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7 个结果
  • 简介:MNS血型于1927年被发现,是血型系统抗原多态性数目仅次于Rh系统的一个血型系统,最主要的抗原为M、N、S、s4个抗原,Mur抗原在中国人中的发生率为6%~7%﹝1-2﹞。在MNSs系统的抗体中,抗M是最为常见的,抗M和抗N多为目然友生的抗体,其中抗M是干扰血型鉴定最常见的抗体,抗S和抗Mur大多数为免疫性抗体,能够引起严重的输血后溶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HDN),抗Mur在东南亚和东亚地区发生率很高。

  • 标签: 抗体筛选 抗体鉴定 抗Mur 抗S
  • 简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一组以血浆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群。血糖明显升高时可出现多尿、多饮、体重减轻,有时尚可伴多食视力模糊。糖尿病可危及生命的急性并发症为酮症酸中毒非酮症性高渗综合征。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升高可致器官组织损害,

  • 标签: 糖化血红蛋白 糖尿病 测定 应用
  •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快速,高分辨,高灵敏的尿蛋白检测的方法(CZE法)。方法:碱性缓冲液中(pH=9.0)各种蛋白都带负电,向阳极泳动。但在强力的电渗流的作用下,实际电泳中向阴极泳动。通过紫外检测器检测信号,最终将其制成电泳图谱。根据图谱中峰面积换算成蛋白含量。结果:本法可在8min内将尿蛋白电泳分离,其中1号峰为肌酐峰,3号峰为尿白蛋白峰。各组分峰面积天内CV<2.14%,天间CV<9.0%。尿蛋白电泳所测结果与尿微量白蛋白结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ZE可快速检测尿液中白蛋白的含量。

  • 标签: 毛细管区带电泳 CZE 尿白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红细胞(RBC)与血红蛋白(Hb)在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患者中的影响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甲减患者48例、亚临床甲减患者44例与正常对照组50例的RBC和Hb水平。结果:甲减组与对照组比较,RBC与Hb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临床甲减组与对照组比较,RBC与H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减常易引发贫血,全血细胞分析对甲减患者尤其是甲减性贫血患者有较高的临床辅助诊疗价值。

  • 标签: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红细胞 血红蛋白
  • 简介:献血者,血型初筛正定型为B型,血站检验科做正反定型发现不符,正定型为B型(抗A±,抗B4+),反定型AB型(AC-,BC-,OC-),送输血研究室鉴定结果为A3B亚型。

  • 标签: A3B亚型 单克隆试剂 混合视野凝集
  • 简介:目的:探讨3种碳青霉烯酶检测方法——改良hodge试验、CarbaNP试验、碳青霉烯类失活法(mCIM)筛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差异。方法:对23例待测菌株分别用3种方法进行检测并记录,然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改良hodge试验17株阳性,阳性率为73.9%;CarbaNP试验19株阳性,阳性率为82.7%;mCIM试验20株阳性,阳性率为87.0%。结论:改良hodge试验步骤简单易行,结果稳定,阳性率高,但用时较长,可用于试验结果的再次验证,也可用于大量临床住院标本。CarbaNP试验前期准备步骤复杂,对操作者技术要求高,但它最短30min内出现结果,颜色对比显著,可用于实验初期的快速检验。mCIM试验操作简单,符合率和特异性高,结果易于观察,可用于常规实验室碳青霉烯类的检测。

