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分析高容量血液滤过脓毒性休克患儿血流动力学、血管活性因子及血管内皮通透影响。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确诊为脓毒性休克36例患儿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容量血液滤过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高容量血液滤过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管活性因子[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血栓素B2(TXB2)、可溶性E-选择素(sE-selectin)和血管内皮舒张因子(EDRF)]变化情况,分析超滤液血管内皮细胞通透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平均动脉压和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心率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TXB2和sE-selectin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6-keto-PGF1α和EDR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超滤液显著降低了内皮细胞跨细胞电阻(P〈0.05)。结论与常规容量血液滤过治疗相比,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能更有效改善脓毒性休克患儿血流动力学及血管活性因子水平,降低血管内皮细胞通透

  • 标签: 脓毒性休克 高容量血液滤过 血流动力学 血管活性因子 通透性 儿童
  • 简介:目的:通过回顾GrafⅡa型髋关节异常婴儿髋关节发育情况,分析其与高危因素、伴发畸形和髋关节稳定性关系,初步探讨其与髋关节发育不良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疑似髋关节异常筛查病例5816例,均采用标准化髋关节超声波检查,统计GrafⅡa型髋关节异常发生率和髋关节发育恶化率,评估其与髋关节异常高危因素、伴发畸形、髋关节稳定性、侧别和性别的关系。结果筛查发现GrafⅡa型髋关节异常有112例(6.4%),172髋,平均随访10周后超声检查髋关节发育恶化病例为19例(18.6%),24髋,其中GrafⅡb型为14例,18髋;Ⅱc型为2例,3髋;D型为2例,2髋;Ⅲ型为1例,1髋。统计发现存在伴发畸形和单侧GrafⅡa型髋关节异常病例有更高髋关节发育不良发生率。结论GrafⅡa型髋关节异常病例中,18.6%病例有髋关节发育不良可能,临床需密切随访观察,尤其是有伴发畸形和单侧发病病例,但与临床隐匿髋关节发育不良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髋关节/生长和发育 超声检查 婴儿
  • 简介:目的分析体位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儿童在直立倾斜试验(HUTT)过程中时间依赖心率变化,探讨儿童POTS心率诊断标准。方法回顾研究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HUTT10min内最大心率≥120次/min诊断为POTS儿童105例,分析其在HUTT10min内心率变化。结果POTS儿童由平卧位变为倾斜60°体位时心率逐渐增加,在HUTT即刻心率增加24±12次/min,HUTT后3min心率增加30±14次/min,5min时增加32±13次/min,10min时增加38±12次/min。10min内HUTT最大心率增加值平均为43±10次/min。结论POTS儿童HUTT10min内心率变化随时间延长而增加,建议儿童POTS诊断标准中心率增加≥40次/min较为适合。

  • 标签: 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 直立倾斜试验 心率 儿童
  • 简介:目的定量评价早产儿补充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能否降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CohraneLibrary、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获得早产儿补充LCPUFANEC、BPD、严重感染(败血症)和病死率影响RCT文献,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5年8月27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采用改良JADAD量表评价纳入文献偏倚风险。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CI作为效应指标。采用RevMan5.3软件行Meta分析,根据异质检验结果选择相应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结果15篇RCT文献(n=2658)进入Meta分析。13篇文献JADAD评分5~7分,2篇文献〈5分,总体偏倚风险不大。Meta结果显示,早产儿补充与未补充LCPUFA组NEC、BPD、严重感染(败血症)和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RR及其95%CI分别为1.16(0.73~1.83)、0.94(0.79~1.13)、1.13(0.93~1.37)和1.15(0.56~2.36)。胎龄行亚组分析,胎龄≤32周早产儿补充和未补充LCPUFANEC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42(95%CI:0.19~0.96),BPD和严重感染(败血症)发生率在胎龄≤32周早产儿补充和未补充LCPUFA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产儿补充LCPUFA不能降低BPD、严重感染(败血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可能降低胎龄≤32周早产儿NEC发生率。

