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4 个结果
  • 简介:发病原因口腔内出现白色溃疡这种溃疡米粒般大小呈白色,被称为“口疮”,在宝宝体质比较弱的时候容易出现,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其发病的原因。

  • 标签: 口腔炎 溃疡 保健知识 预防措施
  • 简介:中医、西医视角不同西医认为,小儿口腔黏膜薄而嫩,易被过热食物烫伤、过硬食物擦伤或进食时咬伤,继而发生感染,导致口腔溃疡。有的幼儿在腹泻或营养不良时也会发生口腔溃疡,如缺乏微量元素锌、铁、叶酸、维生素B12等,可降低免疫功能,增加复发性口腔溃疡发病的可能性。一旦溃疡形成,所进食物的化学成分就会对溃疡面产生刺激,引起创面疼痛,此时小儿会表现出拒食、烦躁甚至发热的症状,直接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

  • 标签: 复发性口腔溃疡 维生素B12 微量元素锌 低免疫功能 口腔黏膜 营养不良
  • 简介:宝宝得了口腔炎没有食欲,不吃东西怎么办?宝宝患口腔炎时,应该多喂些比较温和容易吞咽的食物,比如酸奶、菜粥等。如果宝宝还是不吃也不要强行喂,但是一定要保证水分的及时补充。

  • 标签: 口腔炎 舌头 牙齿
  • 简介:8岁女性患儿,因间断咳嗽、发热3年余,再发1月余入院。近1年反复出现口腔黏膜溃疡。体格检查发现右上背部皮肤色素脱失。外院多次查血常规和免疫功能正常。多次肺部CT提示肺部感染病灶,经抗感染治疗,发热咳嗽仍反复,右肺部病变持续存在,抗结核治疗无效。多次血常规检查发现粒细胞缺乏,行基因检测,确定为RTEL1基因纯合突变所致先天性角化不良(DC)。RTEL1基因突变的先天性角化不良患者易出现肺部并发症。由于RTEL1基因序列有高度可变性,突变位点很多,突变方式多样,且可以通过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方式遗传,因此其临床表现多样,易致漏诊及误诊。对不明原因反复肺部感染的患儿,应注意口腔、皮肤和指趾甲的检查并监测血常规以排除DC。DC目前无特效治疗,出现骨髓衰竭和肺功能衰竭时,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肺移植是目前唯一的治疗方法,雄激素及其衍生物对部分病人有效,针对端粒途径的靶向药物有望给DC患者带来希望。

  • 标签: 先天性角化不良 肺部感染 口腔溃疡 皮肤白斑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儿期唇裂修复术的可行性和修复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5年10月-2006年10月37例新生儿期行唇裂修复术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37例中,除1例双侧唇裂出现鼻底糜烂,延期康复外,其余均治愈。随访2年,瘢痕细小,外观形态较好,14例伴腭裂者裂隙明显缩窄。结论新生儿期唇裂一期修复安全可行,效果良好。

  • 标签: 唇裂/外科学 婴儿 新生 疾病/外科学
  • 简介:目的:介绍一种保留尿道板尿道自体培植技术修复先天性尿道下裂新方法。方法第Ⅰ期行尿道培植,沿尿道口U型切开尿道板,并部分矫正阴茎下曲,尿道板卷管用6—0可吸收线缝合,尿道正位开口于阴茎头部,切开阴囊中膈游离暴露肉膜组织,将新尿道包埋于阴囊肉膜组织中;6个月后行第Ⅱ期阴茎成形,游离尿道与阴囊肉膜组织,阴茎皮肤脱套游离至阴茎根部,完全矫正阴茎下曲,阴茎阴囊皮肤成形,结束手术。结果217例接受尿道自体培植Ⅱ期尿道成形术,年龄3个月至7岁,平均1.6岁,其中远侧型122例,近侧型95例。术后出现尿道皮肤瘘11例(5.07%),尿道狭窄5例(2.30%),阴茎下曲畸形复发8例(3.69%),所有病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11.06%。结论尿道自体培植术可有效降低尿道下裂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 标签: 尿道下裂 移植 自体 儿童
  • 简介:目的总结应用硅胶袋分期修复巨型脐膨出和腹裂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以来应用硅胶袋进行分期腹壁修补术的11例患儿病例资料。其中巨型脐膨出3例,腹裂8例。均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手术,将无菌硅胶袋与腹壁缺损边缘缝合成囊袋状,包裹膨出的脏器,术后逐渐挤压囊袋至内脏还纳入腹腔后去除囊袋,分层关闭腹壁缺损。脐膨出患儿行脐部成形。全部患儿术后均予呼吸机支持2-24h。结果全组患儿膨出脏器均于术后7-10d还纳入腹腔.此时腹壁无明显张力.术后无腹壁切口裂开及腹腔继发感染,伤口恢复良好,生长发育正常。结论采用无菌硅胶袋替代涤纶补片行腹壁修补术,硅胶袋与腹壁缝合后反应小,费用低,是一种安全、疗效可靠的方法。

