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真佩服各种机构花时间做的稀奇古怪的调查,不然我们都不知道平均一个女人一年会用掉4斤的护肤品。先不说这些数据是否正确,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用量无论对肌肤还是钱包都可能是一种负担,而且多用或少用往往不是由你的肌肤决定的,更多的是心理作用。普通人对于护肤品的用量都是抱着多用多效的心理,有的人动辄一天要涂10多层护肤品才能出门。但是,这样长期大剂量地使用护肤品,对肌肤有可能会变成负担。

  • 标签: 肌肤 化妆品 心理作用 护肤品 普通人 大剂量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负荷指导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GIN)I的治疗。方法回顾2007~2011年在海珠区妇幼保健院诊断CINI合并HPV持续感染半年以上的30~49岁患者,将90例经病理诊断为CINI、资料齐全的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3组,观察组给予观察,微波组应用微波破坏治疗,切除组应用转化区大环状切除术(1argeloopexcisionofthetransformationzone,LLETZ)切除宫颈移行带,于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复查,将HPV负荷≥100.00设为高负荷组,HPV负荷10.00—99.99设为中负荷组,HPV负荷1.00—9.99设为低负荷组。结果治疗后1年,切除组清除HPV感染率达到100.0%,HPV高负荷组的患者应用微波破坏治疗和观察的方法清除HPV感染率分别为55.6%、0%,HPV中负荷组的患者应用微波破坏治疗和观察的方法清除HPV感染率分别为70.0%、22.2%,HPV低负荷的患者应用微波破坏治疗和观察的方法清除HPV感染率分别为90.9%、30.8%。结论对于病理诊断为CINI的患者,HPV负荷≥100.00、持续HPV感染、已生育,出血症状明显者可考虑行微波治疗或LLETZ治疗。

  • 标签: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宫颈上皮内瘤变 负荷量 治疗 随访
  • 简介:乳腺癌是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递增,可能跃居为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在对其生物学行为的认识及发展新的治疗方法上,乳腺癌动物模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乳腺癌动物模型的制作对进一步研究乳腺癌的病因、发病机理,从而对其进行有效预防、提高治疗效果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尤其在抗癌药物的药理研究中更为重要。一个理想的动物模型,首先应与人体内肿瘤病理生理过程相似,还要便于制作、观察及对各种处理方法进行监测和优选,目前关于乳腺癌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 标签: 乳腺癌 动物模型
  • 简介:目的建立广东地区妇女乳腺癌预测模型,筛选高危人群,为乳腺癌的早期干预提供线索。方法在门诊患者和正常体检的妇女中,采用简单随机的方法选取35~60岁乳腺癌病例284例,以1:2成组配对原则在相应年龄段内选取非乳腺癌妇女673例,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数据时,首先将数据按绝经前后分层;以是否为乳腺癌患者为结果变量,其余变量为自变量,分别通过logistic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绝经前、后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并以此建立绝经前、后妇女乳腺癌预测模型;用判别分析法分别对绝经前、后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判别。结果绝经前妇女患乳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服用避孕药史、亲属中有乳腺癌患者、有不良情绪、有不良事件、劳动强度大、无乳腺组织活检史、很少参加运动等。绝经前妇女患乳腺癌的预测模型为:1/{1+exp[-(-4.314+1.333服用避孕药+1.167亲属中有乳腺癌患者+0.404有不良情绪+0.613有不良事件+0.754劳动强度大-0.716有乳腺组织活检史-0.839经常运动)]}。此模型有统计学意义(x^2=165.83,P=0.000),并且其预测不发生乳腺癌的正确率为74.2%,预测发生乳腺癌的正确率为58.4%。绝经后妇女患乳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亲属中有乳腺癌患者、文化程度低、情绪调节能力差等。绝经后妇女患乳腺癌的预测模型为:1/{1+exp[-(1.211+2.269亲属中有乳腺癌患者-1.617文化程度高-0.635情绪调节能力强)]}。此模型有统计学意义(x^2=116.32,P=0.000),并且其预测发生乳腺癌的正确率为78.9%,不发生乳腺癌的正确率为55.2%。结论绝经前、后妇女患乳腺癌的影响因素不完全相同。绝经后妇女乳腺癌预测模型对预测发生乳腺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绝经前妇女乳腺癌预测模型对预测不�

