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长期低浓度化碳(CS2)职业暴露对男工生殖健康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oneLibrary、Sciverse、CNKI、CBM、VIP及万方数据库,收集关于低浓度CS2对男工生殖健康影响的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study,CCS),2名研究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应用Revman5.2进行Meta分析。结果通过筛选共纳入7个CCSs。Meta分析结果提示,接受低浓度CS2男工血清性激素睾酮、催乳素低于正常,而促卵泡生长激素负反馈性增高(MD=3.55,95%CI:2.36-4.74);CS2暴露男工性功能障碍发生率增加(OR=28.13,95%CI:4.36-181.22);精液分析显示,CS2暴露男工精液量和精子密度虽然在正常范围,但低于对照组,结果分别为:MD=-0.96,95%CI:-1.73--0.18和MD=-21.20,95%CI:-34.45--7.96,同时精子的畸形率明显增加(MD=6.99,95%CI:5.00-8.98),子代出生缺陷发生率亦增加(OR=3.16,95%CI:1.50-6.63)。结论长期接受低浓度CS2职业暴露影响男性生殖健康,有必要加以防护。

  • 标签: 二硫化碳 生殖 精子 系统评估 META分析
  • 简介:妊娠期尿潴留是多种病因引起的女性妊娠期间无法通过自愿排尿完成膀胱排空的疾病。临床上发病率较低,根据病因可分为妊娠期生理性和非生理性因素。生理性因素随着妊娠天数增加,并通过适当的孕期管理,一般可自行缓解;非生理性因素引起的,需要通过进一步的超声和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因,根据病因及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选择包括保守治疗、手术干预在内的治疗。从而缓解或根治潜在的病因引起的妊娠期尿潴留

  • 标签: 女性尿潴留 妊娠期 尿潴留病因 尿潴留管理
  • 简介:1病例资料患者男,60岁,因"尿频伴便柱变细1年余"于2010年9月入院。既往于13年前因右肾良性肿物行右肾切除术。查体:肛门指检于膝胸位1~4点处触及直肠黏膜向中间压迫,边界欠清楚,黏膜光滑,无明显触压痛,前列腺无明显增大,表面光滑无结节,质地中等,中央沟存在,退出指套无沾血。余查体未及明显异常。

  • 标签: 输尿管 囊肿
  • 简介:目的探讨前列腺移行带增生与下尿路症状(LUTS)及急性尿潴留(AUR)的关系.方法将119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按有无AUR及LUTS严重程度分为3组:无AUR但LUTS较重者为A组,有AUR且LUTS较重者为B组,有AUR但LUTS较轻者为C组.对各组行I-PSS评分,测量F-PSA、T-PSA及F/T-PSA耻骨上经膀胱切除前列腺时观察移行带向膀胱内突出情况及前列腺部尿道狭窄情况,术后测定移行带质量(TZW),计算移行带体积(TZV).结果各组F/T-PSA、TZW、TZV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I-PSS评分及前列腺部尿道狭窄百分比明显高于C组(P<0.05);A组F-PSA、T-PSA、移行带向膀胱内突出百分比明显低于C组(P<0.05),而B、C两组这3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A组F-PSA、T-PSA明显小于B组(P<0.001),I-PSS、前列腺部尿道狭窄及移行带向膀胱内突出百分比与B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前列腺移行带质量及体积与BPH引起的LUTS及AUR的发生无关;而移行带的增生使前列腺部尿道狭窄、延长是BPH引起的LUTS的主要原因;移行带向膀胱突出则是AUR的主要原因.BPH合并AUR的患者F-PSA及T-PSA均明显增高,F/T-PSA变化则不明显.

  • 标签: 前列腺增生 下尿路症状 急性尿潴留 移行带质量 膀胱突出 移行带体积
  • 简介:正常生理条件下,人体中每日2/3的尿酸通过肾脏排泄,剩余尿酸可通过胃肠道排泄,超过90%高尿酸血症的发生是由于肾脏排泄受损。尿酸水平的升高与肾小球滤过率的降低是平行的[1],甚至在CKD的早期阶段,GFR在90~100ml/min时,即可能出现血尿酸的升高。

  • 标签: 氧化应激 高尿酸血症 肾损害 实验研究进展 生理条件 肾小球滤过率
  • 简介: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HD)血中脂质过氧化物丙醛(MDA)、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与其心脏结构和功能指标之间关系,MHD患者氧化应激相关因子与左心室重塑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老年MHD患者30例、中年MHD患者30例、健康人(对照组)28例,分别检测MDA、SOD、GPx水平,并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他们的左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Ds)、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计算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胸部平片计算心胸比率。分析氧化应激与左心关系。结果:中、老年MHD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D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老年组显著高于中年组;而中、老年MHD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GPx、SOD、Alb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尤其老年组更低。MHD患者LAD、LVDd、LVDs、IVST、LVWPT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VEF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LVMI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老年MHD组LAD、LVPWT、IVST、LVMI水平显著高于中年组(P〈0.05),而LVEF显著低于中年组(P〈0.05)。MDA分别与LAD、LVDs、LVDd、IVST、LVWPT、LVMI、C/T呈正相关(P〈0.01),与LVEF呈负相关(P〈0.01);SOD、GPx分别与LAD、LVDs、LVDd、IVST、LVWPT、LVMI、C/T呈负相关(P〈0.05),与LVEF呈正相关(P〈0.01)。结论:MHD患者存在氧化应激状态,与左心室重塑的发生和发展有关,老年MHD患者尤为显著。