  • 标签: 改良HODGE试验 CARBA NP试验 mCIM试验 碳青霉烯酶
  • 简介:由低蛋白血症引起B型患者血型抗-A减弱的病例临床屡见不鲜,以往文献认为:此类血型抗体减弱可能为一过性,这与机体免疫球蛋白的分解和消耗有关。只需改善此类患者的基础疾病状况,纠正患者的低蛋白血症以后,血型抗体效价就能逐渐恢复到正常。本文此病例在低蛋白血症尚未纠正的情况下,通过输注异体血液制品刺激后,患者血型抗体效价升高至检测阈值之上,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输血科 医院感染 管理
  • 简介:目的:总结血浆置换在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治疗中的应用。方法:运用血细胞分离机,对9例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患者行血浆置换治疗,对比血浆置换治疗前后患者IgM、ESR、Hb血浆黏度的变化,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观察高黏滞血症临床表现改善情况。结果:配合临床药物治疗,经过3~5次1个疗程的血浆置换治疗,患者头痛、头晕、视物模糊、口腔黏膜出血、鼻出血等高黏滞血症症状明显改善,血液IgM浓度均下降50%以上,血浆黏度明显降低,与置换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置换对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 标签: 血细胞分离机 血浆置换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 简介:目的:探讨患者血红蛋白(Hb)的24h动态法评估手术患者失血量。方法:选择住院的手术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按手术类别分择期手术组(42例)和非择期手术组(54例),比较Hb的24h动态法失血量和临床常用称重+计量法失血量的差异,同时分析Hb的24h动态法在2组间的失/输血比、达到预期Hb比率和输血过量或不足率等指标。结果:择期手术组Hb的24h动态法失血量和称重+计量法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1,P〉0.05),非择期手术组Hb的24h动态法失血量和称重+计量法失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8,P〈0.01),择期手术组的失/输血比明显低于非择期手术组(χ2=115.95,P〈0.01),输血后达到预期Hb的比率在择期手术组和非择期手术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χ2=4.92,P〈0.05),其中,择期手术组发生过量或不足有2例,而非择期手术组发生11例。结论:Hb的24h动态法优于称重+计量法,具有精确和简单易行的优点,设定患者术后HB目标值后,效果更佳,为临床医生和输血科提供了一个客观的输血指标,极大地减少了因输血带来的风险,在临床工作中可以选择性的应用,但应注意患者在就诊前的失血量和因机体的代偿变化引起Hb假性增高。

  • 标签: Hb的24h动态法 称重法和计量法 手术患者 失血量
  • 简介:室间质量评价作为一种质量控制工具可以帮助实验室提高检验技术,通过分析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克服,从而保证检验质量。全国血型血清学室间质评(EQAS)项目由上海血液中心血型参比实验室承担,已连续多年举办,该项目每年上下半年各1次(以下分别称为第1次、第2次),

  • 标签: 室间质量 实验室 全国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和化学发光法(TP—CMIA)在梅毒实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住院患者输血前检查血清样本8000例,分别用TRUST、TP-ELISA和TP-CMIA进行梅毒抗体的检测,然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TRUST检出阳性397例,阳性率为4.96%;TP—E1.ISA检出阳性290例,阳性率为3.63%;TP—CMIA检出340例,阳性率为4.25%。TP—cMIA和TP—ELISA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TP—cMIA优于TRusT和TP—ELIsA,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观察直观、快速、省时。TP—CMIA能够助于梅毒的准确诊断,适合于常规临床筛查应用,对保障临床输血和手术安全起到积极作用。

  • 标签: 梅毒 血清学诊断 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化学发光法
  • 简介: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MGT-AGT)替代Coombs试验检测IgG抗体的敏感性和对临床患者血液标本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阳性检出率。方法:采用MGT-AGT法对不同浓度的DAT阳性标本或IgG抗D致敏红细胞IgG游离抗D抗体进行实验比较,并用MGT-AGT法、凝聚胺试验(MPT)和Coombs试验,对81例临床患者的血液标本DAT阳性检出率进行了比较。结果:对于DAT阳性标本或IgG抗D致敏的红细胞的检测,MGT-AGT法在1:128稀释时可以检出,MPT法在1:32稀释时可以检出,Coombs试验在1:32稀释时可以检出。对于IgG游离抗D抗体的检测,MGT-AGT法在1:32稀释时可以检出,MPT法在1:16稀释时可以检出,Coombs试验在1:16稀释时可以检出。对于81例临床患者血液标本DAT阳性的检出率,MGT-AGT法为: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87.8%,新生儿溶血病患者68.2%,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55.5%;MPT法分别为75.6%、54.5%和33.3%;Coombs试验分别为78.1%、54.5%和11.1%,MGT-AGT法的敏感性高于MPT法和Coombs试验(P<0.01)。结论:MGT-AGT法检测DAT阳性标本、IgG抗D致敏的红细胞、IgG游离抗D抗体的敏感性和对临床患者血液标本DAT阳性的检出率均高于MPT法和传统的Coombs试验。

