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7 个结果
  • 简介:《胃肠病》创刊于1996年,1999年起正式对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8-7125/CN31-1797/R,邮发代号:4-624。《胃肠病》为消化专业综合刊物,办刊宗旨是为消化病领域内研究成果、临床经验、新观点和各种假说交流与沟通提供园地,特邀一批国内外著名胃肠病专家担任编委和顾问,具有较高学术水准。

  • 标签: 病学 胃肠 国内外 消化
  • 简介:目的研究血清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计数(PLT)及血清优化指标PLT/ALB、CRP/ALB在判断经治疗已达到临床缓解期克罗恩病患者是否达到内镜下黏膜愈合诊断效能。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已确诊克罗恩病且经治疗已达到临床愈合(CDAI〈150分)75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根据肠镜SES-CD评分是否小于2分,分为黏膜愈合组与非黏膜愈合组。对比患者一般资料、血清资料及SES-CD评分,通过ROC曲线评估各项指标对黏膜愈合判断诊断效能。结果与非黏膜愈合组患者相比,黏膜愈合组ALB较高,PLT、PLT/ALB、CRP和CRP/ALB较低。其中ALB、CRP、CRP/ALB和PLT/ALB在治疗前后均与SES-CD评分存在显著相关。ROC曲线分析,在诊断黏膜愈合效能方面,各指标诊断黏膜愈合敏感度、特异度如下:ALB(敏感度84.4%,特异度55.8%)、CRP(敏感度81.4%,特异度68.7%)、PLT(敏感度76.7%,特异度56.2%)。当血清指标优化后使用时,正确指数高于相应单个血清指标,其中CRP/ALB诊断正确指数最高,当CRP/ALB〈0.147时诊断黏膜愈合敏感度79.1%,特异度71.9%。结论血清指标ALB、CRP、PLT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判断克罗恩病患者是否处于黏膜愈合状态,但血清优化指标CRP/ALB诊断效果最佳,优于单用血清指标。

  • 标签: 克罗恩病 黏膜愈合 C-反应蛋白 白蛋白 血小板计数
  • 简介: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肝内转移灶cT动态增强表现特征以及肝内分布规律。方法2011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结直肠癌伴肝转移患者94例,常规行三期增强CT检查。结果在94例结直肠癌患者中,检出肝内转移灶389个,包括环形强化灶224个(57.6%),结节状强化灶122个(31.4%),其它类型强化灶43个(11.1%);33例右侧结肠癌患者肝内转移灶位于肝右叶者89个(69.5%),位于肝左叶者39个(30.5%),右叶分布比例明显高于左叶(P〈0.05);61例左侧结肠癌患者肝内转移灶位于肝右叶者137个(52.5%),位于肝左叶者124个(47.5%),两组肝内转移灶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差异(P〈0.01)。结论结直肠癌肝转移灶CT动态增强表现有一定特征,其原发病灶位置与肝内转移瘤分布有一定规律,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提高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癌检出率。

  • 标签: 肝转移癌 结直肠癌 螺旋CT 诊断
  • 简介:黄疸是临床上常见一类症状和体征,表现为患者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通常因肝脏损伤引起,根据病因不同可将其分为溶血性、肝细胞、梗阻和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其中肝细胞黄疸最常见。肝细胞黄疸是因肝细胞病变造成其摄取、转化和排泄胆红素能力降低所致。凡能造成肝细胞功能障碍,影响胆红素摄取、结合和排泌疾病均可引起肝细胞黄疸,常见于各种肝实质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肝病、药物性肝损伤、中毒性肝炎、酒精肝病、遗传代谢肝病(如肝豆状核变性、血色病等)、全身感染性疾病导致肝脏损害(如败血症、疟疾、钩端螺旋体病、伤寒、布鲁菌病、结核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等)以及各种原因导致肝硬化、肝脏肿瘤等,其中病毒性肝炎约占肝细胞黄疸病因90%以上。

  • 标签: 肝细胞性黄疸 高胆红素血症 病毒性肝炎 诊断 鉴别诊断
  • 简介:本文仅对肝前黄疸诊断和治疗作一总结。1黄疸定义黄疸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血清胆红素升高、出现巩膜、黏膜和皮肤黄染,是临床上常见症状和体征。血清总胆红素正常值为1.7~17.1μmol/L(0.1~1mg/dl)。当胆红素在17.1~34.2μmol/L(1~2mg/dl)时,肉眼难以发现,称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当血清胆红素超过34.2μmol/L(2mg/dl)时,出现肉眼可见黄疸,称为显性黄疸。