  • 标签: 早产儿 二十二碳六烯酸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败血症 病死率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外伤动静脉瘘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7月我们收治24例外伤动静脉瘘患儿临床资料,男13例、女11例,年龄2~8岁。病变发生于上肢6例,下肢16例,颈部2例。全部患儿行血管多普勒超声、CTA检查。22例管状型动静脉瘘行单纯瘘管结扎术,2例肢体末端囊瘤型动静脉瘘行动静脉瘘切除术。结果24例术后均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肌张力正常,患肢或颜面部无肿胀,术后随访1个月至3年,无复发。结论对儿童外伤动静脉瘘宜早期诊断,一旦确诊应立即手术,彻底治愈,若已经出现并发症,应先彻底关闭瘘口,再治疗并发症。

  • 标签: 动静脉瘘 外伤 外科手术 诊断 治疗 儿童
  • 简介:目的采用24h动态血压(ABPM)方法探讨直立高血压(OHT)患儿血压类型。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13年9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我院)儿童晕厥门诊就诊或住院患儿,不明原因晕厥及先兆晕厥为主诉,经直立倾斜试验确诊为OHT者为OHT组。与OHT组年龄及性别匹配,选择同期来我院儿童保健门诊检查健康儿童为对照组。OHT组和对照组均行ABPM监测,观察收缩压昼夜差值、舒张压昼夜差值,24h、日间、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参数,并探讨血压类型。结果OHT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11.5±1.9)岁。对照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10.6±2.4)岁。1收缩压昼夜差值对照组高于OHT组,(9.8±3.3)vs(8.4±4.7)mmHg,P〈0.05。OHT组24h、日间、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稍高于对照组(P〉0.05)。舒张压昼夜差值对照组稍高于OHT组(P〉0.05)。2OHT组非勺型血压为主(72.5%),对照组勺型血压为主(55.0%),两组血压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OHT患儿收缩压昼夜差值较正常儿童明显降低,血压类型非勺型血压多见,多数患儿血压昼夜节律消失。

  • 标签: 直立性高血压 24H动态血压监测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产前诊断心脏病胎儿,孕妇及其家庭选择终止妊娠影响因素。方法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胎儿医学部经超声心动图确诊心脏病胎儿。每个胎儿家庭接受了多学科咨询会诊,被详细告知疾病诊断、严重程度、治疗策略和远期预后。回顾收集孕妇及胎儿详细临床资料和家庭最终妊娠选择,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探讨孕妇及家庭选择终止妊娠主要影响因素。结果162例胎儿进入分析,平均孕周26.5(17.4~39.5)周,24例(14.8%)胎儿合并有显著心脏外畸形。67例(41.4%)孕妇及家庭选择终止妊娠,其中罹患轻度、中度及重度心脏病胎儿中,孕妇及家庭选择终止妊娠比例分别为16.0%、51.1%和76.2%;合并有显著心脏外畸形胎儿中,终止妊娠率高达79.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儿心脏病严重程度(OR=9.001,95%CI:4.143~19.557,P〈0.001),是否合并有显著心脏外畸形(OR=3.801,95%CI:1.814~7.962,P〈0.001)及诊断孕周(OR=0.750,95%CI:0.653~0.861,P〈0.001)是影响孕妇及其家庭选择终止妊娠3个主要因素。结论对于合并有重度心脏病或显著心脏外畸形胎儿,孕妇及其家庭更倾向于选择终止妊娠。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胎儿超声心动图 产前诊断 终止妊娠 咨询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吸吮棒棒糖促进小儿阑尾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效果。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符合病例入选标准66例阑尾切除术后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对照组术后6h麻醉清醒后即开始肢体被动和主动活动,在病情允许情况下于术后12h开始早期下床活动;试验组除上述处理以外,术后6h开始吸吮草莓味棒棒糖,每4h吸吮1次,每次20~30min,直至恢复进食为止。比较两组患儿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及肛门排气、排便时间。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了临床观察,试验组患儿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及肛门排气、排便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阑尾切除术后患儿早期吸吮棒棒糖有助于恢复肠蠕动,缓解术后腹胀,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 标签: 阑尾切除术 胃肠活动 儿童
  • 简介:目的:评估改良Morin超声测量法在婴儿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筛查中作用。方法分别运用改良Morin、Graf超声测量法4318名6月龄以内婴儿8636侧髋进行筛查。采用一致检验、Kappa系数检验筛查DDH效果;统计5名主治医师和5名住院医师测量10例可疑DDH股骨头覆盖率(FHC),通过组内相关系数了解不同经验水平超声医师运用改良Morin法是否存在差异。结果①运用改良Morin、Graf法DDH检出率分别为0.8‰、1.3‰。改良Morin法筛查出正常与异常髋关节(松弛、半脱位、脱位)比例为99.92%、0.08%;Graf法筛查出正常(Ⅰ、Ⅱa型)与异常髋关节(Ⅱb、ⅡC、D、Ⅲ、Ⅳ型)比例为99.87%、0.13%。②两种筛查方法筛查DDH效果一致好。③不同经验者运用Morin法可靠接近。结论改良Morin法百分数表达方式、简单分型标准,达到传统Graf法筛查婴儿DDH效果,不同经验者均可进行诊断,可以作为筛查婴儿DDH首选简便手段。