  • 标签: 微柱凝胶法 抗人球蛋白试验 IgG抗D抗体
  • 简介:目的:探讨TAFI编码区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心肌梗死(MI)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PCR-RFLP)检测100例MI患者和90例正常对照者的CPB2基因2个位点G505A和C1040T的多态性。结果:CPB2基因G505A位点的3种基因型(G505G、G505A、A505A)频率在MI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5(35%)、54(54%)、11(11%)和32(35.6%)、46(51.1%)、22(24.4%),等位基因G、A频率在MI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24(62.0%)、76(38.0%)和110(61.1%)、70(38.9%);C1040T位点的3种基因型(C1040C、C1040T、T1040T)频率在MI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2(32%)、53(53%)、15(15%)和31(31.4%)、49(54.4%)、10(11.2%),等位基因C、T频率在MI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17(58.5%)、83(41.5%)和111(61.7%)、69(38.3%),2组之间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505A位点:χ^2=1.6757,P=0.8524;χ^2=0.7881,P=0.6973;C1040T位点:χ^2=0.6482,P=0.3958;χ^2=0.7231,P=0.5291)。结论:编码TAFI的CPB2基因2个位点G505A和C1040T的基因多态性与MI没有明显关系。

  • 标签: 纤溶抑制物 凝血酶激活 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 心肌梗死
  • 简介: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水平与实验室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法检测42例SLE患者30例体检健康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水平,并与自身抗体和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补体3(C3)、补体4(C4)进行比较分析。结果:SLE组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SLE组患者ANA高滴度亚组低滴度亚组之间,抗Sm抗体阳性与阴性之间,25羟基维生素D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ds-DNA抗体阳性组25羟基维生素D3水平明显低于抗ds-DNA抗体阴性组(P〈0.05);SLE组25羟基维生素D3水平与IgG、SLEDAI评分呈明显负相关,与C3呈明显正相关,而健康对照组25羟基维生素D3与各指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SLE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水平明显下降,与抗ds-DNA抗体和疾病活动程度密切相关。检测25羟基维生素D3对SLE诊疗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系统性红斑狼疮 25羟基维生素D3 自身抗体
  • 简介: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拟诊冠心病的170例患者用免疫散射比浊法进行hs-CRP检测,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采用Gensini评分系统对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程度进行定量评分,得出Gensini积分,统计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hs-CRP的相关性。结果:由低至高Gensini积分四分位分组后,hs-CRP在不同Gensini积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CRP的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显著正相关(R=0.382,P〈0.01)。结论:血清中hs-CRP浓度的含量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呈正相关,可作为临床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指标之一。

  • 标签: 冠状动脉 狭窄 超敏C反应蛋白 相关性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血清超敏c一反应蛋白水平(Hs—CRP)与糖尿病并发脑血管意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2012年收治的60例糖尿病患者(其中35例并发脑血管意外,25例未发生脑血管意外),并随机选取同时期来我院进行体检的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样本人群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水平,同时测定血清MAU,TG,TC,LDL—C,HDL—C水平。结果:糖尿病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12.7±2.7)mg/L,显著高于对照组(5.9±1.4)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319,P〈0.05)。并发脑血管意外的35例糖尿病患者血清Hs—CRP水平(13.9±2.5)mg/L高于未发生脑血管意外的25例糖尿病患者血清Hs—CRP水平(7.9±1.7)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62,P〈o.05)。Pearson’S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并发脑血管意外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MAU,TG水平呈正相关(r=0.511、0.572,P〈O.05),与HDL-C水平呈负相关(r=-0.640,P〈O.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与糖尿病并发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密切相关,血清Hs-CRP水平检测在糖尿病并发脑血管意外患者的诊断与治疗中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超敏C-反应蛋白 糖尿病 脑血管意外
  • 简介:目的:用日本Sysmex公司XN-9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分析临床标本,探讨电阻抗法,光学法,荧光法计数血小板的准确性以及影响血小板计数准确性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电阻抗法、光学法,荧光法和手工法计数血小板分别为PLT-I,PLT-O,PLT-F和PLT-M,分别用PLT-I,PLT-O,PLT-F对PLT-M作Bland-Altman图。结合CLIA188室间评估指标(血小板的允许误差限值为T±25%),分析2种方法的一致性;并统计分析对照组血小板直方图异常标本的红细胞碎片计数(FRC%)、小红细胞百分率(MicroR%)、网织血小板比率(IPF%)的95%可信区间,观察其对仪器法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正常对照组60例PLT计数电阻抗法、光学法,荧光法和手工法比较都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小红细胞组60例PLT计数电阻抗法计数血小板最高,偏差随着FRC%和或MicroR%的增多而变大,血小板直方图异常越明显,而光学法、荧光法和手工法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此时FRC%和MicroR%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IPF%无明显差别。幼稚(大)血小板组60例PLT计数电阻抗法和光学法结果可信度低,且光学法最低,而荧光法与手工法一致性较好,此时IPF%明显升高。结论:XN-9000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在正常血液标本中,3种方法与手工法一致性好,结果均可靠。在小红细胞和或红细胞碎片干扰标本血小板形态异常标本中,电阻抗法结果不可靠,可用荧光法或手工法进行复查。而光学法抗小红细胞和红细胞碎片能力较强,对幼稚血小板会漏检。

