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建立一个有用的癌痛动物模型.方法将MRMT-1大鼠乳腺癌细胞接种到SD大鼠胫骨上段骨髓腔内,造成骨癌痛动物模型.用vonFrey细丝刺激足底和后肢负重测量仪分别测量机械性痛觉超敏和痛觉过敏,放射学方法评估骨破坏,同时,组织切片镜下观察肿瘤和骨结构的破坏情况.结果造模动物在14天左右开始出现机械性痛觉超敏和痛觉过敏,胫骨X线摄片显示明显的骨破坏,组织学研究显示骨髓腔内肿瘤生长,向外侵蚀破坏骨皮质,同时伴有新生的编织骨形成.结论从疼痛行为学、放射学、组织学多方面研究的结果,表明大鼠骨癌痛模型已复制成功.该癌痛模型的建立,将为我国癌痛新药的评价,尤其是研究治疗癌痛中药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提供一个有用的工具.

  • 标签: 动物模型 骨癌痛 MRMT-1 触诱发痛
  • 简介:目的建立绿色荧光蛋白(greenfluorescentprotein,GFP)转基因小鼠肝癌模型,观察GFP蛋白在诱癌过程中荧光的变化。方法采用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A)/四氯化碳(CCk,乙醇/DENA诱导肝癌共20周,实验组50只和对照组10只均为GFP转基因小鼠。每周监测小鼠体重的变化;常规HE染色动态观察病理组织学;第4、12、16周处死小鼠取肝组织制作冷冻切片观察荧光表达,并以石蜡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第20周时处死小鼠取其肝肿物进行原代培养,观察肿瘤细胞中荧光表达和分布。结果实验组GFP转基因小鼠死亡15只,死亡率30%(15/50)。对照组10只小鼠未发生死亡。GFP转基因小鼠在诱癌的第4、12、16、20周依次出现肝炎,肝硬化、癌前病变和癌变等。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诱癌开始前、第4周、第12周和第16周肝脏组织的冷冻切片有GFP蛋白的表达,诱癌第20周肝肿物原代培养中肿瘤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中有GFP蛋白表达。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GFP转基因小鼠肝癌发生的动物模型,可动态观察肝癌细胞中GFP蛋白的表达。

  • 标签: GFP转基因小鼠 肝癌模型 GFP蛋白表达
  • 简介:目的:探讨脐血来源的CIK细胞大容量培养方法,研究一种运用于临床治疗的细胞制剂,以期用于恶性血液病及实体瘤的免疫治疗.方法:脐血取自妊娠足月正常分娩的产妇.两步离心法加Ficoll分离出脐血单个核样细胞,在含5%正常人AB血清的液体培养体系中加入γ-INF、CD3单克隆抗体、IL-2诱导CIK细胞扩增,流式细胞仪检测CIK细胞对K562、Raji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每份脐血分离后可获得(0.8~1.2)×108单个核样细胞,加细胞因子扩散10天后,CIK细胞增殖最高,达60~100倍以上,30天后趋缓.CD3+CD56+细胞双表达由培养前1.0%~1.2%到30.0%~80.1%.对K562、Raji细胞的杀伤活性在效、靶比为5∶1时达50.0%~71.7%,培养14天时最高,30天后逐渐降低.结论:采用药用细胞因子及正常人血清培养脐血来源的CIK细胞,具有增殖旺盛、对K562、Raji细胞的杀伤活性强的特点,可以安全地应用于临床治疗.

  • 标签: 脐血 细胞因子 CIK细胞 制备
  • 简介:目的建立肝癌耐药细胞株,并观察耐药细胞株癌干细胞的相关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阿霉素(ADM)浓度梯度递增法诱导建立耐药BEL-7404人肝癌细胞株,并对亲代与耐药肝癌细胞株进行癌细胞基本特性、癌于细胞相关细胞学特性进行检测,用计数法检测癌细胞生长曲线、倍增时间与MTT法测耐药倍数;单个细胞成株培养、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球囊”细胞培养实验。结果耐药BEL-7404人肝癌细胞与亲本细胞相似,呈上皮样生长方式,但其中梭状细胞略多,耐药倍数为292倍;生长曲线表明其增殖速度明显低于亲本BEL-7404人肝癌细胞,且倍增时间增加;耐药BEL-7404肝癌细胞克隆形成率、“球囊”细胞形成率均明显低于其亲本BEL-7404人肝癌细胞。结论低浓度阿霉素持续增量法可诱导形成耐药肝癌细胞株,但耐药肝癌细胞株的癌干细胞特征并不明显。

