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82 个结果
  • 简介:在过去些年.垂体的影像诊断经历了几个不同阶段的演化.目前,磁共振成像(MRI)是研究垂体腺最常使用的形式。计算机断层摄影中的作用(CT)只适用于解决评估垂体内异常的特定问题.它更常用于病灶位于鞍旁和鞍上区或颅底与骨头密切相关时.

  • 标签: 影像学 垂体瘤 计算机断层摄影 磁共振成像 垂体腺 鞍上区
  • 简介:1病例资料女性患者,40岁:因“头痛头晕4个月,月经紊乱1年余.停经4个月”来院,追问病史,自幼左耳听力丧失.未行任何治疗;目前无视物模糊、无视力下降、无泌乳、无多饮多汗、无面部疼痛、无面部麻木等临床表现:体格检查:神志清楚,一般情况可,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略粗糙,无明显色素沉着,口唇略肥厚.肢端未见明显肥大,视力视野正常,两侧睑裂等大.两侧鼻唇沟对称。

  • 标签: 听神经瘤 垂体瘤 手术 病例报告
  • 简介:垂体是颅内常见的肿瘤之一,一直以来其发病机制并未明确,存在较多的假说和争议。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垂体的发病机制研究得到了一些统一和发展,本文重点综述了垂体发病机制的分子学研究进展。

  • 标签: 垂体腺瘤 发病机制 分子生物学
  • 简介:背景与目的:经蝶垂体切除术后视力下降是术后严重并发症。本文旨在探讨经蝶垂体术后视力下降的原因和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蝶垂体切除术后视力下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中,1例鞍内出血。1例残卒中,1例鞍上出血,1例填塞物过多,1例血管痉挛。治疗后视力均有好转。结论: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术后患者视力下降是垂体腺瘤手术的严重并发症,及时发现和早期治疗可以挽救患者视力。

  • 标签: 垂体瘤 经蝶入路 视力下降
  • 简介:经唇下鼻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已是一个成熟的术式,近年来经单鼻孔入路也已被越来越多的外科医生应用并不断加以改进,特别是内镜技术的应用,使得经单鼻孔蝶窦人路切除垂体手术日趋简化完善。本文报道我们与耳鼻喉科医师密切配合,采用鼻内镜辅助下经单鼻孔入路垂体显微手术切除的初步体会。在鼻内镜辅助下,经单侧鼻腔,严格中线入路打开蝶窦前壁,暴露鞍底。然后在神经显微镜下行垂体切除,最后鼻内镜下鞍底重建。结果21例患者中16例一次手术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1例巨大GH型腺瘤大部切除,后经改良翼点入路二次手术切除,1例巨大PRL型腺瘤分2次经蝶肿瘤切除,术后

  • 标签: 垂体瘤手术 手术切除 单鼻孔 鼻窦镜 鼻内镜下 改良翼点入路
  • 简介:垂体发生率占颅内肿瘤的第3位,因其细胞增殖及内分泌特性而表现出各种的生物学行为。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垂体发病机制的认识已有了很大的提高。垂体的发生、生长与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对信号转导通路特殊靶点的干预可能为垂体提供新的治疗机会。本文重点综述了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与垂体发病机制相关性研究方面的进展。

  • 标签: 垂体腺瘤 发病机制 信号转导通路
  • 简介:背景与目的:经鼻蝶垂体切除术已成功用于垂体的治疗,但入路角度的微小偏差可能导致严重的手术并发症。本研究评价神经导航辅助显微镜下经鼻蝶垂体切除术的疗效,并讨论术中应用神经导航的优点和不足。方法:2001年8月至2007年12月,我科30例垂体患者经鼻蝶应用神经导航辅助显微镜下确认到达鞍底的路径和解剖中线,手术切除肿瘤。回顾性分析30例病史、影像学资料、术中应用CT和,或MRJ影像资料的导航方法、并发症的发生及随访资料。结果:收录的病例中肿瘤全切21例(70%),次全切除9例(30%),其中4例在随访期间复发。术中脑脊液漏3例(10%);术后一过性尿崩12例(40%),持续性尿崩1例。大部分病例术后症状改善,无神经血管并发症,没有因导航系统的定位误差引起的并发症发生。结论:神经导航辅助使经鼻蝶手术入路定位更准确,减少手术并发症,手术效果满意。但MRI、CT导航在定位上各有优势和缺陷.两项技术融合使用可能成为垂体导航手术新的研究方向。