  • 标签: 髋关节/生长和发育 超声检查 普查 婴儿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ITP)脾切除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至2014年作者收治12例ITP行脾切除术患儿临床资料,探讨其围手术期处理及治疗效果。结果本组12例平均年龄7.1(3~12)岁,病程1.5~7年,平均3年。10例术前血小板低于正常值,平均为29.4×109/L,最低5×109/L。术前7例血小板<30×109/L患儿采用激素联合输血小板治疗,其中4例输注后血小板无法提升,联合大剂量使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后,再次输血小板,当血小板>60×109/L时急诊行脾切除术。1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2例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阳性患儿分别在术后第3天和第7天血小板降至正常值以下。术后随访10个月至8年,平均随访5年,8例完全有效,2例缓解,总有效率为83.33%。结论在完善围手术期处理前提下,脾切除是治疗儿童慢性或药物治疗无效ITP一个安全有效方法。抗血小板抗体应作为ITP患儿脾切除术前常规检查项目,对抗体阳性患儿行脾切除术更需注意围手术期处理。

  • 标签: 紫癜 血小板减少 特发性 脾切除术 手术期间 儿童
  • 简介:目的比较运动激发试验与药物激发试验用于气道高反应检测优劣,得出更佳、更安全用于气道高反应检测方法。方法选择经哮喘正规治疗后拟停药哮喘患儿47例,每名受试患儿先后进行运动和药物两种激发试验检测,并与金标准(PD20)相比较得出各自敏感度,记录和观察两种激发试验过程中支气管痉挛症状发生情况。结果PD20作为金标准,药物激发试验中、重度气道高反应患儿检出敏感度(61%)明显高于运动激发试验(9%)(P〈0.05),且药物激发试验与金标准一致较高(κ=0.614),而运动激发试验与金标准一致较差(κ=0.006);但药物激发试验中,哮喘患儿支气管痉挛症状发生率高,与咳嗽和胸闷发生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测定经哮喘正规治疗后拟停药患儿气道高反应时,药物激发试验较运动激发试验敏感度高,但副反应发生率亦较高。