  • 标签: 肝肿瘤 耐药性 癌干细胞 耐药诱导
  • 简介:目的建立PGⅠ,Ⅱ(胃蛋白酶原-Ⅰ,-Ⅱ)免疫放射分析法(IRMA),并初步临床试用,探讨其用于胃癌早期诊断的可能性。方法取抗PGⅠ、PGⅡ单克隆抗体PGA4、PGA7、PGC8、PGC10共四株,在pH9.6的碳酸缓冲液中将PGA4、PGC8包被在聚苯乙烯小珠上成为固相抗体,用氯胺T方法将PGA7、PGC10制成125Ⅰ-标记抗体,与不同量的PGⅠ、PGⅡ标准品在pH7.5的磷酸缓冲液中保温反应,完成标准曲线。取胃癌及正常人血清各50例,检测PGⅠ、PgⅡ值,并作对比。结果对于PGⅠ与PGⅡ标准曲线,BMax/T分别为26.6%和36.5%,BMax/BO分别为73.1和67.6,非特异结合在0.6%以下,检出灵敏度两者均在0.5ng/ml以下;批内变异系数分别为5.3%和6.7%,批问变异系数11.7%和13.1;将不同量的标准加入血清样品中,经测定后所得平均回收率为98.2%和97.7%。正常人PGⅠ、PGⅡ、PGⅠ/PGⅡ值分别为65.2±25.1ng/ml、5.72±4.2ng/ml和10.2±6.9;癌症病人为33.6±22.9ng/ml、9.26±4.90ng/ml和4.04±3.37;两组间差异非常显著,三项P值均小于0.001。结论建成了PGⅠ、PGⅡ免疫放射分析法,初步临床检测显示,胃癌病人的血清PGⅠ降低,PGⅡ升高,PGⅠ/PGⅡ比率降低。本检测法简便经济无损伤,有可能在早期胃癌普查中应用。

  • 标签: 胃蛋白酶原-Ⅰ -Ⅱ(PGⅠ Ⅱ) 免疫放射分析法(IRMA) 胃癌 早期诊断 普查
  • 简介:目的:建立肿瘤研究常用动物小鼠病原菌快速检测方法。方法:提取经常规方法已被鉴定的小鼠病原菌绿脓杆菌、溶血性链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DNA,利用PCR技术扩增病原菌16srDNA全长,经纯化后直接测序。利用BLAST软件从GenBank数据库中搜索相关菌株的序列进行序列比对和同源性分析,确定病原菌的种属。结果:测序结果与数据库中搜索到的相关菌株的序列进行序列比对显示,3种病原菌测序序列分别与绿脓杆菌、溶血性链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序列一致。结论:16srDNAPCR方法可准确地检测肿瘤研究常用动物小鼠病原菌绿脓杆菌、溶血性链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感染,并且缩短了检测时间。

  • 标签: 小鼠 病原菌 16s RDNA 多聚酶链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结合酶切及片段分析技术建立稳定的高灵敏度EGFR19外显子缺失突变检测技术检测血浆EG-FR19外显子缺失突变的价值。方法设计针对野生型片段的限制性内切酶予以降低野生型DNA背景。通过野生型和突变型序列的分析,以野生型序列为酶切底物,选择工具内切酶Tru1Ⅰ,设计内外两个PCR反应引物,且内侧引物一端予以标记绿色荧光。采用PCR-酶切-PCR-片段分析步骤,优化各反应条件,得到稳定的技术。以野生型DNA稀释突变型DNA检测该方法的灵敏度。采用上述方法检测42例肺癌患者外周血浆中EGFR19外显子突变情况。结果采用野生型DNA稀释突变型DNA模拟检测本方法的灵敏度,能够检测出1∶1000(Mt∶Wt)突变型DNA。42例肺癌患者中5例血浆EGFR19外显子存在缺失,其中4例为15bp的缺失,1例为24bp的缺失。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联合酶切与片段分析的高灵敏度血浆EGFR19外显子缺失突变检测技术,能够有效从外周血中检测出EGFR19外显子缺失突变。

  • 标签: EGFR 19外显子缺失突变 突变检测 血浆
  • 简介:目的用人卵巢癌组织建立新的卵巢癌细胞系,为探讨卵巢癌细胞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的筛选提供可靠的材料。方法选用人复发卵巢癌组织,进行肿瘤细胞原代培养,通过克隆稀释法,培养建立卵巢癌细胞系,进行体外传代,并通过细胞形态学、生长动力学以及致瘤性来分析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该卵巢癌细胞系已在体外培养生存18个月以上,传代超过80余代,被命名为OV1228。其生物学特性显示:倍增时间为29.39h;软琼脂集落形成率为17.5%;接种至裸鼠后具有较高的致瘤性;染色体核型分析为多倍体,众数为21~61条;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卵巢癌细胞表面有少量短的细胞突起,部分细胞间可见发育比较差的桥粒样结构,具有明显的恶性卵巢癌细胞特征。结论OV1228经体外长期培养后已形成永生化卵巢癌细胞系,并具有明显的恶性特征,为开展人类卵巢癌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实验材料。