  • 标签: 脑肿瘤 垂体瘤 神经导航 经鼻蝶入路
  • 简介:垂体是良性的.但局部侵犯到邻近的组织如海绵窦和硬脑膜并不少见。一些具有这样侵袭性的肿瘤对常规的治疗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并倾向于复发。尽管有几个基于组织分析的分子标记已有应用.但早期预测哪些垂体肿瘤会复发和/或表现出侵人性仍有困难。针对侵袭性垂体的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和放射治疗等手段的综合治疗.但在一些病例中效果欠理想。早期诊断并早期使用多模态的综合治疗对一些侵袭性/复发性的垂体腺瘤可能是有效的。要开发治疗这些亚型的垂体腺瘤的额外的治疗选择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虽然目前尚不可能在就诊时就明确侵袭性和,或复发性的垂体肿瘤的诊断.但更广泛使用分子标记技术和标准化的使用“非典型垂体腺瘤”的组织病理学标准,对早期诊断有辅助意义。早期积极治疗是必要的.而最近探索的靶向治疗也可能提高疾病治疗的效果。

  • 标签: 侵袭性垂体腺瘤 治疗表现 垂体癌 侵袭性垂体瘤 分子标记技术 组织病理学
  • 简介:目的探讨颅咽管(CP)患者垂体功能减退影响因素及炎性因子表达的差异,为该疾病的诊治积累理论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确诊为CP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基本情况对CP患者垂体功能减退发生率的影响,垂体功能减退不同发生情况患者炎性因子(TNF-ɑ、IL-1ɑ、IL-6、IL-8、MCP-1)的改变情况及各炎性因子对CP患者垂体功能减退发生的影响。结果46例CP患者中,28例(60.87%)患者发生垂体功能减退;不同年龄、肿瘤直径、钙化情况的CP患者患者垂体功能减退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P患者垂体功能减退发生情况对炎性因子中TNF-ɑ、IL-1ɑ、IL-6、IL-8、MCP-1表达的影响比较,差异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拟合影响垂体功能减退发生的各炎性因子,5个因素均纳入了方程,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个因素对CP患者垂体功能减退发生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MCP-1、IL-8、IL-6、TNF-ɑ、IL-1ɑ。结论CP患者发生垂体功能减退较为常见,年龄、肿瘤直径、钙化情况为导致CP患者发生垂体功能减退的主要因素,CP患者垂体功能减退发生情况对多项炎性因子均存在明显影响,其中,MCP-1、IL-8、IL-6含量的改变较为显著。

  • 标签: 颅咽管瘤 垂体功能减退 影响因素 炎性因子
  • 简介:垂体腺瘤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颅内肿瘤,既有肿瘤的性质,同时也有内分泌学特性。垂体腺瘤的危害主要有:垂体激素过量分泌,产生一系列代谢紊乱和脏器损害;肿瘤压迫使其它垂体激素低下,引起相应的靶腺功能低下:肿瘤压迫鞍区结构,导致相应功能严重障碍。其诊断和治疗也应从以上三方面考虑。核磁共振检查及内分泌激素测定是垂体腺瘤诊断的重要手段。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经蝶入路优于经颅入路。本文从垂体腺瘤诊断和治疗方面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予以概述:垂体腺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垂体腺瘤诊断和治疗的规范化,疗效的评价,侵袭性垂体腺瘤以及垂体腺瘤放疗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 标签: 垂体腺瘤 经蝶显微外科 诊断 治疗
  • 简介:垂体腺瘤治疗应包括神经外科、内分泌科、神经放射治疗、神经眼科等多学科的共同协作,才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强调垂体腺瘤集中化治疗。泌乳素腺瘤首选使用多巴胺激动剂药物,药物不能耐受或无效的患者,不愿意接受长期药物治疗的患者可手术治疗。生长激素腺瘤首选手术治疗,药物治疗肢端肥大症是重要的辅助手段,包括多巴胺激动剂、生长抑素类似物和GH受体拮抗剂。手术是治疗无功能腺瘤最根本有效的方法,没有明确有效的药物治疗无功能腺瘤。一旦发现柯兴综合征或Nelson综合征是由于垂体ACTH腺瘤引起,需经蝶窦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放射治疗通常作为手术和药物治疗的补充,有引起远期垂体功能低下的可能。

