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在食管癌组织中检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16年2月至2018年4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食管癌患者中的74例设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患者食管癌和食管癌旁正常组织中的TRAF6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检测,分析TRAF6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在食管癌组织中其TRAF6阳性率显著比食管癌旁正常组织中要高(P<0.05),阴性率显著比食管癌旁正常组织要低(P<0.05)。结论:临床上在食管癌患者中,其TRAF6水平存在显著地提升,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存在显著地相关,具有较高的价值。

  • 标签: 肿瘤坏死因子 受体相关因子6 食管癌组织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背景: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血管生成在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缺氧诱导因子(HIF)-1α、HIF-2α是机体对缺氧适应性调节中的重要调控蛋白,在大多数恶性肿瘤中有表达,可通过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诱导肿瘤血管生成。目的:探讨食管鳞癌组织中HIF-1α、HIF-2α、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关系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62例食管鳞癌,40例食管鳞状上皮异型增生和42例正常食管上皮组织中HIF-1α、HIF-2α、VEGF的表达和MVD值,分析其间的相关性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食管鳞癌组织中HIF-1α、HIF-2α和VEGF的表达较异型增生和正常上皮组织显著增加(P<0.01),MVD值亦显著增高(P<0.01);且HIF-1α和VEGF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呈正相关,HIF-1α、HIF-2α的表达与VEGF的表达和MVD值呈正相关。结论:HIF-1α、HIF-2α在食管鳞癌组织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表达,其可能通过诱导VEGF的表达参与食管鳞癌的血管生成;HIF-1α、HIF-2α和VEGF的过度表达可能成为判断食管鳞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

  • 标签: 表达 HIF-1Α VEGF 食管鳞癌组织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MVD
  • 简介:随着戊型肝炎病毒(HEV)分子克隆成功,戊型肝炎特异性实验诊断方法有了很大发展。我们检测了52例散发性戊型肝炎患者的不同病日血清-HEV-IgM和-HEV-IgG,探讨其变化及临床意义。资料和方法一、病例选择52例散发性戊型肝炎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1)具有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症状和体

  • 标签: 戊型肝炎 抗-HEV 抗一HEV 临床意义 患者血清 肝炎患者
  • 简介:恶性肿瘤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并非所有恶性肿瘤细胞均有致瘤性。肿瘤干细胞指具有自我更新和无限增殖潜力的少量细胞群体,与干细胞的特性类似。核干细胞因子(NS)基因在干细胞处于早期多潜能状态时高表达,细胞开始分化后,其表达几乎完全消失。此外,多种癌细胞中NS基因亦高表达,而在分化的成体组织中不表达。NS基因表达与癌细胞的恶性程度有关。本文就NS与肿瘤干细胞作一综述。

  • 标签: 核干细胞因子 肿瘤干细胞 基因 p53
  • 简介: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1,TGFβ1)作用于入胃腺癌细胞(SGC-7901),48小时后收集细胞爬片。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的单抗和免疫组化SABC法及图像分析,发现TGFβ1作用的胃癌细胞EGFR表达量(107.943±0.202)低于对照细胞(114.298±0.475),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提示,TGFβ1对胃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可能与其影响EGFR表达数量有关。

  • 标签: 转化生长因子β1 胃癌细胞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 简介:炎症部位白细胞聚集和活化是炎症性肠病(IBD)的重要特征,趋化因子受体是趋化白细胞的重要调节因子。在IBD中,多种趋化因子受体表达上调,触发多种炎症反应。本文就CC趋化因子受体(CCR)在IBD中的作用及其作为IBD治疗靶点的可能性作一综述。

  • 标签: 趋化因子 CC 受体 CCR 炎症性肠病
  • 简介:自1995年2月至1998年12月,对52例血清-HB8阳性肝炎患者采用PCR法进行了血清HBVDNA检测,现总结分析如下.