  • 标签: 卵巢癌 细胞培养 肿瘤体外细胞系
  • 简介:目的构建耐5-FU的胃癌耐药细胞株,初步探讨细胞发生5-FU耐药的可能机制.方法通过药物耐药间歇冲击并浓度梯度递增法诱导建立胃癌耐药细胞株SGC-7901/5-FU.应用MTT法检测亲代细胞对4种化疗药物的IC50并计算耐药指数(RI).通过MTT法绘制细胞的生长曲线计算细胞倍增时间.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分布.RT-PCR检测抑癌基因P53、癌基因Bcl-2、促凋亡基因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aspase-3)、死亡相关蛋白激酶(deathassociatedproteinkinase,DAPK)家族成员(DAPK-1、DAPK-2、DAPK-3)、多药耐药蛋白(multidrugresistanceproteins,MRP)亚家族中的MRP-6、多药耐药基因1(multidrugresistance1,MDR1)、切除交叉互补修复基因(excisionrepaircross-complementing1,ERCC-1)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MDR1编码的P糖蛋白(P-gp)的表达水平.结果SGC-7901/5-FU对5-FU、顺铂、环磷酰胺的耐药指数分别为6.26、3.71、5.25.SGC-7901与SGC-7901/5-FU细胞倍增时间分别为(30.82±1.46)h和(46.01±4.15)h,SGC-7901/5-FU细胞增殖速率显著变缓(P<0.05).与亲代细胞比较,耐药子株S期细胞显著减少,G0/G1期细胞则显著增高(P<0.01),而G2/M期细胞无显著差异(P>0.05).耐药子株SGC-7901/5-FU细胞MDR-1、MRP-6、DAPK-3和P-gp表达显著上调(P<0.01),而ERCC-1、caspase-3、P53、DAPK-1、DAPK-2、Bcl-2的表达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成功构建胃癌耐5-FU细胞株SGC-7901/5-FU,其对顺铂、环磷酰胺具有交叉耐药,耐药机制与细胞周期S期细胞比例减少、G0/G1期细胞比例升高有关,可能与MDR-1、MRP-6、DAPK-3基因及P-gp蛋白表达上调有关.

  • 标签: 多药耐药 氟尿嘧啶 胃癌 凋亡
  • 简介:目的研究EBNA1和VCA-P18双多肽包被(EBNA1+VCA-P18)的ELISA检测在鼻咽癌(NPC)血清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用合成肽EBNA1和VCA-P18建立ELISA法,检测37例病理确诊的鼻咽癌患者血清和33例健康人血清,并与国产EBVVCA/IgAELISA试剂盒比较。结果双多肽EBNA1+VCA-P18/IgA灵敏度为91.9%,明显高于国产试剂盒的83.8%;二者特异度相同;EBNA1+VCA-P18/IgA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及优势比均高于国产试剂盒。结论双多肽EBNA1+VCA-P18/IgA相比商品化试剂盒在鼻咽癌血清学检测中有更高的灵敏度,适用于鼻咽癌早期诊断和人群筛查。

  • 标签: 鼻咽癌 血清学检查 EBNA1 VCA-P18 ELISA
  • 简介:目的建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来源的NK92细胞杀伤异种细胞的细胞模型。方法常规培养NK92细胞和猪内皮细胞(PEC),利用MTT法检测NK92细胞对PEC细胞的杀伤效应,通过β-hexosaminidase释放实验显示杀伤过程中,NK92细胞的胞吐量。结果效靶比为10:1时作用时间6h,NK92细胞的胞吐量最大,对PEC的杀伤率为100%。结论NK92细胞杀伤异种细胞的细胞模型建立成功。

  • 标签: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NK92 细胞模型 异种细胞 细胞杀伤 MTT法检测
  • 简介:目的利用逆病毒表达载体快速构建梯度过表达人MTA1稳转单克隆细胞系。方法利用噬菌斑原位杂交筛选人肺噬菌体文库,以阳性克隆为模板,RT-PCR获得人MTA1完整CDS序列。以逆病毒表达载体pMX为基础,经过多次酶切连接,构建逆病毒表达载体pMX—MTA1-flag—IRES—EGFP。将构建好的逆病毒载体系统,转染293-gag/pol细胞,包装出含该表达载体的逆病毒颗粒。以含病毒上清多次感染HCT116细胞,获得稳定转染MTA1的HCT116多克隆细胞系。将该多克隆细胞系按合适比例稀释后接种至10cm大皿,获得大量单克隆细胞系,以GFP为筛选标志,筛选不同荧光强度的单细胞克隆进行扩增并分析MTA1与GFP表达水平的线性关系。结果测序结果显示成功克隆出人MTA1表达序列。免疫荧光、WesternBlot结果证实成功构建出梯度过表达MTA1的稳转细胞系。相关性验证结果显示构建的非融合载体MTA1与GFP的表达呈明显的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0.932,P〈0.01。结论利用逆病毒表达系统,快速成功构建并筛选出MTA1与GFP非融合梯度过表达稳转单克隆细胞系,为MTA1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良好模型。该逆转录病毒平台可用于快速建立其他基因的稳转单克隆细胞系。

  • 标签: MTA1 GFP 逆病毒 稳转 梯度过表达 单克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