  • 标签: 垂体腺瘤 手术 治疗
  • 简介:背景与目的:垂体大腺瘤多数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有部分患者不接受手术,是否可行伽玛刀治疗?本文回顾性分析96例垂体大腺瘤的伽玛刀放射外科临床资料,探讨其治疗策略。方法:1997年到2003年,本院行伽玛刀治疗的垂体302例,其中96例为垂体大腺瘤.50%等剂量曲线包绕肿瘤体积1/2或2/3,肿瘤基底部周边剂量14~27Gy,中心剂量30~40GY,视通路控制在8-10GY以下。结果: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后随访平均34个月,临床症状、MRI检查肿瘤大小及形态的改变、内分泌检查相关激素的变化、视力视野均得到显著改善。结论:伽玛刀放射外科采用剂量-体积分割治疗垂体大腺瘤是一个可以选择的治疗手段。

  • 标签: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伽玛刀放射外科 脑肿瘤/ 垂体巨腺瘤
  • 简介:背景与目的:哑铃形垂体腺瘤的手术治疗入路一直存在争议,本文探讨经蝶显微手术哑铃形垂体腺瘤的手术技巧和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蝶显微手术治疗45例哑铃形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手术疗效、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全切除35例,次全切除7例,大部分切除3例。术后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得以改善,16/19患者的内分泌功能恢复正常。术后1周视力、视野恢复率分别为90.6%和81.3%。术后并发症有一过性尿崩17例、短暂性脑脊液鼻漏3例等,无持续性尿崩,无手术死亡。结论:除质地硬的哑铃形垂体腺瘤外,绝大多数哑铃形垂体腺瘤经蝶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垂体肿瘤 哑铃形 经蝶显微手术
  • 简介:背景与目的:垂体ACTH微腺瘤,尤其是患者有临床症状、体征而影像学检查为阴性时微腺瘤对于神经外科医生是一个挑战。本文回顾性分析105例垂体ACTH微腺瘤诊断与手术治疗的经验和随访结果。方法:1984年至2002年间,采用经蝶手术入路治疗ACTH微腺瘤患者105例。术前影像学检查(CT/MRI)发现垂体微腺瘤54例;影像学阴性,临床为0级微腺瘤51例。术前内分泌学检查,102例(97%)患者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阴性,92例(88%)患者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阳性。结果:105例患者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垂体腺瘤,其中最小肿瘤直径仅为1~2mm。随访1~18年,微腺瘤Ⅰ级和0级治愈率分别为82%和92%。结论:ACTH微腺瘤中约半数影像学上未能确诊,结合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结果有助于库欣氏病的诊断。手术治疗对垂体ACTH微腺瘤,特别是0级微腺瘤患者具有明确疗效。

  • 标签: 库欣氏病 微腺瘤 诊断 经蝶手术
  • 简介:垂体转移癌是指颅内或颅外的恶性肿瘤转移至垂体区域,包括垂体前后叶、垂体硬膜、蛛网膜、鞍膈等,是十分罕见的颅内恶性肿瘤。可发生以乳腺癌、肺癌及甲状腺癌[1]转移,肝癌转移至垂体腺,国内未见报道.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报道如下,

  • 标签: 垂体转移癌 诊断 出血 病例报告
  • 简介:背景与目的:放射治疗作为垂体腺瘤的辅助治疗,常用于不适宜手术或者手术未彻底切尽的患者。尽管各类腺瘤所用放射治疗的剂量在文献报告中无大区别,但是放射治疗对各类腺瘤的疗效不全一致,本文回顾性分析632例垂体腺瘤放射治疗的结果,探讨放射治疗剂量在垂体腺瘤治疗中与疗效、并发症以及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放射治疗科1954~1989年间收治的632例垂体腺瘤病例,其中男性302例,女性330例,中位年龄41岁。手术后病理证实的垂体生长激素腺瘤158例,垂体泌乳素腺瘤130例,垂体促肾上腺皮质细胞腺瘤93例。手术后加放疗381例,单纯放疗251例。放射治疗中位剂量49.24Gy。结果:随访5年后接受放射治疗的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垂体泌乳素腺瘤和垂体促肾上腺皮质细胞腺瘤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5%、86.6%和83-3%,放疗剂量在垂体腺瘤治疗中与疗效、并发症以及复发之间均有相关性。结论:垂体腺瘤放疗剂量控制在45~50Gy,既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又能够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垂体腺瘤 放射治疗 放疗剂量 有效率 控制率 并发症
  • 简介:背景与目的:垂体微腺瘤是临床上常见的垂体疾病,诊断需靠临床表现、生化指标检查及影像学表现相结合。MRI是最具有诊断价值的方法之一。垂体局限性低密灶是诊断微腺瘤重要的直接征象。但就MRI而言,不同扫描方法诊断垂体微腺瘤的准确率差异较大(45%~100%)。本研究旨在探讨动态增强MRI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价值。方法:对62例经临床表现、生化指标检查诊断为垂体微腺瘤的患者进行MRI平扫、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及延迟的常规增强扫描并分析其MR信号特征。结果:平扫、动态增强和常规延迟增强扫描微腺瘤检出率分别为46.8%(29/62)、88.7%(55/62)和64.5%(40/62)。这3种不同的扫描方法对病灶的检出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动态增强扫描、常规延迟增强扫描可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其中以动态增强扫描病灶检出率最为显著。动态增强扫描可作为MR诊断垂体微腺瘤首选强化方法。