  • 标签: 气道高反应性 运动激发试验 药物激发试验 儿童
  • 简介:儿童阻塞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sleepapnea/hypopneasyndrome,OSAHS)指睡眠过程中频繁出现部分或全部上气道阻塞,扰乱儿童正常通气和睡眠结构,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1]。儿童OSAHS是一个独立临床综合征,在流行病学、病因及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均与成人有很大差异。儿童OSAHS发病率约为2%~3%,最常见于3~6岁年龄阶段儿童[2]。主要表现为睡眠时打鼾、张口呼吸、频繁憋醒,伴夜眠不宁、哭闹、遗尿[3],如不及时干预治疗,往往造成心血管疾病、认知水平障碍、生长发育落后一系列并发症,甚至造成儿童在睡眠中突然死亡[4,5]。OSAHS特征慢性间歇低氧(chronicintermittenthypoxia,CIH)类似于再灌注损伤,导致机体氧化应激状态发生改变。氧化应激在OSAHS及其并发症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有关成人OSAHS与氧化应激研究报道较多,而对于儿童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本文总结分析了国内外近几年来研究成果,就氧化应激在儿童OS-AHS及其相关并发症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氧化应激 阻塞性 儿童 OSAHS 病理生理变化
  • 简介:目的:检测小儿单纯骨囊肿和动脉瘤样骨囊肿标本中骨保护素(OPG)、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表达水平,并与正常骨组织作对照,分析两种蛋白在这两种瘤样病变中表达是否存在差异及意义。方法共收集小儿单纯骨囊肿标本31例,动脉瘤样骨囊肿标本23例,正常骨组织标本(对照组)14例。采用免疫组化SABC方法检测单纯骨囊肿、动脉瘤样骨囊肿和对照组中OPG、RANKL表达,并分析其差异性。应用Imagepro-Plus6.0图像处理软件及数据处理软件SPSS17.0图像及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在单纯骨囊肿及动脉瘤样骨囊肿中,OPG表达量均低于正常骨组织,RANKL表达量均高于正常骨组织,其中动脉瘤样骨囊肿RANKL表达量较单纯骨囊肿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骨囊肿OPG稍高于动脉瘤样骨囊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NKL/OPG比值动脉瘤样骨囊肿>单纯骨囊肿>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NKL/OPG失衡可能是小儿单纯骨囊肿和动脉瘤样骨囊肿出现溶骨破坏原因之一,动脉瘤样骨囊肿术后相对更高复发率可能与RANKL相对高表达有关。

  • 标签: 骨囊肿 动脉瘤样 骨和骨组织 骨保护素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非手术抗炎治疗轻度阻塞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儿临床症状、生命质量及注意力损害疗效。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门诊就诊并行多导睡眠图(PSG)监测5~7岁、体重正常、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在1~5·h-1OSAS患儿为研究对象。予鼻部糖皮质激素和白三烯受体调节剂(孟鲁司特钠)治疗16周。治疗前和治疗后均行扁桃体、腺样体体积评分,PSG监测睡眠结构和觉醒参数,整合视听持续测试评估综合注意力商数及反应控制商数,检测尿液半胱氨酰白三烯(CysLTs)水平,行生命质量评分(OSA-18),分析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66例轻度OSAS患儿进入分析,年龄(5.5±0.8)岁,男36例(54.5%)。1抗炎治疗后扁桃体、腺样体体积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扁桃体:(2.0±0.5)vs(2.4±0.6),腺样体:(1.5±0.7)vs(2.2±0.6);P均〈0.05]。2PSG参数快速眼动睡眠期百分比、AHI、总觉醒指数、呼吸相关觉醒指数、睡眠压力指数、最低SpO2治疗后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7例(41%)治疗后PSG监测正常(AHI〈1·h-1)。3治疗后综合注意力商数、综合反应控制商数和OSA-18总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综合注意力商数:(111.5±4.8)vs(106.0±9.5),综合反应控制商数:(103.1±7.1)vs(98.7±7.0);OSA-18:(33.2±5.7)vs(44.7±8.1);P均〈0.05]。4治疗后尿液Cys-LTs(pg·mL-1)/尿肌酐(mg·dL-1)比值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39)。结论鼻部糖皮质激素联合白三烯受体调节剂治疗改善轻度OSAS患儿临床症状、间歇缺氧和睡眠片段化,且改善轻度OSAS患儿注意力损害。

  • 标签: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抗炎治疗 生命质量 注意力 儿童
  • 简介:目的研究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量表(Wong-Baker量表)评价0至5岁急性发热儿童舒适度效果。方法体温≥37.5℃且病程≤7d0至5岁儿童,非睡眠情况下观察2h后,在父母或抚育者在场情况下,先后行Wong-Baker量表和中文版新生儿疼痛与不适量表(EDIN)评估发热患儿舒适度,2个量表舒适度评价一致性行Spearman's相关分析。结果97例住院发热患儿进入本文分析,男56例,年龄≤1岁31例,~3岁49例,~5岁17例;体温≤38.0℃35例,~39.0℃49例,≥39.0℃13例;感染性疾病43例(44.3%),呼吸系统疾病25例(25.8%),发热待诊21例(21.6%),血液系统疾病7例,消化系统疾病1例。Wong-Baker量表评估发热患儿均感受到疼痛,有点痛和轻微疼痛29.9%,不同性别、年龄疼痛明显、疼痛严重和疼痛剧烈感受较一致,且随着体温升高不同程度疼痛感受越来越明显。中文版EDIN评估发热患儿90%以上表现为不适;在不同性别、年龄1~3分状态感受较一致,随着体温升高,睡眠质量好、与研究人员接触友好和较容易安抚患儿在减少。Wong-Baker量表和中文版EDINSpearman's相关系数为0.742(P〈0.001),呈显著正相关,且不受患儿性别、年龄和体温影响。结论Wong-Baker量表评价0至5岁急性发热儿童舒适度和中文版EDIN具有一致