  • 标签: XN-9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血小板计数 荧光法 光学法 电阻抗法
  • 简介:目的:探讨用法国Sebia公司Capillarys2全自动毛细管电泳(CZE)对血红蛋白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准确性。方法:采集205例广东地区成人EDTA-K2抗凝血2ml,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capillarys方法各自测定血红蛋白含量。结果:两种方法测定HbA2的准确度,在205例样本中,CZE测定有93%的测定结果与HPLC测定值的百分差异在±20%范围内,与95%相比较,P值为0.19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CZE测得的HbA2异常21例,HbF增高5例,HbA2+HbF同时增高12例;用HPLC对这205例样本进行复检对照,结果基本一致。检测出HbH7例,HbE7例,HbNewYork5例,HbG-thailand3例,HbBart's3例,HbS2例。但是,对于HbA2的定量,用CZE测得的水平高于HPLC。同时,我们观察到CZE较HPLC对HbH和HbBart's的检测更为敏感。结论:HPLC和CZE都能能够分离和量化出HbA2和HbF异常增高,是一种快速、准确、可靠的筛查地中海海贫血实验方法,但是两者在鉴定异常血红蛋白时存在区别。

  • 标签: 全自动毛细管电泳 HPLC 血红蛋白 贫血 地中海
  • 简介:目的:探讨前S1蛋白(Pre—S1)在血清学诊断乙肝病毒复制中的意义。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250例。分别测定每份患者血清中HBV标志物、前S1蛋白和HBVDNA。结果:HBeAg(+)组中前S1蛋白阳性率97.2%(70/72),HBVDNA阳性率100%(72/72)。HBeAg(-)组中前S1蛋白阳性率60.1%(107/178),HBVDNA阳性率63.5%(113/178)。前S1蛋白和HBVDNA的总符合率为89.6%(224/250),2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和HBVDNA的总符合率为54.8%(137/250),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sAg(-)中检出前S1蛋白阳性2例。结论:前S1蛋白比HBeAg更敏感地反映HBV复制情况,且可弥补由于HBsAg基因编码区突变造成的漏诊。

  • 标签: 前S1蛋白 乙肝病毒DNA 乙肝标志物
  • 简介:目的:研究白介素-28B(IL-28B)基因多态性与3型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纳入中国汉族人群中100例3型丙型肝炎患者为病例组,并给予干扰素常规治疗。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方法对单核苷酸多态性(rs8099917)进行基因分型,与治疗效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患者中,65例达到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携带基因型TG发生未达到RVR的风险较基因型TT高14.85倍(P〈0.01),携带基因型GG较基因型TT高33.750倍。携带等位基因G发生未达到RVR风险高(P〈0.01)。纳入的研究对象中,65例(65%)达到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基因型TT患者中67.8%达到SVR,基因型TG中62.5%达到SVR,基因型GG中50.0%达到SVR,回归分析未见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L-28B基因多态性(rs8099917)可能影响丙型肝炎治疗效果。

  • 标签: IL-28B 基因多态性 丙型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