方案 除颤器 电击 放电 激发 心衰患者
  • 简介:恶性心律失常,尤其是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均是发生心源性猝死(suddencardiacdeath,SCD)的主要原因,且多发生在院外,约占心源性猝死的87%。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ICD)可及时识别并有效终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降低SCD的发生率,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现已成为临床预防恶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最终的目的是降低死亡率,已成为SCD一二级预防的最有效方法。

  • 标签: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恶性心律失常 心源性猝死 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磁共振成像(MRI)兼容心脏起搏的临床应用情况和MRI扫描的安全性。方法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植入MRI兼容起搏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记录植入术后MRI扫描情况及起搏各项参数变化。结果共447例患者植入MRI兼容起搏,植入前56例次患者曾行过MRI检查;植入后9例次行1.5TMRI扫描,1例次行3.0TMRI扫描。扫描部位包括:头部8例次、肝胆1例次、脊柱1例次。扫描前后起搏各项参数变化无统计学意义,MRI成像清晰。随访至MRI检查后6个月,未发现起搏工作异常及电量异常耗损。结论MRI兼容起搏植入呈上升趋势,在规范的操作流程下,患者能安全有效地进行MRI扫描。

  • 标签: 磁共振成像兼容起搏器 磁共振成像 随访
  • 简介:近年来随着心脏起搏植入数量逐年增加,植入后并发症越来越多,其最严重并发症为起搏囊袋感染,发生率达1.01%[1],大部分囊袋感染的处理较为棘手,根本方法是拔出电极,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痛苦.我科成功保守处理3例起搏囊袋感染坏死病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囊袋感染 植入后 临床分析 坏死感染 保守
  • 简介:编辑部医生:我听说智能手机可能会干扰到起搏的工作。那是怎样发生的呢?读者:高先生高先生:您好。这是可能存在的风险,但是非常小的。一个植入性装置可能会错误地接收附近手机的电磁信号。心脏起搏和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ICDs)可能是容易受影响的。起搏(有助于帮助开始或规律缓慢的心跳)患者可能会受到智能手机的干扰,可能会误认为是心脏的信号。如果仪器监测到致命性的心律失常,就会发送一个高能的电击以纠正心脏恢复正常的心律。

  • 标签: 心律转复除颤器 植入式 仪器监测 电磁信号 植入性 信号模拟
  • 简介:据报道,澳大利亚墨尔本的琼恩·米迪莱顿在22岁被诊断出患有小儿麻痹症,从此全身瘫痪,四肢和躯体都无法动弹,过去60年间她一直利用人工呼吸(俗称铁肺)维持生活。10月30日,她在墨尔本一家疗养院去世,享年83岁。

  • 标签: 人工呼吸器 全身瘫痪 存活 老妇 小儿麻痹症 澳大利亚
  • 简介:目的探讨24小时动态心电圈(DCG)在起搏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Mortara公司12通道DCG,对40例人工心脏起搏患者行24h检测,分析起搏、感知功能及相关的心律失常。结果检出起搏感知功能异常5例,与起搏相关心律失常5倒。结论起搏感知功能异常殛相关心律失常多为间歇性发生,DCG对其检出率较高,可作为心脏起搏随访的常规性检查。

  • 标签: 起搏器功能 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