  • 标签: 血液透析 氧化应激 左心室重塑
  • 简介:患者:男、女各1例,年龄19~25岁。均于半年前反复出现四肢点状出血点,眼睑、双下肢轻度水肿,轻微腰痛。无关节痛及腹痛。抗过敏、对症治疗后出血点及水肿消退,但病情反复发作。在当地查尿常规:蛋白(++~+++),红细胞(++~+++)/HP~肾功能正常。我院体检:血压正常。四肢可见对称分布的出血点。双下肢轻度水肿。血常规:血红蛋白120~140g/L,自细胞6~7×10^9/L,血小板正常;尿常规:蛋白(+~++),红细胞(++~+++);

  • 标签: 治疗后 紫癜性肾炎 霉酚酸酯 血红蛋白 反复发作 肾功能正常
  • 简介:目的:通过由兔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导致的氧化应激体系中的变化,研究中药川芎嗪对IRI干预下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持续性阻断兔双侧肾动脉血流1h,再灌注5h的肾IRI动物模型。日本大耳兔30只,随机分成3组(n=10):假手术组(sham,S组),缺血/再灌注组(ischemia-reperfusion,IR组),川芎嗪干预缺血/再灌注组(ligustrazine+ischemia-reperfusion,LZ组)。于缺血前、缺血1h、再灌注1h、3h和5h依次经颈总动脉抽血用以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黄嘌呤氧化酶(XO)活力以及丙醛(MDA)含量。在实验结束后取兔肾组织依次检测SOD、XO活力以及MDA含量,并对其进行电镜观察。结果:与IR组相比,LZ组血浆中和肾组织的XO活力和MDA含量明显降低,SOD活力增高(均P〈0.01)。LZ组肾组织细胞超微结构异常改变较IR组显著减轻。结论:川芎嗪能够使氧自由基水平降低,氧化应激损伤减轻,具有保护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 标签: 川芎嗪 缺血/再灌注损伤 氧化应激
  • 简介:目的:探讨补肾活血泄浊汤对阿霉素所致大鼠微小病变肾病脂质过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阿霉素致大鼠微小病变肾病模型.治疗组灌服中药复方补肾活血泄浊汤,正常组和模型组灌服生理盐水.观察中药复方对肾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醛(MDA)含量、肾功能及肾脏病理损伤的影响.结果:治疗组的尿蛋白、血清胆固醇、血清白蛋白以及肾组织SOD、MDA、病理形态的改变均较模型组为轻.结论:补肾活血汤是通过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血清胆固醇、改善肾组织活性、氧清除酶活性而发挥其治疗作用.

  • 标签: 微小病变肾病 脂质过氧化损伤 补肾活血泄浊汤
  • 简介:目的探讨腹膜透析液添加尿激酶对腹透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醛(MDA)及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的影响。方法将60例慢性肾脏病(CKD4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在腹膜透析液中添加尿激酶,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SOD、MDA、ET、NO及临床症状的变化。用比色法测定健康对照组、对照组、治疗组血清MDA和SOD水平,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测定ET的变化,NO采用硝酸还原法测定。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对照组、治疗组血清SOD活性降低(P〈0.05),NO升高(P〈0.05),MDA含量升高(P〈0.05),ET水平升高(P〈0.01)。对照组虽能够降低ET水平和NO,但未见SOD、MDA的变化,治疗组能够回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与健康对照组及对照组有明显差别(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降低ET和NO方面疗效更为显著(P〈0.01)。结论腹膜透析液添加尿激酶可通过降低氧化应激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ET和NO水平,对CKD患者有治疗作用。