  • 标签: 垂体微腺瘤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
  • 简介:背景与目的:生长激素腺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不一,疗效一直不尽如人意。本文回顾性总结和分析垂体生长激素腺瘤的临床诊疗经验,探讨现代诊断标准的制定意义和治疗方案的可行性。方法:2004年6月至2005年12月收治垂体生长激素腺瘤病例共95例,其中Ⅰ级29例,Ⅱ级36例,Ⅲ级30例,侵袭性腺瘤11例。除1例接受额下入路手术外,其余94例均接受经鼻蝶手术治疗,其中单纯手术(手术组)62例,术前结合生长抑素类药物治疗(手术+药物组)33例。采用目前国际标准方法来评估治疗效果及其预后。结果:全部病例中,手术全切除81例(85.3%),次全切除14例(14.7%),其中11例侵袭性腺瘤均为次全切除。IGF-1恢复至与性别和年龄组相匹配正常范围者64例(67.4%)。除外侵袭性腺瘤,手术组全切除率为94.7%,IGF-1恢复正常者39例(68.4%),手术+药物治疗组的全切除率为100%,IGF-1恢复正常25例(92.6%)。结论:经鼻蝶手术是目前治疗垂体生长激素腺瘤的首选方法,术前应用生长抑素类药物可以缓解术前高血糖、心肺功能不全等症状,提高手术安全性。术前用药可以明显改善术后IGF-1的水平,正常的IGF-1水平预示患者生存时间接近正常人群。制定和实施国际统一的生长激素腺瘤诊断标准对于疗效评估、术后随访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肢端肥大症 垂体瘤 生长激素 手术 生长抑素
  • 简介:有关垂体腺瘤侵袭性的研究很多,肿瘤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揭示垂体腺瘤侵袭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癌基因、抑癌基因的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相关。通过对肿瘤相关基因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垂体腺瘤侵袭性的产生机制,为临床治疗垂体腺瘤提供帮助。

  • 标签: 垂体腺瘤 侵袭性 基因
  • 简介:背景与目的:垂体泌乳素腺瘤在垂体分泌性腺瘤中所占比率较高,临床治疗观点各家不一。本文分析总结了垂体泌乳素腺瘤的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对5年间124例垂体泌乳素腺瘤病例的临床表现、内分泌学、影像学特点及治疗、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垂体泌乳素腺瘤男性患者以视力减退、视野缺损、性功能障碍多见;女性以月经异常、溢乳多见。手术组平均血清泌乳素(prolactin,PRL)水平男性1875.22μg/L,女性376.6μg/L。男性肿瘤直径平均38.05mm,其中83.3%肿瘤呈侵袭性生长,在女性则为15.25mm和49%。术后,男性PRL降至385.84斗g/L(P〈0.05),15例性功能障碍者13例改善,82.6%的视力视野障碍得到改善;女性PRL降至23.93μg/L,(P〈0.05)。微腺瘤不孕者术后受孕率达81.25%,高于药物治疗组33.33%(P〈0.05)。结论:男性患者具有发病年龄高、肿瘤大且呈侵袭性生长、泌乳素水平高等特点。而女性有发病年龄较低,多为微腺瘤,手术治疗后泌乳素水平控制率高,不孕患者受孕率高等特点。我们提倡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 标签: 泌乳素腺瘤 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