  • 标签: 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量表 新生儿疼痛与不适量表 舒适度 儿童 相关性
  • 简介:目的:回顾分析儿童创伤髋关节脱位治疗情况,探讨其治疗策略。方法收集26例创伤髋关节脱位患儿临床资料,采用手法复位或切开复位治疗,对治疗结果进行Harris髋关节评分,根据治疗方法和年龄大小分组评估疗效。结果得到随访22例患儿中,12例于急诊室早期复位成功,均为低能量创伤;入院治疗10例中,5例在麻醉下行髋关节闭合复位获成功,5例行髋关节切开复位。急诊室早期复位和入院复位治疗两组病例2年后髋关节评分分别为98.5和87.8,>8岁与<8岁两组病例2年后髋关节评分分别为86.6和99.1。急诊室早期复位和<8岁病例治疗效果优于入院治疗和年龄>8岁组。结论儿童创伤髋关节脱位治疗要早,需尽早进行关节复位,必要时行切开复位治疗,低年龄、低能量损伤儿童具有更好治疗结果。

  • 标签: 髋关节 创伤和损伤 脱位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播散隐球菌病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5月至2013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染科收治播散隐球菌病患儿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征和预后。结果8例播散隐球菌病连续病例进入分析,男5例,女3例,平均年龄6.1岁。血清HIV抗体均阴性,流式细胞仪检测CD4细胞计数正常。2例起病前曾口服糖皮质激素,余6例否认免疫抑制剂服用史及基础疾病史。8例患儿家长均否认鸽子或其他禽类接触史。8例患儿起病均表现为持续发热,7例有明显肝脾肿大,4例有黄疸,2例有咳嗽呼吸道症状,2例服用糖皮质激素患儿有皮肤损害,8例均无头痛、呕吐或意识改变神经系统症状。8例血清隐球菌抗原滴度均〉1∶640,6例血培养结果示新型隐球菌阳性,4例CSF隐球菌抗原升高,5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8例血清IgE均升高,平均3896.5KuA·L-1。3例影像学检查提示累及胆道,肝内胆管扩张,胸部CT示7例累及肺部。8例起病至确诊2~7周,均接受全身抗真菌治疗(两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或氟康唑),其中1例治疗后出现隐球菌相关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8例治疗反应良好。8例诱导治疗结束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血清IgE水平均恢复正常,停药后随访3~6个月,均无复发。结论播散隐球菌病可发生于无HIV感染儿童,累及多系统脏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肺部受累多见。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和血清IgE水平升高是本病实验室检查显著特点。

  • 标签: 播散性隐球菌病 儿童 临床特征 预后
  • 简介:目的分析晚发型癫痉挛患儿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收集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科收治晚发型癫痉挛患儿临床资料、EEG及抗癫药物治疗情况,并评估生酮饮食(KD)近期疗效。结果118例晚发型癫痉挛患儿进入分析,均经长程视频EEG监测到癫痉挛发作,男13例,女5例,年龄2~10岁(中位年龄5.5岁)。癫起病年龄1~8岁(中位年龄3岁);病程1~72个月(中位病程9个月)。2首次发作为癫痉挛4例(22.2%),其他发作类型14例(77.8%)。3发作间期EEG呈典型高度失律4例(22.2%)。47例为症状癫(病毒性脑炎后遗症4例,围生期脑损伤3例),另11例病因不明,18例均有不同程度精神运动发育落后。5在电-临床综合征分类上,符合晚发型婴儿West综合征4例,Lennox-Gastaut综合征4例。618例在抗癫药物治疗期间随访3~24个月,抗癫药物治疗末次随访时单药治疗2例,多种抗癫药物治疗16例;4例维持无发作,14例(77.8%)为药物难治癫。8例药物难治癫患儿接受KD治疗,治疗3个月末完全无发作3例,有效2例,无效3例,有效率62.5%(5/8),完全无发作率37.5%(3/8)。8例均能耐受KD且均未观察到明显不良事件。结论儿童晚发型癫痉挛发作不仅见于West综合征,也可见于其他癫脑病,EEG缺乏特征高度失律,多为药物难治癫,KD治疗安全且具有一定近期疗效。