  • 标签: 感染状态 抗阳性 状态分析
  • 简介:丙型肝炎多因输血或反复使用血制品而引起,虽然临床表现轻微,但预后较差,因此加强对HCV检测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目前临床诊断和献血员筛选主要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CV-IgG,本文以PCR检测HCVRNA结果为参照,探讨-HCV-IgM/IgG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及意义。

  • 标签: 抗-HCV-IgM 联合检测 急性肝炎 慢性肝炎患者 抗一HCV 慢性丙型肝炎
  • 简介:已知的3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及其间的数量关系影响着血管形成的信号转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介导肿瘤血管通透性增加并促进肿瘤血管形成,抑制VEGF和VEGFR的手段已用于肿瘤治疔的研究.VEGFR对肿瘤血管形成的影响还与Tie和Eph内皮酪氨酸家族等其他细胞表面受体的相互作用有关.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肿瘤血管 VEGFR 血管形成 免疫组化
  • 简介:一、背景据WHO估计,全球HIV感染者已超过4000万.由于HIV与丙型肝炎病毒(HCV)有共同的传播途径,因而有大量的HIV感染者合并感染HCV.目前的研究显示,约有1/4~1/3的HIV感染者合并HCV感染[1],据此估计,全球约有近1000万的HIV/HCV合并感染者.

  • 标签: HIV/HCV 抗HCV 感染患者 丙型肝炎病毒(HCV) HIV感染者 HCV感染
  • 简介:缺氧诱导因子-2α(HIF-2α)是一种在缺氧条件下广泛存在于NSL动物和人体内的氧敏感性转录因子,通过调节缺氧诱导基因表达参与组织细胞对低氧的适应性应答,其表达是机体适应低氧的关键环节和起始步骤。近年研究发现HIF-2a可能与脂代谢过程有密切联系。本文就HIF-2α对脂肪酸代谢和胆固醇代谢的调节作用作一综述。

  • 标签: 缺氧诱导因子2 α亚基 脂代谢障碍 脂肪酸类 胆固醇
  • 简介:以不同浓度TNF-α与IL-2配伍培养LAK细胞,并做TNF-x单抗阻断试验,用LDH释放法检测LAK瘤活性:以TNF-α预处理胃癌细胞,检测LAK瘤活性,探讨TNF-x影响LAK瘤活性的特性,以MTT法检测TNF-α联用5-FU、ADM或MMC的体外抗胃癌效应,并观察TNF-α联用MMC的荷胃癌裸鼠的体内抑瘤效应。结果表明TNF-α在低浓度IL-2下增加LAK活性,使IL-2诱导同等LAK活性的浓度下降约10倍:TNF-α预处理使LAK对其瘤活性提高约9%,TNF-α联用化疗药物体内外抗胃癌效应均明显增加。

  • 标签: TNF-x 癌肿 IL-2 化疗药物
  • 简介:背景:在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排序中,胃癌分居第二和第三位。探索方法简便、敏感性高的非侵入性指标以筛选出胃癌高危人群接受胃镜检查是胃癌普查的有效途径。目的:探讨三叶因子3(TFF3)作为胃癌筛查血清生物学标记物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2013年7月—2014年1月49例胃癌患者和29名健康体检者的血清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FFs浓度,以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血清TFF1、TFF2、TFF3对胃癌的诊断性能,并进一步分析三者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组TFF3血清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43.57±19.49)ng/mL对(29.97±14.20)ng/mL,P<0.01],两组间TFF1、TFF2血清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FF1、TFF2、TFF3诊断胃癌的AUC分别为0.56、0.56和0.83,TFF3诊断性能最高;以33.0ng/mL为TFF3cutoff值,相应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3.3%和82.8%,预测胃癌风险的OR值为8.27。TFF3血清浓度与胃癌TNM分期、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结论:血清TFF3是一个有应用前景的非侵入性胃癌筛查生物学标记物。

  • 标签: 胃肿瘤 筛查 生物学标记 三叶因子3
  • 简介: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寻找安全、有效、价廉、使用便捷的H.pylori治疗方案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近年研究表明乳铁蛋白(lactoferrin。LF)具有H.pylori的作用,可提高H.pylori一线根除方案的根除率。本文就LF的分子特性、生物学作用及其H.pylori的作用和机制作一综述。