  • 标签: 肝前性黄疸 胆红素 溶血性贫血 脾功能亢进症
  • 简介:胆汁淤积是由于炎症、结石和肿瘤等各种原因引起肝细胞或胆管细胞胆汁生成功能障碍、胆汁分泌受抑制或排泄受阻,胆汁淤积,胆管内压增高达到一定程度后连接毛细胆管和胆管Hering壶腹破裂,胆汁逆流入淋巴、血液循环系统而出现病理现象[1]。定义广义胆汁淤积包括肝内胆汁淤积和肝外胆汁淤积。肝内胆汁淤积是指胆汁合成、分泌、排泄障碍原发于肝内;肝外胆汁淤积是由肝内大胆管或肝外胆管器质或机械性病变所引起。

  • 标签: 胆汁淤积 病因 治疗 药物疗法
  • 简介:2001年Unger把过量游离脂肪酸(FFA)由脂肪组织(AT)异位集聚于非AT(NAT)引起细胞损伤现象称为脂肪毒,胰岛素抵抗(IR)和脂凋亡是其两个特征表型。近来,研究认为脂毒性是NAFLD多重打击主轴,其多臂表型介导了NAFLD进展及代谢综合征(MS)发生[1-5]。此假设日益受到重视,成为当前研究热点。1NAFLD是脂毒性肝病1.1脂滴(LD)是脂肪肝(FL)形成根[6-8]FL不仅是肝细胞脂质贮聚,且有LD形成。LD为高动力多功能细胞器。初生LD在内质网(ER)以甘油三酯(TG)和胆固醇酯为核心,环绕磷脂单层形成,随着其成长成熟,LD合成脂质、外被蛋白(PLINS)、跨膜转运蛋白、酶蛋白、转录因子、组蛋白及其他LD蛋白,构成膜脂质双层结构细胞器。胞质LD与其他细胞器对话,细胞核LD诱导核受体(NR)及其信号改变。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脂毒性 发病机制
  • 简介:目的:探究肝硬化合并早期肝脑病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加强护理服务应用价值。方法:将本科室2017年4月-2018年4月入院治疗58例肝硬化合并早期肝脑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入院奇偶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分组统计58例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护理后6个月遵医行为以及疾病复发情况,进行组间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后躯体功能、生理功能以及社会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按规用药、合理饮食、规律生活以及定时复检达标率高于对照组,且疾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显著,统计计算后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合并早期肝脑病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加强对患者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对医嘱遵守情况,促进患者预后质量提升,降低疾病复发率,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实施。

  • 标签: 常规护理 综合护理 肝硬化 肝性脑病
  • 简介:非酒精脂肪肝病(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代谢应激肝损伤,疾病谱包括非酒精肝脂肪变(non-alcoholichepaticsteatosis)、非酒精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steatohepatitis,NASH)、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1-2]。NAFLD不仅可以导致肝病残疾和死亡,还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MetS)、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mellitus,T2DM)、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以及结直肠肿瘤等高发密切相关。随着肥胖和MetS流行,NAFLD已成为我国第一大慢性肝病和健康体检肝脏生物化学指标异常首要原因。并且,越来越多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慢性感染者合并NAFLD[3-5],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

  • 标签: 脂肪肝 诊断 治疗 代谢综合征 指南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功能消化不良(FD)与十二指肠嗜酸性粒细胞(EOS)增多之间相关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内蒙古妇幼保健院就诊82例FD患儿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于内蒙古妇幼保健院体检80名健康儿童为健康对照组。观察组采取增强胃动力联合抑制胃酸治疗。经电子胃镜进行检查并取十二指肠降段黏膜组织,采取HE染色法对两组组织中EOS进行计数统计,采用甲苯胺蓝染色计数法对组织内肥大细胞数量进行统计对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两组血浆中白细胞介素-6(1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进行测量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前EOS、肥大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EOS、肥大细胞数高于对照组相应值,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EOS、肥大细胞数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IL-6及TNF-α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上述炎因子水平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L-10水平治疗前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EOS与IL-6、TNF-α、肥大细胞计数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IL-10呈负相关关系(P〈0.05);肥大细胞数与IL-6、TNF-α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IL-10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FD患者十二指肠黏膜EOS数量、肥大细胞数量及血清IL-6、TNF-α水平均显著提高.而IL-10水平降低,这些变化与FD发病存在正相关关系。