  • 标签: 儿童 癫性痉挛 长程视频脑电图 生酮饮食
  • 简介:目的了解实施家庭参与式综合管理(FICare)住院早产儿母亲紧张焦虑情绪影响,进一步证实在中国NICU中实施FICare必要。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设计。应用标准化"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父母紧张焦虑评分量表"(PSS:NICU),采用"入组时初次评分-FICare-出院前再次评分"策略,由专职护士在早产儿母亲参与FICare之前和完成FICare出院当天进行PSS:NICU评分。结果2014年4月至2015年10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NICU符合本文纳入标准早产儿560例,符合排除标准464例,符合剔除标准32例,64例参与FICare早产儿母亲进入本文分析,男婴40例,胎龄(32.8±2.6)周,出生体重(1795±439)g,出生5minApgar评分〈7分3例。早产儿母亲平均年龄(27.4±5.6)岁,大学文化程度及以上者占51.5%,初中文化程度以下者占3.1%,城市户口者占73.4%,家庭人均月收入〉5000元人民币占57.8%。参与FICare前早产儿母亲在PSS:NICU2/4部分内容评分〉3.5分,完成FICare出院当天早产儿母亲PSS:NICU4个部分评分均接近2分。参与FICare之前和完成FICare出院当天PSS:NICU4个部分:在孩子需要入住NICU是否使您焦虑紧张[(4.0±1.08)vs(2.02±0.93)]、NICU声光环境[(3.38±0.53)vs(2.18±0.25)]、患儿病情和治疗状况[(3.76±0.45)vs(2.42±0.20)]、母子亲情父母责任感[(3.44±0.36)vs(2.20±0.18)]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2.124、12.637、11.471和10.879,P均〈0.001)。结论NICU早产儿母亲存在较高紧张焦虑情绪,允许早产儿母亲进入NICU参与FICare缓解其紧张焦虑情绪有积极促进作用。

  • 标签: 早产儿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家庭参与式管理 家长焦虑评分 缓解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非惊厥癫持续状态(NCSE)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提高NCSE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9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神经内科诊断为重症病毒性脑炎NCSE病例。结果19例重症病毒性脑炎NCSE连续病例进入本文分析,男5例。脑炎起病年龄(7.2±3.9)岁;Glasgow评分(8.6±1.9)分;脑炎起始与NCSE起始间隔4~70(19.4±20.9)d;昏迷中癫持续状态(SEC)4例,复杂部分发作持续状态4例,不典型失神发作持续状态1例。2病因包括病毒性脑炎8例,病毒性脑炎抗癫药物调整1例;9例前驱均有惊厥,其中3例伴惊厥癫持续状态。39例临床发现主要有口面部或肢体微小抽动、认知障碍、孤独症样行为。4VEEG发作期主要以背景活动变慢,伴δ、θ、β、棘节律,或棘慢波持续发放为特征。54例SEC患儿予麻醉药联合多种抗癫药物治疗,发作平均持续42.8d;5例非SEC患儿予多种抗癫药物治疗,其中3例发作平均持续9d,1例抗癫药物调整所致NSEC发作持续4个月。61例自动出院失访,1例死亡,余7例随访3个月至2.5年;6例VEEG均有不同程度发作期或发作间期脑电异常,1例正常;1例神经学功能正常,5例有不同程度认知下降伴继发性癫,1例持续植物状态伴继发性癫。结论口面部或肢体运动现象、认知及行为改变为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NCSE临床特征;发作期脑电波形变异大,棘节律可能是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NCSE独特形式;抗癫治疗及起效时间与NCSE类型相关。

  • 标签: 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 重症病毒性脑炎 视频脑电图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