  • 标签: 抗幽门螺杆菌 感染研究 乳铁蛋白 H.PYLORI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慢性胃炎
  • 简介:乙型肝炎是引起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主要因素。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复杂,但病毒复制是肝损伤的起动因素。干扰素(IFN)作为HBV制剂已广泛用于临床,经过近20年的研究证明,α-IFN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有效药物。但IFN疗效仅30%~40%,由于IFN的疗效、毒副反应、价格以及使用不便等因素使其应用受限。目前,对HBV逆转录酶有抑制作用的药物拉米夫定(Lamivudin,3TC)作为新核苷类抗病毒药已受到关注。在体外和动物模型中证明有很强的HBV复制作用。临床实验也证明3TC可迅速降低HBVDNA的浓度,改善肝组织学的病变。但3TC停药后易复

  • 标签: 拉米夫定 抗乙型肝炎病毒 耐药性 YMDD变异 蛋氨酸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 简介:目的观察HIV混合HCV感染者丙型肝炎病毒治疗的疗效。方法在78例HIV混合HCV感染者中,40例HIV携带者(A组)在HAART治疗前开始丙型肝炎病毒治疗;38例艾滋病患者(B组)在接受HAART治疗的同时,给予丙型肝炎病毒治疗。两组均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180μg肌肉注射,每周一次,利巴韦林片800~1200mg/日,分3次口服,疗程为48周。结果在治疗12周、24周和48周时,A组ALT复常率分别为32.5%、60.0%(P〈0.05)和80.0%(P〈0.05),B组则分别为29.0%、31.6%和39.5%;在治疗48周结束时,A组患者HCVRNA阴转率为55.4%,明显高于B组的23.7%(P<0.01);A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副作用较B组明显少而轻。B组患者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和CD4+T淋巴细胞减少更明显。结论及时对HIV和HCV重叠感染者丙型肝炎病毒治疗很重要,治疗越早,疗效越好,副作用也越少。

  • 标签: 人类缺陷病毒 艾滋病 丙型肝炎 聚乙二醇干扰素 疗效
  • 简介:背景:肠道动力障碍是急性胰腺炎(AP)病情进展的重要环节,兴奋性与抑制性胃肠激素失衡可能是重度AP(SAP)患者出现肠道动力障碍的关键原因之一。目的:探讨AP患者血清促炎细胞因子与空腹胃肠激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16年6月-2017年6月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AP患者纳入研究,其中轻度AP(MAP)60例,SAP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65例作为对照组。以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8和空腹5-羟色胺(5-HT)、胃动素(MTL)、胆囊收缩素(CCK)水平,分析促炎细胞因子与胃肠激素之间以及两者与AP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MAP组和SAP组血清TNF-α、IL-6、IL-8和5-HT水平高于对照组,MTL、CCK水平低于对照组,SAP组改变更为显著,与MAP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促炎细胞因子与各胃肠激素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且两者均与AP严重程度相关(P<0.05)。结论:胃肠激素5-HT、MTL、CCK与AP严重程度和血清促炎细胞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可能为AP的临床诊断和病情评估提供参考。

  • 标签: 急性胰腺炎 细胞因子类 胃肠激素类 Logistic模型
  • 简介: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健脾清热活血法对萎缩性胃炎(CAG)大鼠相关炎症通路因子的影响。方法将CAG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胃萎清高、中、低剂量组及叶酸组。以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合饥饱失常法造CAG大鼠模型,观察各组大鼠NF-κB炎症通路各因子的变化。结果胃萎清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TNF-α的表达,对炎症的发生起到一定抑制作用。模型组IKK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胃萎清高、中、低剂量组及空白组。胃萎清高、中、低剂量组IKK的表达水平与空白组相当,提示胃萎清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从而阻断炎症的发生发展过程。胃萎清高剂量组可下调p50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胃萎清能使NF-κB炎症通路的致炎因子TNF-α、IKK、p50的表达水平下降从而起到控制CAG的发展。

  • 标签: 健脾清热活血法 萎缩性胃炎 胃萎清 炎症通路因子 NF-ΚB
  • 简介: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涉及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其中免疫因素起有重要作用。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产生的大量细胞因子对肿瘤发生、发展起有决定性作用。而肿瘤细胞通过自身适应性变化可改变细胞因子的表达及其作用。本文就细胞因子在结直肠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细胞因子类 结直肠肿瘤 免疫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