  • 标签: 乳腺肿瘤 预测模型 绝经前 绝经后 判别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静脉吸毒人群HIV、HBV和HCV混合感染病毒载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195名静脉吸毒者进行HIV、HBV和HCV病毒载测定。结果:抗-HIV阳性者和抗-HIV阴性者病毒载(log)平均值分别为4.156±1.986和2.647±0.283(t′=5.63,P〈0.05)。无论抗-HIV阳性和阴性与否,两组间HCV病毒载水平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t=0.251,P〉0.05)。结论:尚需对静脉吸毒人群HIV、HBV和HCV混合感染病毒载间的关系进行多中心深层次的研究。

  • 标签: 静脉吸毒人群 HIV/HBV/HCV 病毒载量
  • 简介:目的比较剖宫产全麻诱导使用氯胺酮或瑞芬太尼对产妇术后疼痛及镇痛药物需求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全麻下择期剖宫产患者70例,纳入ASAI-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氯胺酮组(K组)和瑞芬太尼组(R组),每组各35例。全麻诱导使用丙泊酚2mg/kg,琥珀胆碱1.5-2mg/kg。K组加用氯胺酮1ms/kg,R组加用瑞芬太尼1μg/kg。观察两组产妇术后2、6、24h静息及运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Score,VAS),术后镇痛药物消耗及镇痛药物追加次数。结果与R组比较,K组患者术后2h和6h静息VAS评分显著降低,分别为[(7.2±0.9)分VS(4.1±0.9)分]和[(7.1±0.3)分VS(5.6±0.5)分](P〈0.05);各时点运动VAS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组患者镇痛药物追加次数显著少于R组[(6.0±3.5)次VS(2.2±2.3)次](P〈0.05)。24h和48h镇痛药物消耗K组显著低于R组,分别为[(50.8±7.6)mgvs(72.4±8.2)mg]和[(100.4±8.1)mgVS(128.3±11.2)mg](P〈0.05)。结论氯胺酮用于剖宫产全麻诱导可降低术后疼痛评分,并明显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的需求

  • 标签: 剖宫产 术后镇痛 瑞芬太尼 氯胺酮
  • 简介:目的了解昆明地区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载与宫颈病变和宫颈癌相关性。方法选取昆明地区妇女两万余例,用杂交捕获U(second—generationHybridCapture,HC—II)方法检测高危型HPV—DNA,选取3608例进行阴道镜下多点活组织检查送病理检查,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CIN)患者以宫颈锥切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准,宫颈癌患者以术后病理检查为准,分析HPV病毒栽与宫颈病变级别的相关性。结果宫颈炎2420例(67.07%),CINI448例(12.42%)、CINII376例(10.42%)、CINIII280例(7.76%)、宫颈癌84例(2.33%)。经秩和检验,5组间的HPV病毒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85.597,P〈0.05);CINI与宫颈炎、宫颈癌和CINⅡ的病毒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下各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和HPV病毒载均是宫颈病变和宫颈癌的危险因素。CINⅡ以上病变随着病毒载的升高,阳性率逐渐增高。而宫颈癌主要集中在中度级别病毒载之间发病。结论不同宫颈病变级别间HPV病毒载有差别,HPV病毒载可作为诊断CINⅡ以上病变的指标。

  • 标签: 高危人乳头瘤病毒 病毒载量 宫颈病变 宫颈癌
  • 简介:乳腺癌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是当前医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已有研究显示,建立并充分发挥生物样本库是推动转化医学发展的基础[1]。既往多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进行临时的标本收集,大量有使用价值的肿瘤标本和相关资料流失,给相关疾病的深入研究带来了极大的损失[2]。为解决上述问题,自20世纪末期以来,国内外兴起了标准化肿瘤标本库的创建,并逐渐规范化,形成了标准化的标本数据库平台。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结合国内外建立肿瘤标本库的经验,自2004年起着手建立乳腺癌标本库,历经1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初步探索出较为完善的建立乳腺癌标本库的方法与管理模式,现介绍如下。