  • 标签: 十二指肠嗜酸性粒细胞 功能性消化不良 相关性
  • 简介:目的探讨选择β3肾上腺素能受体(β3-AR)激动剂对非酒精脂肪肝病(NAFLD)大鼠血清氧化应激反应和肝纤维化影响.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C组)、高脂模型(HC组)和β3-AR激动剂干预组(BRL组),每组10只.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肝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结果BRL组血清TC、TG、ALT、AST、HA和TGF-β1水平分别为(1.95±0.43)mmol/L、(0.82±0.31)mmol/L、(71.02±11.34)U/L、(165.18±39.11)U/L、(159.64±32.50)ng/ml和(0.92±0.54)μg/ml,显著高于HC组分别为(1.77±0.34)mmol/L、(0.59±0.23)mmol/L、(54.48±8.64)U/L、(134.12±37.16)U/L、(95.57±19.47)ng/ml和(0.75±0.51)μg/ml,P〈0.05,它们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19±0.25)mmol/L、(0.35±0.19)mmol/L、(32.26±7.13)U/L、(119.64±35.16)U/L、(76.26±13.34)ng/ml和(0.69±0.46)μg/ml,P〈0.05];BRL组肝组织匀浆SOD和GSH-Px水平分别为(46.31±16.39)×103U/gprotein和(98.64±19.33)mg/gprotein,显著低于HC组(79.26±15.34)×103U/gprotein和(126.34±21.56)mg/gprotein,而MDA水平为(8.16±0.92)μmol/L/gprotein,显著高于HC组(5.76±0.88)μmol/L/gprotein(P〈0.05),而在NC组则分别为(113.34±12.26)×103U/gprotein、(175.59±26.34)mg/gprotein和(2.71±0.64)μmol/L/gprotein,与前两组比,差异显著(P〈0.05);BRL组肝组织脂肪变性、炎浸润、气球样变和肝纤维化评分分别为(2.71±0.34)、(2.38±0.41)、(0.86±0.21)和(4.19±0.40,显著高于HC组分别为(1.94±0.34)、(1.76±0.34)、(0.61±0.16)和(3.02±0.34),P〈0.05.结论β3-AR激动剂可加重NAFLD大鼠肝组织氧化应激损伤,促进肝纤维化进展.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β3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 氧化应激损伤 肝纤维化
  • 简介:长病程溃疡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癌变风险增加,进而发展为UC相关结直肠癌(UC-colorectalcancer,UC-CRC)。UC-CRC是长病程UC患者最为严重并发症。而多数UC-CRC都是由异型增生发展而来,因而识别高危人群,早期监测和诊断有着极其重要价值。目前临床上监测主要依靠内镜+病理活检,而随着技术发展,新内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同时伴随着分子生物技术创新和应用,一些特异性生物标志物也被发现可用于早期UC-CRC监测。本文就目前UC癌变监测现状、内镜监测及生物标志物监测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溃疡性结肠炎 结直肠癌 监测 内镜 生物标志物
  • 简介:目的:研究口腔扁平苔藓和慢性胃炎相关方法:选取我院收治口腔扁平苔藓患者189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胃镜检查,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口腔扁平苔藓和慢性胃炎相关。结果:所选189例口腔扁平苔藓患者中有182例患者慢性胃炎,口腔扁平苔藓症状与胃炎程度具有相关,白色条纹状苔藓患者多为浅表胃炎,而充血糜烂状苔藓患者多为浅表-萎缩和萎缩胃炎;口腔扁平苔藓治疗效果与胃炎程度有关,浅表以及浅表-萎缩胃炎治疗效果显著优于萎缩胃炎,差异具有统计意义。结论:口腔扁平苔藓和慢性胃炎具有一定相关