  • 标签: 腹膜透析液 尿激酶 内皮素 一氧化氮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 简介:目的采用简明健康测量量表MOSSF-36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静脉用右旋糖酐氢氧化铁注射液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进行评价,以探讨静脉补铁剂对患者贫血和生存质量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慢性肾衰竭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3例,分为静脉用铁剂治疗组(A组)和口服铁剂治疗组(B组),所有患者在纳入研究后采用MOSSF-36量表进行基础评分,在接受静脉补铁治疗10次后再次填写调查表进行评分。结果静脉补铁后患者贫血指标明显改善,与口服补铁患者比较血红蛋白(Hb)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且静脉补铁患者在生存质量的所有纬度上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同时与口服补铁患者相比较在生理功能(PF)、总体健康(GH)、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等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静脉补铁剂可有效改善血液液透析患者的贫血状态,提高其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生存质量 血液透析 右旋糖酐氢氧化铁
  • 简介: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隧道式电切治疗前列腺癌近距离照射治疗术后尿潴留的适应证、手术时机及其对近距离照射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2009年2月至2013年1月间,利用经尿道前列腺隧道式电切术治疗前列腺癌近距离照射治疗术后反复尿潴留患者共8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8例近距离照射治疗患者术后1.5~4.5个月,行经尿道前列腺隧道式电切,手术时间30~50min,取出粒子o~5颗。采用美国近距离治疗协会推荐分级表评估电切术后尿道症状,随访6~19个月,尿道症状0级2例,Ⅰ级6例,较术前(Ⅳ级)显著改善。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specificantigen,PsA)生化复发患者1例,加用内分泌治疗;其余患者PSA为(0.42±0.40)ng/ml,无PSA生化复发。结论前列腺癌近距离照射治疗术后反复尿潴留,早期行经尿道前列腺隧道式电切是安全有效的,且电切后对近距离照射治疗疗效无明显影响。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近距离照射治疗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
  • 简介:孕期外源性雌激素和邻苯甲酸酯类暴露会致使早期生殖发育畸形,从而导致男性睾丸源性生殖障碍综合征的出现。然而,对于受孕初期利哺乳期暴露是否会影响子代间质细胞表型还不清楚。本文检测了SD大鼠孕期和哺乳期邻笨甲酸丁酯和己烯雌酚短期暴露后,其雄性了代出生后的一些罩丸参数。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子代保持了良好的健康状态。母鼠给予外源性物质后,其子代的间质细胞的特定基因表达发生了改变。尤其是在青春期的中期,这些化合物致使血中INSL3的浓度迅速达到峰值。这一效果部分是由于两种外源性物质对青春期大鼠睾丸间质细胞分化有特定的作用。总之,以上这些实验结果表明孕期某些外源性物质暴露能够影响成年型间质细胞群体的发育,这可能是通过影响睾丸间质干细胞群实现的。

  • 标签: 己烯雌酚 INSL3 睾丸间质细胞 邻苯二甲酸酯 青春期 睾丸期
  • 简介:目的探讨高蛋白饮食对慢性肾衰竭大鼠肾组织一氧化氮合酶(NOs)表达的影响。方法用肾切除法制作慢性肾衰竭的大鼠模型,再分别给予大鼠不同含量的蛋白饮食喂养2个月,观察不同大鼠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24h尿蛋白水平的变化;用免疫组化法半定量检测肾组织内皮型一氧化氮酶(eNOS)、神经型一氧化氮酶(nNOS)、诱生型一氧化氮酶(iNOS)的表达。结果给予肾衰竭模型大鼠高蛋白饮食,可导致大鼠大量蛋白尿的产生,同时降低肾组织eNOS、nNOS的表达,增强肾组织iNOS的表达。结论高蛋白饮食可导致肾衰竭模型大鼠大量蛋白尿,降低eNOS、nNOS对大鼠肾的保护作用,增加iINOS对大鼠肾的损害作用,加速慢性肾衰竭的进展。

  • 标签: 高蛋白饮食 鼠肾组织 5/6肾切除 一氧化氮合酶(NOs) 慢性肾衰竭 一氧化氮酶
  • 简介:我院以曹开镛院长自拟回春汤号为基础方,和回春壮阳胶囊2号、3号等治疗阳瘘108例,均获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加减治疗 基础方 回春汤 阳痿
  • 简介: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马潞林教授主编的《泌尿外科微创手术学(第版)》近期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国各大书店有售。本书总结了近年来微创泌尿外科的新技术与新进展,详细讲解了泌尿外科腹腔镜、经皮肾镜、输尿管镜、纤维电子输尿管镜、经尿道内镜、精囊镜和显微男科手术等。

  • 标签: 泌尿外科 手术学 出版 微创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输尿管镜
  • 简介:我院以曹开镛院长自拟回春汤号为基础方,和回春壮阳胶囊2号、3号等治疗阳痿108例,均获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加减治疗 基础方 回春汤 阳痿
  • 简介:我们对2例泌尿系结核患者使用链霉素膀胱内灌注配合短程化疗,膀胱炎症状短期内得到纠正。最终达到临床治愈。现报告如下。例1,女,39岁。1989年9月出现双侧腰痛、发热、血尿、尿频、尿痛等症状,排尿10~20次/d。按肾盂肾炎治疗无效。1990年10月行IVP、CT提示双肾结核,膀胱挛缩。抗痨治疗月无明显改善。月经停止,膀胱刺激症状加重,约4min排尿一次,同年底收住院治疗。检查:极度消瘦。贫血貌,直立困难。双

  • 标签: 泌尿系结核 灌注治疗 膀胱内灌注 膀胱炎 泌尿外科 抗痨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