  • 标签: 乳腺肿瘤 生物标本库
  • 简介:DCIS作为一种异质性病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传统的以病变细胞形态、结构、分级以及是否坏死存在的分型方法不能准确区分DCIS的亚型,不能对其治疗方式或预后做出较准确的评估与预测,难以满足精准治疗的要求。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致力于在基因组学层面对DCIS进行深入的认识与分型,并建立完善的DCIS预后预测的基因模型。笔者简单介绍了与DCIS相关的基因检测,如乳腺癌高通量基因检测(Mammaprint)、OncotypeDX21基因检测、Prosigna等,着重分析了DCIS12基因模型的建立过程、评分方法、对DCIS预后的风险评估及其对DCIS精准治疗的意义,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乳腺肿瘤 原位 基因表达 预后 预测
  • 简介:乳腺癌的预防仍然是世界难题。以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和基因分析为基础的个体乳腺癌危险评估模型研究,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危险评估模型可以筛选出高危人群,进行针对性的复查监控,以期提高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对特定高危患者进行干预性治疗,降低乳腺癌发病率;通过改变危险因素参数而降低发病率。1乳腺癌危险预测模型研究概况乳腺癌危险预测模型是一种统计学工具,用来预测带有特定危险因素的妇女未来发生乳腺癌的风险。

  • 标签: 乳腺肿瘤 预测模型 发病风险
  • 简介:<正>母胎界面是由代表母体组织的子宫蜕膜与代表胎儿组织的滋养细胞共同形成的界面,是一个免疫学环境很特殊的地方。因为带有父方同种异体抗原的胎儿对母体来说是一个半同种移植物,母胎界面既要促进对胎儿的耐受,同时又要保持对外来病原体的宿主防御功能。因此,如果机体不能有效地清除感染物质,或者免疫反应过度,都有可能对妊娠结局产生不良影响。临床研究显示,母体子宫内细菌或病毒感染与妊娠期综合征,如流产、早产、宫内生

  • 标签: 母胎界面 同种移植物 同种异体抗原 病原微生物 胎儿组织 感染物质
  • 简介:目的评估产科超声的生物学效应和安全性。结果:概述在何种情况下应当关注产科超声的安全性问题。证据我们检索了Medline数据库,回顾分析了加拿大卫生部的专门文件和其它相关文献。评估标准由主要作者及加拿大妇产科协会下属影像诊断委员会对相关内容进行评估。证据等级由加拿大定期健康检查工作小组评定。利益,危害,以及代价仅出于医学原因时,方可行产科超声检查。因为超声检查过程中存在潜在的组织热损伤,所以在保证检查效果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超声波的暴露(ALARA原则,下同)。我们还特别注意到以下情况可使超声波暴露更大,即:使用脉冲式多普勒、彩色血流检查,妊娠早期经腹超声检查(径线大于5cm),妊娠中、晚期超声检查胎儿骨骼发育情况,或者超声检查低灌注组织(胚胎组织)、发热孕妇的胎儿等。检查人员可以通过减少检查的时间,减少暴露于超声中的结构和仔细地分辨超声图像中的信息来减少上述风险。

  • 标签: 安全性 生物学效应 超声 产科 胎儿 热量指数
  • 简介:目的探讨顺铂(DDP)对宫颈癌淋巴转移作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4只裸鼠建立人宫颈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顺铂组各7只,对照组裸鼠腹腔注射PBS缓冲液,顺铂组裸鼠腹腔注射顺铂。观察裸鼠淋巴转移情况,采用病理学方法认证淋巴结及淋巴结内部的宫颈癌浸润,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小球足突细胞膜黏蛋白(Podoplanin)和胸苷磷酸化酶(thymidinephosphorylase,TP)的表达。结果顺铂组对淋巴转移有明显抑制作用,顺铂组淋巴转移个数及淋巴转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顺铂组Podoplanin和TP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顺铂治疗后,对裸鼠淋巴转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淋巴结中Podoplanin和TP的表达下调,抑制宫颈癌移植瘤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可能是顺铂抑制宫颈癌淋巴转移的机制之一。