  • 标签: 口腔扁平苔藓 慢性胃炎 关联性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益气健脾方治疗慢性萎缩胃炎脾胃虚弱证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3月琼海市中医院消化内科收治慢性萎缩胃炎脾胃虚弱证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益气健脾方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胃镜疗效、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实验室指标。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及胃镜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中医症状积分、CRP、IL-6、TNF-α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CRP、IL-6、TNF-α指标水平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CRP、IL-6、TNF-α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益气健脾方治疗慢性萎缩胃炎脾胃虚弱证患者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胃痛、胃胀、嗳气、恶心呕吐、大便稀溏、食少纳呆等临床症状,降低CRP、IL-6、TNF-α炎指标水平,且安全高,建议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益气健脾方 慢性萎缩性胃炎 脾胃虚弱证 安全性
  • 简介:近二十年来,随着对炎症肠病(IBD)发病免疫机制深入研究,其治疗药物已由传统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和硫唑嘌呤发展至静脉或皮下注射生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和整合素拮抗剂。但由于上述药物给药方式、长期使用不良反应以及治疗疾病时失效或失应答,寻找具有稳定结构、不良反应小口服药物已成为临床迫切需求。目前IBD新型口服药物包括α4整合素拮抗剂AJM300、JAK拮抗剂tofacitinib和反义寡核苷酸mongersen等,本文就新型口服药物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整合素Α4 Janus激酶类 寡核苷酸类 反义 投药 口服 治疗
  • 简介:目的:对神经外科中行血管介入手术临床方法进行探讨,分析其麻醉复苏效果。方法:抽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间收治神经外科行血管介入手术病人106例,以随机分配原则,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3例,所有病人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术后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注射,实验组给予盐酸纳美酚注射,观察其麻醉效果及对病人消化系统影响。结果:实验组给药至拔管用时(2.51±0.83)min,对照组给药至拔管用时(8.46±0.97)min,两组相比有明显区别(P<0.05);治疗前两组各项消化系统症状评分对比差异无显著(P>0.05),治疗后对照组腹痛、腹胀、嗳气、早饱、反酸等消化系统症状评分皆高于试验组(P<0.05)。结论:在神经外科血管介入术全麻后使用盐酸纳美酚可缩短病人恢复意识时间,使复苏更为平稳,安全较高,值得推广。

  • 标签: 神经外科 血管介入手术 麻醉方法
  • 简介: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健脾清热活血法对萎缩胃炎(CAG)大鼠相关炎症通路因子影响。方法将CAG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胃萎清高、中、低剂量组及叶酸组。以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合饥饱失常法造CAG大鼠模型,观察各组大鼠NF-κB炎症通路各因子变化。结果胃萎清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TNF-α表达,对炎症发生起到一定抑制作用。模型组IKK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胃萎清高、中、低剂量组及空白组。胃萎清高、中、低剂量组IKK表达水平与空白组相当,提示胃萎清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炎症因子表达,从而阻断炎症发生发展过程。胃萎清高剂量组可下调p50蛋白表达水平。结论胃萎清能使NF-κB炎症通路致炎因子TNF-α、IKK、p50表达水平下降从而起到控制CAG发展

  • 标签: 健脾清热活血法 萎缩性胃炎 胃萎清 炎症通路因子 NF-ΚB
  • 简介:病例:患者女,62岁,因“腹泻4年,四肢无力2周,加重2d”于2017年3月15日收治入院。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泻,每日6~7次,为白色水样便或黄色稀便,伴腹胀,排气后腹胀可缓解,余无明显不适,当地医院诊断为“胃肠炎”,予以输液治疗(具体药物不详),患者症状未见缓解,遂自行服用中药治疗,配合长期饮食治疗(饮食单一、清淡),腹泻仍未见好转。入院前2周,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四肢乏力,但不影响正常生活,故未予重视,未接受治疗。入院前2d,患者四肢无力症状加重,无法站立、行走,双手无法持握,无心悸,无胸闷、气短,无呼吸困难,无恶心、呕吐,无神志不清、四肢抽搐等,遂就诊于我院急诊科。

  • 标签: 腹泻 实性假乳头状瘤 胰腺 诊断 治疗
  • 简介:背景:目前研究发现脂质代谢异常、脂肪肝与结直肠息肉发生具有相关,但仍有争议。肝脏受控衰减参数(CAP)在评估肝脏脂肪变程度中具有良好应用价值。目的:分析脂质代谢和肝脏CAP与结直肠息肉相关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于青岛市市立医院行电子结肠镜检查患者,根据检查结果分为结直肠息肉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CAP、BMI,并分析脂质代谢指标与CAP相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结直肠息肉组TG异常发生率、CAP、BMI均显著升高(P<0.05);而两组血清TC、HDL、LDL、ApoA1、ApoB、脂蛋白a水平异常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直肠息肉患者CAP与TG、LDL、BMI呈正相关(r=0.201,r=0.135,r=0.438;P均<0.05),而与TC、HDL无关(P>0.05)。结论:TG、CAP、BMI可能与结直肠息肉发生相关。

  • 标签: 肠息肉 脂质代谢 受控衰减参数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究ICU患者行CRRT并发应激消化道出血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34例处于ICU并实施CRRT患者实施回顾分析。结果:肾功能得到控制有25例(73.53%);间断血液透析患者5例(14.71%);自身脏器管衰竭导致患者死亡有2例(5.88%);经济负担过大导致出院有2例(5.88%)。结论:探究分析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患者行CRRT并发应激消化道出血影响因素,同时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后,患者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有效提升了患者生命质量。

  • 标签: ICU患者 CRRT 应激性消化道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