  • 标签: 脐/外科学 腹裂/外科学 弹性聚硅酮类
  • 简介:目的总结应用封闭负压引流结合游离植皮修复小儿足踝深部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应用封闭负压引流结合游离植皮修复术治疗的50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5~11岁,平均年龄(7.21±1.12)岁,均为足踝深部缺损,伴有骨骼或肌腱外露,创面约3.5cm×5cm至9cm×10cm大小,分析术后创面愈合情况。结果50例患者植皮成活,均未出现感染现象。8例发生皮肤表皮破损,主要原因为VSD敷料压迫,经对症处理后创面完全愈合。5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68个月,平均(28.3±9.5)个月,末次随访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优40例,良8例,中1例,差1例,优良率为96.0%。结论封闭负压引流结合游离植皮修复小儿足踝深部创面效果较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封闭负压引流 游离植皮 创伤和损伤 治疗结果
  • 简介:Alport综合征(alportsyndrome,AS)是以血尿、感音神经性耳聋、眼部异常及进行性肾功能减退为临床特点的遗传性肾小球基底膜疾病。临床表现以镜下血尿最常见,少有以肾病综合征方式起病的。临床上表现为肾炎型肾病,激素耐药,有家族史的需考虑遗传性肾小球疾病,尽早行肾活检确诊,并判断其遗传方式。

  • 标签: ALPORT综合征 肾变病综合征 病例报告 儿童
  • 简介:临床前研究证实,外源性间充质干细胞(MSCs)能够改善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肾损害和促进肾脏修复。本文着重讨论MSCs促进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修复机制。MSCs向缺血后肾脏靶向归巢与MSCs表达CX-CR4和CD44等趋化因子受体有关。MSCs直接分化为肾小管上皮细胞并非MSCs促进肾脏修复的主要机制。更主要的是,MSCs将通过旁分泌机制,分泌一系列的细胞因子和释放微泡,发挥激活肾内细胞、促进血管生成、抑制氧化应激、抗凋亡、抗炎和抗纤维化等效应,从而促进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修复

  • 标签: 肾脏 缺血再灌注损伤 归巢 分化 旁分泌 间充质干细胞
  • 简介:目的利用肌电图技术,分析探讨儿童脊髓栓系综合征相关脊髓、神经功能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临床及肌电图资料,按年龄分成~6个月组及>6个月组,于术前1~3d,接受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F波(Fw)、H反射(Hr)、同芯针肌电图(EMG)检测.统计各检测项目和各年龄组异常发生率,并比较之间的差异.结果MCV检测异常率60.20%,SCV为8.16%,二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29.4918,P<0.01),MCV、Hr、Fw、EMG异常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x2=0.2842,P>0.05).异常形式为波幅下降,传导速度及潜伏期正常.提示神经根性病变,轴突变性.>6个月组异常率明显高于~6个月组(x2=8.4633,P<0.01),提示随年龄增长,病程延长,异常率增升高.结论肌电图在了解儿童脊髓栓系综合征的病变范围,制定疾病程度和预后评估的判断标准,指导康复治疗等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神经管缺损 儿童
  • 简介:瑞氏综合征(reyesyndrome)又称脑病合并内脏脂肪变性,是急性进行性脑病。因澳大利亚Reye等于1963年首先报道该病而命名。其病理特点是急性弥漫性脑水肿和肝、肾、心脏等内脏的脂肪变性。现将收治并抢救成功的1例瑞氏综合征患儿情况报道如下。

  • 标签: 瑞氏综合征 诊断 脑疾病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重症Kasabach-merritt综合征的治疗方案.方法对Kasabach-merritt综合征进行分期,并用药物、成分输血、手术等综合方法对11例患儿进行了治疗.结果11例中9例治愈,疗效肯定.结论预防是必不可少的,单一的治疗方法不足以治疗重症Kasabach-merritt综合征,多方面的综合治疗才是较好的治疗途径.

  • 标签: 血管瘤 治疗 综合征
  • 简介:目的介绍脉搏传导时间(PTT)技术的原理和使用方法,提高对PTT技术的认识,探讨其在诊断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中的应用。方法对高度怀疑OSAHS的儿童进行整夜的PTT监测,连接鼻导管、热敏电阻检测口和鼻气流的变化来判断呼吸暂停及低通气事件,并根据PTT的变化趋势结合口、鼻气流的变化来区分阻塞性和中枢性呼吸事件,心电极、血氧探头共同检测PTT和血氧,体位监测器检测睡眠时体位的变化,记录数据并用SPSS11.0软件分析。结果125例疑似OSAHS儿童,其中男85例,女40例,年龄2~12岁,平均年龄5.8岁,全部顺利通过PTT监测,无一例半途中止,患儿接受程度高。PTT监测结果显示,最长阻塞性呼吸暂停时间(MOAT)为(32.02±20.80)s,其中男(30.47±21.97)s,女(34.26±18.22)s;最长中枢性呼吸暂停时间(MCAT)为(14.45±6.55)s,其中男(14.34±7.59)s,女(14.78±4.54)s;最长低通气时间(MHT)为(57.04±25.22)s,其中男(53.80±21.95)s,女(62.20±30.68)s;阻塞性呼吸暂停指数(OAI)为6.00±6.44,其中男5.44±7.37,女7.33±3.93;中枢性呼吸暂停指数(CAI)为0.85±1.00,其中男0.79±1.07,女0.98±0.87;低通气指数(HI)为5.68±6.04,其中男5.72±5.00,女5.60±7.84;最低血氧(minimumSaO2)为(83.26±12.88)%,其中男(81.97±12.93)%,女(85.58±15.87)%;微觉醒指数(arousalindex,Arousals)为26.39±12.46,其中男28.09±13.58,女22.75±9.29。125例疑似OSAHS儿童中,2例(1.6%,2/125)诊断为正常,13例(10.4%,13/125)诊断为上气道阻力综合征,41例(32.8%,41/125)诊断为轻度OSAHS,47例(37.6%,47/125)诊断为中度OSAHS,22例(17.6%,22/125)诊断为重度OSAHS。对不�

  • 标签: 儿童 睡眠 呼吸暂停 脉搏传导时间
  • 简介:腹间隔综合征(abdominalcompartmentsyn-drome,ACS)是腹腔内高压持续一定时间后导致的多个器官功能不全甚至衰竭。在临床上可表现为严重腹胀、通气障碍、难治性高碳酸血症、肾功能不全等。目前该病的报道较少见。为提高儿科医生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2005年6月至2008年11月收治的15例ACS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并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15例ACS患儿中男9例,女6例;年龄40d至12岁。其中原发病为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9例,急性胃扩张3例,继发性腹膜炎3例。发病至诊断治疗时间:48h内8例,48~72h内5例,超过72h2例。1.2ACS诊断

  • 标签: 腹腔内高压 腹内压 小儿 间隔综合征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机械通气
  • 简介:目的总结肝窦阻塞综合征(SOS)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SOS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等情况。结果12例患儿中,8例患儿原发病为白血病,4例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临床表现主要有腹胀(4例)、肝肿大伴触痛(9例)、脾大(6例)、体重增加(10例)。12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肝损害;凝血功能检测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7例;7例患儿行血D-二聚体检查,其中4例升高。血常规检测中,4例白细胞、粒细胞均降低;9例有不同程度的血小板降低。8例患儿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见弥漫性肝肿大、实质非均质改变,肝静脉变细、显示不清或胸腹水、脾大。2例行肝活检,示肝窦内细胞浸润或肝窦扩张。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均预后良好。结论白血病及干细胞移植患儿治疗后如果发生肝肿大、体重突然增加、肝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等表现,需警惕SOS的发生。

  • 标签: 肝窦阻塞综合征 化疗 白血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 儿童
  • 简介:1临床资料患儿,女,8岁7个月,汉族,浙江省苍南县人。因“发现心脏杂音1周”于2006年7月3日入院。患儿入院前1周体检发现有心脏杂音,平时胃纳少,时有多汗,剧烈活动后气促明显,无青紫,无肺炎史,生长发育落后于同龄、同性别儿童。

  • 标签: HOLT-ORAM综合征 散发性 生长发育落后 心脏杂音 活动后气促 临床资料
  • 简介:目的总结CDKL5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遗传学特点。方法运用二代测序技术对2011至2017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诊断的7例不明原因早发型癫脑病患儿进行检测,结合其临床表现及相关文献,分析CDKL5综合征患儿临床及遗传学特征。结果7例CDKL5综合征患儿中男2例,女5例。4例曾被诊断为“婴儿痉挛”,3例被诊断为“无法分类的癫脑病”;起病中位年龄2月龄,病初部分性发作或强直发作,后转变为痉挛及肌阵挛发作。5例脑电图可见高度失律。7例先证者二代测序检测到CDKL5基因3个错义突变[c.464G>A(p.G134P)、c.58G>C(p.G20R)、c.464G>A(p.G155D)],2个小片段缺失[c.1110delC(p.E370fs)、c.160-163del(p.K54fs)],1个碱基重复[c.278dupA(p.E93fs)],1个大片段重复缺失(3~8号外显子杂合缺失)。父母外周血基因检测均未发现相同突变,均为新发突变。中位随访时间为36个月,发作均未完全控制。使用抗癫药物1~8种;4例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治疗效果不佳;5例行生酮饮食,其中2例部分有效但症状不能完全控制。7例患儿的精神、运动和语言发育明显落后于正常儿童。结论CDKL5综合征是由CDKL5基因突变引起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综合征,不同突变位点可能有不同表型,不同表型预后存在差异。

  • 标签: CDKL5综合征 早发型癫 脑病 婴儿痉挛 CDKL5 基因
  • 简介:腹腔间隙综合征(AbdominalCompartmentSyndrome,ACS)是腹内压急性升高而导致的心血管、肺、肾、胃肠以及颅脑等多器官功能障碍。ACS常发生于严重创伤后,尤其是腹部创伤后需要大量液体复苏的患者。近年来,国内外已经认识到ACS的危险性,该综合征在儿科尤其是创伤后并非罕见,本文就外伤所致ACS的诊治进展作一介绍。

  • 标签: 腹腔间隙综合征 诊治 外伤 多器官功能障碍 儿童 创伤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