  • 标签: 宫颈肿瘤 顺铂 淋巴转移 PODOPLANIN 胸苷磷酸化酶
  • 简介:耳聋病因复杂,遗传因素占有重要位置。大约80%遗传性聋为非综合征型耳聋。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发展,众多耳聋相关基因的发现更有利于我们对耳聋的发生发展机理的认识。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非综合征型耳聋在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借以了解非综合征型耳聋的分子病因学特点,便于人们获得准确的耳聋预防、早期诊断、遗传咨询和治疗服务。

  • 标签: 耳聋 基因 分子生物学
  • 简介:目的:了解基因芯片在病毒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100例经病理切片诊断为感染性疾病患者进行抽样,选取10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进行对比观察,即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实验组予以基因芯片方法检测,对照组实施常规生物化学法检测,比较两组的应用效果。结果:在对100例患者进行检测后,效果很好,实验组检出率(98%)明显高于对照组检出率(42%),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因芯片在病毒原微生物检测中灵敏度高,检出效率优越,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脑血栓病症 老年患者 心理分析和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切断双侧阴部神经建立压力性尿失禁(SUI)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双侧阴部神经离断法制备大鼠SUI动物模型。模拟人体尿动力学检查的方法,测定实验动物的最大膀胱容量(MBV)、腹压漏尿点压(ALPP)、最大尿道闭合压(MUCP)及功能性尿道长度(FUL),证实SUI动物模型制作成功。并通过HE染色、Masson特殊染色、Mallory特殊染色、电镜超微结构对大鼠尿道横纹肌性括约肌的显微解剖进行观察。结果双侧阴部神经离断法可成功建立大鼠SUI模型。尿动力学检测结果:模型建立后大鼠平均最大膀胱容量增加(0.89±0.04)ml(P〈0.01),平均腹压漏尿点压下降(15.46±5.49)cmH_2O(P〈0.01),平均最大尿道闭合压和功能性尿道长度下降(7.97±3.25)cmH_2O和(0.69±0.32)cm(P〈0.01)。建模后尿道及其周围组织形态学:尿道括约肌排列松散,部分肌肉有断裂现象,肌层变薄;结缔组织所占比重增加,胶原纤维稀疏,排列紊乱。结论通过双侧阴部神经离断的方法,成功建立了SUI动物模型,为后续实验奠定了基础。尿道横纹括约肌呈封闭环形分布于雌性大鼠尿道的中外段,提示此处为控尿机制的主要部位。

  • 标签: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压力性尿失禁 动物模型 阴部神经 尿动力学
  • 简介:目的探讨人工流产后予仿生物电疗法促进子宫修复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展览路医院妇科门诊行人工流产术的310例妇女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154例和对照组156例,术后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仿生物电治疗;观察两组术后痛疼、出血量、持续时间、超声监测术后2周组织物残留及子宫内膜厚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术后疼痛评分、出血量、持续时间、月经恢复时间、子宫内膜厚度及宫腔残留率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仿生物电疗用于人工流产术后的镇痛及子宫内膜修复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人工流产 仿生物电疗法 子宫修复
  • 简介:目的评价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方法对2014年9月1日至2015年8月31日在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医院就诊的200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100例给于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锻炼盆底肌,对照组100例进行单纯Kegel锻炼盆底肌,3个月后填写尿失禁等级评分表、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盆底肌肉功能Glazer评估测试,评价盆底肌功能训练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尿失禁评分降低,有效率、盆底肌收缩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优于单纯Kegel锻炼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生物反馈 电刺激 尿失禁 女性
  • 简介:<正>本文发表在2011年2月的《PrenatalDiagnosis》上。本文以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式,来探索预测短宫颈的模型。研究对象为800例随机选择的孕妇。于11~13+6周、16~19周、20~24周时行经阴道超声测量宫颈长度(cx1,cx2,cx3)。20~24周宫颈长度(cx3)≤15mm定义为短宫颈。其结果为cx1结合既往有早产分娩史的孕妇,对20-24周短宫颈具有

  • 标签: 宫颈长度 回顾性队列研究 生成模型 预测模型 经阴道 超声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