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8 个结果
  • 简介:自然腔道镜手术(naturalorificetransluminalendoscopicsurgery,NOTES)是腹腔镜外科之后最具微创意义的技术,具有无腹壁切口、无术后瘢痕、疼痛更轻、更微创美观、住院时间短、麻醉风险小等优势,自从2004年Kalloo等[1]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正式提出该概念后,NOTES倍受关注。腹部外科中有关胆囊、阑尾等小器官的NOTES报道

  • 标签: NOTES 腹腔镜外科 术后瘢痕 麻醉风险 小器官 动物实验
  • 简介:目的探讨倒刺线对儿童四肢骨折皮缝合速度和瘢痕的影响是否优于传统可吸收线。方法自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选取我院小儿骨科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128例,均接受切开复位固定术。其中男36例,女92例;年龄4~12岁,平均(7.3±2.1)岁;缝合部位:上臂35例,前臂29例,大腿24例,小腿40例;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16~30,平均22.1±4.3。所有患者按住院号奇偶分为倒刺线组和传统可吸收线组,其中倒刺线组58例,采用4-0双向倒刺线(强生STRATAFIX)进行皮缝合;传统可吸收线组70例,采用4-0可吸收线(强生ETHICON)进行皮缝合。术后3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评价量表(vancouverscarscale,VSS)进行瘢痕评价。记录切口缝合速度(切口长度/缝合时间)与温哥华瘢痕评分。结果倒刺线组切口缝合速度和缝合时间分别为(9.37±1.22)cm和(5.06±0.93)min;传统可吸收线组分别为(9.58±1.40)cm和(10.77±2.72)min,倒刺线组均优于传统可吸收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倒刺线组瘢痕评分优良率77.65%,可吸收线组瘢痕评分优良率6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倒刺线缝合高效、张力分布均匀、组织刺激小、瘢痕轻微,在小儿骨科四肢骨折皮缝合中,缝合效率和瘢痕控制优于传统可吸收线。

  • 标签: 儿童 骨折 伤口缝合技术 瘢痕
  • 简介:WHO工作小组自应用“高级别上皮瘤变(highgradeintraepithelialneoplasia,HGIN)”这个诊断术语以来,给临床及病理科医师带来了很大困扰,目前仍没有一个经过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和循证医学检验了的统一处理方案标准,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如何把握结直肠HGIN的临床诊断及采取何种处理策略值得研究。现将结直肠HGIN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上皮内瘤变 结直肠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胸腔持续引流配合沙培林注入,治疗癌性胸水的效果和毒副反应.方法B超定位后行胸腔持续引流48~72小时至胸水尽,青霉素皮试阴性者,予沙培林5KE+生理盐水20ml注入胸腔.四周后复查评价疗效.结果全组48例,总有效率95.8%,基本达到一次性治愈.其中CR39例(81.3%),PR7例(14.6%),SD2例(4.2%),无PD.主要毒副反应为发热、胸闷及恶心.结论持续引流配合沙培林注入是治疗癌性胸水的有效方法,毒副反应轻,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持续闭式引流 配合 沙培林 治疗 癌性胸水 临床观察
  • 简介:92219大肠癌及大肠腺瘤患者染色体不稳定性研究/李明烈…//肿瘤.-1991.11(5).-215~217该项研究分大肠癌组、大肠腺瘤组及健康人组.每组10例.前两组均经病理证实.每例均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观察,计算染色体畸变率(CAR)和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率(SCE).结果:大肠癌及大肠腺瘤的CAR分别为6.0±1.5和3.1±1.2,两者与健康组的1.1±1.3比较,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染色体+12、-1p、-18、

  • 标签: 大肠腺瘤 结肠肿瘤 染色体畸变率 直肠内 淋巴结转移率 大肠息肉
  • 简介:9200628大肠癌术前血清癌胚抗原测定的临床价值(附567例分析)/郭杰…//实用肿瘤学杂志.-1991.5(4).-36~38结果:211例术前CEA均值为10.11ng/ml≥5ng/ml.阳性事37.2%.术前血清CEA与肿瘤部位无关.但与Dukes分期关系十分密切.A期与B、C期和D期,CEA阳性率均有显著差异.在粘液腺癌及高分化腺癌CEA阳性率及均值高于分化不良者,对比有明显差异.肿瘤侵占

  • 标签: 直肠下段 高分化腺癌 血清癌胚抗原 人工内括约肌 实用肿瘤学杂志 外括约肌
  • 简介:目的观察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后患者早期肠营养支持的近期疗效.方法将68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肠营养组(EN)与肠外营养组(PN),于术后24小时开始分别给予肠与肠外营养,每天热卡为30kcal/kg.EN组患者术后第1天口服安素500ml,术后第二天1,000ml,术后第三天直至第7天口服1,500ml.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临床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临床分期、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组术后消化道功能恢复时间优于PN组(P<0.05),EN组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为6.7%,PN组为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天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总蛋白较术前下降,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EN组患者术后营养支持费用显著低于PN组.结论术后早期肠营养安全有效,可以改善腹腔镜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且可降低术后营养支持费用.

  • 标签: 结直肠癌 肠内营养 腹腔镜手术
  • 简介:目的观察并评价改良细导管胸腔引流联合白细胞介素-Ⅱ(IL-2)+顺铂(DDP)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8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用B超定位后予留置自制细导管,充分引流后向胸腔注入300万UIL-2及40mgDDP,每周1次,共4次,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应用改良细导管充分引流联合IL-2+DDP对恶性胸腔积液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7.5%,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改良细导管胸腔引流联合IL-2+DDP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好、毒副反应少,且操作简便、取材方便,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 标签: 恶性胸腔积液 细导管 胸腔闭式引流 白细胞介素-Ⅱ 顺铂
  • 简介:目的评价腹腔镜辅助经肛外翻拖出直肠切除治疗低位直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我院2008年12月至2010年6月接受腹腔镜辅助经肛直肠外翻拖出直肠癌根治术的3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肿瘤下缘距齿状线3~5cm,A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数据库中,抽取同期接受腹腔镜辅助直肠前切除直肠癌根治术(Dixon)的中低位直肠癌30例作为对照组(肿瘤下缘距齿状线5~10cm,B组).观察两组手术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肛门排便功能和短期局部复发率.结果两组60例均保留了有控制大便功能的肛门,A组术后恢复进食两周每天大便次数多于B组(P=0.025),术后6个月后.两组每天排便次数无统计学差异(P=0.652).两组均各有1例吻合口漏,B组有1例吻合口出血,无手术死亡,随访6个月至2年,两组均有1例局部复发.结论腹腔镜辅助经肛直肠外翻拖出直肠癌根治术操作方便,安全可行、疗效确切,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直肠恶性肿瘤 腹腔镜 直肠超低位切除 经肛外翻拖出式